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的“归隐”与重建
——从弑师事件谈起
内容摘要: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但近代以来,礼仪在人们的心目中越来越淡化,而在为人处事中也处处透露着缺乏礼仪教养,并日益严重,从最近几起弑师事件可见一斑。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在曾经的礼仪之邦,出现了礼仪的“归隐”,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民族的悲哀,一个国家的不幸。然而,如何重建礼仪,使"礼治"成为法治和德治的补充,使其服务于建设和谐社会,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 礼仪 弑师事件 归隐 重建
前言:在2008年10月份短短的一个月里,从山西朔州、浙江丽水到中国政法大学,学生杀死老师的命案接连发生,血淋淋的事实应该让我们警醒。有网友认为不能把多起学生弑师案件当做个案,也有网友认为学生弑师案件应“唤醒”我们的教育。(资料来源:新华网发展论坛 2008年10月30日 07:30:23 )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礼仪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体系庞大,子目繁多。所谓“经礼三百”①,又所谓“礼仪三百,曲礼三千”②。虽然,但古代礼仪的荣光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近代化和现代化的洗礼下,礼仪似乎退出了人们的生活。可这并不说明我们的生活不需要礼仪来点缀,恰恰相反,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举措中,也许礼治是除却法治和德治之外的一个不错选择。
礼仪及其本质
①②
《礼记.礼器》 《礼记.中庸》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礼仪通过向人们宣示某种意义,大政原则,这些内容进入人们的意识,形成观念,造就着共同的理想、情感和价值取向①。而礼仪也要求着参与者的行为规范,从而把“彬彬君子”的仪态风度展示给社会,影响人们的行为举止。在这些过程中,他们潜移默化地将什么是高雅的举止、文明的行为暗示给社会,规范指导人们的生活,形成对一个社会的“教养”.
礼仪的本质“敬”,“礼”起源于祭祀,而《礼记.曲礼》开首一段:“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范祖禹也说:“礼仪三百,曲礼三千,一言以蔽之,曰毋不敬。”虽然说这里“敬”的是神明,但当“礼”作为一普世的原则后,“敬”就成了一个基本的规范。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②。由此我们看出,礼仪的本质是“敬”,不论是对师长还是对上级,礼仪只是人们内在感受的外在化,表现一种敬畏,一种认同感。
众所周知,在中国古代,不同场景之下,礼仪都有严格的规定。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都有礼仪在约束着,学生进学堂不仅仅拜老师,向老师行礼,还要拜圣人。其实这些都是向大家输送一种观念,一种敬畏的观念,除了对圣人、老师的敬畏外,还有对知识的敬畏。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老师、对圣人不敢有任何逾礼之想,更不用说逾礼的行为。这也许是千年以来中国历史上几乎没有弑师事件发生的原因。反而是近代以来,当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的时候,当我们对古人不屑一顾的时候,这种事件屡次发生,并有低龄化趋势。这是对现代人的讽刺还是现代社会的一种悲哀?
其实,如果我们仔细考虑,这和古代人遵礼而现代缺乏礼仪不无关系。中国古代作为宗法等级严格的社会,礼法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礼治和德治成为以儒家为正统思想的治国原则。礼法言者,礼在法前,礼往往作为比法律更有效、更广泛使用的手段成
①
②
《中国文化史》李山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四书章句集注.八佾第三》,朱熹撰,中华书局,2007年版
为行为规范。如果违反了“礼”,就会被视为大逆不道,难以被社会容忍甚至身败名裂,孔子说过“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①这是孔子在教育弟子"克己复礼"的时候说的话,虽然其要求未必符合我们今天的看法,但反映了古代对尊礼的要求的严格.而违反了法的话,如果情节不太严重,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赎罪,有功名在身的可以革功名、罚俸禄来代替处罚.因此古人对待礼仪的意识要比遵从法律要严肃得多,也就形成了尊师重道的风尚,更不用说会出现以下犯上弑师之类的情况.
现代社会体制的建立,使得法治和德治成为统治者的首要选择,并且作为现代文明的标志确立下来,而礼则作为"过时"的东西被遗弃.可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法律的冷酷经常使人在法与情之间难以抉择;而根据伦理学,我们目前还没某找到一种能够被普遍接受的道德原则,在这种情况下,就难以在道德上评判谁是谁非.这两种方式都是试图建立一种外在的标准来作为普世的约束规则,从而规范人们的行为,使其形成行为自觉,但这往往会使人有不自由的感觉.而礼则不同,礼的本质是"敬",是一种个人内在的行为自觉,是内在敬意的态度的外在化的表现,这就不会产生迫使自己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在那些弑师事件中,我们先抛弃嫌疑人的动机不谈,如果他们能在心里对老师存在一种敬意的话,那些不幸就可能不会发生.
法治的冷酷和普遍道德的难以确立,礼治就成为补充,而在现代,礼仪的"归隐"使得其重建显得必要.
礼仪的归隐及原因
中国古代文化在很大程度说是礼乐文化,礼仪在人们生活的地位可想而知。但近代以来,礼仪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处于“归隐”状态。这里的“归隐”主要有以下意思:
①
《四书章句集注.颜渊第十二》,朱熹撰,中华书局,2007年版
传统礼仪的大量缺失,更确切地说是“仪”的缺失。中国自古就认为,“道德仁义礼”是一体的,失道则用德,失德而用仁,失仁则用义,失义则用礼。礼作为法度带有一定的约束力,中国封建社会历朝甚至专门设立“礼部”。西汉太常叔孙通开创的王朝礼制等各项礼仪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礼法,礼之重要不言而喻。问题是,今人皆知“礼”之“重”,却往往忽视“仪”之“要”。但礼在内,仪在外,没有仪式的礼,礼就无以负载而不成体统,也就不仅难以规范,而且难以效法,更难以传承,礼最终难以为礼。反过来,仪的程序性和规则性可以增强礼的神圣感和庄重感,从而更好地理解礼和贯彻礼。所以可以说,无“仪”不成“礼”。“中国古代是礼仪之邦,但在现代中国,内地却没有太多礼仪,许多中国人根本不懂什么叫礼仪———写信的礼仪、说话的礼仪都大为不对。” ①
礼仪的“归隐”在另一方面的表现是,礼仪的本质在文化的长期传承中无可避免地被改变了,即是说“敬”被忽略了,这可能是受到了“现代化”的影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礼仪往往和送礼、礼物等词汇联系起来,把本来简单的诸如婚丧嫁娶等过程中需要的礼仪,往往办得繁杂隆重,使很多人在“礼尚往来”中为顾全脸面不得不准备一份“大礼”。好在近年受经济的影响,除了部分有能力的人外,很多人承受不了礼仪的隆重,这种奢靡之风才有所遏制。虽然在千年前的孔子就说过“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②又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③在这里,孔子就明确表示,
礼仪应注重节俭,而不是外在的浮华形式,只要内心怀着恭敬,就算外在场面有所不足,那又如何呢。所以,不论在现实还是历史面前,人们有必要对礼仪进行重新认识,不要因为太顾及自己得脸面而不得不打肿脸充胖子。除去外表的浮华,才能“洗尽铅华见真纯”,才能实现礼仪的返璞归真。
当代礼仪的“归隐”与缺失首先和文化多样性有关。在中国古代,虽然出现过“百家
《中国文化导读》,叶朗,费振刚,王天有主编,三联出版社,2007年版 ②
《四书章句集注.八佾第三》,朱熹撰,中华书局,2007年版 ③
《四书章句集注.阳货第十七》,朱熹撰,中华书局,2007年版
①
争鸣”的文化盛况,但后来的儒家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定为一尊,而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就成为了文化的核心。在千余年的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的文化选择就比较单一,尤其是被统治者作为主要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观念就深入人心。一些规范如“礼仪”经过“大家”的润饰日益根深蒂固,很容易被奉为圭臬,并作为规范用于实际生活中。而经过诸如“新文化运动”思想解放,西方文化的传入,使得人们文化选择的多样性。在此进程中,儒家文化屡受抨击并逐渐退出了主流地位,这种现象在大陆更加明显,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因此在文化多样性面前,代表礼乐的儒家文化渐渐退出了大众的视野,其对世人的影响越来越小。
其次,这种情况也受当代教育体制的影响,这里的“教育”不仅仅指学校的教育,还有家庭教育,即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一直以来,不论是政府还是民众都在呼吁素质教育,但在现行体制之下,这个口号往往成为空话。学校大多注重学生的知识技能培养,但礼仪教养作为一个人的素质组成部分经常被忽略了。学生从小就缺乏礼仪观念,虽然他们的行为不会太出格,但在一些事情面前还让人担忧,比如弑师事件。如果在他们心中有中类似“礼”的东西存在,他们在行动之前就会更加冷静地考虑自己的行为,也许惨案就不会发生。父母作为子女的第一老师,自己的行为对子女的影响很大,所谓言传身教就是这个意思。而在实际生活中,且不说父母自身是否有礼仪教养,父母每天和子女在一起的时间就非常有限,至于原因就不必多说了。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就承担了更多对学生礼仪教养的责任,可是学校在这方面做的明显不足。
由于以上方面原因,当代社会缺乏礼仪也就不难理解。既然存在问题,我们就要探寻解决的方法,因此对礼仪的重建就成为不可避免的话题。“对中国这个文明古国来说,礼仪的重建已经迫在眉睫,但大家却都没有去做这样的工作。现在我们的国家变成了一个‘无
礼’的国家,越来越乱。”①
礼仪的重建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大体看出当代礼仪缺失的原因,在寻找对策时就可以“对症下药”。文化多样性和教育的不足导致礼仪缺失,所以在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有必要对当前教育方式做出调整。
文化多样性是我们的生活更加多彩,其对我们生活也不无裨益,对文化多样性的推崇我们无可厚非。但在这过程中,我们不能数典忘祖,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完全摒弃,这样会使个性和民族性的丧失。当然,传统文化不尽然全是精华,但对于诸如仁义、礼仪等我们没有理由抛弃,反而更应该重视。尤其在当今礼仪缺失的时候,重新解读传统文化,重建礼仪就成为不错的选择。这里的“重建”不是说把古代的礼仪制度搬到现代,也不是说在古代的礼仪之外再制定新的礼仪制度。而是在古代的已有礼仪基础上,对传统礼仪进行相关变更和调整,使其符合当代社会生活需要,这也许需要花费很多精力和人力来完成。但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我相信,只要经过努力,重审传统文化,重建礼仪终会实现。
文化的传播靠教育,学校教育就成为弘扬传统文化,进行礼仪教养培育的主要手段。当然,这并不是说从基础教育就像古代社会一样开设四书、五经等相关课程,而是说,把礼仪规范作为评判学生素质修养的一个标准。也就是说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只要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以礼待人,体现自己的教养。毕竟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谦谦君子,而是让学生学以致用,服务社会。对学生的教育不能仅靠学校,这也需要家长的配合,教育不仅仅是教育工作者的事情,也是整个社会的事情。虽然我不敢苟同“子不孝,父之过”,但这至少说明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是存在的。因此,家长对子女不仅要关心衣食住行,也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言行,是子女在自己的潜移默化下成为有礼仪教养的人。
①
《中国文化导读》,叶朗,费振刚,王天有主编,三联出版社,2007年版
礼仪的重建远远不是以上所说的那么简单,以上只是我自己的一些看法。慎重对待传统文化,重新审视当代教育,实现礼仪的重建。因为礼仪不仅对个人,而且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都代表一种教养、素质。
小结:“弑师事件”已经能够成为过去,我们不要仅仅停留在谁是谁非的讨论上,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待这几起事件:那就是当代礼仪的“归隐”与缺失。中国当代礼仪的“归隐”与缺失,使得素有“礼仪之邦”的民族处境很显尴尬。重新审视传统文化,重建礼仪很有必要,因为重视礼仪不仅显示个人的修养,也显示一个国家、民族整体的修养。重建礼仪,任重而道远。
参考资料:老师课堂讲义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撰,中华书局,2007年版
《礼记》,张文修编著,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年版
《中国文化导读》,叶朗,费振刚,王天有主编,三联出版社,2007年版
《中国文化史》李山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中国传统文化导论》赵吉惠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