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六十年来大陆的陆王心学研究
2024-04-05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建国六十年来大陆的陆王心学研究 丈碧方 【摘要】以陆九渊、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学派是宋明理学中最主要和最有影响的派别之一。伴随着建国六十年来的风 风雨雨,陆王心学研究走过了一条坎坷而又曲折的道路。对此时段的研究历程和代表性成果进行展示和回顾,有助于 陆王心学研究的未来发展。 【关键词】陆王心学研究;建国六十年来;大陆 中图分类号:B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660(2010)02—0103—06 众所周知,宋明理学,最主要和最有影响的 法来研究陆王心学。侯外庐主编的《中国思想通 派别是以程颐、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学派和以陆九 史》(人民出版社,1947—1965)、任继愈主编 渊、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学派。伴随着建国六十 的《中国哲学史》(人民出版社,1963—1966)、 年来的风风雨雨,这两个领域的研究同样走过了 杨荣国的《中国古代思想史》 (人民出版社, 一条坎坷而又曲折的道路。下面主要以五个阶段 1954)以及北京大学哲学系编写的《中国哲学 为架构,就建国六十年来陆王心学的研究历程和 史》(中华书局,1962)等著作,都有专门章节 代表性成果作一概要式的展示和回顾。 对陆王心学作了论说。这些章节是用马克思主义 理论范式来研究陆王心学的成果,但当时中国哲 1949—1976年的两个阶段 学史研究中又皆不免受教条化与泛政治化干扰。 随着对哲学史研究中阶级分析法的采用和唯物主 20世纪初,中国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一片 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两条路线、两 反传统、全盘西化的声浪之中诞生,而且其学科 个阵营斗争的强调,陆王心学被戴上了主观唯心 建制完全比照西方哲学的范式而创立。在这种氛 主义的帽子并被贴上了封建地主阶级反动思想的 围与背景下,中国哲学的研究一方面饱受了一次 政治标签。 次反传统浪潮的冲击,而宋明理学研究所受的冲 这一阶段最为可贵的是,在政治空气比较和 击尤甚;另一方面大多只是袭取西方哲学某家、 缓的60年代初陆王心学的研究上亦曾偶尔出现 某派作为诠释框架来对中国哲学或哲学家作一重 过较为平和的分析和讨论。例如,1962年江西 构与诠释,宋明理学的研究同样亦不例外。从新 赣州地区历史学会主办了大陆改革开放前惟一的 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之前,尽管宋明理学的研究 有关陆王心学的“王阳明学术讨论会”,就王阳 有着新的时代特点,但基本上仍然是在这种反传 明政治军事思想与实践作了较为学术化的讨论。 统氛围下延续着这一研究模式。改革开放之前分 当时较为平和的分析和讨论文章有:朱谦之的 两个阶段:1949年至1966年即所谓的十七年为 《阳明学在日本的传播——中外思想交流史话》 第一阶段,1966至1976即“文革十年”为第二 (《文汇报》1962年4月16日),钟兆麟的《谈 阶段。 王守仁思想》(《光明日报》1962年7月9日), 先看文革前十七年。通过多次对知识分子的 史前宽的《王阳明和王心斋的辩难》(《河南日 思想改造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运动,大陆学 报》1962年8月31日),华山的《从陆象山到 术界开始普遍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 王阳明》(《山东大学学报》1962年第1期)、 作者简介:文碧方(1965一),男,湖南岳阳人,哲学博士(后),(武汉430072)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宋明理 学研究。 l03 《现代哲学》2010年第2期 《从陆象山到王阳明》(《文史哲》1962年第4 案研究出现了一批专门性的研究成果,与陆王心 期),王明的《王阳明》(《教学与研究》1962 学相关的中国哲学史、宋明理学断代哲学史的研 年第4期),孔繁的《王阳明的主观唯心主义哲 究也迅速发展且更加深入。 学思想》(《教学与研究》1962年第4期),宋哲 这一时期较有代表性的专著有:沈善洪、王 的《王阳明的思想方法》(《建设》1962年第10 凤贤的《王阳明哲学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 卷第9期),罗炳之的《王守仁的教育思想评 1980),张锡勤、霍方雷的《陆王心学初探》 介》(《江海学刊》1962年第9期),伍占芝的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邓艾民的《朱熹 《关于王阳明政治思想及其哲学思想的讨论》 王守仁哲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文汇报》1963年1月20日),成晚的《对明 1989),崔大华的《南宋陆学》(中国社会科学 末清初学术思想的探讨》(《光明日报》1963年 出版社,1984),李之鉴的《陆九渊哲学思想研 7月23日),阎长贵的《关于王阳明的“知行合 究》(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方尔加的《王 一”》(《光明日报》1965年10月22目),等等。 阳明心学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章 这些文章基本上是对陆王心学和风细雨的分析与 沛的《陈白沙哲学思想研究》 (广东人民出版 探讨,代表了那个阶段陆王心学的研究水平,但 社,1984),杨天石的《泰州学派》(中华书局, 好景不长。 1980),等等。这些代表性专著虽仍采用一些唯 再看文革十年。随着杨寿堪《“知行合一” 物、唯心的标签与说法,但对陆九渊、王阳明心 说帮不了美化海瑞的忙》一文在1965年12月31 学一系的思想已能在文献材料的基础上,或将其 日《光明日报》上纲上线的炮轰和“文化大革 置于传统的理学话语背景下加以讨论,或将其作 命”的爆发与展开,对陆王心学和风细雨的讨论 为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来分析其各部分的思想, 被狂风骤雨、横扫一切的大批判所代替。文革十 或对其产生、发展、传播与衰微的演变过程进行 年,除杨天石写过一本《王阳明》(中华书局, 考察与探讨,表明当时的陆王心学研究正在摆脱 1972)的小册子外,其余都是些口号式的批判文 教条主义的束缚,逐渐走向了客观的学理分析与 章。这些口号式的批判文章皆千篇一律以“革 学脉梳理之途。 命”与“进步”的名义视陆九渊、王阳明为封 这一时期,与陆王心学相关的中国哲学史、 建统治阶级的代言人或镇压农民运动的刽子手, 宋明理学断代哲学史著作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视陆王心学为代表封建大官僚、大地主阶级利益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新编》第5册(人民出 的反动思想,从而对陆九渊、王阳明及其心学思 版社,1988),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主编的 想进行了充满荒诞的批判和全盘的否定。因此, 《宋明理学史》上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 对陆王心学的真正学术研究在这十年里可以说完 蒙培元的《理学的演变》(福建人民出版社, 全中断。 1984)和《理学范畴系统》(人民出版社, 1989),张立文的《宋明理学研究》(中国人民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三个阶段 大学出版社,1985)等。侯外庐、邱汉生、张岂 之主编的《宋明理学史》上卷有多章涉及陆王 第一阶段约为1977年至1990年。1981年在 心学,这部迄今为止最为全面与详瞻的宋明理学 杭州召开的建国以来首次宋明理学国际学术研讨 史研究专著,立足于陆王心学文献材料的搜集、 会标志着宋明理学的研究进入复苏期,大陆陆王 整理,以整个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为背景,展示了 心学的研究也相应地进入了一个正本清源、迅速 心学产生和演变的历史过程,对陆王心学形成、 恢复的新阶段。首先,有关陆王心学的文献资料 发展过程中的中介人物和阳明后学各派的思想特 得到了整理和出版。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了 色的介绍及其文献材料的搜集尤为着力,在陆王 《陆九渊集》,1985年出版了《明儒学案》,1987 心学基本文献的搜集、整理与提示等方面所作的 年出版了《陈献章集》。其次,对陆王心学的个 工作为后来陆王心学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建国六十年来大陆的陆王心学研究 蒙培元的《理学的演变》、《理学范畴系统》,张 立文的《宋明理学研究》对陆王心学的概念、 范畴、逻辑结构、思想脉络的分析与探讨,表现 出作者力图挣脱政治化与教条主义的束缚来揭示 陆王心学内在的、固有的逻辑规律与思想特征, 学研究》是一本系统地研究陆王心学思想的著 作,以陆王心学的理论演进为线索,对陆王心学 孕育、萌发、形成、发展、集大成过程中的重要 思想家的心学思想以及他们之间的渊源关系与内 在联系,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和探讨。当然,以 上两本专著仍不免带有一些以往的痕迹。 这种新探索体现了那一时期陆王心学研究的特点 与水准。 第二阶段为1990年至2000年。摆脱了教条 主义化束缚的陆王心学研究经过前一阶段的过渡 与积蓄后,步入了最为活跃与繁荣的全盛期,研 究者既有着对原始文献材料的细致梳理、解读和 深度分析、诠释,亦有着在中西比较的广阔视域 冯达文在《宋明新儒学略论》一书中将陆 王心学分成以陆象山、王阳明为代表的由主志论 确立的成德论和以陈白沙、王心斋、泰州学派与 晚明思潮为代表的由主情论开示的境界论,可谓 在以往宋明理学流派划分的基础上一种颇具创意 的独到见解。 中对西方哲学的理论资源的广泛吸收和借鉴,从 而使这一时期大陆的陆王心学研究不仅取得了极 为丰硕的成果,而且建立起了比较符合学术规范 的研究范式。 陈来的《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 和杨国荣的《心学之思——王阳明哲学的阐释》 最能反映这一阶段陆王心学研究的特点与研究水 准,堪称陆王心学研究上具有典范与指标性意义 的扛鼎之作。陈来与杨国荣是新中国培养的中国 哲学领域最早的博士,有着较好的中西方哲学的 训练和世界性的学术眼光,皆能立足于中西哲学 这一时期,较有代表性的学术成果有:张立 文的《走向心学之路——陆象山思想的足迹》 (中华书局,1992),丁为祥的《实践与超越: 王阳明哲学的阐释、解析与评价》(陕西人民出 版社,1994),徐梵澄的《陆王学述——一系精 比较与对话的宽广脉络来展开其富有创见的陆王 心学研究,其专著可谓这种中西结合的典范。当 然,他们俩人的研究又各有自己的创见与特点。 陈来在《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一 书中不仅对有关王阳明的史实与史料作了细致严 谨的考证与分梳,而且能真正内在地理解与把握 王阳明的问题意识和解决之道,对王阳明哲学的 内在义蕴与精神作出了鞭辟人里、力透纸背的发 掘和阐发。杨国荣在《心学之思——王阳明哲学 的阐释》一书中通过对王阳明心学的深入剖析与 严密的逻辑推演,力图诠释出王阳明哲学中具有 普遍意义的理论内涵,极具思辨的力度和纵横比 较的广阔视野。 神哲学》(远东出版社,1994),吴宣德的《江 右王f1-9明中后期江西教育发展》(江西教育出 版社,1996),赵士林的《心灵学问——王阳明 心学》(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刘宗贤的 《陆王心学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冯 达文的《宋明新儒学略论》(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7),东方朔的《刘蕺山哲学研究》(上海人 民出版社,1995),陈来的《有无之境——王阳 明哲学的精神》(人民出版社,1991)和《宋明 理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杨国荣的 《王学通论——从王阳明到熊十力》(上海三联 书店,1990)和《心学之思——王阳明哲学的阐 释》(三联书店,1997),等等。 张立文的《走向心学之路——陆象山思想的 第三阶段为2000年至2009年。迈人新的世 纪,随着大陆学者与港台、日美韩等海外学者的 学术交流与互动的频繁,大陆学者特别是一大批 足迹》作为研究陆九渊的专著,既对陆九渊的家 世、著作、社会政治思想等方面作了考察和分 析,同时又对陆九渊的心学以及之前的心学思想 中青年学者逐渐认识到港台、日美韩等海外业已 积累的陆王心学研究成果的重要性,在吸收港 台、日美韩等海外陆王心学研究成果的同时自觉 地将自身的陆王心学研究定位在“国际陆王心学 研究”脉络之内,从而使大陆的陆王心学研究不 仅在研究视野与研究主题上得到了进一步的拓 作了梳理和探讨;该书对陆九渊心学的概念、范 畴与命题进行的分析,充分体现了作者所重视的 逻辑结构分析法的研究特色。刘宗贤的《陆王心 1O5 《现代哲学》2010年第2期 展,而且在研究方法与研究取径上亦呈现出丰富 性与多样性。这一阶段大陆的陆王心学研究可以 社,2005),彭国翔的《良知学的展开——王龙 说已进入“国际陆王心学研究”的时代。 此外,该阶段大陆的陆王心学特别是阳明后 学的研究之所以能蓬蓬勃勃、全面深人地展开, 在其研究广度与深度上超过以往,无疑亦与陆王 心学特别是阳明后学文献的整理出版分不开。自 1995年开始大陆出版界陆续完成了《四库全书 溪与中晚明的阳明学》(三联书店,2005),陈 立胜的《王阳明“万物一体”论——从“身~ 体”的立场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张卫红的《罗念庵的生命历程与思想世界》(三 联书店,2009),等等。 张学智的《明代哲学史》作为建国六十年 来大陆地区第一部也是惟一的明代哲学断代史著 存目丛书》、《续修四库全书》、《四库禁毁书丛 刊》、《四库未收书丛刊》等大型文献数据的影 印出版工程,2007年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与凤凰 出版社出版了《阳明后学文献丛书》,等等。这 些文献的出版问世,不仅为该阶段大陆的陆王心 学研究创造了最基本的条件,而且还有力地推动 了该阶段大陆的陆王心学研究特别是阳明后学研 究的发展。这一阶段可以说是大陆的陆王心学研 究特别是阳明后学研究的高峰期。 这一阶段,较有代表性的成果有:张学智的 《明代哲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吴光 作,尽管涉及到明代哲学的方方面面,但仍然以 阳明学为重点。该书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 分别对阳明及其后学各自的问题、中心概念与范 畴、解决问题的方式以及思想之问的逻辑关联等 进行了梳理、讨论与重构,提纲挈领、层次清 晰、结构整然,能使我们对明代阳明学者思想的 核心、内在结构、发展脉络有一个全面而又系统 的了解与把握。方祖猷的《王畿评传》不仅对 王畿一生的讲学、论战等进行了极为详尽的考察 与讨论,同时也对阳明后学的分化、演变作了深 入的探究与揭示,是一部系统研究王畿生平与思 主编的《阳明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李振纲的《证人之境——刘宗周哲学的 想的力作。陈来的《中国近世思想史研究》有 几章是关于阳明及其后学的研究,充分体现了重 视文献史料考证与新材料之发现的研究特色,而 且,对王学知识人的会讲活动进行社会文化学的 研究,亦堪称一大亮点。李振纲的《证人之境 ——宗旨》(人民出版社,2000),左东岭的《王学 与中晚明士人心态》(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方祖猷的《王畿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陈来的《中国近世思想史研究》(商务 印书馆,2003),郑晓江主编的《江右思想家研 刘宗周哲学的宗旨》是一部研究刘宗周思想 的专著。刘宗周对阳明之学“始而学,中而信, 终而辩难不遗余力,而新建之旨复显”(《全书》 卷39《子刘子行状》),刘宗周之学可说是围绕 阳明之学而展开,李振纲认为刘宗周之学乃理气 生生以立极、以心著性以显极、即体即用以证 极、化念归心以复极,这一看法是一种较为契合 与贴近刘宗周之学内在理路的现代诠释。任文利 的《心学的形上学问题探本》是一部研究阳明 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钱明的 《阳明学的形成与发展》(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2),吴震的《聂豹・罗洪先评传》(南京大 学出版社,2001)、《阳明后学研究》(上海人民 出版社,2003)、 《明代知识界讲学活动系年: 1522—1602))(学林出版社,2003)、《王阳明著 述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罗汝芳评 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鲍世斌的《明 代王学研究》(巴蜀书社,2004),邓志峰的 《王学与晚明的师道复兴运动》(社会科学文献 及其后学的心学问题的著作。该书以一种强烈的 问题意识,既对阳明心学产生形成发展的内在脉 络、阳明心学的“良知”“致良知”“心即理” 出版社,2004),程志华的《困境与转型——黄 宗羲哲学文本的一种解读》(人民出版社, 2005),朱承的《治心与治世——王阳明哲学的 等核心概念与命题作了颇具深度的分析与探究, 又对阳明后学于传承中所面对的各种问题、各自 思考与解决问题的独特方式与贡献作了考察与揭 示,书中许多独特见解启人深思。 政治向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任文利 的《心学的形上学问题探本》 (中州古籍出版 吴震与钱明的阳明及其后学研究颇令人瞩 建国六十年来大陆的陆王心学研究 目,深受学界重视与称道。吴震的《阳明后学研 关,特别是与他钻研并吸收港台牟宗三、唐君 究》在其日本京都大学的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 毅、刘述先、林月惠等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分不 订而成,钱明的《阳明学的形成与发展》在其 开,这不仅使得他的问题意识与学术视域居于前 向日本九州大学所提交的博士学位论文稿的基础 沿,而且使得其研究贯注着对儒家精神价值的理 上修订而成,体现了日本学术界严谨而扎实的学 解与认同;再次,亦与他对西方哲学、宗教学、 风。在吴震撰写的五本专著中,其研究的对象除 社会学等有关理论资源自觉的吸收分不开,这使 阳明本人外还涵盖了其后学中最为重要的王畿、 得他具有较为宽广的学术研究视野与诠释资源。 钱德洪、聂豹、罗洪先、陈九Jl J、欧阳德、王 陈立胜的《王阳明“万物一体”论——从 艮、耿定向、罗汝芳等著名人物,采取了思想 “身一体”的立场看》在其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 史、哲学史、学术史、考证学、社会文化史等多 论文的基础上修订而成,从“仁”与“乐”的 种研究进路,其研究最显著的特色就是通过文献 角度,以“身心互渗”的立场对阳明的万物一 途径来进行研究,不仅尽量收集和掌握与研究对 体观进行了探讨。全书涉及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 象相关的一切原始文献资料,而且其对研究对象 个方面:对阳明“一体之仁”思想中所涵有的 的思想与概念的义理分析也完全奠定在文献资料 六个面向进行了阐发与展示;通过对“恶与牺牲 的细致爬梳上,此外,以佛、道对阳明及其后学 结构”问题的探讨,揭示了阳明一体论说中的内 的影响为切人点的研究视角,亦是其研究的一大 在紧张与儒家“爱有差等”的思想;描述和探 特色。钱明的《阳明学的形成与发展》一书与 讨了阳明的“乐”的本质与“乐”的类型学以 他长年来从事阳明学文献的收集、整理与研究时 及儒家的宗教性性格;通过对阳明一体论说中所 的深厚累积分不开,他是《黄宗羲全集》与 使用的“种子”与“身体”两个隐喻的反思来 《王阳明全集》的编辑、整理与点校的参与者, 阐发儒家能近取譬的智慧;通过对阳明语境中 也是六次“中日联合王阳明遗迹考察”活动的 “视”、“见”、“知”三个概念的分析,揭示其 组织与参加者,承担过《阳明全书成书经过考》 “体知”的性格与生存论意义。陈立胜之所以能 与《(王阳明全集)未刊散佚语录诗文汇编及考 在阳明思想的研究上发人所未发、深具原创性, 释》的工作,为《王阳明全集》提供了十多万 一方面得益于他对阳明文献的反复涵泳、烂熟于 字的新增史料,这一成果即部分地收录在《阳明 心以及对有关阳明的研究文献的广泛掌握,并且 学的形成与发展》一书的“附录”之中。 对阳明的思想与生命智慧有着真正的相应与契 彭国翔的《良知学的展开——王龙溪与中晚 合,恰如“后记”所云“读阳明不可谓不细, 明的阳明学》在其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论文的基 受用不可谓不大,诚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之境 础上修订而成,是首篇以“宋明理学”为题材 地”;另一方面得益于西方哲学、宗教等方面深 的“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该书以中晚明阳明学 厚的功力,陈立胜的专业原本是西方哲学,十几 的核心人物王龙溪为透视的焦点,对王龙溪哲学 年来都在从事现象学、宗教现象学与基督教思想 思想和王龙溪与中晚明思想界的互动进行了探 等方面的研究,深造有得,是国内这一领域研究 讨,既有着微观的专精深细的个案研究,又有着 中的佼佼者,这种深厚的功力与思想资源为他领 宏观的阶段性的哲学思想史的整体性考察与把 悟与理清阳明之问题、洞见、生命体知与智慧提 握,并且,其分析与探讨深刻而细致,颇具理论 供了一种借鉴、参照与诠释资源。 的深度与广度,堪称阳明后学研究领域的力作。 张卫红的《罗念庵的生命历程与思想世界》 彭国翔取得的成果,首先与他对宋明理学的文献 亦是在其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订 材料全面深入的掌握和深透坚实的领会分不开, 而成。该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通过回到念庵的 正是在此基础上才有着他对阳明后学思想客观而 生活一历史世界中来把握念庵的思想学说与其相 相应的了解;其次,也与他对海内外阳明及其后 关的地域文化、生活际遇、时代背景之间的内在 学研究领域的研究状况以及已有成果的了解有 关联与互动,下篇以阳明学的工夫一体知之维度 《现代哲学》2010年第2期 与视角探讨了念庵早中晚三个不同时期的本体 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毫无疑问,首先必须对 论、工夫论、所臻境界的动态变化,以展现念庵 国内外现有的陆王心学研究成果有着全面与深入 之学作为为己之学、实践之学的活的精神。全书 的了解和把握,只有在真正充分吸收和消化这些 以“生活一历史脉络”与“工夫一体知脉络” 现有成果的基础上,才能使大陆的陆王心学研究 作为研究的取径与出发点,并非只是一种单向的 水准超越以往有所提升。如何既立足于国际学术 概念分析、逻辑推演的哲学研究,而是一项把文 界的整体脉络又不失我们研究的内在性和主体 史哲结合在一起的综合研究。同时,作者立志为 性,仍是今日必须直面的重要课题。其次,要对 久违而又曾经活在中国人生命中的精神立传,所 陆王心学的文献材料读熟吃透,对陆王心学自身 以有着一种置身其间的历史感与活生生的生命 固有特质、内在脉络了然于心。若只一味强调所 感。这种颇具创新性的研究径路和突破性的进 谓“客观冷静”的科学态度,将陆王心学的文 展,可谓全身心地浸润于与念庵思想对话的 字仅视之为一些历史或考据的材料而忽视其活生 结果。 生的体验与实践层面,甚至对研究对象充满了漠 然与鄙视,而无身心浸润于其中的真诚对话与体 “国际陆王心学研究”时代之展望 知,这将无以理解与把握陆王心学的精髓。因 此,须对陆王心学的文献典籍所营造的意义世 通观这六十年,大陆的陆王心学研究亦同整 界、精神世界有所领会和同情理解,这是提升今 个新中国的命运一样走过了一条曲折的弯路。改 后陆王心学研究水准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再次, 革开放前,受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 中国哲学史学科建制原本就是比照西方哲学的范 而上学“两军对战”的教条主义模式与泛政治 式创立起来的,中国哲学自始至终都处于与西方 化的影响,陆王心学被界定为主观唯心主义哲 哲学的关系与纠结中,如果因为历史上曾有过削 学,视之为“封建糟粕”。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 中国史料之足以适西方哲学之履的失误,就极力 前期,学界开始摆脱教条主义的束缚而重新省视 拒斥现代思想特别是西方思想对中国哲学的研究 陆王心学,虽这一时期多为宏观泛论或宏大述 与诠释的介入,追求一种完全纯粹的中文语境与 事,但也逐渐回归到学术研究的常态。改革开放 传统理解,显然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因此,在中 三十年来的中后期即潜沉读书与走上学术性研究 西传统互动与交融的当今之世,我们要摒弃那种 的时期,陆王心学研究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无论 只是袭取西方哲学某家、某派来裁剪中国哲学思 研究方法与研究视野,还是历史考证与义理阐 想材料的简单做法,并以西方哲学、宗教学、社 释,都较过去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从而建立起了 会学等作为诠释、建构与发展中国哲学的丰富资 真正符合学术规范的研究范式,得到国际学术界 源。有鉴于此,在今后的陆王心学研究中,我们 的认可,步人了“国际陆王心学研究”的时代。 必须自觉地去吸收西方哲学、宗教学、社会学等 这无疑跟港台、海外陆王心学研究者的交流、互 有关理论资源作为参照、借鉴与诠释资源,拓展 动分不开,特别是跟吸收、消化牟宗三、唐君 我们在陆王心学研究上的新的学术视野、新的问 毅、刘述先、冈田武彦、荒木见悟等人的研究成 题意识、新的研究方法,从而使大陆的陆王心学 果分不开。 研究在当今这个“国际陆王心学研究”时代真 今后中国大陆的陆王心学研究如何更上一层 正处于主导地位。 楼,如何在“国际陆王心学研究”时代具备一 种世界性的学术眼光并树立我们的主导地位,这 (责任编辑杨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