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西游记》的儒释道文化解读.doc

《西游记》的儒释道文化解读.doc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西游记》的儒释道文化解读

【内容提要】

灵魂的自救与人格的修炼。桀骜不驯的个性自由精神和以造福人类为目的不畏艰险的追求探索精神。个性的整合与重塑。

【关键词】《西游记》人格修炼人性重塑

《西游记》作为文人创作神魔小说,与古代的中国神话和外国神话相比,其神话思维是自觉的,而不是朦胧的;是系统的,而不是零散的;是文学的,而不是神话的。但它们之间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寓言性质。因而,透过小说的神话外衣,挖掘其蕴涵的文化意义,即所寓之“言”,应是我们解读《西游记》的主要任务之一。我们将文本切分为三个层面来解读。

灵魂的自救与人格的修炼是表层意义

西天取经是《西游记》故事的主体部分。所谓表层意义,是就取经过程而言的。由取经队伍组成人员的出身、经历、遭遇和结果等事件序列所构成的意义,是直接浮于故事表层一望即知的,也是故事直

第 1 页 共 1 页

接明示的部分,故而将其视为文本的表层意义。

首先,取经之于取经人而言,是一个由仙界——凡间——回归仙界的历程。这一历程,恰好画出一个起点与终点相重合的圆形图式:降落——出发——回归。这种图式在带有道教神话色彩的故事中,屡见不鲜。仙界之神因触犯天条而被贬谪人间,历经一番磨难后,又重返天界,再度成为仙界的一员。《西游记》对取经人物及过程的设计,是将一个原本佛教的故事道教化了。

这一过程,用小说中惯用的语言来表述,是一个从“放心”到“归心”,从“有心”到“无心”,从“多心”到“一心”的“炼魔”的过程。这套术语,与晚明时期“心学”的普及有很大的关系,也与故事在流传演变过程中受“三教合一”思想的影响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小说虽然讲的是一个西天取经的佛教故事,但在叙事中却同时使用了儒、释、道三套话语。

对于取经人来说,取经之事既是一个灵魂的救赎过程,又是一个人格修炼的过程。取经队伍的一师三徒一马,本系神佛之界的人物,兹因误犯禁令而被贬落人间。玄奘原是佛界的金禅子,“只为无心听佛讲”而被打入尘凡;孙悟空则因大闹天宫而被压五行山下;猪八戒原为天蓬元帅,因调戏嫦娥而遭贬;沙僧原本天上的卷帘大将,因“打破玉玻璃”而被贬流沙河;白龙马原是西海龙王敖闰之子,因触犯天条被贬鹰愁陡涧。他们均是蒙受菩萨的“劝化”、“戒行”而踏上西行之路的,所以取经对他们而言,便是一种“将功折罪”、“改邪归正”的灵魂自救行为,“了悟真如”、“顿开尘锁”的“务本”之道,跳出

第 2 页 共 2 页

“性海流沙”,达到“浑无挂碍”的超越之路。只有历经这样的磨难与提升,方能达成“正果”。将此换成儒家的语言来表述,就是让他们“务必迁善改过,以底于至善而后已”。

灵魂自救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人格修炼的过程,是一个事物的一体两面。这一修炼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为苦志弘毅,一为去念正心。而这两个层面又可以一言以蔽之曰:苦行精神的锻造与发扬。因为任何宗教都倡导苦行主义,只有当一个人学会了抛弃凡俗,勇敢地面对痛苦,他才能出“类”拔萃;只有克制自己的本性,反向而行,才能超“凡”入“圣”。从某种程度上说,他甚至只有热爱痛苦,才能欣然履行他的各项责任,所以锻造这种“苦行精神”的最好途径是让他们遭受常人难以忍受的磨难和痛苦。小说的九九八十一难,就是专门为此而设置的。

西天取经是一项救民水火的神圣使命和普度众生的崇高事业。它虽是以宗教的形式出场,而内在精神却深深契合着儒家的“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事业心、责任心、使命感和意志力,彰显的是坚定不移的价值信仰、坚忍不拔的人格毅力和不改其志的理性自觉。而八十一难的设置,就是要让他们在“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困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的受难考验中,做到“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最终树立起“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意识。因为“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要“心性归正”,就首先必须“灭心中贼”,因为王阳明说过灭山中贼易,灭心中贼难。为了制伏“心猿”,小说还设计一个紧箍咒来规范和约束他的行动,紧箍咒的真名

第 3 页 共 3 页

是“定心真言”。做到所有这些,用儒家《大学》的话就是“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内容提要】

灵魂的自救与人格的修炼。桀骜不驯的个性自由精神和以造福人类为目的不畏艰险的追求探索精神。个性的整合与重塑。

【关键词】《西游记》人格修炼人性重塑

《西游记》作为文人创作神魔小说,与古代的中国神话和外国神话相比,其神话思维是自觉的,而不是朦胧的;是系统的,而不是零散的;是文学的,而不是神话的。但它们之间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寓言性质。因而,透过小说的神话外衣,挖掘其蕴涵的文化意义,即所寓之“言”,应是我们解读《西游记》的主要任务之一。我们将文本切分为三个层面来解读。

灵魂的自救与人格的修炼是表层意义

西天取经是《西游记》故事的主体部分。所谓表层意义,是就取经过程而言的。由取经队伍组成人员的出身、经历、遭遇和结果等事件序列所构成的意义,是直接浮于故事表层一望即知的,也是故事直接明示的部分,故而将其视为文本的表层意义。

首先,取经之于取经人而言,是一个由仙界——凡间——回归仙

第 4 页 共 4 页

界的历程。这一历程,恰好画出一个起点与终点相重合的圆形图式:降落——出发——回归。这种图式在带有道教神话色彩的故事中,屡见不鲜。仙界之神因触犯天条而被贬谪人间,历经一番磨难后,又重返天界,再度成为仙界的一员。《西游记》对取经人物及过程的设计,是将一个原本佛教的故事道教化了。

这一过程,用小说中惯用的语言来表述,是一个从“放心”到“归心”,从“有心”到“无心”,从“多心”到“一心”的“炼魔”的过程。这套术语,与晚明时期“心学”的普及有很大的关系,也与故事在流传演变过程中受“三教合一”思想的影响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小说虽然讲的是一个西天取经的佛教故事,但在叙事中却同时使用了儒、释、道三套话语。

对于取经人来说,取经之事既是一个灵魂的救赎过程,又是一个人格修炼的过程。取经队伍的一师三徒一马,本系神佛之界的人物,兹因误犯禁令而被贬落人间。玄奘原是佛界的金禅子,“只为无心听佛讲”而被打入尘凡;孙悟空则因大闹天宫而被压五行山下;猪八戒原为天蓬元帅,因调戏嫦娥而遭贬;沙僧原本天上的卷帘大将,因“打破玉玻璃”而被贬流沙河;白龙马原是西海龙王敖闰之子,因触犯天条被贬鹰愁陡涧。他们均是蒙受菩萨的“劝化”、“戒行”而踏上西行之路的,所以取经对他们而言,便是一种“将功折罪”、“改邪归正”的灵魂自救行为,“了悟真如”、“顿开尘锁”的“务本”之道,跳出“性海流沙”,达到“浑无挂碍”的超越之路。只有历经这样的磨难与提升,方能达成“正果”。将此换成儒家的语言来表述,就是让他

第 5 页 共 5 页

们“务必迁善改过,以底于至善而后已”。

灵魂自救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人格修炼的过程,是一个事物的一体两面。这一修炼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为苦志弘毅,一为去念正心。而这两个层面又可以一言以蔽之曰:苦行精神的锻造与发扬。因为任何宗教都倡导苦行主义,只有当一个人学会了抛弃凡俗,勇敢地面对痛苦,他才能出“类”拔萃;只有克制自己的本性,反向而行,才能超“凡”入“圣”。从某种程度上说,他甚至只有热爱痛苦,才能欣然履行他的各项责任,所以锻造这种“苦行精神”的最好途径是让他们遭受常人难以忍受的磨难和痛苦。小说的九九八十一难,就是专门为此而设置的。

西天取经是一项救民水火的神圣使命和普度众生的崇高事业。它虽是以宗教的形式出场,而内在精神却深深契合着儒家的“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事业心、责任心、使命感和意志力,彰显的是坚定不移的价值信仰、坚忍不拔的人格毅力和不改其志的理性自觉。而八十一难的设置,就是要让他们在“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困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的受难考验中,做到“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最终树立起“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意识。因为“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要“心性归正”,就首先必须“灭心中贼”,因为王阳明说过灭山中贼易,灭心中贼难。为了制伏“心猿”,小说还设计一个紧箍咒来规范和约束他的行动,紧箍咒的真名是“定心真言”。做到所有这些,用儒家《大学》的话就是“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第 6 页 共 6 页

两大母题的深刻蕴含:取经故事并不意味着对个性价值的取缔,而是在充分肯定个性价值基础上对个性的升华——由对个人自我解放的渴望而上升到对全人类利益和价值的追求,即将个人的解放扩大为全人类的解放,那才是最彻底的解放。所以在孙悟空被封为“斗战胜佛”时才又想起个人自由解放的事情来,然而奇怪的是,紧箍咒自动没有了,大乘佛教讲“自未度先度他”,上求菩萨,下化人生。马克思主义者关于“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的宏伟目标,都在这个风趣幽默的故事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说明。这样《西游记》这两大精神原形不仅不是矛盾的,而是具有深刻内在含义的有机神话精神体系。

个性的整合与重塑

前面两层意义实际上均是为了完成一件事情——人性的整合与重塑。希腊有一个著名的神话:双轮马车的驭手理性,手里挽着白色骏马和黑色骏马的缰绳,白色骏马代表着人的精神饱满或充满热情的一面,比较顺从于理性的指挥,而不听话的黑马代表着嗜好或欲望,驭手必须不时地挥鞭才肯就范。马鞭和缰绳不过表达了强迫和限制的概念,只有理性这个驭手才具有人的面孔,而人的其他非理性的部分则用动物的形象来代表。理性,作为人的神圣的一面,从人身上的兽性分离开来。于是就有了一师三徒一马的艺术造型:孙悟空是心“猿”,“意马”则是小白龙。人的贪婪与惰性化身而为猪八戒,人的平庸无

第 7 页 共 7 页

识则是沙和尚。所以,一个寻求真理并献身崇高事业的唐僧,必须驾驭着“意马”,约束着“心猿”,催进着“懒猪”,开启引导着平庸唯诺的和尚,在生死、金钱、美色的诱惑中去磨练心性,修炼人格。若变换一个寓言角度,以孙悟空为主体来解读,那么这个形象展示的是一个人艰难的成长过程。孙悟空是个天生的石猴,用玉帝的话说:“乃天地精华所生”。这一生成境域揭示出孙悟空实乃一个自然的存在,充满了不受文明教化和理性熏染的野性。所以他一出世,就要求绝对的自由,不但要突破空间限制(上天入地),还要突破时间限制(将自己的名字从生死簿上勾掉),这是人的天然禀性和天赋本能,是应该保留和尊重的。但是,人还是需要接受教化的,而人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就是自己的父母。所以,当孙悟空“漂洋过海”找到师父后,师父问他姓什么,他说:“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个礼儿罢了,一生无性。”一生无性,正是未受教化的说明。菩提祖师听他答非所问,便纠正道:“不是这个性,你父母姓什么。”回答无父无母,就是没有家,一个没有受到文明熏染的存在。因而对他来说,什么父母尊严和权力,一概不知,当然不必遵守。所以他才会大闹天宫。无父无母,即没有父亲代表的权力和秩序,母亲代表的同情慈爱和帮助。玉帝代表父亲,菩萨则代表母亲,家庭的教育是一个人走向社会的第一步。也是很关键的一步,因此,必须让他知道什么是尊严不可冒犯,什么是秩序不可打乱。一旦触犯了规则,就将受到惩罚,并在惩罚的过程中学会自觉地遵守。所以佛祖就把孙悟空押在五行山下,巨手代表权力,五行代表秩序。因此这一节的回

第 8 页 共 8 页

目就是“五行山下定心猿”。玉帝代表社会的外在的权力至尊,佛祖象征人类的精神信仰。一个人的成长,必须有精神信仰,即有精神的提升和畏惧,行为才不会放荡不羁而道德失范。

在人类发展史上,接受文化(紧箍)的规训是必要而且必须的,是保障文明得以发展的前提,是人之为人的必由之路,我们每一个人头上都戴着无数的紧箍咒,只不过我们习焉不察而已。《西游记》小说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很巧妙地把它作了形象化的呈现,使我们由此而看到了人文教化的本质,这是庄子“混沌凿窍”故事的一个正面阐释。但应该看到作者在这里提倡的是一种文明教化的最高最理想的境界,那就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和谐的兼容并举。既保留人的原始生命的创造力,又具有智慧的理性。如六耳猕猴就是孙悟空潜意识中的魔性,这是连菩萨也不能识破的,如来佛祖就说,这是二心相战,其实也就是人格的分裂。因此,取经修炼的过程就是寻求双重人格的一个美好和谐整合的过程,重返仙界的师徒,其人格自然也就完成一次重塑。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冯文楼:《四大奇书的文本文化学阐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3)罗宗强:《中国文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第 9 页 共 9 页

年版。

(4)章培恒:《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第 10 页 共 10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