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1.(2016·新疆乌鲁木齐二模)下列与神经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不一定产生兴奋
B.神经细胞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的浓度低于外侧
C.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的电位不一定是外负内正 D.脑中的高级中枢可以调控脊髓中的低级中枢
答案:B 解析:感受器受到高于一定强度的刺激后,才会产生兴奋,A正确;神经细胞兴奋时钠离子内流,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的浓度高于外侧,B错误;神经递质有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两类,兴奋性递质与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的电位是外负内正,抑制性递质与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的电位是外正内负,C正确;脑中的高级中枢可以调控脊髓中的低级中枢,D正确。
2.(2016·宁夏银川二中一模)以下有关神经兴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静息状态时神经元细胞膜内外没有离子进出 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的结合有特异性 C.神经纤维的兴奋部位,膜两侧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D.神经递质经胞吐作用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
答案:A 解析:静息状态时神经元细胞通过K外流维持“内负外正”的电位状态,A错误。
3.将记录仪的两个电极分别放置在神经纤维膜外的a、c两点,c点所在部位的膜已被损伤,其余部位均正常。如图是刺激前后的电位变化,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兴奋的产生与膜对Na的通透性改变有关 B.被损伤的部位c点的膜外电位为负电位 C.兴奋传到b点时记录仪的指针将向左侧偏转 D.结果表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传导
答案:C 解析:给予神经纤维一适宜刺激后,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加,造成钠离子内流,形成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神经纤维产生兴奋;当兴奋传至a电极处时,记录仪的指针为零,说明此时a、c两电极处膜外电位相同,而此时 a电极膜外是负电位,因此,被损伤部位c点膜外也为负电位;兴奋传至b点时,a处的膜电位恢复为静息电位,即a处膜
1
+
外为正电位,c处膜外为负电位,此时指针向右侧偏转;记录仪的指针发生偏转,说明产生了电流,因此,结果能表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的。
4.人手指意外触到蜡烛火焰,引起屈肘反射,其反射弧如图所示(b、c表示突触,M、N是指反射弧中的两个位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刺激M点将使a处的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成外负内正 B.兴奋在结构b和位点N所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相同 C.刺激M点引起手臂上的屈肌收缩属于反射
D.在b、c等突触部位有“化学→电→化学”信号的转化
答案:A 解析:兴奋在结构b、c(突触)处发生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其传递速度小于位点N所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由完整反射弧完成的活动才能称为反射,刺激M点(传入神经)引起手臂上的屈肌收缩不属于反射。
5.图1表示神经纤维上某点受到刺激后对膜外电位的测量,图2表示神经纤维某部位在受到一次适宜刺激前后膜内外的电位变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1中在图示部位给予一适宜刺激后,电流计指针偏转2次
B.将图1电流计电极一个置于膜内,一个置于膜外,不给予刺激时指针也能偏转 C.图1中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电流计测得的电位为图2中的A点所示的电位,即-60毫伏
D.图2的C处为反极化状态,此时膜外为负电位,膜内为正电位,这是Na内流所致 答案:C 解析:图1中在图示部位给予刺激后,由于电流计的两个电极处不同时兴奋,所以两个电极之间会出现2次电位变化,导致指针偏转2次;如果将两个电极置于膜的内、外两侧,由于在静息状态下膜内外就存在电位差,所以也会导致指针偏转;图1电流计的两电极均位于膜外,在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电流计的两电极处都为正电位,指针不偏转,
2
+
不能测到电位变化;神经纤维某部位在受到一次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由于Na内流,导致膜外负电位,膜内正电位,此时为反极化状态。
6.如图为人体某一反射弧的示意图,a、b为微型电流计F的两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神经元静息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强
B.从a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b处,效应器能产生反应 C.刺激A,电流计的指针只发生一次偏转
D.兴奋从B传到D,只存在化学信号到电信号的转换
答案:B 解析:神经元静息时主要表现为K外流;从神经节的位置可以看出皮肤细胞A是感受器,细胞E是效应器,从a处切断神经纤维,在b处给予适宜刺激,效应器能产生反应;刺激A,兴奋由a传到b,a、b两处不同时兴奋,故指针偏转两次;兴奋从B传到D,信号转换方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7.γ氨基丁酸和某种局部麻醉药在神经兴奋传递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如图所示。此种局麻药单独使用时不能通过细胞膜,如与辣椒素同时注射才会发生如图所示效果。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
+
+
A.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B.局麻药作用于突触后膜的Na通道,阻碍Na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C.局麻药和γ氨基丁酸的作用效果一致
D.局麻药使用过程中,突触后膜上存在辣椒素受体
答案:A 解析:由题图可知,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后,Cl通道打开,Cl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膜电位仍为外正内负,A错误;局部麻醉药作用于突触后膜的钠离子通道,阻碍钠离子内流,抑制突触后膜兴奋,B正确;局麻药和γ氨基丁酸的作用都是抑制突触后膜兴奋,阻碍神经冲动的传递,C正确;与辣椒素同时注射才会发生图示过程,D正确。
3
-
-
+
+
8.如图是闰绍细胞(一种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参与调节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运动神经元1兴奋时,通过闰绍细胞抑制自身的活动 B.闰绍细胞兴奋时会抑制运动神经元2的兴奋性 C.图示神经元之间的环状联系是一种负反馈调节
D.闰绍细胞通过神经递质使运动神经元1膜电位变为内正外负
答案:D 解析:由于闰绍细胞是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当运动神经元1兴奋时,通过闰绍细胞会抑制运动神经元2和运动神经元1,神经元之间的环状联系可使运动神经元1由兴奋状态恢复为抑制状态。能够迅速调整神经元的状态,是一种负反馈调节,从而提高神经调节的准确性。神经元的静息电位是内负外正,闰绍细胞通过神经递质使运动神经元1的兴奋性受到抑制,但并不刺激其产生动作电位。
9.如图为人体神经—肌肉突触的结构示意图,有关该结构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a为神经元短的树突 ②e为组织液,当其中的Ca含量过低时容易导致肌肉不能正常发挥功能 ③c中的物质释放到e需要消耗能量并依赖于d的流动性 ④f处的载体能将c释放的物质运进肌肉细胞,引起肌肉收缩
A.①④ C.②④
B.②③ D.③④
2+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a为神经元的轴突;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不进入细胞。
10.如图是反射弧结构模式图,a、b分别是神经纤维上的刺激位点,甲、乙是分别置于神经纤维B、D上的电位计,可记录神经纤维上的电位变化;A为骨骼肌,C为神经中枢。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
4
A.刺激a点会引起A的收缩,不属于反射活动 B.刺激b点,甲、乙两电位计都可记录到电位变化
C.若刺激a点,乙电位计不能记录到电位变化,表明反射弧的某部位已经受损 D.刺激b点,会引起A的收缩,但E不会发生反应
答案:C 解析:图中的A~E分别代表的是效应器、传出神经、神经中枢、传入神经、感受器。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刺激a点会引起A的收缩,但没有神经中枢C的参与,因此不属于反射活动。由于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因此即使正常情况下刺激a点也不会引起乙电位计的变化和E发生反应。
二、非选择题
11.(2015·福建卷)兴奋性是指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为探究不同缺氧时间对中枢神经细胞兴奋性的影响,研究人员先将体外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置于含氧培养液中,测定单细胞的静息电位和阈强度(引发神经冲动的最小电刺激强度),之后再将其置于无氧培养液中,于不同时间点重复上述测定,结果如下图所示。请回答:
注:“对照”的数值是在含氧培养液中测得的。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
(2)静息电位水平是影响细胞兴奋性水平的因素之一,图中静息电位数值是以细胞膜的________侧为参照,并将该侧电位水平定义为0 mV。据图分析,当静息电位由-60 mV变为-65 mV时,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水平________。
(3)在缺氧处理20 min时,给予细胞25 pA强度的单个电刺激,________(填“能”或“
不
能
”)
记
录
到
神
经
冲
动
,
判
断
理
由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含氧培养液中,细胞内ATP主要在________合成。在无氧培养液中,细胞内ATP含量逐渐减少,对细胞通过________方式跨膜转运离子产生影响,这是缺氧引起神经细胞兴奋性改变的可能机制之一。
5
答案:(1)缺氧时间 (2)外 降低 (3)不能 刺激强度低于阈强度 (4)线粒体(或线粒体内膜) 主动运输
解析:(1)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缺氧时间对中枢神经细胞兴奋性的影响,且从坐标曲线中也可以看出,自变量为缺氧时间(横坐标)。(2)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将膜外电位水平定义为 0 mV,则膜内静息电位为负值。当静息电位由-60 mV变为-65 mV时,阈强度变大,说明神经细胞兴奋性水平降低。(3)由阈强度坐标曲线可知,在缺氧处理20 min时,阈强度在34 pA左右,给予细胞25 pA强度的单个电刺激时,因其小于阈强度,所以不能引起神经冲动。(4)在含氧培养液中,细胞主要进行有氧呼吸,产生ATP的场所主要是线粒体。在物质跨膜运输过程中,只有主动运输是耗能的。在无氧培养液中,细胞主要进行无氧呼吸,产生ATP少,这将对主动运输过程产生影响。
12.下图表示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和传递过程的模式,回答有关问题:
(1)甲图中①~⑤代表反射弧的组成部分,其中效应器是________(填序号),效应器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
(2)若在甲图中①处给予适宜刺激,兴奋可传至效应器引起反应,则电流表A的偏转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电流表B的偏转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若在甲图中的④处给予适宜刺激,电流表A、B的偏转情况分别是____________。
(3)乙图中代表未受刺激时的膜电位分布是________(填标号),形成此电位分布的原因与________的跨膜运输有关。乙图中能产生局部电流的是________(填标号)。
(4)若丙图中释放的③可以促进Cl进入细胞,则会引起下一个神经细胞________(填“兴奋”或“抑制”)。
(5)若在丙图所示的⑤结构中给予某种药物,再刺激甲图中①,发现电流表B不偏转,但发现丙图⑤中的神经递质的量与给予药物之前相同,说明该药物是抑制了________(用图中的标号表示)的功能。
答案:(1)⑤ 运动神经末梢和相关的肌肉、腺体 (2)两次偏转,方向相反 两次偏转,方向相反 A不偏转,B偏转一次 (3)① K ② (4)抑制 (5)⑦
解析:(1)传入神经的始端是感受器,传出神经的末端和它所控制的肌肉或腺体组成效
+-
6
应器。判断反射弧中感受器和效应器有两种方法:一看突触,在突触中兴奋是单向传递的,只能从前往后传,所以前面的①是感受器,后面的⑤是效应器;二找神经节,②的细胞体在中枢以外,且有神经节,这条神经就是传入神经,连着它的是感受器。(2)当在①处刺激时,电流计A上端膜电位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而下端仍然为内负外正,所以会出现第一次偏转(向上);当电流计A下端膜电位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而上端仍然为内负外正时,会出现第二次偏转。同理,在电流表B中也会出现同样的偏转情况。当在④处刺激时,由于在突触处兴奋是单向传递的,仅有B的下端出现负电位,故只能出现一次偏转,而兴奋不能传到A,故A不偏转。(3)静息电位为内负外正,产生的原因是K外流,当受到刺激时兴奋处的电位会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从而产生局部电流。(4)丙图中的③为神经递质,如果能促进Cl进入细胞,则突触后膜的膜电位仍然为内负外正的静息状态,不能兴奋,即受到了抑制。(5)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与给予药物之前相同,说明这种药物对神经递质的产生没有影响,即不影响神经递质的产生和释放,突触前膜和突触小体都没有受影响,但是给予药物后,发现神经冲动被阻断,所以是突触前膜所释放的神经递质无法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从而不能将兴奋传给下一个神经元。
-
+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