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长沙窑陶瓷纹饰中的佛教文化因素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大众文艺 ・美术与设计・ 唐代长沙窑陶瓷纹饰中的佛教文化因素 易中华 (湖南女子学院410004) 摘要:唐代的长沙窑将中国陶瓷推入了彩瓷时代,它以无比的 纹样直接或间接的出现在唐代长沙窑陶瓷器装饰中,具有强烈的 开放和包容性,吸纳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包括各种宗教、艺 时代特点和风格,充满了佛教艺术装饰风情,显示了唐代长沙窑 术、民俗、民风和审美观念等。受佛教文化的影响,长沙窑陶瓷纹饰 陶瓷装饰艺术的广取与博收,对陶瓷装饰纹样艺术的不断完善和 也深深打入佛教文化的烙印,这不仅丰富了陶瓷装饰纹样,更是在借 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鉴、吸收的过程中推动了陶瓷装饰的革新,最终形成了适于自身发展 与外销的独特装饰风格,也成为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实证。 关键词:唐代;长沙窑陶瓷;装饰纹样;佛教文化因素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经魏晋南北朝吸收融合并广泛传播, 到唐代发展到鼎盛时期,由于李唐王朝对佛教的认识和重视,它 的发展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更是巨大的,多方面的,像诗词歌赋、 绘画、雕塑、建筑、陶瓷制造等无不闪烁佛教文化的光芒。可以 本文系湖南省高校科研项目《古长沙窑陶瓷纹饰中的外来文化 说佛教艺术已渗透社会的各个阶层和百姓生活的诸多方面,从迄 影响》(课题编号:12c0727)”的研究成果。 今为止世界各地出土的长沙窑陶瓷器中可见佛教对其深刻影响, 就纹饰方面,长沙窑陶瓷上反映佛教文化的装饰题材较多,主要 自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打开了华夏通往西方文明之路,从 有龙纹、莲花纹、塔庐纹、狮象纹等。 此,东西文明的交流已络绎不绝。及至唐代,凭借陆上和海上丝 一、莲花纹 绸之路将中国、印度、波斯和罗马这几个文明古国联系在一起, 众所周知,莲花被视为佛教的“圣花”,据佛经记载,佛陀 使经济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外来文化不可避免的影响 本为天上的菩萨,他下凡降诞迦毗罗卫国王净饭王家时,沼泽出 和刺激着我国的变化与进步,反映在长沙窑陶瓷上不仅传承和吸 现纯洁美丽的莲花,摩耶夫人坐在其上,周围有白象向她喷水, 纳了当时开放包容的时代气质,而且作为行销世界的主要产品, 代表“入胎”。佛典中以莲花往生之所托,又被视为报身佛之净 成为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众多外来文化中佛教文化对长 土,所以在佛前多供养此花。长沙窑陶瓷纹饰中以莲花为主题的 沙窑的影响最深,它不仅在器型上有很大变化,装饰纹样更是呈 作品不胜枚举,除了有刻划莲、浮雕莲及彩绘莲瓣外,更多的是 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面貌:莲花、宝相花、摩羯和桫椤树等造型 写实莲花,在壶、罐腹部或碟碗内底以褐绿彩描绘一幅幅生动的 画法,突破并超越了水彩画的技术性和工具性的意识障碍,形成 物象与自然之象、人的意象达到“出神入化”的妙合境界。 了独特的水彩表现风格(图2)。还有广州黄增炎的采用作底的 致,呈现出独特的、新颖的绘画技巧效果,国外则更多。 2.意境画境的交融:画境就是画面展示出来的可被观者感知 3.情感素养的体现:技法是为了情感表达服务的,是作者情 感的一种宣泄,是画家艺术素养的体现。 水彩画技法的运用不能忽视精神的陶冶升华和生活的蒙养, 方法(图3)、伍启中的转印法等等,都是将一种技法运用到极 的意境。 圈■ 忽视情感思想的表达而一味的为技法而技法,会堕落成玩弄技法 的江湖术士。只有建立在造型能力、审美与形象思维能力、形式 构成和整体和谐的能力以及艺术情感修养等多方面的训练基础 上,水彩艺术创造才能从单纯的技法上升到技巧表现的高度。 4.审美和谐的展示: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中国画家恽寿 平在《南田画跋》中写道: “作画至于无笔墨痕者化矣,而观者 往往勿能知也。”——绘画技巧的巧妙应用,使你自己或观赏你 ■I 图3黄增炎《同心协力》 画的人都觉察不出来。 法国新古典主义大师安格尔(178O一1867)曾对学生说: “要在你们创作的作品上看不出你们在运用技巧时表现轻松感的 痕迹。最好在你们的画上只看到成果,而看不出你们所采取的表 现手段……” 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及媒介的 在水彩创作过程中,绘画技巧的表现,是指水彩技法语言与 选择,技法的研究和创新便水到渠成。客观地说,国画、油画、作者情感、内容、趣味、意境的完美结合,具体的技法应用往往 版画、雕塑在材料的综合运用及技法的研发上已远远地走在水彩 是在有意无意自然形成的。一般来说,技法的应用需要遵循以下 画的前面。作为水彩创作意图“载体”而出现的“技法”,它必 原则: 1.意象表象的妙合:技法语言的运用就是物化水彩艺术实践 定承载着时代背景、画家的情怀以及人们赋予它的理想和观念。 水彩画家要要大胆借鉴其他艺术形式的技法语言,拓宽水彩画技 者从自然和人类社会中产生的意象和表象,就是使技法所产生的 巧表现的领域,才能显示强大的生命力。1=|l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