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中国的一句古话,就是说,新生事物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前途是光明的。对这句话的引用来自明•贺逢圣《致族人书》:“天下事皆起于微,成于慎,微之不慎,星火燎原,蚁穴溃堤。吾畏其卒,故怖其始也。”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以后,毛泽东同志以此来比喻中国革命。 当时林彪以及党内一些同志在时局的估计上存在着悲观思想,认为在距离革命高潮尚远的时期,做建立政权的艰苦工作是徒劳的,主张用比较轻便的流动游击方式去扩大政治影响,等到全国各地争取群众的工作做好了,再举行武装起义,开始建立政权的工作。而毛泽东对于这种思想根据马克思理论结合中国当时的具体国情,批评了这种先争取群众后建立政权的理论,指出中国式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相互争夺的半殖民地,靠单纯的流动游击政策,不能完成促进中国革命高潮的任务,只有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简历和发展,才是半殖民地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重要因素。毛泽东的这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那时安定了不知多少党内的同志,使他们看到了希望。正是这星星之火,使胜利的红色旌旗飘遍中国,点亮了中国革命的灯塔,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新生的革命力量虽然在开始的时候很弱小,但它是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代表着未来革命发展的趋势。旧势力固然强大,但终究是要被新生事物所取代的,毛泽东同志认为,看事情必须要看到它的实质,而且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这个观点在大革命以后得了充分的证明。可是星星之火究竟什么时候才可以燎原呢? 这一点是当时许多同志所共同关心的问题。这个问题放在今天也同样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自九十年代初苏东解体之后,在国际大背景情况下,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很多人说社会主义太遥远,这实际上是一种丧失信心悲观失望的情绪。胡主席曾全国工作会议上谈到:一个社会的稳定要依靠坚强的政治领导,依靠经济的发展,依靠好的制度和法制。同时,全体社会成员思想上的稳定,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条件。在毛泽东同志看来,即将到来的中国革命高潮,决不是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更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读完整篇文章,不得不感叹毛主席的全局眼光和战略思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对当时处于迷茫中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无异于一盏指路的明灯,照亮了中国革命的道路,使众人看到了希望。正是凭借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坚定信念,一代代革命者不畏艰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取得了一个个的胜利,最终创建了新中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