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谈中西饮食差异

浅谈中西饮食差异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2008年4月第25卷长治学院学报

JournalofChangzhiUniversityApr.,2008Vol.25

浅谈中西饮食差异

申巧锋

(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山西长治

046011)

要:常言道:民以食为天。饮食与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文章从饮食结构和饮食餐具两方面出发,对中西方饮食与

其历史文化背景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与探索。

关键词:饮食结构;饮食餐具;筷子;刀和叉中图分类号:TS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14(2008)-0103-02

世界各民族由于地理环境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到了很大抑制。在人类的食物当中,以素食为主。当

从而产生了不同的文化。今日世界文化的类型可大然也有肉类食物,但受条件限制,只有社会上层的体上分为东西方两大类。东方文化以中华文化为主,而西方文化以欧美文化为主。东西方文化生长在不同的土壤中,经过历史的洗刷沉淀,张扬着迥异的个性,从而迸发出各自独特的魅力。饮食便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常言道:民以食为天。“吃”与每个人都密切相关。由于人们所属的民族、社会历史、宗教信仰、道德传统以及文化教养的不同,从而反映在饮食上也就有所差异。走进餐厅,你会发现,许多风格迥异,吃法不同的中西方式,也就是所谓的“中餐”与“西餐”。下面,我们就中西方饮食结构及使用的餐具两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试着探讨一下饮食与历史文化背景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中西方饮食结构

我们知道,中西方饮食结构存在明显差异,中国人的饮食以谷物为主,肉少粮多,辅以菜蔬,即饭是主食,菜是为了下饭。而西方的饮食则是以肉、奶为主。下面我们就看一下这种不同的饮食结构与其历史文化背景密切联系。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人类文明曙光最早照耀到的地方。在史前时期就有了高度的发展。原先的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随着农耕时代的来临,逐渐变成定居生活。定居后的生活主要依赖于土地,以农作物作为主要的食物来源。而定居的稳定生活又造成人口的大量繁衍,造成粮食紧缺,更进一步的开垦荒地,使农业占的比例越来越多,畜牧业受

收稿日期:2007—12—25

103

人才能经常吃到。所以古时称有地位的人为“肉食者”就是这个意思。大部分的人只能以素食为主,所谓“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就

是说人们生活以五谷杂粮为主要的营养提供,果类食物也起到辅助的作用,能增加点肉类食物对身体是有好处的,蔬菜之类的可以帮助我们补充营养。这是我们古时候的饮食模式,这里面有主观的选择,但更多的是客观条件的限制。

而西方社会主要由游牧民族发展而来。游牧生活居无定所,没有固定的地方,也就很少有农作物的播种与收获了。食物的来源主要就是肉类了,来自于放牧的牛、马以及猎物等。另外还有动物的奶类,即以肉、奶为食。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民族也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有了固定的居住场所,但这种饮食模式还是延续下来了。

二、中西方饮食餐具

东方社会,以中国为代表,吃饭主要是靠筷子。也就是两根小棒。在西方人看来,真的很神奇。就这么两个小棒,便能以不变应万变,对付所有的食物。小小的筷子就是中华文明的精髓了。那西方人吃饭用的是什么?是刀和叉。由此可见,中西方所使用的饮食餐具明显不同。

筷子是如何发明的呢?有人推测,远古人烤东西吃时,随手折两根树枝或竹枝,用来夹着吃,这样既不烫手,又能趁热吃到美味,于是就演变成了筷子。筷子的结构极为简单。从形状来说,是两根小细

长治学院学报

棍,中国的筷子是上粗下细,上方下贺,这种造型的优点是拿起来方便,不容易滑,也不容易转动,放在桌子上不会滚,夹菜入口的一端光滑圆润不会伤着唇舌。

筷子,是中国人的一大发明。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代就开始命名用筷子,不过最初并不叫“筷”。据古文献记载,那时人们把筷子称为“箸”或“夹(上加竹旁)”。在公元六、七世纪时,筷子也被称为“筋”。“筷”这个称呼是怎么出现的呢?据文献记载说,中国东部江南一带的人认为“箸”和“住”的发音是一样的,在江边行船的人很忌讳“停住”,就取反意叫“箸”为“快”。也就是让船走的更快些。到公元10世纪的宋朝,人们又在“快”上加了“竹”头,因为筷子大都用竹子做成的缘故。于是,中国人发明的这件食具就有了现在大家都知道的名字“筷”。西方人吃饭之所以使用刀和叉,这和他们的游牧习性

是分不开的。游牧民族经常要为争一块地和其它部落作战,他们吃东西很匆忙,食物又是以肉食为主,(上接第88页)后根据换路后的稳态电路,由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的分析计算方法求得f(1t)。2.5

非上述激励源时

非上述激励源时,换路后的电路不一定能达到

新的稳态。这时的f(1t)也就不再是稳态解,但f(1t)的函数形式仍取决于激励源的函数形式,如激励源是指数函数时,f(1t)仍然是指数形式。可列出电路的微分方程,由微分方程求非齐次特解f(1t)。3

L、C的等效电路

在动态电路中,电感L、电容C有三种等效电

路,即导线、开路、独立源。例如在零状态电路中由于uC(0+)=0,i(L0+)=0,0+时电容可用导线替代,电感可看作开路。在直流激励的零状态电路中,t→∞时,电容可看作开路,电感可用导线替代。

104

常常是整块的动物腿或什么的,那么怎么把这个食物吃到嘴里呢?手边常有的工具就是刀,用刀将肉

割下来,送入口中。等他们有了安定的生活后,还是用刀作为吃饭时的工具。但慢慢的也发现用刀有不方便的地方了,用刀割了肉以后直接送入口中,不是很安全,而且也不够文雅,于是就产生了叉。一开始是两头的叉,随着时间的推移,又有了三头的,以至于更多。叉不能单独使用,必须用刀在前,用叉在后。刀叉配套使用一直沿用至今。

由此可见,中西方的饮食在一定程度上受其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然而,我们应该清楚,文化无优劣,饮食文化也无优劣,其区别只不过是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的生活方式或者饮食方式的不同罢了。但是如何理解和分析这一区别则是非常重要的。本文的目的基于这一点而作一些简单的分析和探索,是否能够得到大多数读者的认可不得而知。在此意义

上,把我对于中国饮食文化的某些看法,行之于笔

端,希望得到方家的指教。

(责任编辑

单麦琴)

图2

有时电感可等效为理想电流源;电容可等效为理想电压源。例如图2电路中,0+时L可等效为电

流为1A的理想电流源,电容C可等效为电压为3V

的理想电压源。准确的找到电容C、电感L的等效电路,非常有利于进行动态分析。

参考文献:

[1]石生.电路基本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单麦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