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管理学基础共48个课时,理论课时36;实践课时12。
1-2课时:(第一次课)理论课 一、管理学原理课程介绍 1、课程学时,考核方式介绍 2、课堂纪律规定 二、课程的学习方法 1、熟记定义 2、案例分析
三、管理的含义、管理的职能、管理者与管理对象 1、管理是由组织的管理者在一定的环境下通过计划、组织、控制和领导等环节来协调组织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期更好地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
2、管理由若干个职能构成,即计划、组织、 控制、领导、激励、协调等职能
3、 管理者是指从事管理活动的人,即在组织中担负计划、组织、控制、领导、激励、协调等工作以期实现组织目标的人。
4、 管理对象也称为管理的客体,指管理者实施管理活动的对象。
3-4课时:(第二次课)理论课
一、知识回顾:上次课我们讲述了管理的定义,管理的职能,管理的对象和管理的客体。 二、管理者的角色
1、人际关系角色。可划分为三种角色:代表人、领导者、联络者。
2、信息角色。分为三种不同的角色:洞察者、传播者和发言人。
3、决策角色。分为企业家、资源分配者和谈判者等。 三、管理者应具备技能
1、技术技能。技术技能是指从事一定的业务工作所需要的专业技术和能力。技术技能对基层管理者最重要,对中层管理者较重要,对高层管理者不太重要。
2、人际技能。人际技能是指与组织的内外部、上下层的部门、单位和人员打交道的能力,或称为人际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
3、概念技能。概念技能是指对事物的整体和相关关系进行分析、判断、抽象和概括的能力。 四、管理学的特性 1、管理学的实践性 2、管理学的发展性
3、管理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4、管理学的综合性
5、管理学的不精确性 6、管理学的软科学性 7、管理的二重性
五、企业的含义、分类及公司制企业
5-6课时:(第三次课)理论课 一、知识回顾:
我们第一章讲述了管理学的一些基本的概念,最重要的是管理的职能和管理者的概念。 二、管理阶段的划分 1、第一阶段:
古代的管理思想,产生于19世纪末以前 2、第二阶段:
近代管理思想,产生于19世纪末到1945年之间 3、第三阶段:
现代管理思想,产生于1945年以后 三、泰勒的科学管理
1、产生背景(产业革命后一直到19世纪末) 2、科学管理的主要内容 (1)、工作效率和工作定额 ( 2)、科学选人 (3)、标准化
(4)、差别计件工资制
( 5)、工作职能研究 ( 6)、例外原则 四、对泰勒科学管理的分析 (一)泰勒科学管理的局限性 1、认为工人是“经济人”
2、重视物质技术因素,忽视人及社会因素 (二)泰勒科学管理的贡献
1、提倡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传统的经验方法 2、思想转变对科学管理的存在是绝对重要的
五、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存在疑问的进行提问,教师作出解答
7-8课时:(第四次课)理论课 第三周 一、知识回顾
3、回顾第二章 科学管理的主要内容 二、法约尔的一般管理
1、一般管理理论,着重研究管理职能和管理原则。 法约尔对管理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对管理职能的划分和管理原则的归纳上。集中体现在他的名著《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1916)中。 2、法约尔的主要观点
(1)管理是企业六种基本活动之一:技术、商业、财务、安全、会计、管理。
(2)管理五项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3)管理的 14 条原则。 3、法约尔一般管理的主要内容 管理的五个基本职能
计划: 探索未来和制定行动方案 组织 建立企业的物质和社会的双重结构 协调 使企业人员发挥作用
指挥 连接、联合、调和所有的活动及力量
控制 注意一切是否按已制定的规章和下达的命令进行 三、对法约尔一般管理的分析 (一)法约尔一般管理的贡献
1、法约尔研究了管理的一般性(普遍性),为管理理论的形成构筑了一个科学的理论框架 2、提出了管理教育的必要性 (二)法约尔一般管理的缺陷
1、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研究的是静止状态下组织的管理与结构设计,没有从动态发展的角度来研究
2、他的一些管理原则有的过于僵硬、教条,在实践中有时会使管理人员无所适从 四、人际关系-行为科学学派
1、产生:始于20世纪20年代,对工人在生产中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2、梅奥的人群关系理论 (1)照明试验
(2)继电器装配工人小组试验 (3)对职工大规模的访谈 (4)对接线板接线工作室的研究 五、对梅奥人群关系理论的分析 1、梅奥人群关系理论的贡献 2、梅奥人群关系理论的局限性
六、现代管理思想:著名管理学家孔茨(H·Koontz)在 1980 年,把管理划分为 11 个学派。 七、20世纪90年代的管理理论新发展
八、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存在疑问的进行提问,教师作出解答
9-10课时:(第五次课)理论课 第7周 一、知识回顾
回顾上一章讲述的管理理论的历史演进,主要掌握科学管理、一般管理和梅奥的人群关系理论的内容和贡献以及一些不足。 二、组织环境 1、组织环境的含义 2、组织环境的的分类 内部环境
外部环境
三、组织环境的管理 1、组织环境的特性 客观性、系统性、动态性 2、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对应关系、交换关系、影响关系 3、组织环境的管理 四、管理道德的含义与特点 1、道德与管理道德 2、管理道德的特点 五、管理道德的内容 1、组织管理目标的道德
2、实现组织管理目标的手段与道德 3、人际关系管理的道德 4、人事管理的道德
六、社会责任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1、社会责任的基本内容 2、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意义 七、提升企业社会责任的有效途径
11-12课时:(第六次课)实践课 第四周 一、知识回顾
回顾上一章讲述的管理理论的历史演进,主要掌握科学
管理、一般管理和梅奥的人群关系理论的内容和贡献以及一些不足。
二、组织环境 1、组织环境的含义 2、组织环境的的分类 内部环境 外部环境
三、组织环境的管理 1、组织环境的特性 客观性、系统性、动态性 2、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对应关系、交换关系、影响关系 3、组织环境的管理 四、管理道德的含义与特点 1、道德与管理道德 2、管理道德的特点 五、管理道德的内容 1、组织管理目标的道德
2、实现组织管理目标的手段与道德 3、人际关系管理的道德 4、人事管理的道德
六、社会责任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1、社会责任的基本内容 2、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意义 七、提升企业社会责任的有效途径 13-14课时:(第七次课)实践课 第四周 一、知识回顾
我们前三章学习了管理学的一些基础知识,包括管理的定义、管理者的定义、管理者的角色以及管理思想的发展史、管理与社会的相关知识。
二、讨论主题:如何做好管理者
从管理的内容、管理者的角色承担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 1、如何做好高层管理者 2、如何做好中层管理者 3、如何做好基层管理者
三、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教师做出点评 四、学生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
15-16课时:(第八次课)理论课 第四周
一、知识回顾
上次课我们上的是实践课,大家对如何做好一名管理者进行各抒己见,这次课我们学习管理的计划只能。 二、学习目标
1、计划的含义,计划的性质,计划的重要性,计划的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2、制定计划的步骤。
3、制定计划的技术方法:滚动计划法、网络计划法、运筹学方法、计量经济方法、投入产出法。 三、计划的含义与性质 1、计划的含义 2、计划的概念分析 3、计划的性质 4、计划的重要意义 四、计划的类别 1、不同计划的类型
2、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
3、组织计划、生产计划、财务计划、市场开拓计划 4、综合性计划、专业性计划 5、指向性计划、具体性计划 6、程序性计划、非程序性计划 7、战略计划、战术计划 五、计划的层次体系
计划的类型及特性与管理层次的关系 六、计划的基本形式 1、目的或使命 2、经营理念 3、经营目标
七、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存在疑问的进行提问,教师作出解答
17-18课时:(第九次课)理论课 第四周 一、知识回顾
上次课我们讲述了计划的含义与性质,计划的类别以及计划层次体系和基本形式。 二、企业的使命
1、企业使命需要回答的三个问题: 2、企业使命的作用
三、各目光远大的公司的核心思想 1、摩托罗拉公司
2、沃尔玛公司(Wal - Mart) 3、强生公司
4、HP的价值观与目标
四、应当设立企业目标的八大领域 五、计划的过程
六、组织特征和环境状态与计划的对应性 七、常用的计划方法 1、滚动计划法 2、甘特图法 3、网络图计划法 4、投入产出法
八、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存在疑问的进行提问,教师作出解
答
19-20课时:(第十次课)理论课 第九周 一、知识回顾:
上次课我们学习了计划的制定过程和计划的制定方法,重点掌握网络计划方法的制定。这次课我们学习决策和目标管理的相关知识。
二、决策概述 1、决策的定义 2、决策的特点 三、决策的类型
1、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业务决策 2、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 3、个体决策和群体决策 4、初始决策和追踪决策 5、经验决策和科学决策
6、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与不确定型决策 四、决策的程序、方法 1、决策的程序 2、决策的方法 3、盈亏平衡分析法
4、不确定型决策的方案选择法 五、战略管理
1、战略管理的定义 2、战略管理的特点 3、战略管理的构成要素 4、战略环境分析 5、战略管理的类型
21-22课时:(第十一次课)实践课 第九周 一、知识回顾:
前几次课我们学习了计划的制定方法和科学决策的方法,要求大家要会用网络计划法来制定计划方案,绘制决策树的方法进行决策。这次课我们进行案例分析,深入了解网络计划法和决策树的制定。
二、利用网络计划法来制定计划方案(教材84页) 1、案例分析 2、小组讨论 3、绘制网络图
4、描述整个工序的进展,计算出完工所需的时间 三、运用决策树法分析决策方案(教材99页) 1、案例分析 2、小组讨论 3、绘制决策树图 4、选出最优方案
四、学生完成案例分析作业
23-24课时:(第十二次课)理论课 第十周 一、知识回顾
上次课我们练习用网络计划法来制定计划方案,运用绘制决策树的方法进行决策,选出最优方案;这次课我们学习管理的组织职能。
二、内容要点
1、组织的含义、职能及环境
2、组织的类型: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实体组织与虚拟组织,机械式与有机式组织 3、组织设计的目的与步骤
4、组织结构的类型及其特点,包括直线型、职能型、直线职能型、事业部型、矩阵型、三维立体结构、委员会和团队结构
5、组织设计的传统原则和动态原则
6、组织生命周期理论、组织老化和组织变革
7、组织创新理论:组织结构扁平化,企业再造、学习型组织
三、组织职能概述 1、组织的含义 2、组织职能的具体内容 3、组织环境 四、组织的类型
1、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 2、营利组织与非营利组织 3、实体组织与虚拟组织 4、机械式组织与有机式组织 五、组织设计
1、组织设计的基本理念 2、组织的构成要素 3、组织设计的基础 4、组织设计的目的与步骤 六、组织结构的类型 1、直线型结构 2、职能型结构 3、直线职能型结构 4、事业部结构 5、矩阵型结构 6、三维立体结构
七、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存在疑问的进行提问,教师作出解答
25-26课时:(第十三次课)理论课 第十一周 一、知识回顾
我们上次课学习了组织的概念,组织的类型以及组织结构的类型。
二、组织设计原则 1、组织设计的传统原则 2、组织设计的动态原则 3、弹性结构原则 三、人员配置
1、人员配置的过程和原则 2、 人员配置的过程 3、人员配置原则
四、管理人员的招聘与选拔 1、内部选拔与外部招聘 2、 管理人员选聘的过程和方法 3、 管理人员选聘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五、管理人员的任用、考评与培养开发 1、授权任用 2、绩效考评 3、培训与开发 六、组织变革
1、组织的生命周期理论 2、组织老化的特征 3、组织变革的动因 4、组织变革的方式 5、组织变革的步骤
6、组织创新
七、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存在疑问的进行提问,教师作出解答
27-28课时:(第十四次课)实践课 第十一周
29-30课时:(第十五次课)理论课 第十二周 一、知识回顾
我们前面的课学习了管理的组织职能,组织的类型以及组织结构的类型,组织设计的原则,组织的人员招聘等问题。这次课我们学习领导及领导的方式与理论。
二、内容要点 1、领导的含义;
2、人性假设理论:经济人、自我实现人、社会人、复杂人假设;
3、典型的领导理论:性格理论、行为理论、权变领导理论;
4、决策的含义,领导决策的条件,过程与决策的实施; 5、领导与用人;
6、中国领导者的素质要求:思想道德素质、知识素质和经营管理素质。
三、领导概述 1、领导的含义
2、领导的作用 3、领导的权力和职责 4、领导者与领导集体 四、人性假设的基本内涵 1、经济人假设 2、社会人假设 3、自我实现人假设 4、复杂人假设 五、领导方式 六、领导理论 1、领导特质理论 2、领导行为理论 3、领导权变理论
七、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存在疑问的进行提问,教师作出解答
31-32课时:(第十六次课)理论课 第十二周 一、知识回顾
我们前面的课学习了领导及领导的方式与理论,重点要掌握领导的三种理论:
1、领导特质理论 2、领导行为理论 3、领导权变理论
这次课我们学习领导的艺术与激励的相关内容。 二、领导艺术的含义及特点 1、领导艺术的含义 2、领导艺术的特点 三、领导艺术的内容 1、用人艺术 2、决策艺术 3、人际关系艺术 4、处理日常事务艺术 四、激励的含义与作用 1、激励的含义 2、激励的作用 五、激励理论 1、内容型激励理论 2、过程型激励理论 3、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六、激励实务 1、激励的原则 2、激励的方法
七、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存在疑问的进行提问,教师作出解答
33-34课时:(第十七次课)理论课 第十三周
一、知识回顾
我们前面的课学习了领导的艺术与激励的相关内容,重点掌握领导艺术的含义、特点及内容,激励的含义与作用,激励三种理论以及激励的原则、方法;这次课我们学习沟通的相关知识。
二、沟通概述 1、沟通的含义与作用 2、沟通的过程 三、沟通的类型
1、按沟通的组织系统分类 2、按沟通网络的基本形式分类 3、按信息传播的方向划分 4、按沟通的方式分类 5、按沟通方向的可逆性分类 四、有效沟通的实现 1、有效沟通的障碍 2、有效沟通的实现方式
五、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存在疑问的进行提问,教师作出解答
35-36课时:(第十八次课)实践课 第十三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