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第27卷第1期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V01.27 No.1 2012年2月 Journal of Qilu Normal University Feb.2O12 漫谈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 刘步俊 (齐鲁师范学院,山东济南250013)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并且具有鲜明的特质,它在提升古人的人生境界、促进传统社会和谐发展等 方面曾产生过重要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以及世界范围内多种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当代中国社会的 价值标准也趋于多样,甚至产生了许多不良的价值观念。为了能建立起适合当代社会需要的合理价值观,我们 有必要将目光投向中国传统文化这一沃壤,从传统中汲取智慧,更好地服务于当代社会的经济和文化建设。 关键词:传统文化;文化特质;当代社会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16(2012)01—0001—05 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文化,而且 然大有市场的复杂形势下,我们必须将目光投向 具有重视文化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 中国传统文化,以一种“温情与敬意”的态度,对传 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 统文化进行认真审视,并深入思考传统文化对当 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文化是民族 代社会建设的价值,不仅做到以古鉴今,而且要做 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著名学者钱穆先生 到以古“建”今。中国传统文化是华夏先贤留给中 则认为,中国为世界上历史最完备之国家,中国之 华民族的瑰宝,它的博大精深吸引了众多的中外 历史,悠久、无间断且详密,若一民族文化之评价, 学者进行探讨和研究。本文并不打算过多地引经 与其历史之悠久博大成正比,则我华夏文化,于并 据典,而是重点从自己的体会出发,从三个方面谈 世固当首屈一指。 J(”事实上,传统文化不仅哺育 谈在当代社会建设中如何对待这一宝贵的文化遗 了中华民族,而且还有力地滋养了世界文明的发 产。 展。然而,由于古今社会类型之间存在巨大差异, 一、吸收传统文化中生生不息的精神。创新传 也由于当今商业化和娱乐化等因素的巨大冲击, 统文化的内涵 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尽管学者们在文 分的实现,这一不良现象早已引起了很多专家学 化的探源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但要确知中国传 者的关注。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张岱年先生就 统文化之“源”有多“远”,在目前仍然存在极大的 明示国人:“如果一个民族具有优秀文化传统,而 困难。从考古发掘可知,上个世纪在山西出土的 人们对之无所认识,也就无从萌生民族的自信心、 新石器时期的一个陶器残片上已经出现了“文”这 自尊心。因此,正确认识中国文化中的优秀传统, 个字,按照东汉学者许慎的解释,“文”是象形字, 是十分必要的。” j( 在今天经济、文化全球化趋 表示两条相互交错的线条,它的意思是“错画”,即 势不断增强的背景下,在许多不良的价值观念仍 纹理、花纹。“文”作为文字出现在上古时代,足以 收稿日期:2011—11—13 作者简介:刘步俊(1953一),男,山东济宁人,研究员。 刘步俊:漫谈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 2012年第1期 证明了中华先祖感知世界时的敏锐和细腻。尽管 由于年世绵邈,上古时代的文化没有、也不可能完 子曾在周朝担任过典守国家图书的官员。与能阅 览大量的史料有关,他对朝代更替、历史兴衰的规 律有着更深人的认识。他认为,只有统治者真正 做到无为,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国家才会长治久 安,“无为”成为道家学派的重要核心思想。同儒 家思想相似,“无为”思想也具有十分明显的民本 完全全地记录和保存下来,但至少在周代,中华文 化已经达到了极高的程度,以至于文化伟人孔子 发出了“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的赞叹。事实上,孔 子的赞叹并非溢美之词,即便从今天保留下来的 文献来看,夏、商、周三代的文化已经非常发达,周 文王演伏羲八卦为六十四卦,《易经》玄奥的哲理 至今吸引着学者们去探求;《尚书》言词诘屈聱牙, 但其敬天保民的思想至今让人感佩;《诗经》对生 活的方方面面进行过咏叹,它的优美至今让人不 断吟诵。降至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文化领域出 现了一次大繁荣,被后世乐道为“百家争鸣”。在 各学派长期争鸣与融合的过程中,在中华民族融 合的历史进程中,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教文化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构成。 其实,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不仅是因其历 史悠久,还在于它自身具备不断发展的巨大力量, 能根据变化了的时势进行自我调整,生生不息。 春秋末期,孔子创建私学,以六经教育弟子, 在他的影响下形成了儒家学派,战国中后期的孟 子和苟子分别继承并发展了儒家学说,他们也都 成为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汉代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统治阶级的 正统思想,儒家学说被提到至高无上的地位。魏 晋时期,儒家思想受到了玄学和佛教的挑战,一度 衰落,但“放名教而任自然”的行为正包含着士子 们对当时朝政不满的愤慨。至唐代,孔颖达等人 作《五经正义》,儒学再度发出了耀眼的光环。宋 代之后,儒学吸收了佛、道思想,思想理论更加趋 于完善,形成了“理学”、“心学”等新儒学的分支。 鉴于明清之际的朝代更替,清初的知识分子们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相诫勉,积极提倡经世致用 的“实学”,深刻影响了近三百年的清代历史。辛 亥革命以后的百余年来,儒家学说逐渐变成了学 术的研究对象。但是,社会各界也切实认识到,儒 家学说与现代化并不冲突。今天,它仍然可能存 有解开现代化进程中所产生的诸多困惑的“钥 匙”。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为老子。据史料记载,老 色彩,同样对社会发展和人性修养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汉代之后,有不少朝廷奉行的“黄老之术”和 “休养生息”的政策,大都带有道家思想影响的痕 迹。除了儒、道二家外,佛教是传统文化中的另一 大派别。佛教大约在东汉明帝时开始传人中国。 佛教传人中国以后,很快与中国的儒家文化、道家 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儒、释、道三家既有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一面,又 有互相借重、互相补充的一面,它们之间相互影 响、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中国思想文化的主体, 以儒治世,以佛、道治心,成为传统社会中比较普 遍的行为法则。 除中国外,世界上还有一些文明古国,但是只 有中国的传统文化比较完整地保留下来。这种保 留并非是传统文化的简单重复,而是它自身不断 的自我更新和生长。汉代董仲舒首倡“独尊儒 术”,元、明、清三代又推举程、朱,儒学得以复兴, 尤其是清代,其经学成就一度被称为儒学的全盛 时期。但清代学者对经学的考辨与阐释不同于程 朱对经学的阐发,程、朱融佛理于儒学,也与夹杂 着谶纬迷信色彩的汉代今文经学不同。古代中原 地区的知识分子往往具有很强的“尊王攘夷”的思 想,但金元之际,服膺儒学的著名文人张德辉、元 好问等人则力请忽必烈为“儒教大宗师”,真正践 行了儒家“夷狄人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 夷狄之”的观念,促进了当时社会及文化的发展。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思想一直在吐故纳新, 不断丰富和发展。纵观道、佛二家,它们的发展亦 莫不如此。 传统文化产生、发展于中华大地,在化解社会 矛盾、促进社会发展中起到过重要作用。当代社 会虽然与传统社会具有极大的差别,但传统文化 中的知识、观念仍然具有很多积极意义。要真正 使传统文化发挥出作用,我们不能呆板地去重复 总第149期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3・ 传统文化的某些观念,而是应该以正确的理论为 生密切相关的问题的研究与探索,以解决社会、人 指导,找准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的契合之处,吸收 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精神,顺应时代的新需要,不 断调整、改变和创新,使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 下继续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二、吸取传统文化中经世致用的精神,展现现 生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文化的“补 偏救弊”功能。即便是主张清静无为的道家和佛 家,他们依然关心“治国”和“用兵”等现实生活的 内容,《老子》里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 取天下。”佛教中著名的禅宗大师六祖慧能说:“佛 实的人生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在初始阶段便具有超越宗教性 的品质,它注重对现实的关怀,讲究经世致用,这 一品质也是中国文化最核心的要义之一。中国传 统文化始终将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重要的关注内 容,几千年来,无论文化主体如何演进,这种核心 观念始终没有大变。理想的“士”不仅要具备一定 文化知识、高尚的道德,还要关注时世的兴衰、社 会的安定。纵观历史,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文人对 现实的关怀,“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一直是传统文 化关注的重心。唐太宗曾有“载舟覆舟”的著名 论断,宋儒张载曾宣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明清之际的顾炎 武等人则在时代的感召之下发出了“天下兴亡,匹 夫有责”的壮慨之言,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普通文 人,他们都从不同角度阐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这 一要义。 当然,中国传统文化也存在“神”的观念,与其 他民族的上帝观念相比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 一观念也明显带有为社会、为人伦服务的特点。 以神与人的关系来说,其他文化多奉有至高无上 的神明,有记录神与神交往,以及神与神斗争历史 的史诗;而在中国,这方面的内容相对少见,《诗 经》当中的一些“颂”虽然涉及神话,但更多的是记 述人,将人作为称颂的对象。事实上,中国古代在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并不注重死后的世界, 孔子曾说“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 鬼”,主张“敬鬼神而远之”。即便是祭祀的神灵, 也是基于“人伦”的观念,所谓“敬天法祖”。先民 将自己的祖先视为上帝来膜拜,建立自己的伦理 观念,其主要意图便是把自己的文化与祖先观念 加以维系,进而对现实形成有力的干预。 与传统文化中偏重人事考量的思理相关,中 国传统的士人多热衷于对政治、伦理等与国计民 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 角。”《西游记》里的唐僧在踏上取经之途时也宣称 “受王恩宠,不得不忠心以报国”。事实上,中国古 代各派学说或多或少地具有经世致用的倾向,正 是在这种治学思想传统的影响下,中国古代的科 学也多成为实用科学,无论天文、数学,医药、地 理,农学水利,还是对世界作出卓越贡献的四大发 明,与国计民生都具有密切的关系。 当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经世致用的内涵也 不尽一致。孔子身处“礼崩乐坏”的春秋末期,面 对时代的剧烈动荡,他以恢复“大道之行,天下为 公”为最大理想。针对时世的痼疾,他推广“仁” 学,主张“礼”治,为实现自己的主张,他不辞辛 苦,周游列国,他的经世致用思想更多地体现为原 始儒家朴素的治平思想。唐宋时期,早期儒家思 想中“求放心”的因子与佛、道二教中偏重于治心 的教义和思想相融合,这一时期经世致用的思想 更多体现为对心性修养的要求,大儒朱熹说:“盖 格物致知者,尧舜所谓精一也;正心诚意者,尧舜 所谓执中者。”程颐则说:“凡学之道,正其心养其 性而已。中正而诚,则圣矣。君子之学必先明诸 心,知所养,然后力行以求至,所谓‘自明而诚’ 也。”总的来看,宋明儒学的经世思想往往以心性 修养为起点,他们也追求事功,但对事功的追求主 要还在于验证、改进和提高心性修养,并最终实现 “存天理,遏人欲”的目的。鉴于明清易代的沉痛 历史,明末清初的知识分子们将明代灭亡的主要 原因归结为学术的空疏,在他们的学术活动中,关 心生民利病、讲究体用合一的思想明显增强,当时 的著名学者顾炎武就极为留心当世之务,他说: “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正因如此,他 既穿穴百家,阅读了大量书籍,又进行广泛的实地 考察,完成了《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名 著。与顾氏同时的另一著名学者黄宗羲也有类似 刘步俊:漫谈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 2012年第1期 的主张,他说:“学贵履践,经世致用。”比之宋明理 学,明末清初的经世思想更为强烈,从而也推动了 社会的发展,直至清末张之洞等人明确提出“中学 为体,西学为用”,这仍然是经世思想的进一步提 升。与我们当代所讲的实事求是的原则相比,经 世致用的思想和内涵还不够完善,但它深深影响 了中国民族的性格特征,它所包含的忧患意识、博 爱情怀以及务实精神,已经深深烙人传统文化的 血脉之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这些优秀思想资 源仍然对今天的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三、吸纳传统文化中“持中贵和”的精神。创建 和谐的生活和生存环境 中国传统文化还有一个重要的品质,即它以 追求“至善”为目标,《老子》主张“上善若水。”《论 语》标举“尽善尽美”,《大学》讲究“止于至善”。 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经数千年,虽然时势几经 变迁,但“至善”一直是恒久的追求目标,中国传统 文化所追求的“善”,其本质乃在于追求“中和”、 “和谐”。《易经》在古代被尊为群经之首,《坤》卦 六五的爻词说:“黄裳,元吉”,《文言》在解释此爻 时说:“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 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复旦大学著名教授 王振复先生解释说:“坤卦六五象征君子人格。这 君子具有黄色一般的正色,中直的品德,玉一样的 素质,做事为人坐得正,立得直。君子的美德,在 于中和立场,贯彻在他的实践行为中,他的事业辉 煌灿烂,这是美到极点了。” ]( 中和”不仅是古 代所推崇的人格之美,也是衡量其它事物和现象 是否合理的重要原则,《礼记・中庸》说:“中也者, 天地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 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过犹不及,能持中,才能实 现和谐。 尽管不同学派对“中和”的解释不尽相同,但 各家大都注重对立面的统一,概而言之,这种持中 贵和思想包括个人身心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 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首先,传统文化讲究个人身心的和谐,即应当 保持心理状态的平衡。《论语》里说:“吾日参省吾 身”,这是个人追求身心和谐的重要行为。道家和 佛家在这方面的论述或许更为深入,他们认为人 类的痛苦大多来源于种种欲望,要消除痛苦,就得 “齐万物,一生死”,视名利为“梦幻泡影”,这两家 的言行虽然有不少极端之处,但其中显然包含着 追求个人身心和谐的努力尝试。如何调节好自己 的心态,保持一种和谐的状态,对现实社会中的每 个人很重要。因此,借鉴传统文化因子,正确对待 自己的身心,对于获得健康、科学的生活具有重要 意义。其次,在人与社会,即人际关系上,和睦相 处是持中贵和思想的另一个重点。孔子说:“礼之 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把“和”视作“先 王”之道中最重要、最优秀的品质。儒家主张君仁 臣忠,父慈子孝,兄弟之间讲“悌”,朋友讲“信”等 等,目的也是为了维持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局面。 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将“人 和’’作为战争胜负的关键。这一思想不仅仅适用 于战争,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能否做到“人和”成 为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问题。但是,儒家重视 “和”,同时也反对无原则的调和,更反对同流合 污,因此提出了“和而不同”的主张。再次,在天人 关系、即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先秦各家多以“和” 为最高理想。老子、庄子都认为“和”才是天人之 间最理想的状态。汉代的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 一”的主张,认为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 都是相类相通的,因此可以达到和谐和统一。放 眼当下,各种自然灾害频仍。水土流失、环境污 染、地质灾害等,都向人们过度破坏自然、无休止 地向自然攫取敲响了警钟。这种处理天人之间关 系的思想在今天仍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为了人类自身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归根到底是人类自身的进步。任何人 的发展离不开他人的帮助和社会的支持,君子有 成人之美,成就别人才能实现自己。只有保持内 心平衡、与他人实现良好的沟通、维持社会的整体 利益,才能真正获得幸福和安宁。近几年,党和国 家一直在为构建和谐的社会而努力,根据胡锦涛 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我们可以体会到,我们今天所 努力构建的和谐社会主要包含了民主法治、公平 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 谐相处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也正是对“致中和” 这一观念的继承和超越。 总第149期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和经验的 结晶,无论是修身还是齐家,是治国还是“平天 下”,其中都有不少可资借鉴的地方。今天,我们 在工作中遇到了不少新情况、新现象、新问题,事 文化创造,而且要勇于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行新 的文化创造。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适应时代变化和 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发展的要求,坚持古为今用、推 陈出新,立足中华文化丰沃土壤,从源远流长的传 实上,其中有些问题本来可以在中国自己的传统 文化里得到解释或者解决,但不少人往往盲目地 统文化、激昂奋进的革命文化、争奇斗妍的民族民 间文化中汲取养分,努力为中华文化书写新的篇 转向国外,去贩卖或者移植国外的一些似是而非 章。’’[ ] 的理论或者观点,这显然并非明智之举。同时,我 们也应当看到,传统文化中的很多观念并不能完 参考文献: 全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只有以科学的 [1] 钱穆.国史大纲・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理论为指导,对它进行丰富和完善,才能逐渐建立 1996. 起合乎时代需要的文化。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最近 [2] 张岱年.中国文化优秀传统内容的核心[J].北京师 在中国文联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八 范大学学报,1994,(4). 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说:“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漫 [3] 王振复.周易精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长的历史长河中培育和发展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 [4] 胡锦涛.在中国文联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 化,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华民族有着旺盛的文化创 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 造力,善于在继承前人文化创造的基础上不断进 一l】一23. 行新的文化创造。我们不仅要继承和发扬前人的 O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Contemporary Society Liu Bujun (Qilu Normal University,Jinan 250013,China) Abstract: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has a very long history and possesses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It once played important roles in upgrading the life realm of nacient Chinese people and promoting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ety. With the growing ̄ends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multicultural exchanging and conflict in the world,the value standard of con- temporary China trends to be diverse and varied,and meanwhile even some bad values have arisen.In order to build the proper val- ue standard fi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hina 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focus our attention onto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o draw wisdom and serve well the economic and cultural consturction. Key words:Traditional Culture;Culture Trait;Contemporary Society (责任编辑:许海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