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莫愿斌,何颖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第14期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要具有熟练的操作动手的实践能力,也要求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能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更新、自我不断探索创新的能力。本科院校与职业院校各有特色,也各有不足。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社会的需求,是研究的重点。因此,积极探索构建或形成比较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使之与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成为国内教育界探索的热点和关键问题。本文就本科院校与职业院校联合培养本科人才的模式进行研究,旨在不断地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才的保障。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共建;本科院校;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4-0142-03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振兴广西高等教育的若干意见》(桂政发[2013]6号)、《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改革创新全面振兴教育的决定》(桂发[2014]2号)和全区教育发展大会精神,着眼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积极探索搭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立交桥”,努力提高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本科院校与职业技术学院间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携手共建高端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平台,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趋势与新要求。
本科院校与职业院校联合培养应用性人才是一个新事物,项目虽然得到了教育厅的大力支持,但对项目管理的优化、人才培养的模式以及如何充分发挥两校的独特优势促进平台的健康发展,没有过去的经验可以借鉴。对于该平台的建设与人才培养的设定,只能是边建设边探索、不断地总结经验又不断地实践应用,最终不断地丰富与巩固平台的发展,提升教学质量。
一、平台需要健康平稳发展,需要共建的两校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作为支撑
管理就是定制度,只有制度规范了,办事有章可循,才能做成事情。共建平台的两校在没有合作办学时,都有完整的管理文件。但两校一旦合作办学了,合作办学的学生成为两校的共同学生,这时对这些学生的管理以哪个学校为主都不合适,这时合作的双方就必须针对这些学生的共同管理问题,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如:培养计划、学生行为规范、学生毕业标准、学生的缴费标准、财务管理制度等。
二、平台需要健康平稳发展,制定完善的培养方案是平台建设的核心
培养方案是根据学科的发展、知识的更新换代、学生必备能力的培养、社会发展的需求,经过严密的科学论证、规范的流程而制定出的人才培养的蓝本。人才培养方案一旦通过,在没有特殊的情况下,整个培养过程必须严格按人才培养方案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才能保证培养过程的有序渐进,以及培养过程的规范性与可控性。由此可看出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同时,通过人才培养方案也决定了最终培养出的是什么类型的人才。
应用型本科是新生事物,是校-校-企三方联合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新模式,在培养过程中涉及到不同的学校以及学校与企业的关系等,没有先前的经验可借鉴。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更应该注重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一)培养方案的制定应突出两校的优势与特色
联合办学的目的就是要联合两校的优势与特色,共同培养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而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模式的蓝本,因此,两校的优势与特色,以及期待培养怎样的人才,通过培养方案将充分展现。
两校在制定培养方案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挖掘各自优势与特色。根据目前的一种普遍模式,2+1+0.5+05,即第一、二年在本科院学习,第三年在高职院校学习,第四年的第一个学期在合作企业学习,第四年的第二个学期回本科院校做毕业设计。按这个模式,本科院校在第一、二年应加强基础理论的教学,为学生夯实学科必备的基础知识,做到厚积薄发,为后续的学习与以后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基础;同时本科院校应该充分利用本科院校的浓厚学术氛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学习,主动获取知识、探索未知领域的能力,积极开展科学探索,了解学科的前沿问题。同时,本科院校还应充分利用浓郁的校园人文气息,通过通识选修课,加强学生的人文情操的熏陶,培养心理健全、积极乐观的人文情怀,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努力提升学生面对挫折的能力。
经过第一、二年的学习,学生获得必备的专业知识,同时在世界观与人生观方面得到了正确的引导,整体素质有了很大的提升。第三年在高职院校学习,高职院校应在实践动手能力的课程上下功夫,通过理论与实际结合,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做好实际案例的引导,突出实验课、实践课的地位。这时的教学应以实践、实验室为主,理论课是为更好地进行实验与实践而开设。通过实验强化理论,通过理论理解实验与实践,做到两者相辅相成。
第七学期,完全是实际岗位的实际操作,学生可以通过这半年的企业学习,提升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通过实际操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去寻找理论的答案,同时还可以在寻找理论答案的过程中,完善理论知识,促进科学的发展与自身的发展。第八个学期通过之前对碰到问题的整理、研究、解决,发现现有理论的不足、提出解决方案,进一步完善理论基础、解决了实际问题,也就为最后的毕业设计打好了基础。
(二)培养方案的制定应在合作企业的参与下进行
高端应用本科是校-校-企三方的合作,学生在合作企业进行实践学习是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实习环节将如何开展、实习的内容、实习的场地安排、实习导师的实际情况等,这些需与合作企业进行密切的沟通交流,同时高校对企业的一些具体实践未必能及时了解。因此,在制定培养方案时,需与合作企业共同制定,在学校应该开哪些课程、也听听企业方的建议,以免学生到企业后与所学知识衔接不上,给实习导师和学生均带来困难。
(三)培养方案应体现应用型本科与普通本科以及高职的本质区别
高端应用型本科是培养既具有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能有效地结合两者的优势———本科院校的理论基础扎实、高职院校较强的动手能力。因此,制定培养方案时需能有效地体现出来,若只是简单地将学生的培养分成几个阶段,那将失去项目原本的用意,达不到培养学生的目的,培养出的学生将不伦不类,没有自身的特色,既不像普通本科也不像普通高职。培养方案应做到:①在本科院校学习阶段所开的课程,应加强理论课程、人文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理论素质、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在这一段的一些实践、实验课程应多请高职院校的教师承担;②在高职院校的学习阶段,有关一些理论方面的教学应多请本科院校的教师承担。双方互派教学人员进行交叉教学,给培养学生坚实的理论基础与较
强的动手能力提供了保证;③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践阶段,两个合作院校均应派教师到企业进行指导,达到校-校-企-学生四方紧密合作;④在最后做毕业设计的阶段,也应该做到三方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
(四)培养方案应有一定的前瞻性
培养方案一经定下来就确定了学生未来的学习内容与大学四年将打下怎样的基础,而并不是一年一定。因此,培养方案的确定,不仅要考虑当前的学科发展与社会的需求,更应该有前瞻性,预测到今后四年学科的发展与社会的需求。具体应该保留哪些课程,新开设哪些课程,必须组织教师与高年级的学生、相关企业人员展开讨论,最后由专家组作最终的确定。只有结合当前的形势与今后的发展,经过充分的讨论与认证,才能制定符合社会与学生需求的好的培养方案。
三、学生的成才、社会的认可是平台建设成败的唯一标准
项目的成败,如何客观、公正、准确地进行检验与评价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由于该项目是新生事物,不能用已有的评价普通本科的标准进行评价,如用考研率进行评价,也不能完全依赖企业的评价。该项目的本意是培养介于学术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间的综合型人才,使国家、社会的人才结构更趋于合理;使理论能更加密切联系实际,也使实际存在的问题能更及时地促进理论的发展。因此,对本项目的成败的评价标准可以根据:(1 )学生自身的满意度:学生是项目的主体,他们自身的体验、获得与提高是对项目成败评价的重要依据之一;(2 )社会的认可度:社会的认可度始终是评价人才培养成败的标准,因为人才培养的目的就是为社会服务,培养社会不满意的人才,不能说项目取得了成功。同时下面的几个因素也不应该忽视。(1)学生的毕业率与获学位率。毕业证与学位证是学生完成学业的重要标志,因此,毕业率的高低、获得学位的比率也是衡量项目成败的指标;(2)专任教师的感受。专任教师站在项目实施的一线,在实施过程中深刻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知识掌握程度;同时也能不断地了解社会的需求变化,教师的感受如何是项目是否顺利进行的标志;(3 )家长的意见。家长对子女的了解有时也是教师所不及的,学生在各方面是否获得提高,家长能看在眼里,家长的反馈意见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4 )专家组的评议。专家根据以上各方面的反馈数据,进行集中讨论,最后给出的意见是成败的有力说明与参考。
四、主动适应社会的需求、服务国家的经济发展是平台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社会的需求永远都是推动科技发展的主要动力。正是由于社会不断地提出各种要求,为了不断地适应、满足这些要求,同时不断地对在此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归纳、分析、解决、总结,形成新的理论,推动了科学的向前发展。
高端应用型本科是介于普通本科与高职之间,突出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该项目培养的人才有力完善人才结构,弥补了普通本科的学术型与普通高职的应用型间的隔阂。该项目培养的学生更应该注重当前社会需求与国家发展出现的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形成理论;对新理论的研究与完善却比较适合普通本科;而对理论的实际应用、实践与推广则更适合普通的高职,这是三者的不同的侧重点。基于此,主动适应社会的需求,是项目发展成功的保证,敏锐发现社会的潜在需求,服务国家的发展,积极调整培养方案,不断培养适合社会发展与社会变化的人才,才能保证项目长期持续稳定的发展。
五、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社会的积极参与是平台发展壮大的基石
高端应用型本科是教育主管部门在充分调研、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后提出的基础上提出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项目的实施没有先前的经验借鉴,也还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项目实施的高校也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在这样的情况下,项目想要发展壮大,仅仅依靠实施高校实
力,会显得捉襟见肘、力不从心。这是因为:(1 )一个新的、完整的培养体系的建成需要资金的支持;(2 )项目的学习、实践平台的搭建需要汇集各方面的力量;(3 ) 项目强调的强理论与重应用的双重要求本质决定了项目离不开的社会、企业的参与;(4)解决国家、社会发展提出的挑战是项目的发展内在动力。
六、结语
高端应用型本科是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育主管部门倡导下,实施高校正在不断地努力探索,但由于没有先前的经验可借鉴,项目的发展受到各方的关注。教育管理部门、教育工作者都在开展此方面的研究,以致力于项目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振兴广西高等教育的若干意见[R].(桂政发[2013]6号).
[2]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改革创新全面振兴教育的决定[R].(桂发[2014]2号).
[3]池云霞,唐振华,张莉.本科层次应用技术人才联合培养定位实践分析[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8(5):24-26.
[4]赵丽萍.高职和本科院校应用技能型人才联合培养策略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11(28):123-126.
[5]赵丽萍.高职和本科院校应用技能型人才联合培养教育模式[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12(9):198-20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