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

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

2021-06-16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 Health,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

课 程 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与实践

专 业 体育人文社会学 学 号 51071000018

姓 名 徐 行 任课教师 汪晓赞

为何某些老师不知如何按照《体育课程标准》上课

在讨伐传统体育课后,“快乐体育”模式一时间受到一些体育教师的追捧,模仿者在优质课大赛中频频获奖,似乎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只要让学生高兴、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就叫“快乐体育”。有些课堂甚至摆开“智力大冲浪”、“幸运52”等趣味游戏、智力游戏,我们几乎在较多的公开课上都可以看到这样的“快乐情景”,整个体育课似乎用少数学生的“快乐表演”,就可换来廉价的课改效果。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思:教师是误作了课改?还是误读了课标?

“快乐体育”的本意是让学生在体育课堂教学中通过克服困难、战胜困难最终获得成功体验的“快乐”,其关键在学生身体练习的活动,能否让学生体验成功,有了成功,就有了快乐。如果抽掉了“身体练习”这个依托,再快乐也不是体育课。新的体育课程标准把体育课的性质说得清楚,“体育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课程”,“身体练习”就是体育课的合理内核甚至是根本内核。所以我们面对新课程感到欢欣鼓舞的同时,还应防止对新体育课改浅尝辄止。难怪有不少人将体育课程划分为“新课程”与“旧课程”,好象新课程是旧课程的绝对否定。这种将“新课程”与“旧课程”截然分开的观念,易让体育教师对新课标形成绝对化的认识。事实上,改革是扬弃,是革除原体育课程体系束缚教师教、学生学的弊端,还要保留其原有的合理内核,体育新课程绝对不是对以往课程的简单否定,而是对以往体育课程的继承与发展,它不是空中楼阁,不是另起炉灶,如果摆脱以往体育课程来建立“新课程”则违反事物发展的辨证法,注定要失败。

体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体育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过程中进行。”“学生是体育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些表述强调体育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体育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一种辩证的统一。但是,新课标实验下一些体育课堂却出现了强调“讨论式”,提倡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就硬性规定一堂体育课教师的讲解不得超过10分钟,

把体育教师必要的传授、点拨也被视作没有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过去是教师问学生,现在是整堂课学生问教师,课堂似乎成了为体现学生主体而进行的教师“答记者问”。其实,学生为主体,与教师主导作用并不矛盾,要实现教与学的基本功能,则是要把以学生的学作为教学的主线,而体育教师的导,成为实现学生为主体的根本保障。体育教师要导学生去学不知道的、难体会的、不易想到的,也就是说在学生最需要之时、最需要之处给学生以指导和帮助,使学生产生“蓦然回首”“恍然大悟”之感,由此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如何把握教师讲与不讲,多讲少讲,恰能助成学生学好,成为教师施教的个性。这才应该是师生在新课标体育课上的状态。

有时,看见一堂体育课活动繁多,男女分组后找位子游戏、蛙跳、越障碍来回跑、前滚翻、跳箱,师生都气喘吁吁,问之则说:体现课改的目标多维度。体育课标规定目标体系,分设更多的子目标,但并非每一堂课面面俱到,并非一堂课就实现。目标的达成是有条件的、循序渐进的,而且有些目标在一课时内是根本无法实现的。如果大而全地追求课程目标,必然虚化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当然也无法实现体育课程的总目标的。这里就提出了一个教学设计时如何恰当地“内化”课程目标为课堂目标的问题。教师应根据体育课的性质和教材内容,结合学情特点,来指向体育课程目标体系中的基础目标,能指向几个算几个,这样设计出的活动,内容、方法、目标之间才具有逻辑联系,才浑然一体。当然,难点就在教师“内化”课程目标的观念性操作上,这见出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经验。如果对课程目标圄囵吞枣,势必搞出“目标先行”却虚化了目标的结果。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因此,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无可非议,但是它毕竟是形式、是手段,所以,它必须为内容、为目的服务。用现代教育手段好,还是传统教育手段优化,要依课堂教学目的任务而定,任何媒体的使用都有适用范围限制。如果教学遇到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就借一些媒体展示动作过程,便于学生直观理

解、分析,就发挥了多媒体技术的正常作用。而有的体育课,在外堂摄动作来放给学生看,代替教师示范过程,学生没懂则再放。这样运用多媒体技术,学生无法体验到技术、技能的精妙,感情的丰富,我们不知道,这是在课改实践,还是在偷懒,或回避教者运动技术上的短处。体育课标的目标体系中就有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体育技术、技能,丰富体育积累,培养情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终身体育能力。体育示范的呈现方式毕竟不同于美术,学生体育能力的形成,必须依靠师生对话、互动,而不是媒体对学生单向活动;没有教师身体活动的示范,就没有学生反馈的身体活动,没有学生反馈的身体活动,教师也无从推进课堂。,因此,过分地依赖现代教育手段,会使体育教学流于形式,削弱体育教学的应有价值。所以,应摆正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位置,防止多媒体技术喧宾夺主。

所列误作种种皆是教师误读了课标。《(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对以往体育课程的继承与发展,并力图更趋完善。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的传统中的优劣明确,对这次改革的意图、方案、硬件软件、教师技能认同而且消化,再变成自己的积极性。义务教育学校层次多,体育课条件差异大,体育教师培训不花大力气不行。

原来的《体育教学大纲》,各年级有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考试标准和统一的考核办法,使体育教师习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一下子要求他们根据课程目标、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并结合当地课程资源、本校特点和学生的兴趣爱好,编制符合本校实际的教学方案、选择配搭教学内容,并组织实施,这的确难了,平时不重视体育课的学校和教师就更难了。

尽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细致、周密,是好事。但越是如此操作起来就越难。目标细则多,有课程总目标、领域目标、还有六个水平目标中的许多小目标,在课堂设计时教师难免恐怕未能做到而追求面面俱到。从各地组织的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观察到各展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想尽办法尽可能地多安排教学内容、尽可能多地变换练习形式、尽可能多地提问、尽可能多地采用游戏练习的方式等等,

去实现课程标准中的各种目标要求。殊不知,热闹半天学生什么运动技能都未掌握、什么知识也未学好,只是高兴快乐了一节课。

又如过分强调淡化竞技体育,结果教师在教学中不敢选择运动技能项目,也不敢按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教授技术动作,特别是在上公开课时一般都是选择以游戏为主的活动内容,最后连“身体练习”这个体育课的性质都丢了。

另外,教学评价也较复杂,课程改革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但给教师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一是搞重复评价,二是过程性评价太多,最后统计工作也较繁琐,同时也增大了工作量,很难保证教学评价工作的真正落实。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体育教师课改操作的肤浅和错误,根本原因在教师误读课标,当然,还有教师行为习惯与课程改革要求差距较大、课程标准本身的操作要求难度也较大等原因。为保证体育课程改革健康持续地发展,今后应作好以下工作:

(1)在课程改革实践中继续加大对教师培训的力度。改变岸上人教水里人的做法,让课改成功的体育教师做教练,让其余体育教师“在游泳中学会游泳”,避免纸上谈兵,追求培训“实惠”。

(2)各省市体育教研员要做好课程改革面上的工作。针对当前课程改革中出现的误区,及时组织反思活动、交流活动,找到体育教师中的“千里马”“领头羊”,为提高实施效果切实服务。

(3)体育教研员和体育教师都应着力自身素质的提高。特别是教研员应先行一步,要具有前瞻性,努力提高指导效果;体育教师要认识到“不改不行”,下决心重塑自我,逐步增加处理教材的自觉性和科学含量。

(4)进一步修改完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使标准成为既能体现时代性,又是易理解、易操作、深受广大师生拥护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