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23-08-20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第17卷・第6期 2014年12月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dourna]of SUZh0U EdUCat1on Inst1tute Vo1.7。No.6 Dec.201 4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纵剑玲 (安徽省宿州工业学校 安徽・宿州 234000) 【摘要】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职业教育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现阶段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 的必然趋势,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重要内容,符合职业院校的实际发展状况,也是全面提高职业 院校学生的职业技能.实现培养目标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职业院校探索与实践“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有着积 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产教一体工学结合评价体系 四方联动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LUj]A【文章编号】1009—8534(2014)06-0059—03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院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身专业技术能力也不强.不能对企业的产品研发和技术服务 培养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专门人才最有效的途径.是 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因此.目前的校企合作仅仅停留在企业接 职业院校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发展方向 工学结合就是 收学生顶岗实习的浅层次上。校企双方没有实现从专业设置、 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内容应与工作时的工作任务一致.要在 培养目标、互建生产、实训基地、人才培养与评价等方面进行 教学的过程中完成对学生职业化的训练 理实一体化是实现 深层次的合作。 工学结合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其重点在于突破理论与实践相 脱节的现象。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结合专业技能要求、实训 3、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 要想让企业积极参与到职业教育的发展中.必须从其经 设施条件和学生技能基础.设定教学项目和具体任务.让师生 济利益出发.要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有相应的激励政策.要 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全程构建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 让企业能切实感受到参与校企合作的好处.企业才会关注职 的培养框架。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 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 和抽象交错出现,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提高。 近年来.许多职业院校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 培养模式.充分依托相关行业和企业.根据职业岗位的需要设 二、校企合作的发展趋势 1、健全校企合作的领导机制 各级政府要明确各部门职责.尽快建立起连接政府、企 置专业.企业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就业为导向建立课程 业、学校的机构,形成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四方 体系。开发理实一体化课程。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提高了 联动”运行机制,要有效运用总体规划、政策引导等手段以及 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输送了大量合格的技能型人才。 一税收金融、财政转移支付等杠杆,加强对校企合作的统筹协调 和分类指导。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发展改革、财政部门以 及行业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分别负责有关工作.共同推进校企 要设立校企合作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由行 、校企合作的基础现状 1、校企合作还没有形成长效机制 件,但没有相关的政策法规,只是鼓励企业要参与校企合作, 目前.教育主管部门出台了一些关于促进校企合作的文 合作工作。 对企业缺乏约束力。学校“一头热”,企业“一头冷”。致使未能 业、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领域的专家组成,对校企合作 真正建立起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校企合作中起主导作用的 的重大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是学校,企业只想用人,不愿培养人,没有真正参与进来,致使 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没有针对性 2、职业院校不能主动适应行业企业的需求 2、职业院校要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校企合作除了需要政府加强统筹.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 机制外.职业院校作为校企合作的主体.必须在内涵上加强与 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 企业的对接工作,做到校园文化主动与企业文化对接、专业设 式、课程体系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往往是根据自身的师资、 置与行业岗位群对接、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对接、专业教师与 设备等情况决定。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立即充实到企业的生 技术人员对接、实训基地与生产车间对接,真正实现校企联合 产一线上,与企业的人才需求不符。职业院校毕业生进入企业 培养技能型人才.毕业生到企业后可以“零距离”上岗.提高企 后,企业往往要对学生进行二次培训。另外,职业院校教师自 业的生产效率,降低人才培养成本.这样才能保证校企合作工 收稿日期]2014—6—10 [作者简介]纵剑玲(1972一),女,宿州工业学校高级讲师,维修电工技师;研究方向:机电技术应用。 59 2014年12月第17卷・第6期 作落到实处 3、利益驱动是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重心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身份参与生产过程.在真实的生产情景中实习.在着重培养核 心职业技能的同时.重视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生产过 企业追求的是经济利益.学校追求的是社会效益 建立完 程中,能切实感受到企业文化和职业氛围.既巩固了在学校学 善的利益导向、约束与激励体系,才能有效协调利益冲突.达 习的理论知识.也为今后就业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进一步 到互惠共赢。职业院校要主动对接企业.主动为企业提供员工 完善了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通过岗位实践.把专业知识逐渐 培训、技术咨询、产品研发等技术服务.让企业在与学校的合 渗透到岗位能力中.从而使教学过程与就业岗位之间实现直 作过程中能切实得到利益.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才能真 接对接。 正得到提高。校企合作需要政、校、行、企四方联动、共同参与, 健康持续发展 职业院校要积极承担企业的生产加工任务.成为企业的 人”的三真要求建设校内生产基地,建立“校中厂”。为学生校 发挥政策、制度、利益杠杆的综合作用.才能有利于校企合作 生产基地,校企双方按“真设备操作、真项目训练、真环境育 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探索与实践 1、创新办学模式。构建新型校企合作关系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一线的技能型人才.要 以满足生产、服务一线的工作岗位需求为出发点。所以职业教 育的人才培养过程要与生产、服务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密切相 关.这就要求职业院校要密切联系行业企业的生产实际.创新 办学模式.构建新型校企合作关系 (1)依托产业.科学设置与调整专业 开展校企合作。关键是要选择合适的企业。专业的设置要 紧紧围绕行业和企业的发展需求,按照“对接产业、服务产业、 提升产业、发展产业”教育理念的要求.科学地设置与调整专 业,以专业对接产业。在寻求合作企业的过程中,首先应该了 解企业的核心技术、企业规模及发展趋势.然后针对学校的专 业开设情况,找到与企业的对接1:3、切入点。企业需要什么样 的人,职业学校要就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走出去请进来.把企 业的需求作为专业的培养目标 (2)校企共建.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职业院校要成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作为校企合作的 管理平台,研究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职业岗位能力 和制订校企合作教学计划.监督检查学生学习培训的全过程. 协助安排学生实习,推荐学生就业:职业院校学校要以指导委 员会为纽带,建立以企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 力为主线的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加强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 才培养模式。职业院校可以开设企业“冠名班”,实施订单培 养.由企业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学校的校领导、专业课老 师组成工作小组,按照企业的需求.制订“订单式”教学计划, 校企双方共同实施.最终由企业参与考核 许多职业院校通过 这种合作方式建设的品牌专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招生人数 逐年递增.规模不断扩大 (3)产教一体.互建生产和实训基地 校企双方要进一步深化合作关系.形成从企业参与教学、 录用毕业生.转向学校参与企业的市场开发、技术进步和职工 培训.从满足企业暂时陛、松散性合作关系转为稳定性和紧密 性关系.实现互相支持、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合作双赢。 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过程中.生产企业应免费向学生开 放.作为学校的校外实习基地,建立“厂中校”,职业院校由实 习指导教师及管理人员带队.分学期安排学生到企业生产实 习.教师以师傅的身份参与实习管理,学生以企业员工、徒弟 60 内实习提供真实的岗位训练、职业氛围和企业文化,真正地实 现产教结合。通过在校内设立“校中厂”.由企业的技术专家和 和学校的专业骨干教师.根据生产工艺制订生产实践任务书. 指导学生进行生产实践,使学生不出校门就可进行工学结合. 可更加有效地实现培养目标 2、改革培养模式.构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教育部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工作中.明确 提出,要跳出教育看教育。职业教育要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而“动”.跟着产业调整升级而“走”.围绕企业技能型人才需要 而“转”.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而“变”。 (1)突出特色.加强专业建设 职业教育培养什么人要由企业说了算 职业学校要坚持 “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根 据企业的需求.积极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成立 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定期组织专兼职教师深人行业、企业调 研,与行业、企业专家一起认真分析论证.为专业设置与调整 及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职业院校要根据市场需求.经过调研、论证.确定开设的 专业。也可以结合地方经济特色。开设相应专业.服务地方经 济发展。 (2)贴近工作岗位.科学地设计课程体系 职业院校要通过邀请企业行业专家对毕业生工作岗位进 行分析和毕业生回访等方式.确定毕业生对应的岗位群和工 作任务:对工作任务进行职业行为能力分析.将相互关联的任 务集合,形成专业的行动领域;依据行动领域归纳与分析结 果,构建符合“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特 点的项目课程体系.并应开发出相关的项目教材.便于课程体 系的实施 (3)内引外培,打造“双师型”的教学团队 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最终要落实在教师身上。职业院校 要鼓励教师通过国外考察、高校进修、企业锻炼、行业培训等 途径取得各类职业资格证书.落实专业教师到企业锻炼制度. 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的技术项 目开发。 聘请企业专家参与核心课程开发和教学.同时担任项目 开发指导教师:聘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和技术能手担任生产 性实训指导教师:聘请顶岗实习企业的技术人员担任顶岗实 习指导教师 制定相关政策,吸引企业技术专家、能工巧匠调 入学校工作或作为学校兼职教师。 纵剑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职业院校可从专业带头人培养、骨干教师培养与引进、青年教 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师培养、兼职教师库建设等多方面进行师资队伍建设。 课程考核是对课程建设和对学生学习效果鉴定的重要方 (4)项目引导.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 理实一体化教学的主要特征是让学生 式.应以“学习过程+职业态度+行动结果”为主导的职业技能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要广泛地采用理 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为评价依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核: ①阶段性、终结性考核相结合:以项目引领的方式组织教 在行动中学。即学生是“先行后知、做中学”,教师是“做中教”。 学.在项目的完成过程中进行相应的过程考核:某一个大模块 理实一体化教学要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 结束或期末时进行终结性考核.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只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 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 ②理实一体化考核:既要有理论考试,又要有实践考核, ③合作企业评价:合作企业按照质量控制标准对教学质 更会实践操作的技能应用型人才。 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序列,在教学中教师与 把学生培养成既懂理论.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 量进行评价。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要以企业为主体,健全顶 握专业技能、学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学生自己的经验和 岗实习管理办法.由企业兼职教师对学生的顶岗实习进行指 知识体系。 导和管理.将管理档案记入学生顶岗实习成绩.并与相关课程 成绩认定有机地结合起来 (5)立体多元.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职业院校具有鲜明的职业特点和行业特色.使得职业学 ④推行双证书制度:在教学的不同阶段,开展职业技能鉴 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不但要有完善的内部保障体系. 定工作.取得本专业相关工种的技能等级证书.使学生的能力 同时还要构建多元化的外部质量评价体系.引入企业、行业和 在多方面延伸和拓展.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上接第49页)  当前研究多从新闻传播学角度.着重考察高校突发事件 人民出版社.2012:16.中的舆情引导和媒体应对。诚然,这是高校突发事件在当前新 [5][16 3李钊.新媒体背景下高校突发事件的新闻应对策略[J]. 2013(7)上旬. 媒体环境下应对工作的关键一环.但绝不是全部工作。相较于 思想理论教育.媒体应对,和大学生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学 [6]屈艺.高校突发事件中的新媒体传播机制研究[J].前沿, 生管理工作在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对上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2013(2). 但目前从这两个角度开展研究的成果较少 (三)重规范研究,轻实证研究 [7]闰波、李颖、李巍巍.论新媒体在高校突发事件中的传播机 制[J].新闻界,2009(3). 从研究方法的运用上讲.目前学界主要还是进行一般性 [8][13]申秀、吴娇娇.新媒体视角下高校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 的理论阐释和经验总结等定性研究.缺乏必要的定量研究相 新机制[I].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12). 配合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是一项实践性很强 [9]林志斌.新媒体条件下高校突发事件预防机制的构建[I].教 的工作,主要和学生打交道.需要掌握学生的新媒体使用习 育教学论坛。2o13(40). 惯、信息来源渠道、信息传播路径等真实数据,因而需要在实 [10][17]施敏锋-网络语境下高校突发事件的舆情传播及其制 际工作中开展相关的实证研究 度干预[『].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o12(1). [11]陈燕.新传播模式下高校突发事件的传播模式探析[I].新 (四)研究成果实践转化不够 当前的主要研究成果大多还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没有 闻世界.2011(10). 形成具体的、操作性强的方式方法运用到实际的应对工作中 『12]范高瞻、黎万和.从“甲流”看高校对突发事件中不良网络 去.政策转化的实际效果不明显.这就使得大部分研究成果流 舆论的应对策略D].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3). 于形式。缺乏持续深入研究的动力。 参考文献: [14]邹建华.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策略——政府媒体危机公关案 例回放与点评[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4-10. [15]孙楹.论新媒体视角下的高校突发事件的学生舆情监督 [J].改革与开放,2011(8).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8). [J].职业时空,2012(8). [1]匡文波.新媒体概念辨析 ].国际新闻界,2008(6). 社,2006:13. [2]蒋宏、徐剑主编.新媒体导ee[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 [18]钟之静.试析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新闻危机公关策略U].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9]孙波、杨延生、曹玉洁.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形象建设探析 169. [4]王学俭、刘强编著.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 6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