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代码:0029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城市最本源、最主要的特征是( A )绪论-63 A.聚集性 C.经济性
B.社会性 D.系统性
2.城市公益性组织的主要特点是( D )1-116 A.为全体大众服务 C.为组织内成员服务
3.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实质是( B )1-122 A.政府权力下放 C.人民直接参与政府管理
B.政府权力向社会回归 D.人民管理社会 B.为残疾人服务
D.为组织外的其他成员服务
4.日本各城市实行的市政体制是( C )2-133 A.市议会制 C.议会市长制
B.市长议会制 D.市委员会制
5.下列国家中实行市经理制的是( D )2-136 A.英国 C.德国
B.法国 D.美国
6.我国城市的政党组织和国家机构对由上级任命或聘用的事务类官员实行( C )3-184 A.绩效评估制 C.任期目标责任制
B.首长责任制 D.全权责任制
7.政府及其所属机构同企业之间不再保持上下级的行政隶属关系,这属于我国市政职能改革中的( B )3-179 A.职能转移 C.职能增加
8.人口城市化的基础是( A )4-208 A.非农产业城市化 C.经济城市化
B.地域城市化 D.意识城市化 B.职能撤销 D.职能强化
9.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战略研究的重点层面是( C )4-215 A.国家层面 C.市县层面
B.乡镇层面 D.省级行政区域层面
10.我国对城市规划的编制原则、编制程序、实施与修改都作了严格规定的法律是( D )5-218 A.《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11.提出田园城市理论的是( B )5-223 A.维特鲁威 C.菲拉雷特
B.埃比尼泽·霍华德 D.帕鲁
12.城市建设“先地下,后地上”做法体现了城市基础设施的( D )6-248 A.生产性 C.自然垄断性
B.公益性 D.超前性
13.对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进行部署的是( A )6-253 A.城市总体规划 C.控制性详细规划
B.城市分区规划 D.修建性详细规划
14.绝不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来发展城市公共事业,绝不对自然环境造成不可治理、不可逆转的损害,这体现了城市公共事业管理效益的( B )7-270 A.社会效益为主 C.经济效益优先
B.环境效益优先 D.兼顾经济效益
15.政府合理布局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原则是( C )7-295 A.市场化原则 C.社会化原则
B.行政化原则 D.集中化原则
16.城市政府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务成本费用的分摊,要与社会成员从城市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务中所获得的收益相联系,这是城市公共收入的( B )8-315 A.支付能力原则 C.经济效率原则
B.受益原则 D.行政效率原则
17.我国城市居住用地的土地使用权出让的最高年限是( A )8-352 A.70年 C.40年
B.50年 D.30年
18.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最基本最重要的衡量指标是( C )9-362 A.城市的资源质量 C.城市环境污染程度
B.人群健康 D.生态状况
1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1年在“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中提出的概念是( A )9-386 A.生态城市 C.可持续发展城市
B.环保城市 D.绿色城市
20.城市中人们从事某些专门活动而形成的社区,叫做( A )10-410 A.功能社区 C.自然社区
B.法定社区 D.自治社区
21.残疾人社会福利管理包括的两方面内容是残疾人康复和( B )10-428 A.资助 C.生活
B.就业 D.保险
22.现代城市应对公共安全管理问题和事件应贯彻的方针是( D )11-444
A.管理为主 C.决策为主
B.协调为主 D.预防为主
23.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体制的核心是( D )11-448 A.决策体制 C.监督体制
B.执行体制 D.责任体系
24.市政绩效对市政管理实绩的测量主要属于( B )12-463 A.定性分析 C.专家论证
B.定量测量 D.系统评估
25.承担市政绩效管理外部监督职能的主要是社会中介组织和( C )12-481 A.纪委 C.大众传播媒介
B.公众 D.知识分子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6.下列属于聚落的是( ABCDE )绪论—66 A.社区 C.城市 E.城市带
27.城市与农村相比的本质特征有( ABCDE ) 绪论-62 A.高度的聚集性 C.经济性 E.开放性
28.城市居民委员会的特点是( ABD )1-115 A.自我管理 C.自我发展 E.自我完善
29.市长负责制的优点是( BCDE )1-105 A.结构优化 C.效率较高 E.行动迅速
30.根据人口规模,我国的建制市可分为( ABCD )2-146 A.小城市 C.大城市 E.超大城市
31.市政社会职能关心的重点是( ABCD )3-161 A.市民生活质量
B.市民素质的提高 B.中等城市 D.特大城市 B.责任明确 D.权力集中 B.自我教育 D.自我服务 B.社会性 D.系统性 B.建制镇 D.城市群
C.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E.市民经济水平
D.建立完善的公共安全秩序
32.下列属于城市政府管理经济手段和政策的是( ABCDE )4-195 A.价格手段 C.计划手段 E.税收手段
33.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具有以下作用( BCD )5-218 A.参考作用 C.控制作用 E.调解作用
34.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的专业机构有( ABC )6-262 A.交通局 C.园林绿化管理局 E.消防局
35.城市文化管理的基本内容主要有( ADE )7-290 A.城市文化发展战略的规划与制定 C.城市劳动力市场的管理 E.城市文化市场的管理和监控
36.城市政府采购应当遵循的原则有( ABCDE )8-322 A.有助于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目标 B.公开透明原则 C.公平竞争原则 D.公正原则 E.诚实信用原则
37.中国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具体表现有( ABCD )9-367 A.水体污染 C.噪声污染 E.食品污染
38.城市社会保险管理包括( ACD )10-420 A.养老保险管理 C.医疗保险管理 E.商业保险管理
39.城市公共安全通告机制向市民通告的途径和手段有( ABCDE )11-458 A.报纸通告 C.互联网通告 E.向家庭发放小册子
B.电视、广播通告 D.移动通信通告 B.合作保险管理 D.失业保险管理 B.大气污染 D.固体废物污染 B.城市人才市场的管理 D.城市各项文化基础工作的管理 B.环境保护局 D.国有资产管理局 B.指导作用 D.调节作用 B.财政政策 D.土地政策
40.市政绩效管理的评估方法主要有( CDE )12-473 A.平衡计分法 C.主观评估法 E.目标管理法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41.简述市民参政的条件。1-120 答:
市民政治参与需要一定的条件和制度做保障。 (1)透明的市政决策。
市民参政首先要知情,知情才能参政。市民的知情权是指市民了解城市各项政务活动及其过程的权力。 (2)高素质的市民。
市民素质是指市民的价值信仰、道德心理、知识能力等因素复合而成的一种集体人格状态。 (3)多元的参政途径。
市民参政厩需要健全的机制和制度作保障,又需要完善的组织代理和充足的输入管道。 42.简述市政体制与国家政体的关系。2-126 答:
市政体制是国家政体在城市的延伸,因此,市政体制与国家政体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市政体制与国家政体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2)市政体制比国家政体具有更多灵活性和多样性 (3)市政体制具有巩固和发展国家政体的作用 43.简述小城市发展战略在内容方面的特点。4-206 答:
小城市发展战略在内容方面的特点有:
(1)把抓好农业生产放在政府各项工作的首位,用农业现代化推动第二、三产业的发展。 (2)高度重视、大力推进农业科技服务工作。
(3)在第二产业方面,优先发展支农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业。 (4)在第三产业方面,优先发展商业,搞活农产品市场。 (5)建设和管理自来水厂,为本市和周围乡镇的居民服务。 (6)建设和管理垃圾处理中心,实现垃圾处理的无害化、资源化。
(7)建设和管理医院、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为本市和周围乡镇居民服务。 (8)保持当地建筑的地方特色和传统风貌。 44.简述城市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的原则。5-240 答:
中国城市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的原则:
B.指标体系法 D.客观评估法
(1)统一规划,合理布局。
城市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都是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进行的,都必须服从城市总体规划的安排。 (2)因地制宜,量力而行。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在日城改造与新区开发中要根据各自城市的实际情况,突出特色,因地制宜地进
行改造与开发。
(3)综合开发,配套建设。
综合开发是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的核心,产业转移是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的连接点。 45.简述城市基础设施供给方式的特点。6-250 答:
(1)根据城市基础设施部门和单位在公益性与市场化程度上的区别,实行不同类型的供给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
(2)根据城市基础设施供给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的不同,实行不同的定价制度。 (3)无论实行何种经营管理模式,城市基础设施的部门和单位都应努力提高经济效益。 46.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类型有哪些?11-431 答:
对城市公共安全管理进行必要昕适当的分类,是对不同类别的城市公共安全问题采取有针对性对策的前提。根据城市公共安全问题的成因、性质或所发生的领域,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可以划分为下列类别: (1)治理自然灾害的公共安全管理 (2)城市消防类公共安全管理 (3)社会治安类公共安全管理 (4)卫生防疫类公共安全管理 (5)基础设施类公共安全管理 (6)环境污染类城市公共安全管理 (7)应对恐怖主义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 (8)应对社会动乱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 四、论述题(本题12分)
47.论述建设生态城市的主要内容。9-398 答:
生态城市的建设要把生态整合方法和原则应用于城市规划和管理。建设适宜于人类生活的生态城市,首先必须运用生态学原理,全面系统地理解城市环境、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运用生态工程技术设计城市、乡镇和村庄,以促进居民身心健康、提高其生活质量、保护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这就迫切需要开展翔实的城市生态规划和管理,促使有关受益者集团参加规划和管理过程。生态城市旨在采用整体论的系统方法,促进综合性的行政管理,建设一类高效的生态产业、和谐的生态文化和功能整合的生态景观,使人们的需求和愿望得到满足,实现自然、农业和人居环境的有机结合。
具体地说,建设生态城市包含以下五个层面的内容:
(1)生态安全:向所有居民提供洁净的空气、安全可靠的水、食物、住房和就业机会,以及市政服务设施和减灾防灾措施的保障。
(2)生态卫生:通过高效率低成本的生态工程手段,对粪便、污水和垃圾进行处理和再生利用。 (3)生态产业代谢:促进产业的生态转型,强化资源的再利用、产品的生命周期没计、可更新能源的开发、生态高效的运输,在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同时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
(4)生态景观整合:通过对人工环境、开放空间(如公园、广场)、街道桥梁等连接点和自然要素(水路和城市轮廓线)的整合,在节约能源、资源,减少交通事故和空气污染的前提下,为所有居民提供便利的城市交通、同时,防止水环境恶化,减少热岛效应和对全球环境恶化的影响。
(5)生态意识培养:帮助人们认识其在与自然关系中所处的位置和应负的环境责任,尊重地方历史文化,诱导人们的消费行为,改变传统的消费方式,增强自我调节的能力,以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高质量运行。 五、材料分析题(本题12分)
48. 2011年4月,北京相继发生朝阳区和平街“4·11”燃气爆炸、大兴区“4·25”重大火灾事故。两起事故发生地,一为上世纪50年代三层老旧楼房,燃气管线等设施严重老化;二是居民自建四层违法建筑,完全没有任何消防安全设计。根据北京市政府通报,和平街燃气爆炸有6人遇难,大兴区旧宫镇火灾事件已造成18死24伤。
公安部消防局通报大兴火灾调查结果称,事发建筑系村民自建,未经有关部门审批,未按照有关规定办理外来人员居住审批手续;建筑内有服装加工、员工宿舍和出租房,属“三合一”场所,住宿未与生产区域实行防火分隔,室内只有1条楼梯通道,未配置消防设施器材;服装加工作坊开业之初,辖区公安派出所2次检查,发现存在无照经营、消防通道狭窄、缺乏消防设施器材情况,填写了消防监督检查记录,要求停业整改。但业主未予执行继续使用,导致火灾事故发生。随后,北京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召开紧急会议,要求各区县在辖区内进行安全大检查,一旦发现违法建筑内存在生产、经营、出租、住人行为,须立即责令停止,并对该建筑采取强制措施。
和平街十二区燃气爆炸事故调查原因则没有对外通报。当地居民称,爆炸前曾向北京燃气集团报修,但事发前泄漏处未查出。和平街十二区上世纪60年代接通燃气,但管道至今没有更换。根据北京市相关规定,居民燃气两年内必须巡检一次,巡检由燃气供应单位负责。但北京市政市容委公布数据显示,巡检率只有40%。同样是在事发之后,北京市启动燃气入户巡检,对全市使用天然气的老旧楼房开展拉网式的
燃气安全隐患排查整改。
公共安全专家常在不同场合援引香港“11·20”火灾处理方式:1996年11月20日,香港嘉利大厦发生火灾,造成了41人死和80人伤的惨重后果。但事故调查后没有追究任何个人法律责任,却把事故原因归于当时的公共安全体制与机制,调查报告中特别指出了一些制度上的缺陷。随后修订了《消防安全条例》和《建筑物管理条例》,同时制定多个新的消防安全标准,建立了社区防火安全宣传活动的制度,成立了应对特大事故灾难的特别救援队。这些基础性工作推动了包括消防在内的公共安全领域的制度化建设,使香港应对重大事故能力明显提高,进入了安全稳定时期。
问:(1)上述火灾事故凸显出我国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存在什么问题?11-432 答:
上述火灾事故凸显出由于城市化的发展、涉及易燃易爆类企业数量的增多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居民生活用气用电的大量增加、高层建筑楼数量增多等原因,城市消防类公共安全管理问题面临火灾事故增多、重特大火灾危害加剧、火灾原因多样复杂等严峻挑战。
(2)参照香港经验,我国应建立怎样的城市公共安全应急机制?11-453 答:
我国建立城市公共安全应急机制应注意: 一、城市公共安全情报机制
城市公共安全情报机制是以城市政府有关部门和事业单位为主体,依靠社会各方面力量,在预防和应对两个阶段,对一定类别的公共安全隐患和事件的情报进行全面搜集、甄别、分析和综合,为城市公共安全决策机制作出决策提供客观依据的组织体制、管理制度和工作方法的总称。
全面、准确、及时的信息情报是科学决策的前提。城市公共安全情报机制在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及其城市公共安全应急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全面搜集一定类别的城市公共安全问题隐患和事件的情报。其中关于隐患方面的情报,主要有助于预防公其安全问题的扩大和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也有利于形成应对公共安全事件的思路;关于公共安全事件方面的情报,有助于了解事件的原因、破坏力的大小、已经和将要进一步造成破坏的程度等。全面是对情报工作的第一要求。
2、形成对导致公共安全事件破坏力客观、全面、系统的评价。包括公共安全事件内在矛盾的各个方面、基本特点、演变规律、发展趋势等。
3、综合分析城市政府在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包括科技力量和财力物力,抵御导致公共安全事件破坏力方面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二、城市公共安全决策机制
城市公共安全决策机制是为r预防和应对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城市中共党委依法作出重大问题决策,由城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将其转化为权力机构的意志,并由城市政府及有关工作部门将其具体化的组织体制、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