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郑州市2020-2021年度高考语文模拟试卷D卷

郑州市2020-2021年度高考语文模拟试卷D卷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郑州市2020-2021年度高考语文模拟试卷D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 语言文字运用 (共5题;共10分)

1. (2分)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 在国庆节前的全市卫生大扫除中,市直属机关干部倾巢而出,分片参加了集体劳动。

B . 在久居内陆的人眼里,大海的一吟一荡都是诗。可从小生长在海边的人,早已司空见惯了归帆片片、鸥影点点。

C . 我们要特别警惕和反对这样一些领导干部,他们庸庸碌碌,尸位素餐。 D . 王励勤不孚众望 , 夺得了世锦赛的冠军。 2. (2分)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金陵十三钗》的制片人张伟平坦言,好莱坞一线明星出演的电影关注度本来就很高,更何况克里斯蒂安·贝尔是当届奥斯卡小金人的得主。

B . 过期馒头被重新加工出售,防腐剂和添加剂的随意使用,大量流入各大超市,当公众为审美疲劳纠结时,频繁出现的问题食品带来的“审丑”疲劳更让人痛苦。

C . 像《中国好声音》这类“零门槛”的节目,让拥有音乐梦想的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可以一展歌喉享受舞台,也让我们懂得,平凡人成就自我的关键在于是否相信梦想,并勇于追求,敢于创造奇迹。

D . 《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收录了当下最流行的词汇,“潮”味十足,加之电视网络宣传造势猛烈,刚一上架就有不少市民慕名而来。

3. (2分) (2019高一上·潍坊期中) 下面是某同学在学习比喻修辞时搜集到的课本例句,经过梳理归类,其中“像”或“好像”都不表示比喻的一项是( )

①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②从地面你一跃而上,像一片烈火的轻云,掠过蔚蓝的天心。 ③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 ④火车停了,发出一阵沉重的叹息,像是在抱怨着台儿沟的寒冷。

第 1 页 共 12 页

⑤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

⑥还有学者认为,像水稻这样一朵花只结一粒种子的“单颖果作物”,利用杂种优势必然制种困难,无法应用于生产。 。

A . ①②③ B . ①④⑤ C . ②⑤⑥ D . ③④⑥

4. (2分) (2017高二上·潮州期末)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有一句名言:“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他的意思是说,__________ , __________。可是,即使如此,__________ , 因为__________。我们当然不能也不该否认肉身生活的必要,但是,人的高贵却在于他有灵魂生活。作为肉身的人,__________。惟有作为灵魂的人,由于内心世界的巨大差异,人才分出了高贵和平庸,乃至高贵和卑鄙。

①人并无高低贵贱之分 ②人的生命像芦苇一样脆弱 ③人依然比宇宙间任何东西高贵得多 ④人有一颗能思想的灵魂 ⑤宇宙间任何东西都能致人于死地 A . ②④①③⑤ B . ②⑤③④① C . ④②①③⑤ D . ⑤②③④①

5. (2分) (2017·城中模拟) 下面是某报记者采访杨绛先生时的对话。根据有关内容,提问最恰当的一项是( )

第 2 页 共 12 页

记者:您出生于1911年,1917年即产生了新文学革命。但您的作品,不论是四十年代写的喜剧,还是后来写的《洗澡》《干校六记》等,却没有一点通常意义上“现代文学”的气息。请问杨先生,

杨绛:新文学革命发生时,我年纪尚小;后来上学,使用的是政府统一颁定的文白参杂的课本,课外阅读进步的报章杂志作品,成长中很难不受新文学的影响。不过写作纯属个人行为,作品自然反映作者各自不同的个性、情趣和风格。我生性不喜趋时、追风,所写大都是心有所感的率性之作。我也从未刻意回避大家所熟悉的“现代气息”,如果说我的作品中缺乏这种气息,很可能是因为我太崇尚古典的清明理性,上承传统,旁汲西洋,背负过去的包袱太重。

A . 您觉得您的作品这种遗憾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B . 您觉得您的作品和时代氛围的距离来自哪里? C . 您的经历和个性对您后来的写作有怎样的影响? D . 新文学革命对您的写作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

二、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6. (11分) (2017·南充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轩輗,字惟行,鹿邑人。永乐末年进士 , 授行人司副。宣德六年用荐,改御史。按福建,剔蠹锄奸,风采甚峻。

正统元年清军浙江,劾不职官四十余人。五年言祖宗设御史官为职綦①重今内外诸司有事多擅遣御史非制请禁之。立报可。是年,超擢浙江按察使。前使奢汰,輗力矫之。寒暑一青布袍,补缀殆遍,居常蔬食,妻子亲操井臼②。与僚属约:三日出俸钱市肉,不得过一斤。僚属多不能堪。故旧至,食惟一豆。或具鸡黍,则人惊以为异。

会稽赵伯泰,宋苗裔也。奏福王陵墓,为豪民侵夺。御史王琳谓福王降于元,北去,山阴安得墓?伯泰不平,复诉。帝命輗覆按。輗言福王盖衣冠之藏,伯泰言非诬。诏戍豪民于边,停琳俸。十三年奏陈四事,俱切时弊,帝悉从之。景泰五年改左副都御史,掌南院事。考黜御史不职者数人。

天顺元年召拜刑部尚书。数月,引疾乞归。帝召见,问曰:“昔浙江廉使考满归,行李仅一簏,乃卿耶?”輗顿首谢。赐白金慰遣之。明年,南京督理粮储缺官,帝问李贤,大臣中谁曾居此职者。贤以輗对,且称其廉。乃命以左都御史往。八年夏,以老乞骸骨 , 不待报径归。抵家趣具浴,欠伸而卒。

輗孤峭,遇人无贤否,拒不与接。为按察使,尝饮同僚家,归抚其腹曰:“此中有赃物也。”在南都,都御史张纯置酒延客。輗恶其汰,不往。彻馔遗之,亦不纳。岁时诣礼部拜表庆贺,屏居一室,撤烛端坐,事竣竟归,未

第 3 页 共 12 页

尝与僚友一语。僚友闻其来,亦辄避去,不乐与之处。然清操闻天下,与耿九畴齐名,语廉吏必曰轩、耿。

(选自《明史》,有删节)

【注】①綦:通“极”。②井臼:汲水舂米,比喻操持家务。 (1) 下列对原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五年言/祖宗设御史官/为职綦重/今内外诸司有事/多擅遣御史/非制请禁之。 B . 五年言祖宗/设御史官为职/綦重今内外/诸司有事/多擅遣御史非制请/禁之。 C . 五年言祖宗/设御史官/为职綦重/今内外诸司/有事多擅遣御史/非制请禁之。 D . 五年言/祖宗设御史官/为职綦重/今内外诸司/有事多擅遣御史/非制请禁之。 (2)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顿首”,叩头,古代汉族的一种交际礼仪,头叩地而拜。也用于书信、表奏首尾,表示恭敬。 B . “乞骸骨”,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与“致仕”相同。 C . “礼部”,中国古代官署。南北朝北周始设,隋唐为六部之一,历代相传。长官为礼部尚书。

D .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录取分为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3)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赵伯泰说南宋福王的陵墓都被豪民侵夺。御史王琳认为他在说假话。伯泰不服,重又上诉。皇上命令轩輗再审查此案。轩輗为之平反,后来侵夺陵墓的豪民被发配戍边,王琳等人也被停发了官俸。

B . 轩輗为官清廉,与耿九畴齐名。在引疾乞归后,皇上曾听从李贤的建议,重新起用他担任南京都督储粮的官员。

C . 轩輗在任按察史期间,到同僚家饮酒,回家后摸着自己的肚皮说:“这里有赃物啊。”在南都任职时,都御史张纯摆酒请客,他不去赴宴;张纯撤下菜肴送给他,他也不接受。

D . 轩輗性情孤僻,遇见没有操守的官员不与往来,有时甚至不与同僚说一句话,同僚们也常常躲避他,不愿意与他相处。

第 4 页 共 12 页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旧至,食惟一豆。或具鸡黍,则人惊以为异。 ②不待报径归。抵家趣具浴,欠伸而卒。

三、 古诗文鉴赏 (共1题;共10分)

7. (10分) (2016高三上·怀来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以下题。 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1) 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

(2) 诗中,作者除了表达身在异乡、思念家乡的情感,还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四、 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8分)

8. (8分) (2019高一上·鹤岗期末)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赤壁赋》中写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 《离骚》一文中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3) 《诗经·氓》中表现女子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体现了她刚烈的性格特点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4) 苏轼在《赤壁赋》中用蛟龙嫠妇听箫声的感受,来突出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五、 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20分)

第 5 页 共 12 页

9. (20分) (2019高二上·温州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木头人与空碗 蔡怡

①一九七九年,刚刚开放不久,住在美国的我,就兴冲冲地想帮父亲找他失散了四十三年的家人。对我这个念头,一向被母亲讥为木头人的父亲,反应并不热烈,只木木地回应:“别麻烦了,让他们永远活在我心中吧……”紧接着他在越洋电话中长叹一声,就不再言语了。我猜他又是眼神好遥远、好飘忽地望着无际的天空……父亲说他在十六岁时,也就是在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发生后,跟着学校离开老家山东聊城,做起了流亡学生,以后就再也没有回过家见过父母。

②“胜利后,你怎么不赶快回家呢?”听故事的我摇着父亲问。

③父亲回答:“我正在沙坪坝中央大学念大四,要先去南京校本部把书念完呀!” ④“那念完书后就赶快回家啊!”我焦急地说。

⑤“唉!谁知那时家乡成了个名词,回不去啦!”父亲继续说故事。

⑥“一九四六年秋天,我一到山东青岛,就焦急地打听聊城的消息,但家乡的消息根本传不出来。到了一九四七年底,听说国民党的军队已经弃守,有位堂兄从聊城逃到济南,我就兼程由青岛赶去济南会面。但这堂兄劝我先别急着回去,因我去过重庆,恐会拖累家人。所以望着近在咫尺的聊城,我不知如何是好!就在此时,胶济铁路即将被拦腰切断,再耽搁就回不了青岛。当时真是急得我捶胸顿足、扼腕兴叹!但也只有一步一回头地上了回青岛的火车。”

⑦“那后来呢?”我急急追问父亲。

⑧“后来……谁料得到当时国民党的军队会兵败如山倒?后来……不就和你妈逃到台湾来,就再也回不去啦!”

⑨故事就说到这儿,父亲长叹一声,不再言语了。他的眼神好遥远、好飘忽地望着无际的天空……虽然父亲不再言语,我却在他的眼神中读到他因一时犹豫所造成的锥心蚀骨的痛与自责。所以打那时起,我就暗暗下决心,将来要帮父亲找他的家人。

⑩一九八一年,我不顾父亲的木然,悄悄托人在山东聊城登起寻人启事。

⑪刚开始登报,我也没抱太大的希望,谁知半年后就收到了一封山东聊城蔡庄寄来的信。我拆信的手哆哆嗦嗦地抖个不停……信上捎来天大的好消息,说爷爷奶奶还活着,要父亲尽快回乡见上一面。我正要狂喜狂喊时,不经

第 6 页 共 12 页

意瞄到信尾这自称是父亲堂侄儿的蔡宝意写的一行小字:我们这位堂叔本名应是蔡宝光,在家里还有一个等了他快一辈子的媳妇刘金娥……①看到这儿,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全身起鸡皮疙瘩,好似有无数的电流通过,上下不停地颤抖……颤抖……这么多年来我终于明白,每次提起爷爷奶奶,父亲总是沉默不语、怅然长叹的原因了;也终于明白母亲总是讥讽父亲是个一个字儿也蹦不出来的“木头人”的苦闷。这少小离家老大不回的痛,加上隐瞒曾做小丈夫的苦,几十年来就像石磨般一再地蹂躏着父亲的心,也难怪他被折磨成木头人哪!

⑫这封家书,让父亲背上了对婚姻不忠的原罪,让母亲在一夕之间成了小娘,让父母原本就不和的婚姻掀起了滔天巨浪。我望着那满怀期待却闯下大祸的家书,不知心中该怨谁。

⑬发飙了一百多天的母亲终于安静下来。到底一九四八年初,父亲来到自家门口却没有进去,除了逃避内战,也为逃一桩他不要的婚姻。对婚姻,他早做了抉择,聪明的母亲该明白吧。

⑭于是我劝父亲赶快经美国转赴大陆探亲。但因台湾当局的严厉警告,父亲坚持不敢走这条线路,我们也只有眼巴巴地等到一九八七年,台湾当局终于开放两岸观光了,这才急吼吼地经香港、北京直奔山东聊城蔡庄。

⑮当一群小辈簇拥出来一个满面风霜,双脚被缠过又放开,走起路来颤颤巍巍,看起来比父亲大上十岁的乡下农妇时,父亲完全不认人地问:“你是谁啊?”那农妇沙哑着声,有些腼腆地说:“我是刘金娥啊!”父亲愣了一下,先看了母亲一眼,然后焦急地问她:“咱父亲母亲还活着吗?”刘金娥不答话,请大家走进屋里,往前一指,两张遗像赫然摆在供桌上,奇怪的是,供桌上还放着一个早就被岁月洗褪了釉的空碗。

⑯蔡庄的人是怕父亲不回来,才撒下瞒天大谎。原来爷爷早在廿年前就过世了,而奶奶是在一九八一年才撒手人寰的。②刘金娥说:“我们娘……”她怯生生地看了眼母亲,改口说,“你娘生前每次开饭,都要放这个空碗在桌上。说这碗是你当年,也就是你十六岁那年,有天夜里突然由学校回来,喝了碗小米粥的碗。你这一去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完全没了音信。但你娘一直相信你还活着,她说你一定会活着回来看她的……”我大妈一面擦眼泪,一面指着供桌上和爷爷奶奶一起痴痴地等着父亲的那个空碗。

⑰一向言语不多的木头人父亲,终于在那个似曾相识的空碗面前完全崩溃了。他那忍了五十年的乡愁家恨,他那藏在心中五十年的自责与痛苦,终于像决了堤的黄河,一发不可收。只见他双腿慢慢跪了下来,望着他父母的遗像,号啕大哭……在我听来,父亲的哭声不是哭声,而是心灵深处那从未愈合的伤口,惨遭撕裂所发出的最痛苦的哀号,最愤怒的呐喊。但是,无论他怎样呐喊,又怎能唤回那五十年的岁月,那倚门而待、日日期盼的双眸,还有那两个心灵被扭曲的女人的青春?父亲心中的痛,是永远……也拔不出来了。

(1) 赏析文中画线语句。

①看到这儿,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全身起鸡皮疙瘩,好似有无数的电流通过,上下不停地颤抖……颤抖……

第 7 页 共 12 页

②刘金娥说:“我们娘……”她怯生生地看了眼母亲,改口说,“你娘生前每次开饭,都要放这个空碗在桌上。 (2) 结合全文分析第①节中父亲“反应并不热烈”的原因。 (3) 分析文章第②-⑨节的叙述特色。

(4) 结合全文分析结尾处父亲“哭声”的内涵。

六、 论述类文本阅读 (共1题;共6分)

10. (6分) (2019·漳州模拟)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近,中华有声历史资料数字化工程惹上了官司。有人批评其质量堪忧,有人质疑其在数字化过程中,将一些珍贵的原声母带交给日本公司,使这些母版文物有可能被盗录和损毁。谁是谁非,当事人各执一词。然而此次事件,使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工程得以进入公众视野。

保护音像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集体记忆,通过数字化方式保存我国珍贵的音像档案意义重大,但关键在于其获得永久性保存后,如何才能变成活的文化?在全球化、信息化、数字化时代,传统文化资源面临着双重悖论。

第一重悖论,在全球化时代,大众流行文化成为传统文化的掘墓人。同时,全球化时代又呼唤传统文化的复兴。以电影、电视、流行音乐为代表的大众流行文化,用“全球通用”的审美标准席卷全球,鲸吞蚕食各国各地区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迅速消弭多样性、异质化的地方性文化。这种全球趋同化的大众流行文化浪潮,使得很多非西方社会的民族和人群,愈益面临失去独特文化身份的危险。只有接续传统文化的根脉,复兴传统文化资源,我们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站稳脚根,获得文化身份和价值情感认同。

第二重悖论,信息化、数字化既给传统文化的生存发展带来威胁,也为其重焕生机提供契机。为什么从前人们喜欢看戏,现在不喜欢呢?这变化的背后就是信息化、数字化的技术力量。在信息、交通都不发达,文化娱乐活动匮乏时,建立在地域文化基础上的传统文化,得以较好地传承发展。随着信息和交通的便捷,尤其是进入信息化、数字化时代后,地域色彩浓厚的传统文化面临巨大冲击。当人们打开智能手机,就可以观看电影、电视、视频时,很多人就不愿意走进剧院看那些古老的地方剧种了。传统戏剧如此,其他领域和门类的传统文化亦然。但是,信息化、数字化是一种技术力量,它们打破了传统文化的传播限制,使其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获取知音。如3D全景声京剧电影《霸王别姬》,从2014年登陆好莱坞杜比剧院后热度一直不减。这种蕴藏着强烈独特的民族文化基因密码、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文化语境里被认同、被赞叹,真正走向了世界。

对于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和传承,一定要跳出“死文化”的陈旧观念,不能把传统文化变成活标本、木乃伊。要充分借助信息化、数字化的技术力量,借助大众流行文化巨大的承载力和传播力,使传统文化以鲜活的形态,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大众文化趣味、艺术审美的一部分。唯有如此,传统文化才能再度获得复兴和繁荣。

第 8 页 共 12 页

(摘编自封寿炎《数字时代,传统文化如何保护传承》)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华有声历史资料数字化工程因质量堪忧且存在盗录和损毁母版文物的可能而惹上官司。 B . 不只是传统戏剧,其他领域门类的传统文化也面临着信息化、数字化所带来的严重威胁。 C . 信息化、数字化的技术力量改变了人们的文化娱乐方式,很多人不愿走进剧院观赏戏剧。 D . 文中用“木乃伊”形容通过数字化方式获得永存后却因脱离大众而失去生命力的传统文化。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由中华有声历史资料数字化工程惹上官司引出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工程这个话题。 B . 文章主要论述了传统文化资源在当下所面临的双重悖论,挑战大于机遇,富有辩证性。 C . 文章以3D全景声京剧电影热映为例,论证了技术力量使传统文化复兴、繁荣的可能性。 D . 文章在提出问题后,又用大量篇幅分析问题,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系列具体方法。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将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保存意义重大,而如何将传统文化资源转为活的文化也是关键问题。 B .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脉,它让我们在全球化时代扎根并获得文化身份和价值情感认同。 C . 建立在地域文化基础上的传统文化,在信息和交通愈发便捷的全球化时代,必将遭遇淘汰。 D . 只要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态呈现传统文化,并借助技术的力量,就能让传统文化重焕生机。

七、 作文 (共1题;共5分)

11. (5分) (2017高一下·江阴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唯有心灵能使人高贵。——(法)罗曼·罗兰

经得起各种诱惑和烦恼的考验,才算达到了最完全的心灵健康。——(英)培根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文体要求写记叙文;③字数在800字以上

第 9 页 共 12 页

参考答案

一、 语言文字运用 (共5题;共10分)

1-1、

2-1、

3-1、

4-1、

5-1、

二、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6-1、

6-2、

6-3、 6-4

三、 古诗文鉴赏 (共1题;共10分)

7-1

7-2

四、 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8分)

第 10 页 共 12 页

8-1、

8-2、

8-3、

8-4、

五、 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20分)

9-1

9-2

9-3

9-4

六、 论述类文本阅读 (共1题;共6分)

10-1、

10-2、

第 11 页 共 12 页

10-3、

七、 作文 (共1题;共5分)

11-1

第 12 页 共 12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