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的良种繁育
药用植物良种繁育的主要任务有两个:一是加速繁殖新的优良品种,以便更换已在生产上应用的老品种;二是保持新品种的优良性,防止混杂和退化。
(一) 品种混杂退化的表现
根据在地黄上的观察,一株地黄劣种一年能繁殖出十几株甚至几十株,第二年可发展到几百株,第三年就可发展到数千株。在同一块地里,良种单株产量200~250克,而劣种仅产36~56克,品种混杂退化后良种比例下降,劣种比例上升。如河南地黄引种北京,初期良种占89%,劣种仅占11%,不进行去杂去劣,经过3年以后,良种仅占5.76%,劣种却上升到94.24%,每平方米产量由1.5千克下降到0.7千克。采取去杂去劣措施的比不采取该措施的增产3倍以上,又如我国广西特产罗汉果的混杂退化严重,传统的优良品种长滩果和拉江果在生产中仅占25%,特别是纯正的长滩果的雄株和冬瓜果品种已经很难找到,这些濒危品种如果不注意保存、提纯复壮、繁育发展,将有绝种的危险。
(二)良种混杂退化的原因
1.机械混杂 良种中混进了异品种或异种植物的种子或栽子叫机械混杂。机械混杂是在下种、收获、晒干、贮藏过程中操作不严造成的,是目前种子混杂的主要原因,应高度重视。
2.生物学混杂 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和其他品种及类型发生天然杂交而引起的混杂叫生物学混杂。优良品种中有个别植株和其他品种杂交后,后代必然发生分离,使本来整齐一致的优良品种中出现了五花八门的个体,破坏了优良品种的整齐性和丰产性。此外,有
些需要进行人工授粉的药用植物,如果对所授花粉选择不当也会引起混杂退化。
3.品种本身的性状分离 品种的\"纯\"只是相对的,任何一个新品种不可能做到所有性状都绝对稳定,而是或多或少都带有一定的杂合性,在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产生性状分离,从而造成品种的混杂退化。
4.良种本身的自然突变 按照遗传学的观点,性状是由遗传物质即基因控制的,在自然界,基因突变是经常发生的,基因改变必然引起相应的性状的改变。
5.不科学的无性繁殖 如罗汉果传统的繁殖方法是利用垂于棚下的徒长性匍匐茎(俗称\"懒藤\")压蔓繁殖。但是,一般情况是生长发育良好,开花结果多的母株\"懒藤\"较少,而徒长不结果的母株才生长较多\"懒藤\"。因此,这种繁殖方法不是繁殖良种,而是繁殖了劣种。又如地黄用块茎繁殖,有些人为节约用种量,往往将膨大好的块茎作商品,而将膨大差的细长根茎留种,这种不科学的留种方法也会导致种性退化。
(三)防止品种退化的方法
一个优良品种应经常提纯复壮,等混杂退化严重后再来提纯复壮就事倍功半了。在防杂保纯的技术上主要抓以下几个环节:
1.去杂去劣 在药苗生长季节,首先应根据品种的特征,把与良种不同的杂株拔除,保留纯的植株。其次,如果种过一个品种的地块,第二年再种另一品种,头一年收挖不尽的品种有可能混杂。因此,要注意轮作。
2.隔离繁殖 白花授粉的药用植物异变率不高,一般不用隔离,异花授粉和常异花授
粉的药用植物,为防止异交,要采取措施隔离繁殖。隔离的方法有空间隔离(品种或类型相隔一定距离种植;时间隔离就是使不同品种或类型花期不遇),天然屏障(房屋、树木、高秆作物等或人工屏障(用塑料薄膜,网罩等)隔离。少数珍贵药用植物也可用人工套袋方法隔离。但是简便而经济的方法还是空间隔离为好。根据作者对延胡索授粉习性的观察,延胡索为异花授粉植物,品种内自交基本不结实,但与他种元胡相邻种植时,结实率可达61.3%,相距50米左右时,结实率降为21.5%,相距500米,结实率仅1.4%,在温室内由于没有昆虫授粉,完全不结实。以上说明空间隔离是防止混杂退化的重要手段。
3.加强选择 人工选择不仅可以除去杂株,保证品种纯度,并且有巩固和提高优良性状的作用。
良种繁育用选择方法,培育新品种也用选择的方法,但它们之间是有区别的,培育新品种是从原有品种中选择比原有品种更好的个体培育或优于原有品种的\"新品种\",而良种繁育选择的目的只是为了保持原有品种的特征,能保证原品种的产量和质量就达到了目的。因此,在技术上比较简单易行。例如浙贝母,因繁殖系数很低,为保证种子质量,生产上将商品地和种子地分开培植,对种子地种栽有较高要求,不太大也不太小,太大不但成本高,而且相应地减少了当年商品产量。过小,既影响种子的质量也影响下年商品的产量和质量。又如元胡的块茎分\"母元胡\"和\"子元胡\",生产上必须用\"子元胡\"作种才能获优质高产(参阅浙贝母、延胡索种植技术的良种繁育部分)。再如地黄新品种A和B,其每公项产量曾分别达到28740和35820千克,由于这两个新培育出来的品种都存在优劣两种类型的个体,因此退化很快。后来把B品种中的优良类型选出单独繁殖,恢复了B品种原来的种性,使每公顷产量达到了24350千克,而没有进行选择复壮的A品种,每公顷仅产6195千克,完全退化而被淘汰。
4.改变繁殖方法 有的药用植物长期无性繁殖容易引起生活力衰退,采用有性繁殖则
可使生活力得到提高。天麻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天麻的人工栽培,开始是用无性繁殖的,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发现长期无性繁殖退化严重,经过努力,终于发明了天麻的有性繁殖方法--树叶菌床法。既解决了天麻无性繁殖品种退化问题,又解决了天麻种源缺乏的问题。
5.其他方法
(1)异地换种 本地品种退化严重,可从外地调进种子以提高生活力和适应性。如美国栽培西洋参,为了提高产量和质量,常常从加拿大购进种子以替换自产种子。我国平原栽培川芎常常在山区培育\"芎苓子\",实际上也是异地换种的一种方式。
(2)采用倒栽方法生产繁殖材料 如地黄用块茎繁殖,如果用春栽地黄秋天收获的块茎作栽子,由于块茎大,不但用种量大,成本高,而且生长不好,产量不高。若在7月将未长大的地黄块茎刨出栽植(俗称倒栽),到回苗时,其块茎不但数量多,而且大小匀称,相对处于年幼和生活力较强的阶段,用这种块茎作种栽,不但成本低,而且生长好产量高,可防止退化。
(3)利用茎尖培养方法获得无病毒植株 如地黄农家品种金状元,经过茎尖培养所得无病毒苗与原品种相比,病害轻,产量高,可使因感染病毒而退化的品种复壮。
(4)提芽栽培防止退化 山东淄博药材站于百功等经十多年试验,总结出了提芽栽培技术防止地黄退化的新方法,比传统方法平均增产30%左右,传统方法每0.1公顷用种50千克,而新方法仅需用种15千克。
此外,根据每种药用植物所要求的环境条件,选择适宜地区种植;注意栽培技术;加
强肥水管理;防治病虫害等都是防止品种退化的重要环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