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紫砂文化的魅力内涵
作者:范林强
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8年第05期
摘要:宜兴紫砂文化自闻名以来,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在中华历史上更是一朵独一无二的奇葩。宜兴地处江南水乡人文荟萃之地,所生产的紫砂器更是充满了丰富的文化气质。 关键词:魅力;内涵;文化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14-0034-01
众所周知,宜兴紫砂的真正起源在宋代,宋代的提梁壶是宜兴紫砂壶的传统产品之一,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就很喜欢提梁壶。相传宋代苏东坡在宜兴办学时曾在宜兴买地,现在丁蜀地区的蜀山这个地名据说就是他所取的,因为此地风景、地形与他的老家四川眉山甚为相似,为解思乡之情,便称此地为蜀山。到了清末,宜兴人为了纪念苏东坡,称这种提梁壶为“东坡提梁壶”了。自古以来,文人学士都属于人数较少的特别阶层,他们拥有丰富的思想文化知识,喜欢通过书画、诗词、文章等艺术形式充分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其作品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很高的艺术层次。而紫砂壶凭借极为丰富的造型式样,古朴典雅的陶器色泽,典雅恬适的整体风格,与文人们淡泊雅致的审美情趣相得益彰,成为其品茗吟诗,风花雪月时的最佳选择。 一把茶壶,单纯具备泡茶功能,是不会备受人们青睐的,它必须有可供人们看不厌、赏不完的精神存在。应该说,在明代以前的紫砂壶只具备泡茶的功能,而到了明代中期以后,茶文化在文人墨客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士大夫、文人对紫砂茶具的创作影响和参与,使紫砂茶具的中华传统文化气息越来越浓。
在壶体上进行镌刻装饰,始于明代,兴于清代。清嘉庆到光绪年间,是紫砂壶造型艺术的转化时期。这个时期,以壶上镌刻书画为时尚,其镌刻的内容多与古人诗句、名人题咏有关。其画面较多地取材于《芥子园画谱》、《风雨楼画集》和有关画册。二十世纪初,紫砂壶镌刻更加风靡一时,题材更为广泛了,除了山水、花鸟、诗句题咏外,还拓展到古钱币、秦汉瓦当及彝器铭文等;在书法上,则楷、行、草、隶、篆等都有。紫砂壶上镌刻之风之所以盛行,一是制壶者的文化追求,二是众多文人雅士的参与,把壶刻装饰推向一个高度。明代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历数家珍般评述每作者和作品格调及清时日本人奥兰田作《阳羡茗壶图录》中逐一述说每件作品的气质、内涵、意境,可知古代壶艺作者之一斑,今日之壶不必多言,君可自赏就知其中之情之趣,当今大师顾景舟就是典型一例。因此,我认为一件作品的好坏优劣,应看他的品位的高低,造型的艺术性与文化性。有无高品味的精神追求,才是判断一件作品的真正标准,才是衡量作品优劣的真正依据。
一般接触过紫砂壶的人都知道,壶的造型大体可分几何形体、自然形体和筋纹形体三大类,这些形体都有严谨的技术要求。但是紫砂壶的样式也深烙着中国的彩陶和青铜器皿造型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术的印记,大家知道,紫砂陶的出现,是以陶器的大量生产为前提的。陶,尤其是彩陶的器形更是多种多样,有碗、盘、盆、罐、瓶、釜、盉和鼎等,而作为紫砂陶器中的紫砂壶形,不能不受彩陶文化下造型艺术的影响。如紫砂壶中花货产品中的“凤鸣壶”、“虎壶”、“蛤蟆莲蓬壶”;筋纹形体类中的“风卷葵壶”、“半菊壶”等,无不显露出一定的借鉴痕迹。至于明代制壶大家徐友泉的“仿古盉形之足壶”,现代制壶大师裴石民的“圈顶三足鼎壶”更是从彩陶器形中直接借鉴、创造而成的。在宜兴的文化积淀中,陶瓷艺术自六朝以来,先后有以火青瓷为特色的“宜兴窑”(南山窑),以月白、天青等彩釉为特色的“欧窑”和以紫砂器为特色的“蜀山窑”三种陶瓷体系在此产生、发展,正是在这种民族的地域的文化背景下,宜兴以手工成型为主的紫砂壶艺作为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和由此产生的紫砂文化,融合了宜兴七千多年的陶瓷文化和几千年的茶文化累积的精髓,融合了周边地区其它民间工艺的文化成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以及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紫砂陶不单是技艺卓绝,而且有关丰富的内涵,所包含水量的不仅是泥土及空间,更重要的是文化,是深厚的传统文化,不然怎么会有那么深厚的艺术魅力、那么强的感染力。紫砂陶艺在技术和艺术之间,虽两者含义不同,但必须融为一体,不可分割。技术是物质的基础,艺术是精神所在;技术是制作水平的高低,没有精湛的技艺水平和高明的制作手法,就不会有很强的表现力。
作品若做得粗糙劣质,再好的构思也表现不出来,虽有一定的制作水平,但作者缺乏艺术修养,而所制的作品,只会图具表面的光挺和一般的精确,仅略具表面的作品,只能流于空乏或枯燥,品位不高。制作水平,看其制作水平的精细程度,紫砂技艺的掌握,并不是一日、百日之功就可以训练达成的事,这也好比是学书法、绘画一样,除学习勤奋之外,学者要有悟性,且必须通过千锤百炼,方能入门掌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