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新课程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新课程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

2024-06-09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高中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如何理解新课程,用好新教材,始终是老师们思考的中心话题。当前,老师们主要是以下问题和困惑:问题1:课时缺乏;问题2:学生参与面不广;问题3:如何帮助学生改变学习方式;问题4:课堂急躁浅薄;问题5教师的水平不够,等等。针对这些困惑,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分析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新课程 课堂教学 问题 对策

随着09年高考的结束,新课程在江苏实施已经四年了,但如何在实践中理解新课程,用好新教材,始终是老师们思考的中心话题。当前,老师们的议论主要有以下一些情况:

▲但凡教材上点到的,都要讲深讲全,“一切重来,还是回到从前〞; ▲探究活动太简单〔太难搞〕,白白浪费了时间,没多大意思: ▲要多讲,讲到、讲全了,我〔老师〕才放心;

▲能力、情感目标都是空的,知识目标才是真的,评价教学就要看知识目标的实现情况; ▲这样上课,怎么适应高考?高考怎么考,我就怎么教!

▲感到教材和课标不一致;教参里面又十分强调知识理论,似乎又和课标所主张的理念、要求不一致,怎么办;

▲学校里面没有课改气氛,我们还是按部就班、老老实实的好; ▲教材上一些知识不懂,想弄懂也没有方法,只有读读、糊糊吧! 概括以上议论,主要是以下问题和困惑: ▲问题1:课时缺乏 ▲问题2:学生参与面不广

▲问题3:如何帮助学生改变学习方式 ▲问题4:课堂急躁浅薄

▲问题5教师的水平不够,等等。

难处与困惑,在事业开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它们是可以进一步探索与解决的科研课题,是得以进一步推进课改、深化课改的开展空间。针对这些困惑,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分析探索,现把一些思考总结如下:

问题1:课时缺乏。高中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很多教师反映课时严重缺乏。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他们只得加快课堂教学节奏,留给学生思考和感悟的时间很少。结果,教师和学生都感觉压力很大。

课时缺乏的原因在哪里?导致课时缺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增添了很多内容。而许多教师习惯于“教教材〞,认为但凡教材上有的内容,都要进行讲解,结果导致课时缺乏。

(2)有些教师对课标的理解不透彻,对所教内容的深度、广度把握不准,又担忧学生在高考时会吃亏,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自觉不自觉地加大了教学难度。

(3)在新课程的课堂上,学生的生成性问题很多。有的教师对这些生成性问题处理不当,影响了预定教学任务的完成。

用心 爱心 专心

1

对此,应采取了以下对策:

(1)深入研读课程标准,讲多讲少、讲深讲浅,一定要不折不扣地依据?课程标准?,教师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控制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要建立全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学习观。

(2) 重视学习目标设计。高中历史课课程标准与教材之间存在一个落差,即课标表述的弹性、原那么性、选择性与课堂教学的具体性、操作性和确定性的矛盾。因此,教学设计中要把课程标准“内容目标、提示与建议〞细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课堂教学目标,以此来指导教师的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以及学业成绩的评价。

(3)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突出重点。教材是教学的范本,更是实施新课标的工具和载体。与旧教材相比,我们过去认为的重点知识,新教材要么表达,要么淡化,要么分散处理。如果求稳为上,按照旧的知识体系去教新教材,什么知识都放心不下,肯定完成不了教学任务。选择性是新课程的重要特征。我们认为必需依据新的标准确定教材的重点和主干知识,而不是抓住旧的教材知识体系在新教材上“添砖加瓦〞。教师要充分调用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注重根据课标内容目标和要求,按照以大单元为单位进行教学设计的思路,对高中思想政治实验教材进行删减、补充、延伸,合理重组教学内容,以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注重使用当代社会进步、经济开展和科技开展的新成果充实教材内容,更新教学案例和素材,表达时代性,将重要概念、原理、观点等理论教学内容与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已有经验紧密联系和有效融合起来,以有利于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建构知识模块。

问题2:学生参与面不广。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着实让学生耳目一新、热情高涨。但是,在

教学中我发现,真正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只是少局部个性张扬、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还有局部学生始终游离于教学活动之外。而且,这种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似乎越来越严重。

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不够积极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1)教学活动设计不连贯,组织不周密,缺乏吸引力。

(2)长期以来,学生习惯于听教师的讲解,对其他同学的答复缺乏兴趣。没有认真倾听同学的观点,也无法对同学的观点进行评价与补充,学生自然无法真正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3)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不够明确,以致在一些活动中,学生不知道该做什么。

对此,除了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倾听的学习习惯。教师要经常提醒学生认真倾听,并教会学生如何倾听。比方:在倾听同学的发言时,通过及时记笔记和记关键词等快速、准确地把握同学的观点。教师要对每项活动及时进行评价,并要求学生对其他同学作出评价,给学生一定的任务和压力,这也是保证学生认真倾听的一种策略。另外,教师也可以利用刺激物或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问题3:如何帮助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新课程实施以来,虽然教师在努力实践新理念,但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并没有大的变化,他们对自己应该学什么、怎么学缺乏思考,缺乏反思。局部学生未能摆脱题海战术的泥沼,学习负担仍然沉重,学习压力也没有得到缓解。

为此,首先要积极引导学生更新学习理念、改变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把外在的学习方法逐步内化为有个体特色的学习方式与技巧,从而实现从“学教材〞向“用教材学〞的转变。教师可以通过提供一系列学

用心 爱心 专心 2

习者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评价的问题清单,也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学段结束后反思、作业后反思、考试后反思,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逐步形成更为学的学习方法。

其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长期以来,教师的一言堂剥夺了学生表达自己的时机,也使学生的问题意识日趋淡化,学生提问题的能力日渐萎缩。因此,在新课程的课堂里,虽然教师竭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但学生要么提不出问题,要么提出的问题过于表浅,没有讨论的价值。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策是:(1)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言。(2)设置相关情境,引发认知冲突,激活学生的思维。(3)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对于没有太大价值或者个性化太强的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后与学生进行交流;对于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应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如有的教师在学生自学时巡回指导,收集学生在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并将问题一一呈现在黑板上,并注明提出问题的同学的姓名,然后再组织学生开展研讨。学生看到自己所提的问题被重视,很受鼓舞,质疑问难的积极性更高了。

问题4:课堂急躁浅薄。现在的课堂气氛确实要比过去活泼得多,各种活动层出不穷。然而,糟糕的作业与单元测验成绩却让我们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为什么学生的成绩不升反降?难道实施新课程真的会削弱学生的根底知识?

走进课堂,仔细观察,我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结果发现,学生在课堂上表现活泼,但缺乏深入的思考,对问题的解决往往浮于外表,合作学习有形式无实质。有些问题可能只是少数学生明白了,而教师却被外表的繁荣所迷惑,错误地估计了形势,以为全班多数学生都清楚了,于是急忙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但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一位新课程专家曾说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学会等待是必须的……思维不敏捷的学生固然需要等待,思维敏捷的学生同样需要等待,只是等待的地方和程度不同而已。不少思维敏捷的学生,常常失之浅薄、粗心,而要使学生细致和深刻同样是需要等待的。其实,等待是成人对儿童的尊重和理解,是教师对学生差异的尊重和理解。〞我们教师要学会等待,在等待中适时引导、启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防止外表热闹与“滑过〞现象的发生。当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把握好等待的“度〞,以防止教学时间的浪费。教师可以通过询问、观察学生的表情、测验等途径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是否可以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让他们带着任务去学习,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选择性注意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也是解决课堂急躁表浅的有效方法。培养学生的选择性注意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区分重要信息与次要信息的能力。(2)教给学生专注于重要信息的策略,如画线、标着重号、写摘要等。(3)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对重要信息的注意。

问题5:教师的水平不够。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学校师资水平差异较大,新课程实验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是课堂内的师生互动式、探究式学习,选修课也存在很大弹性。上好这种课需要老师在备课时比以前花更多的精力,并不断的关注、学习新知识、新问题。课程模块中有许多知识有引申,或着说源自大学教材。教师原有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对策〔1〕拓展知识结构,丰富知识域面。教师必须掌握和精通所授专业的根底理论与知识,掌握其学科最新的科学成就和开展趋势,引导学生探索学科开展的前沿。教师必须努力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力求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教师的知识结构还应具备相关新兴学科的知识。现代学科

用心 爱心 专心

3

相互渗透,需要解决的问题往往也是综合的教师了解一些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知识,从而拓宽专业面,对学生学习有着广泛的影响,有助于建立教师的威信,增强教师的影响力。教育学和心理学作为教师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局部,是否通晓教学原理和是否掌握丰富的教育理论和技能,决定着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成败。教师只有掌握相关知识,才能正确选择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才能有效的进行传道、授业、解惑。教师只有掌握心理学的知识,才能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洞悉学生的情绪变化、思想动向和心理状况,才能有针对性的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获得教书育人的良好效果。追求知识的多元化,培养自己面对快速变革的世界和多元的价值取向所应具备的包容能力和理解能力,这也是时代对教师的本质要求

〔2〕挖掘教材中的潜在知识。一是分析所教知识的发生开展过程。二是挖掘、拓展教材中学生易产生疑问的内容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教师在备课时,应结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兴趣,对学生可能产生疑问的地方或容易感兴趣的问题有所预见,做好充分的准备。三是重视教材知识在生活、生产、科学技术中的实际应用。教师应能够联系本地区的实际和特点,分析与拓展教材中的应用性知识。

〔3〕加强教学研究,提高创新能力

科研能力是教师的根本素质,教师不仅仅教书育人,也是一个研究者,应具有敏锐深邃的学术洞察力和研究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但凡感到自己是一个研究者的教师,那么是最有可能变成教育能手〞(苏霍姆林斯基,1981)。科研是对未知领域的开发,是对教学改革中未定论的问题的研究与实践,是教师对本专业的深入研究,它有助于利用多种方式表达教学内容,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去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教师一旦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干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目光审视己有的教学实际问题,那么会对己有的理论更深入理解,对新的问题更敏感,更有创见。科研活动不仅仅是一种逻辑思维活动,科研活动的本质在于创新。江泽民同志指出:“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兴旺的不竭动力。〞 教师直接肩负着民族振兴,国富民强的责任。这就要求教师要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培养自己开拓创新的崇高的职业精神。教师的创新精神直接影响着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创新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开展和国际竞争的需要。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利用现代科学开展的新观点、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成果对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训练,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

用心 爱心 专心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