评《儒学与中国古代小说关系论稿》
2023-04-09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20l1年6月 第30卷第6期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 Jun.,2011 Vo1.30 No.6 评《儒学与中国古代小说关系论稿》 贾海建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北京100081) 近来随着国学热的几度升温,作为国学之根基的 儒学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大有重新成为显学之 势。在传统社会中,儒学可以算作是主流学术,它不 仅仅影响了文士的行为规范及文化人格的塑造,而且 对社会的各个阶层、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发挥了极其重 要的作用。但我们对于儒学的了解主要是通过儒家的 经典来获得的,属于一种理论、观念上的认识。由于 一种理论或原则的提倡往往与实际的情况有一定差 距,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正是由于对现状的不满,学 者文士方才提出与之对应的“解决之策”)。因此,只 是研读儒家经典我们很难对儒学影响下的世俗社会的 思想状态、伦理关系有一个真切、完整的认识。而小 说作品则弥补了此方面的不足。因为古代小说作为儒 学主导的社会氛围影响下的产物,自然也会流露出儒 家思想的印迹,并且由于小说特别是涉及世俗生活的 作品对人与事的反映往往细织密构,对当时的社会思 想状态或价值观念有一个更为直观的呈现。因此,小 说作品无疑是了解儒家思想在古代民众生活中实际影 响力的最佳途径。在此种背景下,研究儒学与古代小 说之问的关系也就成为了一个新的学术热点,如宋克 夫的《宋明理学与章回小说》、朱恒夫的《宋明理学与 古代小说》等都是这方面的专著,其他相关论文更是 不胜枚举。2010年10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的刘相雨先生的《儒学与中国古代小说关系论稿》(以 下简称《论稿》)一书,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 自己的特色,取得了新的成就,成为一部深化儒学与 古代小说关系研究的力作。研读之后,此书的两个特 点给笔者留下了很深的感触: (一)视野开阔,论述细致。《论稿》全书分为七 章,第一章可以看作是总论,主要从理论上阐发了儒 学在古代小说观念演变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并从小 说创作实践、创作主体(小说家)、古代小说的美学特 质等不同的层面分析了儒学对古代小说所产生的影 响。其他六章则分别论述了儒学与历史演义小说、英 雄侠义小说、神怪小说、家庭小说、才子佳人小说等 小说类型之间的关系。从整个构架可以看出,《论稿》 的学术视野开阔,该书把整个古代小说史中的作品和 儒学的各个发展阶段都纳入到了审视范围之内,将小 说作品作为研究的基本材料,结合不同时期儒家思想 的不同特点,全面探讨了儒学与古代小说之间的关 系。而过去的研究多是选择儒学的某一发展阶段(如 宋明理学或心学)为切人点来分析儒学对古代小说的 影响,虽然容易操作,但这种以点代面的方式显然并 不能全面地揭橥二者之间的关联。如果说论题的宏大 只是体现了该书作者胆力过人的话,那么,四两拨千 斤的写作方式则充分展现了其深厚的学识和学力:全 书“以相关的学术问题为中心,有话则长,元话则 短”,对不同类型的小说作品各抓一两点予以深度开 掘,如在历史演义小说中,《论稿》主要从君臣关系的 角度探讨了儒家君臣关系的理想在《三国演义》中的 表现以及小说作者对于这一问题的思索;在家庭小说 中,《论稿》主要以夫妻关系为立足点,细致分析了儒 家的家庭理想在《金瓶梅》《林兰香》《醒世姻缘传》中 的不同表现以及不同的小说作者对此问题的态度。这 种驾轻就熟的安排,使得《论稿》一书避免了因论题宏 大而极易造成的空泛之弊。 (二)立足于小说文本,还文学(研究)以文学(研 究)。随着小说研究的成熟和深入,交叉研究的选题 越来越多(整个文学研究领域也是如此),如小说与科 举文化、小说与地域文化、小说与休闲文化、小说与 出版等等都有学者在进行不断的研究和阐释。儒学与 古代小说的关系这一课题也明显属于交叉研究之列。 当前许多学者在研究某种文化观念或意识形态对文学 的影响时,往往首先必定介绍某类文化或观念的演变 及特点,然后再叙述它们在文学中的表现。此种方法 本身并没有错,但在许多论者那里经常是两张皮,即 文化观念是文化观念,文学是文学,至于二者之间的 关系如何,特别是某种文化观念是如何影响文学的并 没有很好地予以揭示。当然,这并不是问题的关键, 因为对一种文化的立体研究和描述,实际上是对文学 所处环境、氛围的再现,可以使我们更加直观、更加 客观地认识某种文化观念对文学或文学家的影响,正 如葛兆光先生所说:“一种文化现象(包括具体的经济 状况、政治制度、文化政策)对于文学的影响,并不在 ・】24・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它直接地使文学发生了什么变化,而在于它使社会生 活形成了什么样的风貌,而这种社会风貌又在人们的 四周构筑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这种文化氛围又如何 影响了人们的心理、观念,使他们的审美趣味、情感 特征、价值标准发生变化,从而导致了文学的变化。” 特点。在微观的方面,由于占有材料的广泛以及分析 的细致,《论稿》在具体的论述中也有颇多精彩之笔, 如在分析儒学对古代小说家的影响时认为“儒学对小 说家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儒家的价值观念对于小说家 创作目的和创作态度的规范和引导”,其中“魏晋南北 朝的小说家往往以儒家思想作为其创作的幌子,表现 的多为 陉、 力、乱、神’的内容或玄学家的精神生 活”;在探讨儒学与英雄侠义小说的关系时指出,英 雄侠义小说中的英雄形象可以归纳为带有流氓习气的 (《勾勒出一个时代的风貌》,《读书》1987年第12期) 但问题是许多文学研究者论述一种思想观念或政治制 度时往往只是在贩卖文化学者、史学家的一些研究成 果,而对此并无任何新见。就儒学与古代小说的关系 这一论题来说,明显应包含儒学对古代小说产生的影 响及古代小说对儒学的表现两个方面。(当然,古代 小说对儒学观念也会有反作用,如宣扬或违背儒学的 价值理念,进而影响读者对儒学的认识。)但古代小 说中所反映的儒学观念明显可归置于儒学研究者的观 照范围,而小说研究者还应以儒学对古代小说的影响 为论述重点。(实际上,在论述儒学对古代小说的影 响时,客观上也势必展现了小说对儒学的表现。)《论 稿》一书研究的重点就放在探讨“儒学和儒家思想是 如何影响小说家和小说作品的,小说家又是如何理 解、接受和改造儒家思想的”问题上,立足于文学研 究的本位,虽有对不同发展时期儒家思想特点的认 识.但并没有纠缠于这些问题,而是将这些儒家思想 的变化特点融入到了具体的小说分析中去。如不同时 期对于侠义的认识,《论稿》并没有引经据典地钩稽儒 家的阐释,而是依据小说作品中所塑造出的从“以武 犯禁”到“以武卫禁”的英雄人物形象,即从对抗官府 (至少是不合作)的侠客逐渐变为臣服于官府、效忠于 清官的“捕快”,在娓娓的叙述中就使读者对不同时期 的儒家思想对小说中的英雄形象塑造所产生的影响有 了一个直观的认识。《论稿》一书的论述都是建立在小 说文本之上的,很少做空洞的理论阐发,更没有为了 追求所谓的理论深度而牵强附会或过度引申。对于那 些做“捕风捉影”式研究的高头讲章来说,这种平实而 又有所坚持的态度,无疑是值得赞扬的。 以上我们主要从宏观的方面谈了《论稿》的一些 英雄与恪守理法规范的英雄两类,而他们分别对应着 民间叙事和文人叙事两种不同的叙事方式,“民间的 叙事方式,总是竭力拉近英雄与普通市民之间的距 离,把他们看作自己当中的一员,以平视甚至俯视的 态度来看待英雄,对这些英雄们的行为方式津津乐 道。文人的叙事方式,则竭力拉远英雄与普通人的距 离,以仰视的方式来看待英雄”;在探讨《西游记》的 “三教之争”与主题之争的问题时则依据对文本的细 致解读而得出了“在《西游记》中地位最高的,不是佛 教或道教,而是儒教”的新观点。 郑杰文先生在为《儒学与中国古代小说关系论 稿》所作的序中总结了该书的五大优点:“取材丰富、 背景广泛、分析细致、总结有序、结论可靠”,可以说 在各个层面对论著都予以了积极的肯定。而这并非溢 美之辞。对于儒学与古代小说的关系这一研究课题, 从2003年选题的确立到2010年《儒学与中国古代小 说关系论稿》一书的出版,刘相雨先生前后倾注了七 八年的时间和精力,此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在功利浮 躁的今天是难能可贵的。而正是这种不肯草草的坚持 使得《儒学与中国古代小说关系论稿》一书无论是对 于儒学研究者还是对于小说研究者来说都具有一定启 发和借鉴意义。 [责任编辑刘继保] 作者简介:贾海建(1983一),男,山东泰安人,中央民 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08级博士生,主要从事明清 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