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好木居 于 2012-3-18 09:37 编辑
未秋已瑟瑟---唐宋遗韵
案头赏石,连座高20厘米
唐韵古陶山子,呈赏石状,玲珑磋硪,鼓皱有致,且全身作扇形松针纹饰,独特少见,
青石座有唐须弥座风格,造型质感与山子倒也十分吻合 配刻松诗文黑漆楠木雕板
这件案头古陶山子 ,若干年前本地城区改造中旧城废墟出土,后转至外地,今又岀现在本地古玩市场,遂购之。
此件造型古朴而经典,只是浑身密布的扇形松针纹饰不太常见,加之材质不是四大名石,为陶制成,所以非众人认同,然本地为长江运河交界处,米芾一直居住在此,曾用研山换得现北固山下一唐代旧宅,房子得到后又为失去研山终身抱悔。
朋友对这件山子意见不一,有人看唐,有人看宋元,具体年代不详,但是,老物无异,赏石在唐形成理论体系,至宋登封造极,连皇上也玩物丧志,终因生辰冈而引发社会动荡,
个人观点,此物,尺寸、材质纹饰决定了其年代,应在唐宋之间,当是某个时期少数人所偏爱而订制之物,非常见之物,且也失传 :
1.从尺寸看,高16厘米,底部平整,可直接放置案头,现在流传下来的古代赏石许多是没
有旧座的,更谈不上是原配底座了。一则是前人玩石,并非件件奇石都要配座,这与玩赏的方法有关。如米芾当年玩赏灵璧小石时,都是随身携带置于袖笼中的,意如白居易《太湖石记》所述:“撮要而言,则三山五岳、百洞千壑,覼缕簇缩,尽在其中。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此其所以为公适意之用也。”而许多供石(如砚山)因本身底部平整可直接置放几案上,也不需配座,从底部平整可见此山子年份较早,后来配木座的做法则相对年份较晚。
2.材质,山子, 雕刻上或园林中以山石为主要造型的那类物件叫做山子,自古以来,山子制作取材广泛,由早期的泥、陶、瓷直至石、金属、角牙等等,而陶质泥土更接近自然和本质,大道至简,返朴归真是人生的终极目标,我国的陶器出现在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在当时社会生产条件下,陶器非常质朴,比如说一些罐、壶的纹饰,多为席纹、篮纹、绳纹等简单纹饰。赏玩古陶要有种沉静下来的心态。赏石本身就是高层次的抽象艺术,而以古陶为载体的赏石山子,自然也是制作者和使用者的用心之所在,也是此类案头文房超凡脱俗之处。
3.纹饰,初看与汉砖与汉陶罐纹饰有相似之处,一般山子都以仿山石造型,很少有这种满工的扇形松针纹饰,这正是让我疑惑之处,也请高手指点
(此外陶瓷的发展史,宋代之后的造园风气,汉唐艺术由具象写实 向抽象转化,如雕塑、赏石诸多因素)
4.唐宋玩石大家和赏石文化:借用一篇现成网上文章来说明唐宋赏石文化风貌。
魏晋南北朝时,被后世文人尊奉为赏石祖师的田园诗人陶渊明,曾拥有一方“醒石”。相传诗人坐卧其上,便诗兴大发。此举引得后人羡慕不已,于是宋人程师孟作诗赞曰:
万仞峰前一水傍,花光翠色助清凉。
谁知片石多情甚,曾送渊明入醉乡。
南朝·齐著名画家宗炳有一个著名的观点:“山水质有而趣灵”和“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画山水序》),在文人的眼中泉石山水虽然是无生命之物,却觉有人的灵性和机趣。石之形与„道‟相侔,可以表现出仁者的胸襟和气度。景物与赏石的客观性与文人的主观性、情绪化在审美层面达到和谐统一,就会产生出伟大的思想,获取奇妙的灵感。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魏晋风度和魏晋风骨。
唐代,具有艺术家气质的文人雅士、或官宦僧侣,成为赏石界的主流,他们将奇石引向民间,或引入园林寺观,或引进书房客厅,闲时面对各种奇石,流连不已,并由此勃发诗兴、画意和灵感。
唐代一些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如杜甫、刘禹锡、白居易、张祜、陆龟蒙、皮日休、杜牧等,都非常喜欢奇石,为此赋写了大量的诗文,据《素园石谱》介绍,诗圣杜甫曾收藏一方奇峰突兀,意境幽远的“小祝融”,“祝融为南岳衡山五峰中最为高峻者”,可见诗人爱石之心。唐代文学家白居易晚年居住洛阳,“阁前叠石,堂中藏石”,在杭州得一方“天竺石”,在苏州得五方“太湖石”置于家中。他在《草堂集》中写道“聚拳石为山,环斗水为池,其善山水,疲痴如此。”
大诗人欧阳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句名言道出了人与自然,人与奇石的关系,揭示出中国石文化的精神内涵和人文特征,为自然景观与赏石文化心态的形象写照。在文人雅士看来,真正清雅的赏石就是自然的一部分,是优美恬静的自然景色的具体体现。这种“赏石的自然化”,或“自然的赏石化”,是以天人合一为主要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在赏石文化中的表现。它强调的是和谐,融洽和沟通。是“物我为一”和“物我两忘”。
“吴带当风”的盛唐画圣吴道子(名道玄),也兼写山水,以画蜀道,怪石,崩滩为乐。同时代的著名山水诗人王维,也是一位著名的山水画家,其画山水平远,云峰石色,绝迹天机,尤其怪石质感,笔踪措思,参与造化,非绘者之所及也。唐大画家阎立本在《职贡图》中所绘奇石珍木,更是备受历代文人的的捧赏。
这一时期的文人通过藏石,赏石,画石,写石,提高自身的修养。白居易就提出了“爱石十德”:养情延爱颜,助眠除睡眼。澄心无秽恶,草木知春秋。不远有眺望,不行入岩窟。
不寻见海浦,迎夏有纳凉,延年无朽损,弄之无恶业。
宋代,国势渐衰,文人、士大夫的心态,由唐人之外向型为主转为内省型为主。由于奇石艺术是一种发现型、赏玩型、内省型的艺术文化,赏石风气同样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这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有苏轼,米芾和刘松年。
宋代画家刘松年,尤好怪石、山野,曾绘《醉僧图》,图中绘一解衣坦胸,醉卧山石之上的醉僧形象,其周围林间山石,微妙逼真,画的自然奇石更显古朴和坚实,较好的表现了醉僧狂放的性格。而作为宋代出现的两个中国赏石史上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大艺术家苏轼和米芾,更是被后人传为佳话。
苏轼,号“东坡居士,藏石,玩石的胸襟就和他的性情一样豁达磊落。”对各种山水景色,及纹理石、色彩石,象形石等都是随兴所至,随兴赏玩,并没有什么约束。曾在湖北黄州“齐安江上游的美石”扬州的“一白一绿”两石,自夸及“希世之宝”。在惠州湖口朋友李正臣家里,见到一块异石,奇峰耸立挺伟,如峥嵘巨峰,其下委婉曲折如低洼深谷,势如九华山,为其题名“壶中九华”,并大发诗性“五岭莫愁前峰外,九华今在一壶中。”东坡颇想用重金购买,以此石为件,之因行色匆匆未果。当然,他一生中有许多藏石,最著名的有“雪浪石”、“小有洞天”、“沉香石”、“石芝”等等。
米芾是北宋著名的书画家和赏石家,其书法圆韧遒劲,气势飞动,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大书法家”。他的“米家山”画法,以不趋时尚,变古创新而擅名。其藏石、赏石、论石、更是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他的“皱、瘦、露、透”四个原则,作为评判“孤赏石”、“供石”的标准和要求,尤其是成为品评太湖石类奇石高下优势的“尺码”。宋代赏石的蓬勃发展,与文人雅士们的推波助澜是分不开的。当时著名的文人,如范成大、叶梦得、陆游、杜绾、赵希鹄等都是当时的藏石赏石名家。尤其是杜绾的品石专著《云林石谱》的出现,是宋代赏石文化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标志。
以上仅是个人观点,仅供参考,请高手多加指教
1203151022948e3bbc78a1f5f3.jpg (44.79 KB)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