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药化学复习题及答案

中药化学复习题及答案

2023-06-21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中药化学复习题及答案(选择题)

一、A型题

1.凝胶过滤色谱中,适合于分离糖、蛋白的葡聚糖凝胶G,其分离原理是根据

A.吸附B.分配比C.分子大小

D.离子交换E.水溶性大小

2.下列哪个因素与聚酰胺色谱的原理无关

A.酚羟基数目B.酚羟基位置C.甲基数目

D.共轭双键数目E.母核类型

3.下列溶剂中极性最强的是

A.Et2OB.EtOAcC.CHCl3D.n-BuOHE.MeOH

4.连续回流提取法与回流提取法比较,其优越性是

A.节省时间且效率高B.节省溶剂且效率高C.受热时间短

D.提取装置简单E.提取量较大

5.从中药的水提取液中萃取强亲脂性成分,选择的溶剂应为

A.乙醇B.甲醇C.丁醇

D.乙酸乙酯E.苯

6.两相溶剂萃取法分离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原理是

A.各组分的结构类型不同B.各组分的分配系数不同

C.各组分的化学性质不同D.两相溶剂的极性相差大

E.两相溶剂的极性相差小

7.化合物进行硅胶吸附柱色谱时的结果是

A.极性大的先流出B.极性小的先流出C.熔点低的先流出

D.熔点高的先流出E.易挥发的先流出

8.硅胶吸附柱色谱常用的洗脱剂类型是

A.以水为主B.以亲脂性有机溶剂为主C.碱水

D.以醇为主E.酸水

9.正相分配色谱常用的固定相为

A.氯仿B.甲醇C.水D.正丁醇E.乙醇

10.原理为分子筛的色谱是

A.离子交换色谱B.氧化铝色谱C.聚酰胺色谱

D.硅胶色谱E.凝胶过滤色谱

11.原理为氢键吸附的色谱是

A.离子交换色谱B.凝胶过滤色谱C.聚酰胺色谱

D.硅胶色谱E.氧化铝色谱

12.根据操作方法的不同,色谱法主要有

A.柱色谱、薄层色谱和纸色谱 B.HPLC和中压液相色谱

C.硅胶色谱和聚酰胺色谱D.离子交换色谱和氧化铝色谱

E.正相色谱和反相色谱

13.纸色谱的正相色谱行为是

A.化合物极性大Rf值小 B.化合物极性大Rf值大

C.化合物极性小Rf值小D.化合物溶解度大Rf值小

E.化合物酸性大Rf值小

14.硅胶或氧化铝吸附薄层色谱中的展开剂的极性如果增大,则各化合物的Rf值

A.均变大B.均减小C.均不变D.与以前相反E.变化无规律

15.具下列基团的化合物在聚酰胺薄层色谱中Rf值最大的是

A.一个酚羟基化合物B.对位酚羟基化合物C.邻位酚羟基化合物

D.间三酚羟基化合物E.三个酚羟基化合物

16.核磁共振氢谱中,δppm值的范围为

A.0-1B.2-5C.3-10D.5-15E.0-20

17.下列比水重的溶剂是

A.乙醇B.氯仿C.石油醚D.甲醇E.乙醚

18.大孔树脂的分离原理是

A.吸附与分子筛B.分配C.氢键吸附

D.分子排阻E.离子交换

19.质谱的缩写符号为:

A.IRB.UVC.1H-NMRD.MSE.13C-NMR

20.硅胶作为吸附剂用于吸附色谱时其为:

A.非极性吸附剂B.极性吸附剂C.两性吸附剂

D.化学吸附剂E.半化学吸附剂

21.氢核磁共振中,表示信号分裂的参数是

A.化学位移B.偶合常数C.峰面积D.吸收波长E.波数

22.有一定亲水性但能和水分层的溶剂是

A.石油醚B.正丁醇C.甲醇D.乙醇E.水

23.亲脂性最强的溶剂是

A.石油醚B.正丁醇C.甲醇D.乙醇E.水

24.和水混溶,误事会伤害眼睛的溶剂是

A.石油醚B.正丁醇C.甲醇D.乙醇E.水

25.可用于提取多糖、蛋白、鞣质、生物碱盐的溶剂是

A.石油醚B.正丁醇C.甲醇D.乙醇E.水

26.一般无毒性,可用于提取多数类型的中药成份的溶剂是

A.石油醚B.正丁醇C.甲醇D.乙醇E.水

27.水蒸气蒸馏法主要用于提取A.强心苷B.黄酮苷C.生物碱D.糖E.挥发油

28.根据色谱原理不同,色谱法主要有

A.硅胶和氧化铝色谱B.聚酰胺和硅胶色谱

C.分配色谱、吸附色谱、离子交换色谱、凝胶过滤色谱

D.薄层和柱色谱E.正相和反相色谱

29.两相溶剂萃取法的原理为

A.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系数不同B.根据物质的熔点不同

C.根据物质的沸点不同D.根据物质的类型不同

E.根据物质的颜色不同

30.下列溶剂极性最弱的是

A.乙酸乙酯B.乙醇C.水D.甲醇E.丙酮

31.磺酸型阳离子交换树脂可用于分离

A.强心苷B.有机酸C.醌类D.苯丙素E.生物碱

32.用硅胶吸附柱色谱分离三萜类化合物,通常选用下列何种洗脱剂

A.氯仿-甲醇B.甲醇-水C.不同浓度乙醇

D.正丁醇-醋酸-水E.乙酸乙酯

33.糖苷、氨基酸、生物碱盐易溶于

A.石油醚B.氯仿C.苯D.乙醚E.水和含水醇

34.渗漉法是

A.不断向药材中添加新溶剂,慢慢地从容器下端流出浸出液的一种方法

B.在常温或温热(60~80℃)条件下,以合适的溶剂,用适当的时间浸渍药材以溶出其中成分的一种方法

C.在中药中加入水后加热煮沸,从中提取有效成分的一种方法

D.用易挥发的有机溶剂加热提取中药中成分的一种方法

E.用索氏提取器进行中药成分提取的一种方法

35.下列中药成分中的亲脂性成分是

A.游离甾、萜、生物碱、芳香类成分B.生物碱盐

C.有机酸盐D.糖和苷E.蛋白质、酶和氨基酸

36.在液-液分配色谱的反相色谱中流动相溶剂系统多采用

A.石油醚-丙酮B.甲醇-水C.氯仿-甲醇

D.丙酮-水E.乙腈-甲醇

37.用石油醚作为溶剂,主要提取出的中药化学成分是

A.糖类B.氨基酸C.苷类D.油脂E.蛋白质

38.用60﹪以上的乙醇作为溶剂,不能提取出的中药化学成分类型是

A.苷类B.油脂C.多糖类D.单糖类E.挥发油

39.用乙醇作提取溶剂,不适用的方法是

A.浸渍B.回流C.煎煮D.渗漉E.连续回流

40.下列各方法中,效率最高,最省溶剂的是

A.连续回流B.回流C.煎煮D.浸渍E.渗漉

41.下列中药化学成分中具亲水性的是

A.游离苷元B.生物碱盐C.单萜类D.挥发油E.树脂

42.从中药的水提取液中萃取亲水性成分,选择的溶剂应为

A.乙醚B.乙醇C.丁醇D.乙酸乙酯E.丙酮

43.不属于亲水性的成分是

A.树胶B.粘液质C.树脂D.淀粉E.生物碱盐

44.可用氯仿提取的成分是

A.生物碱盐B.游离生物碱C.皂苷D.鞣质E.多糖

45.水提醇沉法可除去

A.生物碱盐B.树脂C.皂苷D.多糖E.鞣质

46.醇提水沉法可除去

A.生物碱盐B.树脂C.皂苷D.多糖E.鞣质

47.核磁共振氢谱中,表示裂分情况的参数为

A.峰面积B.波数C.化学位栘

D.吸收波长E.重峰数和偶合常数

二、B型题

[47-51]

A.吸附色谱B.离子交换色谱C.聚酰胺色谱

D.分配色谱E.凝胶色谱

47.一般分离极性小的化合物可用

48.一般分离极性大的化合物可用

49.分离大分子和小分子化合物可用

50.分离有酚羟基、能与酰胺键形成氢键缔合的化合物可采用

51.分离在水中可以形成离子的化合物可采用

[52-56]

A.浸渍法B.渗漉法C.煎煮法

D.回流提取法E.连续回流提取法

52.只能以水为提取溶剂的方法是

53.不加热而提取效率较高的方法是

54.提取效率高且有机溶剂用量少的方法是

55.提取挥发油不宜采用的方法是

56.提取含淀粉较多的中药不宜采用的方法是

[57-61]

A.硅胶B.聚酰胺C.离子交换D.大孔树脂E.凝胶

57.按分子极性大小进行分离的是

58.可分离离子型化合物的是

59.可用于纯化皂苷的是

60.根据物质分子大小进行分离可选用

61.分离原理为氢键吸附的是

[62-64]

A.离子交换色谱B.聚酰胺色谱C.葡聚糖凝胶G

D.大孔吸附树脂E.硅胶或氧化铝吸附色谱62.用于分离邻苯二酚和间苯二酚的色谱方法是

63.用于分离多糖和低聚糖的色谱方法是

64.用于分离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色谱方法是

[65-69]

A.氧化铝吸附色谱B.聚酰胺色谱C.分配色谱

D.PH梯度萃取法E.以上都不是

65.分离甾体皂苷元宜选用

66.分离皂苷宜选用

67.分离黄酮类化合物宜选用

68.分离多糖类化合物宜选用

69.分离游离羟基蒽醌类成分宜选用

[70-72]

A.不易被吸附,Rf值大

B.均易被吸附,Rf值相同

C.均难被吸附,Rf值极大

D.易被吸附,Rf值小

E.易被吸附,Rf值相反

70.用聚酰胺分离酚类化合物,酚羟基多的化合物

71.用聚酰胺分离酚类化合物,酚羟基相同时,有内氢键的化合物

72.用聚酰胺分离酚类化合物,酚羟基相同时,共轭双键多的化合物

[73-76]

A.生物碱等碱性物质B.有机酸等酸性物质

C.各类成分D.亲水性物质

E.中性物质

73.将水提取液调PH值至3,在分液漏斗中用乙酸乙酯萃取,乙酸乙酯层中含有

74.将酸水提取液调PH值﹥10,在分液漏斗中用氯仿萃取,静置分层后,氯仿层中含有

75.将酸水提取液调PH值﹥10,在分液漏斗中用氯仿萃取,静置分层后,水层中含有

76.某中药用有机溶剂提取,提取液经酸水和碱水萃取后,有机溶剂层含有

[77-81]

A.CHCl3B.n-BuOHC.Me2COD.EtOAcE.CH2Cl2

77.丙酮可写为

78.正丁醇可写为

79.乙酸乙酯可写为

80.氯仿可写为

81.二氯甲烷可写为

三、X型题

82.表示氢核磁共振谱的参数是:

A.化学位移B.分子离子峰C.偶合常数

D.碎片峰E.保留时间

83.可以与水任意混溶的溶剂是

A.乙酸乙酯B.甲醇C.正丁醇D.乙醇E.丙酮

84.提取分离中药有效成分时不加热的方法是

A.回流法B.渗漉法C.盐析法D.透析法E.升华法

85.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比不同进行分离的是

A.两相溶剂萃取法B.液滴逆流色谱法(DCCC)

C.高速逆流色谱法(HSCCC)D.气-液分配色谱(GLC)

E.液-液分配色谱(LC)

86.根据物质分子大小分离的方法有

A.凝胶过滤法B.透析法C.超滤法D.超速离心法E.分馏法

87.检查化合物纯度的方法有

A.结晶样品测定熔点B.气相色谱C.紫外光谱法

D.薄层色谱法E.高效液相色谱

88.氢谱在化合物结构测定中的应用是

A.确定分子量

B.提供分子中氢的类型和数目

C.判断分子中的共轭体系

D.提供分子中氢的相邻原子或原子团的信息

E.通过加入诊断试剂推断取代基的类型、数目

89.用水提取中药时一般不宜采用

A.回流法B.煎煮法C.渗漉法

D.连续回流法E.浸渍法

90.质谱中试样不必加热气化而直接电离(软电离)的新方法是

A.EI-MSB.FD-MSC.FAB-MSD.CI-MSE.SI-MS

91.属于13C-NMR谱类型的是

A.噪音去偶谱(全氢去偶COM)B.宽带去偶谱(BBD)

C.选择氢核去偶谱(SPD)D.远程选择氢核去偶谱(LSPD)

E.DEPT法

92.质谱在分子结构测定中的应用是

A.测定分子量B.确定官能团

C.推算分子式D.根据裂解峰推测结构式

E.判断是否存在共轭体系

93.溶剂提取方法有

A.浸渍法B.渗漉法C.煎煮法D.回流法E.水蒸气蒸馏法

94.结晶法选择溶剂的原则是

A.沸点不能太高B.冷热溶解度差别大C.冷热溶解度差别小

D.首选常见溶剂水、乙醇、甲醇、丙酮E.可选混合溶剂

95.聚酰胺色谱适用分离的成分有

A.油脂B.蒽醌C.黄酮D.生物碱E.有机酸

96.离子交换树脂适宜分离

A.多肽B.氨基酸C.生物碱D.有机酸E.黄酮

97.凝胶过滤色谱适宜分离:

A.多肽B.氨基酸C.蛋白质D.多糖E.生物碱98.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的原理为吸附性与分子筛作用,吸附是由范德华力和氢键力产生的,吸附性能与

A.树脂本身性能有关(比表面积、表面电性、成氢键能力)

B.树脂极性有关,极性化合物易被极性树脂吸附

C.洗脱剂有关,洗脱剂对物质的溶解度大,易被洗脱

D.树脂型号有关

E.和化合物立体结构有关

99.羟丙基葡聚糖凝胶色谱法分离物质的原理是

A.吸附B.分配C.分子筛

D.氢键吸附E.离子交换

100.分配色谱

A.有正相与反相色谱法之分

B.反相色谱法可分离非极性及中等极性的各类分子型化合物

C.通过物理吸附有选择的吸附有机物质而达到分离

D.基于混合物中各成分解离度差异进行分离

E.反相色谱法常用的固定相有十八烷基硅烷

101.大孔树脂色谱

A.色谱行为具有反相的性质

B.被分离物质的极性越大,其Rf值越大

C.极性大的溶剂洗脱能力弱

D.极性小的溶剂洗脱能力弱

E.大孔树脂在水中的吸附性弱

102.所列溶剂或化合物按极性增大的排序,正确排列为 A.石油醚、苯、乙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乙醇、甲醇、水B.烷、烯、醚、酯、酮、醛、胺、醇和酚、酸

C.石油醚、乙醚、氯仿、苯、乙酸乙酯、正丁醇、乙醇、甲醇、丙酮D.水、胺、醇和酚、醛、醚、酯、酮

E.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乙醇、水

103.结晶法精制固体成分时,要求

A.溶剂对欲纯化的成分应热时溶解度大,冷时溶解度小

B.溶剂对欲纯化的成分应热时溶解度小,冷时溶解度大

C.溶剂对杂质应冷热都不溶

D.溶剂对杂质应冷热都易溶

E.固体成分加溶剂加热溶解,趁热过滤后母液要迅速降温

104.自中药中提取分离苷类成分可选用的溶剂有

A.水B.乙醇C.乙酸乙酯D.乙醚E.石油醚

105.提取挥发油可采取

A.乙醇提取法B.石油醚或乙醚提取法

C.水蒸气蒸馏法D.压榨法

E.CO2超临界提取法

【参考答案】

1.C 2.C 3.E 4.B 5.E 6.B 7.B 8.B 9.C 10.E 11.C 12.A 13.A 14.A

15.A 16.E 17.B 18.A 19.D 20.B 21.B 22.B 23.A 24.C 25.E 26.D 27.E

28.C 29.A 30.A 31.E 32.A 33.E 34.A 35.A 36.B 37.D 38.C 39.C 40.A

41.B 42.C 43.C 44.B 45.D 46.B 47.A 48.D 49.E 50.C 51.B 52.C 53.B 54.E 55.C 56.C 57.A 58.C 59.D 60.E 61.B 62.B 63.C64.E 65.A 66.C 67.B

68.E 69.D 70.D 71.A 72.D 73.B 74.A 75.D 76.E 77.C 78.B 79.D 80.A

81.E 82.AC 83.BCE 84.BCD 85.ABCE 86.ABCD 87.ABDE 88.BD 89.ACD 90.BCDE 91.ABE 92.ACD 93.ABCD 94.ABDE 95.BCDE 9.6BCD 97.ACD 98.ABCD

99.AC 100.AE 101.ABC 102.ABE 103.ACD 104.ABC 105.BCDE

中药化学各章自考复习题

第一章 绪论

1. 中药化学是一门( ),主要运用( )及其它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等研究( )的学科。

2.中药方剂各组成药味的有效成分之间通过配伍最有可能出现的物理变化是( )的改变,从而对( )产生相应的影响。

3.对中药的化学成分与中药味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的研究也总结出一些初步规律。如以辛味药为例,辛味药含( )成分者最多,其次是( )。

第二章 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

1.中药化学成分大多属于( ),按其生物合成途径可分为( )和( )。

2.中药二次代谢产物的主要生物合成途径为( )、( )、( )、( )和复合途径

3.通过乙酸-丙二酸途径能生成( )、( )、( )等化合物。

4.通过甲戊二羟酸途径能生成( )、( )化合物。

5.通过莽草酸途径衍化生成( )、( )、( )等化合物。

6.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应根据被提取成分的( )和考虑各种提取分离技术的( )和( )进行选定,使所需要的( )能充分地得到提取和分离。

7.采用溶剂法提取中药有效成分要注意( ),溶剂按( )可分为三类,即( ),( )和( )。

8.超临界萃取法是一种集( )和( )于一体,又基本上不用( )的新技术。

9.中药化学成分中常见基团极性最大的是( ),极性最小的是( )。

10.利用中药成分混合物中各组成分在两相溶剂中( ),可采用( )而达到分离。

11.利用中药化学成分能与某些试剂( ),或加入( )后可降低某些成分在溶液中的( )而自溶液中析出的特点,可采用( )进行分离。

12.凝胶过滤色谱又称排阻色谱、( ),其原理主要是( ),根据凝胶的( )和被分离化合物分子的( )而达到分离目的。

13.离子交换色谱主要基于混合物中各成分( )差异进行分离。离子交换剂有( )、( )和( )三种。

14.大孔树脂是一类没有( ),具有( ),( )的固体高分子物质,它可以通过( )有选择地吸附有机物质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15.中药化学成分分子式的确定,目前最常用的是( ),( )不仅可给出化合物的( ),还可以直接给出化合物的( )。

16.正常1H-NMR谱技术,能提供的( ),主要是质子的( )、( )及( )。

17.NOE为( ),是在核磁共振中选择地照射一种质子使其饱和,则与该质子在( )位置上接近的另一个或数个质子的信号强度增高的现象。它不但可以找出( )的两个核的关系,还可以反映出不互相偶合,但( )较近的两个核间关系。

18.常见的13C-NMR测定技术有( )、( )、( )和( )等。

19.lH-1H COSY也称氢-氢化学位移相关谱,是同一个偶合体系中( )的偶合相关谱,可以确定( )以及质子之间的( )和( )。

20.( )特别是13C-lH COSY谱,对于鉴定化合物的结构是十分重要的方法,常用的有( )谱和( )谱。

21.HMQC谱是通过lH核检测的( ), 此谱能反映 lH核和( )的关联关系,以确定( )。

22.HMBC谱是通过lH核检测的( ),它把lH核和( )关联起来,可以检测( )。

23.用( )进行糖苷结构的测定,可以获得有关( )分子量、( )结构、( )序列等信息。

24.旋光谱和( )用于测定( )化合物的( )和( )、确定某些官能团在手性分子中的位置。

第三章 糖和苷类化合物

1.多糖是一类由( )以上的单糖通过( )键聚合而成的化合物,通常是由几百甚至几千个单糖组成的高分子化合物。

2.糖的绝对构型,在哈沃斯(Haworth)式中,只要看六碳吡喃糖的C5(五碳呋喃糖的C4)上取代基的取向,向上的为( )型,向下的为( )型。

3.端基碳原子的相对构型α或β是指C1羟基与六碳糖C5(五碳糖C4)取代基的相对关系,当C1羟基与六碳糖C5(五碳糖C4)上取代基在环的( )为β构型,在环的( )为α构型。

4.苷类是( )与另一非糖物质通过( )连接而成的一类化合物,苷中的非糖部分称为( )。

5.苷中的苷元与糖之间的化学键称为( ),苷元上形成苷键以连接糖的原子,称为( )。

6.苷元通过氧原子和糖相连接而成的苷称为( ),根据形成苷键的苷元羟基类型不同,又分为( )、( )、( )和( )等。

7.苷类的溶解性与苷元和糖的结构均有关系。一般而言,苷元是( )物质而糖是( )物质,所以,苷类分子的极性、亲水性随糖基数目的增加而( )。

8.由于一般的苷键属缩醛结构,对稀碱较稳定,不易被碱催化水解。但( )、( )、( )和( )的苷类易为碱催化水解。

9.麦芽糖酶只能使( )水解;苦杏仁酶主要水解( )。

10.( )及( )两种质谱法是目前测定苷类分子量的常用方法,其中( )还能够直接测定苷类化合物的分子式。

11.13C-NMR谱是确定苷元和糖之间连接位置的有效方法。醇类羟基的苷化,可引起苷元α-碳向低场位移( )ppm,β-碳向高场位移( )ppm;而酚羟基的苷化,可

引起苷元α-碳向( )位移,β-碳向( )位移。

12.确定苷键构型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 )和( )。

第四章 醌类化合物

1.醌类化合物在中药中主要分为( )、( )、( )、( )四种类型。

2.中药中苯醌类化合物主要分为( )和( )两大类。

3.萘醌类化合物分为( )、( )及( )三种类型。

4.中药中具抗菌、抗癌及中枢神经镇静作用的胡桃醌属于( )结构类型。

5.中药紫草中的紫草素属于( )结构类型。

6.中药丹参根中的丹参醌ⅡA属于( )化合物。

7.中药丹参根中的丹参新醌甲属于( )化合物。

8.大黄中游离蒽醌类成分主要为( )、( )、( )、( )和( )。

9.新鲜大黄含有( )和( )较多,这些成分对粘膜有刺激作用,存放二年以上,使其氧化成为( )就可入药。

10.根据羟基在蒽醌母核上位置不同,羟基蒽醌可分为( )和( )两种,前者

羟基分布在( )上,后者羟基分布 ( )上。

11.Bornträger反应主要用于检查中药中是否含( )及( )化合物。

12.对亚硝基-二甲苯胺反应常用于检查植物中是否含( )的专属性反应。

13.游离蒽醌的分离常用( )和( )两种方法。

14.用色谱法分离游离羟基蒽醌衍生物时常用的吸附剂为( )。

15.常用的甲基化试剂有( )、( )及( )等。

16.CH2N2/Et2O甲基化试剂主要反应功能基是( ),( )和( )。

17.乙酰化试剂醋酐+硼酸在冷置条件下主要作用的位置是( )和( )。 18.羟基蒽醌在UV吸收光谱中主要有( )个吸收峰。

19.蒽醌母核上具有β-酚羟基则第三峰吸收强度logε值在( )以上。

20.在IR光谱中,α-羟基蒽醌的吸收频率在( )以下。

第五章 苯丙素类化合物

1.苯丙素类化合物在生物合成上均来源于( ),生物合成的关键前体是( 。

2.香豆素因具有内酯结构,可溶于碱液中,因此可以用( )法提取,小分子香豆素因具有( ),可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

3.广义的苯丙素类成分包含( )、( )、( )、( )、( )。

4.天然香豆素类化合物一般在( )具有羟基,因此,( )可以认为是天然香豆素化合物的母体。

5.天然香豆素可分为( )类、( )类、( )类、( )类。

6.香豆素类具有( )结构,可以发生异羟肟酸铁反应而显( )色。

7.香豆素类化合物结构中α-吡喃酮在红外光谱上的吸收信号主要有( )、( )、( )。

8.桂皮的主要成分之一是( ),当归的主要成分之一是( )。

9.茵陈的主要成分是( ),具有( )的作用。

10.秦皮的主要化学成分是( ),具有( )的作用。

11.木脂素是一类由两分子( )衍生物聚合而成的天然化合物。

12.组成木脂素的单体有四种,分别为( ),( ),( )和( )。

13.联苯环辛烯型木脂素的主要来源是( )属植物。

14.在木脂素提取分离过程中应注意尽量避免与酸、碱接触,因为其生理活性常与( )的构型有关。

15.木脂素在用溶剂提取分离过程中容易( )化。

16.可用Labat反应来检查木脂素类化合物中( )的存在与否。

17.采用( )提取分离五味子中的木脂素成分,具有无有机溶剂残留,简化工艺的优点。

18.五味子中的木脂素对肝有保护作用,它能明显降低肝炎患者血清( )水平。

第六章 黄酮类化合物

1.黄酮类化合物是泛指( )的一系列化合物,其基本母核为( )。

2.黄酮的结构特征是B环连接在C环的2位上,若连接在C环的3位者是( );C环的2,3位为单键的是( );C环为五元环的是( );C环开环的是( );C环上无羰基的是( )或( )。

3.中药红花在开花初期,由于主要含有( )及微量( ),故花冠呈( );开花中期主要含的是( ),故花冠显( );开花后期则氧化变成( ),故花冠呈( )。

4.酮类化合物的颜色与分子中是否存在( )和( )有关,如色原酮本身无色,但当2位引入( ),即形成( )而显现出颜色。

5.一般黄酮、黄酮醇及其苷类显( );查耳酮为( );而二氢黄酮为( ),其原因是( );( )缺少完整的交叉共轭体系,仅显微黄色。

6.黄酮、黄酮醇分子中,如果在( )位或( )位引入( )或( )等供电子基团,能促使电子移位和重排而使化合物颜色( )。

7.花色素及其苷的颜色特点是( ),pH﹤7时显( ),pH为8.5时显( ),pH﹥8.5时显( )。

8.游离黄酮类化合物一般难溶或不溶于水,易溶于( )、( )、( )、( )等有机溶剂,分子中羟基数目多则( )增加,羟基甲基化则( )增加,羟基糖苷化则( )增加。

9.不同类型黄酮苷元中水溶性最大的是( ),原因是( );二氢黄酮的水溶性比黄酮( ),原因是( )。

10.黄酮类化合物结构中大多具有( ),故显一定的酸性,不同羟基取代的黄酮其酸性由强至弱的顺序为( )、( )、( )、( )。

11.黄酮类化合物γ-吡喃酮环上的( )因有未共享电子对,故表现出微弱的碱性,可与强无机酸生成( )。

12.具有( )、( )或( )结构的黄酮类化合物,可与多种金属盐试剂反应生成络合物。

13.锆盐-枸橼酸反应常用于区别( )和( )黄酮,加入2%二氯氧锆甲醇

溶液,两者均可生成黄色锆络合物,再加入2%枸橼酸甲醇溶液后,如果黄色不减褪,示有( )或( )黄酮;如果黄色减褪,示有( )黄酮。

14.黄酮类化合物常用的提取方法有( )、( )、( )等。

15.用碱液提取黄酮时,常用的碱液有( )、( )、( )、( )等。

16.用pH梯度萃取法分离游离黄酮时,先将样品溶于乙醚,依次用碱性由( )至( )的碱液萃取,5%NaHCO3可萃取出( ),5%Na2CO3可萃取出( ),0.2%NaOH可萃取出( ),4%NaOH可萃取出( )。

17.聚酰胺的吸附作用是通过聚酰胺分子上的( )和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上的( )形成( )而产生的。

18.不同类型黄酮类化合物与聚酰胺的吸附力由强至弱的顺序为( )、( )、( )、( )。

19.聚酰胺柱色谱分离黄酮苷和苷元,当用含水溶剂(如乙醇-水)洗脱时,( )先被洗脱;当用有机溶剂(如氯仿-甲醇)洗脱时,( )先被洗脱。

20.葡聚糖凝胶柱色谱分离黄酮苷时的原理是( ),分子量大的物质( )洗脱;分离黄酮苷元时的原理是( ),酚羟基数目多的的物质( )洗脱。

21.用双向纸色谱检识黄酮苷和苷元混合物时,第一向通常用( )性展开剂,如( ),此时苷元Rf值( )于苷;第二向通常用( )性展开剂,如( ),此时苷元Rf值( )于苷。

22.黄芩根中的主要有效成分是( ),具有( )作用。其水解后生成的苷元是( ),分子中具有( )的结构,性质不稳定,易被氧化成( )衍生物而显( )色。

23.槐米中用于治疗毛细血管脆性引起的出血症并用作高血压辅助治疗剂的成分是( ),分子中具有较多( ),显弱酸性,故可用( )法提取,提取时加硼砂的目的是( )。

24.葛根中主要含有( )类化合物,其中属于C-苷的是( )。当用氧化铝柱色谱分离葛根素、大豆素、大豆苷,以水饱和的正丁醇洗脱时,最先被洗下的是( )。

25.银杏叶中主要化学成分为( )类和( )类化合物,其中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有效成分为( )类化合物,根据其结构可分为:①( )类,如( );②( )类,如( )等;③( )类,如( )。

第七章 萜类和挥发油

1.由( )衍生而成的化合物均为萜类化合物,此类化合物结构种类虽然非常复杂,但其基本碳架多具有( )结构特征,且其基本碳架中常有甲基、( )、( )、( )及( )类型的取代基。

2.实验异戊二烯法则及生源异戊二烯法则对萜类化学研究相同的贡献之处在于均可以用其进行萜类结构式的( )。不同之处在于,实验异戊二烯法则至今仍可用于萜类化合物的( ),并且简单明了,而生源异戊二烯法则为萜类化合物的( )研究,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并且可将基本碳架结构不符合( )的萜类化合物,合理的涵盖归属于萜。

3.从甲戊二羟酸出发,经IPP及DMAPP,由GPP、( )、( )及( )这些简单的前体组成了萜类生物合成的主要途径,这些简单的前体再经环化、Wagner-Meerwein重排、( )及( )的1,2—移位等异构化反应,可衍生出各种碳架类型的萜类化合物。

4.按基本碳架的碳原子数目,即( )的多少,可将萜类化合物分成单萜、倍半萜、二萜、二倍半萜、三萜及四萜等。亦可按萜类化合物所连功能基的不同,将萜分成( )、( )、( )、( )、( )、( )、( )及( )等。室温下,单萜及倍半萜多为( )体,二萜、二倍半萜、三萜及四萜等常为( )体,萜苷因连糖故一般为( )

体。

5.GPP衍生而成的臭蚁二醛缩醛衍生物为( ),此类化合物多以苷的形式存在,且其苷元多不稳定,由于多具( )及( )结构特点,故C1—OH与( )成( )的形式存在植物体内,并可分为( )和( )二大类。

6.环烯醚萜苷元结构中C3与C4多以( ),除C1连羟基外,( )、( )、( )也常连有羟基,C8常连有( )、( )及( ),C6或C7可以形成( ),C7和C8之间可形成( )。根据C4取代基的有无,可将环烯醚萜苷再分为( )两小类。裂环环烯醚萜苷C7—C8处( ),且其C7还可与C11形成( )。

7.具有环庚三烯酮醇结构的变形单萜类化合物为( ),环上的羟基具有( )的通性,其酸性强于( )弱于羧酸。由于羟基的邻位有羰基,故能与( )形成有色的络合物结晶,而不能与一般羰基试剂反应,且在( )及( )区间分别有羟基及羰基的红外光谱吸收。

8.薁为( )芳烃类化合物,由于具有( )负离子骈( )正离子样结构,故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可溶于60%~65%的硫酸或磷酸,能于苦味酸或三硝基苯形成π-络合物,中药中所含薁类化合物多为( )。

9.挥发油由( )、( )、( )及( )四类成分组成,其中( )所占比例最大。挥发油与脂肪油在物理性状上的相同之处为,室温下都是( )体,与水均( ),不同之处为,挥发油具( ),可与( )共蒸馏。挥发油低温冷藏析出的结晶称为( ),滤除析出结晶的挥发油称( )或( )。

10.常温下挥发油多为( )色或( )色的( ),具较强的( )气味,提取或贮存挥发油应避( ),( ),防( ),否则挥发油会产生( )、( )、( )、( )及( )等变化,这主要是由挥发油的( )引起变质所致。

第八章 三萜类化合物

1.多数三萜类化合物是一类基本母核由( )个碳原子组成的萜类化合物,其结构根据异戊二烯定则可视为( )个异戊二烯单位聚合而成。

2.三萜皂苷结构中多具有羧基,所以又常被称为( )皂苷。

3.羊毛脂甾烷型四环三萜的结构特点是A/B环、B/C环和C/D环都是( )式,C20为( )构型。

4.齐墩果烷型五环三萜的基本碳架是多氢蒎的五环母核,环的构型为A/B环、B/C环、C/D环均为( )式,而D/E环为( )式。

5.皂苷水溶液经强烈振摇能产生持久性的泡沫,且不因加热而消失,这是由于( )的缘故。

6.各类皂苷的溶血作用强弱可用( )表示。

7.有些三萜皂苷在酸水解时,易引起皂苷元发生脱水、环合、双键转位、取代基移位、构型转化等而生成人工产物,得不到原始皂苷元,如欲获得真正皂苷元,则应采用( )、( )、( )等方法。

8.皂苷可与胆甾醇生成难溶性的分子复合物,但三萜皂苷与胆甾醇形成的复合物的稳定性( )甾体皂苷与胆甾醇形成的复合物的稳定性。

9.( )是近年来常用于分离极性较大的化合物的一种方法,尤其适用于皂苷的精制和初步分离。

10.在三萜类化合物的1H-NMR谱中,一般在高场区的δ( )区域内,常出现堆积成山形的归属于基本母核上的CH和CH2峰。

11.根据皂苷元的结构人参皂苷可分为( )、( )、( )三种类型。

12.甘草皂苷又称( ),由于有甜味,又称为( )。

13.在皂苷的提取通法中,总皂苷与其他亲水性杂质分离是用( )方法。

14.酸性皂苷及其苷元可用( )提取。

15.皂苷的分子量较( ),大多为无色或白色的( )粉末,仅少数为晶体,又因皂苷( )较大,常具有吸湿性。

第九章 甾体类化合物

1.甾体类化合物种类繁多,包括( )、( )、( )、( )、( )、( )、( )、( )等。

2.强心苷是指生物界中存在的一类对人的( )具有显著生理活性的( )苷类。从结构上看,强心苷是由( )与( )缩合而成。根据苷元( )上连接的( )的差异,将强心苷分为( )和( )。

3.强心甾烯类属于( )型强心苷元,C17侧链是( );蟾蜍甾二烯属于( )型强心苷元,C17侧链是( ),后者在自然界存在数量较少。

4.根据强心苷( )和( )的连接方式不同,可将强心苷分为Ⅰ、Ⅱ、Ⅲ型,其中Ⅰ型表示为( );Ⅱ型表示为( );Ⅲ型表示为( )。

5.甲型强心苷具有三类呈色反应。第一类为甾核呈色反应,如( )、( )等;第二类为五元不饱和内酯环呈色反应,如( )、( )等;第三类为α-去氧糖呈色反应,如( )、( )等。

6.强心苷的强心作用主要取决于( )部分,但( )部分对其生理活性亦有影响。一般来说甲型强心苷及苷元的毒性规律为( ),苷元相同的单糖苷规律为( );乙型强心苷及苷元的毒性规律为( )。甲型、乙型强心苷元毒性比较为( )。

7.强心苷一般可溶于( )、( )、( )等极性溶剂,微溶于( )、( ),几乎不溶于( )、( )、( )等极性较小的溶剂。它们的溶解度随分子中所含( )的数目、种类及苷元上的( )数目和位置的不同而异。

8.碱水解强心苷时,碳酸氢钾、碳酸氢钠可水解( )上酰基,氢氧化钙、氢氧化钡,可以水解( )、( )上的酰基。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水液碱性太强,不但能使全部酰基水解,也可使( )开裂,酸化后又环合。

9.强心苷元中具有△αβ-五元内酯环时,UV在( )处呈现最大吸收;具有△αβ,γδ -六元内酯环时,UV在( )处有特征吸收。IR光谱上内酯环羰基在( )处有两个强吸收峰,乙型较甲型波数( )。

10.甲型强心苷在( )溶液中,双键由20(22)移位到( ),( )位生成活性亚甲基,与( )等试剂反应显色。

11.甾体皂苷元是由( )碳原子组成,其基本碳架为( ),按结构中( )和( )分为( )、( )、( )、( )四种结构类型。

12.甾体皂苷元分子中常含有( ),且大多数在( )上,糖基多与苷元的( )成苷。

13.甾体皂苷分子结构中不含( ),呈( ),故又称( )。

14.甾体皂苷的分子量( ),且含有较多的( ),不易( ),多为无色或白色( )粉末,而皂苷元大多有较好的( )。甾体皂苷和苷元均具有旋光性,且多为( )。

15.甾体皂苷可与C-3位具有( )的甾醇形成( )而沉淀,用乙醚回流提取时,胆甾醇可溶于醚,而皂苷不溶,故可利用此性质进行( )和( )。

16.可用于区别甾体皂苷和三萜皂苷的显色反应是( )和( );可用于区别螺甾烷型和F环开环的呋甾烷型甾体皂苷的显色反应是( )和( )。

17.提取皂苷多利用皂苷的( ),采用( )提取。主要使用( )或( )作溶剂,提取液回收溶剂后,用( )萃取或用( )、( )沉淀,或用( )处理,即可得到粗皂苷。提取皂苷元可根据其( )溶于水,而( )溶于有机溶剂的性质,自原料中先提取粗皂苷,将粗皂苷( )后,用( )等有机溶剂自水解液中提取皂苷元,或将植物原料直接( ),再用有机溶剂提取。

18.甾体皂苷元多数无( ),因此在近紫外区无明显吸收峰。如果结构中引入( )、( )等,则可产生吸收。若与浓硫酸作用后,则在( )出现吸收峰。

19.甾体皂苷具有螺缩酮结构,故红外光谱中均能出现( )、( )、( )、( )四个特征吸收带。其中当( )的吸收峰强度大于( )吸收峰强度时,则C25为( ),相反则为( ),因此可借以区别C25位二种立体异构体。

20.C21甾类成分是以( )为基本骨架的羟基衍生物。C21甾苷中除含有一般的羟基糖外,尚有( ),因此还能显( )反应。

第十章 生物碱

1.大多数叔胺碱和仲胺碱为( )性,一般能溶于( ),尤其易溶于( )。

2.具内酯或内酰胺结构的生物碱在正常情况下,在( )中其内酯或内酰胺结构可开环形成( )而溶于水中,继之加( )复又还原。

3.生物碱分子碱性强弱随杂化程度的升高而( ),即( )。

4.季铵碱的碱性强,是因为( )。

5.一般来说双键和羟基的吸电诱导效应使生物碱的碱性( )。

6.醇胺型小檗碱的碱性强是因为其具有( ),其氮原子上的孤电子对与α-羟基的C—O单键的б电子发生转位,形成( )。

7.莨菪碱的碱性强于东莨菪碱主要是因为东莨菪碱( ),其次是因为( )。

8.生物碱沉淀反应要在( )中进行。水溶液中如有( )、( )、( )亦可与此类试剂产生阳性反应,故应在被检液中除掉这些成分。

9.生物碱的提取最常用的方法以( )进行( )或( )。

10.将总生物碱溶于氯仿等亲脂性有机溶剂,以不同酸性缓冲液依pH( )依次萃取,生物碱可按碱性( )先后成盐依次被萃取出而分离,此法称为( )。

11.用吸附柱色谱分离生物碱,常以( )或( )为吸附剂,此时生物碱极性大的( ),极性小的( )。

12.Hofmann降解反应的必要条件是( ),其次是( )。而von Braun反应可

直接使( ),不要求( )。

13.不同类型N上质子的δ值大小,酰胺( ),脂肪胺( ),芳香胺( )。

14.在生物碱的13C-NMR谱中,生物碱结构中氮原子( )产生的吸电诱导效应使邻近碳原子向( )位移。

15.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因其为( )不能与大数生物碱沉淀试剂发生沉淀反应,故常用( )和( )鉴别之。

16.元胡中主要含( )型和( )型异喹啉类生物碱。

17.小檗碱一般以( )的状态存在,但在其水溶液中加入过量碱,则部分转变为( )或( )。

18.阿托品为莨菪碱的( )。

19.莨菪烷类生物碱都是( ),易水解,尤其在碱性水溶液中更易进行。如莨菪碱水解生成( )和( ),而东莨菪碱水解生成的( )不稳定,立即异构化成( )。

20.区别莨菪碱和东莨菪碱可用( ),此时莨菪碱反应生成( ),而东莨菪碱反应生成( )。

21.苦参总碱中含量最多的生物碱是( )。

22.汉防己的镇痛作用( )作用最强,其化学结构属于( )型生物碱。

23.马钱子中的主要生物碱是( )和( ),属于( )衍生物。

24.乌头碱水解后生成的单酯型生物碱叫( )、无酯键的醇胺型生物碱叫( )。

25.红豆杉中的主要生物碱为( ),化学结构为( )类似物,其主要生物活性为( )。

第十一章 鞣质

1.一般认为可水解鞣质是通过( )途径合成的没食子酸及其关连代谢物。缩合鞣质是通过( )途径合成的黄烷-3-醇及黄烷-3,4-二醇的聚合体。

2. 根据鞣质的化学结构特征,鞣质分为( )、( )、( )三大类。

3.组成可水解鞣质的糖中最常见的为( ),根据糖核的数目,目前分离得到的可水解鞣质低聚体有( )、( )及( )等。

4.缩合鞣质的基本结构多是由( )或( )通过4,8-或4,6位以C-C缩合而成的一类多元酚类化合物,因此又称为( )类鞣质。

5.可水解鞣质因分子中含有( )键,因此可以在酸、碱、酶的作用下水解为( )及( )。

6.可水解鞣质与缩合鞣质均与明胶形成沉淀反应,但前者与FeCl3试剂形成( ),而后者形成( ),从而可将其区别开来。

7.复合鞣质是由( )与( )缩合而成,因此具有可水解鞣质与缩合鞣质的特征。

8.缩合鞣质类用酸、碱、酶处理或久置均不能水解,但可缩合为高分子不溶于水的产物( ),故又称为( )。

第十二章 其它成分

1.脂肪酸是脂肪族中含有( )的一类化合物。

2.脂肪酸在生物体内是以( )和( )为原料而被生物合成的,它们在生物体内几乎均以( )的形式存在。

3.花生四烯酸转化而成的( )类成分具有非常强的多方面的生物活性,使其成为新药开发的重要目标。

4.饱和脂肪酸的结构特点是分子中没有( )。

5.棕榈酸分子结构中含有( )个碳原子。

6.棕榈油酸分子结构中含有( )个碳原子。

7.亚油酸分子结构中含有( )个碳原子及( )个双键。

8.α-亚麻酸分子结构中含有( )个碳原子及( )个双键。

9.花生四烯酸分子结构中含有( )个碳原子及( )个双键。

10.油酸分子结构中含有( )个碳原子及( )个双键。

11.硬脂酸分子结构中含有( )个碳原子。

12.亚油酸和( )被称为人体必需脂肪酸。

13.我们将人体不能合成的脂肪酸称为人体( )。

14.脂肪酸类化合物因结构中含有( ),故可与碱结合成盐。

15.脂肪酸分子中的羧酸羟基可被卤素、烃氧基、酰氧基、氨基等置换,分别生成( )、( )、( )和( )。

16.α-亚麻酸的四氯化碳溶液加2%溴的四氯化碳溶液2滴,振摇,溶液( )。

17.天然游离氨基酸广泛存在于中药中,如海人草氨酸主要存在于( )中;使君子氨酸主要存在于( )中;南瓜子氨酸主要存在于( )中;三七素主要存在于( )中。

18.环肽化合物一般易于结晶,熔点多高于( ),有旋光性。

19.从茜草中分离得到的环己肽类由6个( )组成,具有抗癌活性。

20.苦杏仁中主要含有苦杏仁苷和( ),后者可溶于水,不溶于有机溶剂。

第十三章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1.中药复方的含义是什么? 中药复方的定义

定义1:

中药复方是指由两味或两味以上药味组成,有相对规定性的加工方法和使用方法,针对相对确定的病证而设的方剂,是中医方剂的主体组成部分

源自: 试论中药复方的开发研究 《陕西中医》 2004年 焦振廉

定义2:

中药复方是指在辨证审因决定治法以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成原则妥善配伍而成的一组药物.其所含化学成分复杂、药理作用具有多靶点多层次的特点[1],而且干扰因素众多,因此中药复方药理的研究难度颇大1.中药复方泛指两味或两味以上单方组成的方剂。而现代人所说的中药复方是由两味或两味以上的中药组成。

2.中药复方数量浩瀚,应用广泛,蕴含着独特的医理、思辨和配伍规律,而体现这些医理、规律,能对临床应用起作用的是药效物质基础。因此,对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就犹如开启瓶颈,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3.中药复方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必然尤其科学的内涵,但中医药理论对中药复方制剂的解释多数仍停留在思辨推理的层面上。对复方药效物质基础进行研究,说明中药复方不同化学层次的配伍规律、药效和作用机理,就可以较深层面阐释中医药理论。

4.中医和西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医学体系,其理论存在极大差异,但由于他们的服务

对象是一样的,两门医学结合就是可能的。而实现这种可能的前提就是发掘中医学的内涵,为中医学找到现代化科学的依据。中药复方是中医防治疾病的主要形式,当我们将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较为透彻时,中西医学间难以逾越的障碍就相应的排除,也就为两种医学体系真正的结合架起了桥梁。

2.为什么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是中药复方研究的关键问题?

3.为什么对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有利于阐释中医药理论?

4.为什么对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可搭建中西医结合的桥梁?

5.为什么说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的必经途径?

6.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可促进中药的哪些相关学科的发展?

7.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对中药药剂学的影响如何?

8.举例说明中药复方配伍理论的物质基础研究进展。

9.为什么说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既要重视有机成分,又要注意无机成分,更要关注化学成分的物种形态?

10.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对中药复方有效部位的提取有何意义?

11.属于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定性分析研究主要有哪些?

12.为什么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既不能一味强调中医药理论的指导,又不能单纯追求化学成分?

13.试述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要坚持化学研究和药理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