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解读茶风瓷韵——唐代饮茶之风与茶具艺术

解读茶风瓷韵——唐代饮茶之风与茶具艺术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学术动向/ 解读茶风瓷韵 唐代饮茶之风与茶具艺术 陈君 摘要:唐朝时期,茶文化也在僧侣、文人及宫廷的吟品中显现出兴盛之态,在饮茶之需及人们对茶 文化赋予的精神含义的双重推动下,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审美之需,茶具艺术也迅猛发展起来,其中最 负盛名的当属越窑的青瓷和邢窑的白瓷,而越窑的精品秘色瓷更是被人们争相赞誉。茶具的形制也日趋 精美。茶具在此时已不单单是一件器皿,而是寄予人们审美感情的艺术品。 关键词:唐朝茶茶具秘色瓷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的盛世之 朝,出现了“开元盛世”、 “贞观 之治”等盛世局面,国力强盛,社 会安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可 充营养:三是清心“不发”,不乱 性,所以茶成了养心正心之物。到 了唐代,“饭后三碗茶”成了“和 尚家风”,饮茶成了寺院制度之 一洁之人,在思想精神上追求高远、 淡寂,这与儒、道、佛的影响不无 关系。唐代文人经常以茶会友,品 茶论诗,李白以酒助诗兴,但是很 多文人也是以茶来助诗兴的。一杯 清茶入口,其味微苦带甘,使人神 谓国泰民安,一派繁荣景象。在这 样的一个空前安定的时期,人们不 ,逐渐把茶与佛教清规、养心悟 性、人生哲学融为一体。 “吃茶 去”成了禅林法语,使茶与禅在精 神上达到互通而“禅茶一味”。唐 用去担心战争、衣食暖饱,人们有 了更多的时间去研究文化、做学 清气爽,回味无穷。卢全的《七碗 茶》诗则是饮茶诗篇中的千古句和 代表之作。“一碗喉吻润,两碗破 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 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 问,以达到修身养性之目的。在物 质生活得到满足的时候,精神生活 便不可避免的成为人们追求的境 僧人皎然诗中写道:“一饮涤昏寐, 情思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 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 烦恼”… 第二,文人对饮茶的嗜好,对 界。茶事在这一时期就成了人们精 神生活的形式之一,品茶饮茶就具 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仙灵 厂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 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 有了一种文化上的精神含义。唐代 饮茶之风的盛行主要有三点因素: 唐代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 澜的作用。唐代的文化艺术都是空 前的繁荣,文人阶层闲来聚在一 起,品诗论画也成了一种风尚。在 乘此清风欲归去。” 第三,宫廷对饮茶文化的重视 也推动了唐代茶文化的发展。唐代 第一,佛教的盛行和繁荣。佛 教讲究禅定,静心颂佛念经,要求 心无杂念、身心俱静,专于一境一 品诗论画的过程中,茶,作为一种 饮品,借助与其于宗教“禅境”的 不可分割的关系,也成了文人品评 的一部分。文人、画家多是志趣高 佛教盛行,唐朝统治者信奉佛教, 受寺院僧人的影响,宫廷对饮茶之 道也十分重视。女皇武则天就将茶 作为赏品,亲赐给禅宗六祖惠能。 97 禅静。佛教认为茶有“三穗”:一 是醒脑,坐禅通夜不眠;二是助 神,满腹时能助消化,轻腹时能补 /学院美术/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9.NO.4/ /学术动向/ 陆羽的师父智积禅师也被召入 扩展,茶具的形式也注重其形式 美。人们对茶具的要求也日益增 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 宫中,为皇帝煮茶。而颜真卿、李 德裕、刘禹锡等朝廷大臣,他们既 是文人,也是茶道中人。文人对茶 的钟爱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对宫廷茶 文化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在僧人 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 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 如越,三也。”“越州瓷、岳州瓷 高,精神上的追求使饮茶器具不仅 在使用时能看到并要接触,还能作 为艺术陈设品,给人们以美的享 受。所以饮茶器具必须造型美观, 给人以良好的审美视觉,以满足人 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红白之色; 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 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 与文人饮茶风气的带动下,宫廷茶 道也盛行起来。大历元年(公元766 年)与大历五年(公元77O年),朝廷先 后在宜兴和顾诸设置了“贡茶 院”,专门进奉宫廷御用茶叶。 其实对于茶在宫廷的记载,最 早可见于史料《赵飞燕别录》,其 中有一段对于西汉皇室茶事的记 载: “后(皇后)起惊啼甚久,侍 者呼问,方觉,乃言日:适吾梦中 见帝,帝自云中赐吾坐,帝命进 茶,左右奏帝,后向日侍帝不谨, 不合啜此茶。”肖子显著《南齐 书》记载,齐武帝在临终前的一道 诏书上写道: “我灵上慎勿以牲为 祭,惟设饼果、茶饮、干饭、酒脯 而已,天下贵贱,咸同词制”。 由此可见,茶是一种高贵的饮 品,它蕴含深刻的精神寓意。 陆羽的《茶经》系统的介绍了 饮茶的各个方面,包括采制、煮 饮、用具、技艺、环境等各个方面 的组成部分。陆羽《茶经》将茶具 定为二十四事,即二十四种,并对 各种茶具的制作和用途作了详细说 明。 陆羽正是在对茶事的总结和对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融会贯通的基 础上创建了中国的茶道。 饮茶之风的盛行,直接促进了 饮茶的载体——茶具的发展。俗语有 云: “君欲善其事,必先利其 器。”茶具的产生、发展和其它的 饮食器一样,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 的过程。随着饮茶之风的盛行和饮 茶文化所具有的精神意义的延伸和 98 们的审美爱好。饮茶器就成了功 能、物质技术和艺术的综合表现, 它既是生活中的实用品,又是具有 一定艺术效果的欣赏品。 唐代的饮茶之器中,最富盛名 的当为越窑和邢窑的茶盏,当时有 被称为“南青北白”。 唐代文学家 皮日休的《茶瓯》有云: “邢客与 越人,皆能造兹器。圆似月魂堕, 轻如云魄起。枣花势旋眼,萍沫香 沾齿。松下时一看,支公亦如 此。”皮日休在诗中赞美邢窑和越 窑的瓷器如月魂云魄,可见刑瓷和 越瓷的精美。 邢窑的瓷器白、黑、褐黄三 种,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邢窑的白 瓷,通体施白釉,造型灵巧,釉色 淡雅,陆羽在《茶经》中曾形象的 比喻邢窑“类银”、“类雪”。唐 李肇《国史补》。说: “内丘白瓷 瓯……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可见 邢窑瓷器之美和其流传之广。 越窑瓷器的胎质细腻,釉层均 匀,手感浑厚滋润,正像文献中所 说的“如冰似玉”,其器表少有装 饰,花纹以刻花为主,也有印花、 刻花和镂雕的。 越窑之名全以釉色 擅长。 唐代的陆羽对越窑瓷器倍爱有 佳,这可从其对越窑与邢窑的比较 中得出,如《茶经》中语: “碗, 越州上,或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 不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 茶。”这也许有陆羽的个人喜好的 因素,但是在唐代,茶汤是淡红色 的,但是人们都认为茶色贵绿,因 为越窑的青瓷器可以更显茶色之 绿,所以人们都对越窑瓷器玩爱有 嘉。其中的上品——秘色瓷(即越窑 精品)更是得到人们的争相赞赏。 如施肩吾《蜀茗新词》:“越碗初 盛蜀茗新,薄烟轻处搅来匀,山僧 问我将何比,欲道琼浆却畏嗔。” 又如陆龟蒙《秘色越器》诗:“九 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 杯。”徐夤《贡馀秘色茶盏》: “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 君。功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 云。古镜破苔当席上,嫩荷涵露别江 渍。中山竹叶醅初发,多病那堪中十 分。” 从以上的诗句中,我们完全可 以想见越窑瓷器的精美,能够类 玉、类冰并且夺得千峰的翠色,可 见其釉色之美,工艺之精。 “陶成 先得贡吾君”说明作为越窑精品的 秘色瓷都是要先献给君主的。唐代 宫廷饮茶之风的盛行我们从其每年 都要举行的清明茶宴中就可以看到 其茶事的盛大规模。l987年在法门 寺地宫出土了一整套的茶具,金 银、玉瓷造型精美、工艺精湛都反 映了唐代茶文化所达到的最高境 界。也揭开了秘色瓷之谜,在法门 寺出土的《物帐碑》上却明确记 载:“瓷秘色碗七口,内二银棱。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