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英雄形象是民族精神的伟大象征,作为具有感召力的符号载体,它富有强大的精神引领力与持久的文化生命力。翻检近年来文学中的英雄叙事时,我们会不无遗憾地发现,曾经闪耀着精神光彩的“高大上”的英雄逐渐走向人性泛化的“庸常”英雄,真正具有时代影响力和生命力的英雄形象仍属凤毛麟角。因而,及时准确、生动、鲜活地塑造出能够反映新时代本质内涵、体现新时代精神风貌的英雄形象,就显得尤为重要与紧迫。
一方面,信息时代和新媒体环境下,传统主流价值观受到巨大冲击。良莠不齐甚至颠倒黑白的信息考验着受众理性思辨的能力,提高了接近真相的难度,造成了少数人对英雄人物的质疑、戏谑、调侃、否定甚至污蔑。对英雄的认知和态度问题从来都是关乎社会、民族、国家的历史与现实的重大问题。否认英雄,就意味着否认我们当下所拥有的和平与安定来自牺牲和奉献,也意味着难以协调立场、形成共识、统一思想去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新时代迫切需要一个又一个属于这个时代的、被受众集体记忆的英雄形象来夯筑社会的精神高地、树立民众的价值坐标。
另一方面,中国的综合国力与日俱增,我们越来越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当下的文艺作品理应着力塑造当代英雄,应当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崭新的时代风貌和精神气质。以电影《战狼Ⅱ》为代表,主人公冷锋身上承载着新时代富国强军背景下铁血军人的豪情和壮志,承载着属于当代青年人的理想人格。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因而也得到观众的广泛认同和反馈。置身自信自强的当代中国,我们需要越来越多这样的“超级英雄”来讲述精彩的中国故事,为前进中的祖国鼓与呼。众所周知,“超级英雄”诞生于美国,其诞生与美国精神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根植于美国人为之骄傲的“美国梦”,其深层次折射的更多的是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在勠力同心实现“中国梦”的今天,我们的文艺作品中应该有也一定会有越来越多中国式的“超级英雄”应运而生。
此外,青年一代缺少属于他们自己的经典英雄形象。在张扬个性、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的青年一代在偶像的选择上渠道太多,受到的干扰也太多。朱光潜在《谈英雄崇拜》一文中谈道:“尤其在青年时代,意象的力量大于概念,与其向他们说仁义道德,不如指点几个有血有肉的具有仁义道德的人给他们看。教育重人格感化,必须是一个具体的人格才真正有感化力。”文艺作品要围绕主流价值观发出坚定的声音,不遗余力地塑造属于这一代青年人自己的英雄形象、精神偶像。在“颜值”“金钱”“地位”等浮华幻象之外,打造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的“诗和远方”。英雄叙事绝非单纯的文艺问题,它不仅关乎对审美取向和社会风尚的
引领,更关乎一代人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感和价值追求。
(摘编自张倩《英雄叙事要切中时代脉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主流价值观在信息时代和新媒体环境下受到严重冲击,无法辨别真相的复杂信息,造成英雄人物遭到质疑、戏谑、调侃、否定、污蔑等后果。
B.电影《战狼Ⅱ》中的冷锋是一个植根于伟大“中国梦”的“超级英雄”形象,承载着新时代军人的豪情壮志和当代青年人的理想人格,因而广受欢迎。
C.青年一代缺少属于他们的经典英雄形象,根本原因是青年一代的选择渠道太多,致使对经典英雄形象的选择受到干扰,这些英雄形象难以在青年人中流行起来。
D.文艺作品围绕主流价值观不遗余力地塑造属于青年人的英雄形象,是为了让青年人抛开对“颜值”“金钱”“地位”等浮华幻象的追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英雄形象的重要作用、有时代影响力和生命力的英雄形象匮乏的现实入手,论述了塑造新时代英雄形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B.第二段着重论述对英雄的认知和态度问题是关乎历史和现实的重大问题,从反面着笔,针砭时弊,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C.文章引用了朱光潜先生关于青年人缺少属于自己的英雄形象的论述,证明了伟大的人格对于青年人的教育价值。
D.文章从三个方面来论述英雄形象塑造的必要性,都紧紧扣住了“切中时代脉搏”这个要求,有力地突出了中心论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历史上英雄形象,只要能体现民族精神,富有强大的精神引领力,也可以被塑造为新时代青年一代的精神偶像。
B.在新媒体时代,净化网络环境,提倡独立思考的精神,加强主流价值的宣扬,也是树立英雄形象的必要手段。
C.不管是中国式的“超级英雄”还是美国式的“超级英雄”,都体现了个人力量与民族情怀的结合,因而值得肯定。
D.英雄形象是英雄人格的具体化,所以在肉身存在与精神属性两者之间,文艺创作者要更加重视英雄人物的肉身存在,而非精神属性。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蚕儿 陈忠实
学校里来了一位新老师。
他很年轻,穿一身列宁式制服,胸前两排大纽扣,站在讲台上,笑着给我们介绍自己:“我姓蒋……”说着,他转过身,从粉笔盒儿里捏起一节粉笔,在木头黑板上,端端正正写下他的名字,说:“我叫蒋玉生。”
多新鲜啊!四十来个学生的小学,只有一位老师,称呼中是不必挂上姓氏的。新老师自报姓名,无论如何算是一件新奇事。
有一天,我爬上村后那棵老桑树,摘了一抱最鲜最嫩的桑叶,扔给风葫芦,就往下溜,慌忙中,松了手,摔到地上,半天爬不起来,嘴里咸膩腻的,一摸,擦出血了,烧疼烧疼的。我俩站在教室门口。
“脸上怎么弄破了?”他走到我跟前。
他牵着我的胳膊朝他住的小房子走去。这回该吃一顿教鞭了!
走进小房子,他从桌斗里翻出一团棉花,撕下一块,缠在一根火柴棒上,又在一只小瓶里蘸上红墨水一样的东西,就往我的脸上涂抹。我感到伤口又扎又疼,心里却有一种异样的温暖。他那按着我的头顶的手使我想到母亲按抚我的头脸的感觉。
“怎么弄破的?”他问。
“上树……摘桑叶。”我怯生生地回答。 “摘桑叶做啥用?”他似乎很感兴趣。 “喂蚕儿。”我也不怕了。
“噢!”他高兴了,“你们养蚕干什么?”
“给墨盒儿做垫子。”我说的话又多了,“把蚕儿放在一个空盒里,它就网出一片薄丝来了。”
“多有意思!”他高兴了,“把大家的蚕养在一起,搁到我这里,课后咱们去摘桑叶,给同学们每人网一张丝片儿,铺墨盒,你愿意吗?”
“好哇!”我高兴地从椅子上跳下来。
于是,后晌,他领着我们满山满沟跑,采摘桑叶。有时候,他从坡上滑倒了,青草的绿色液汁粘到裤子上,也不在乎。
初夏的傍晚,落日的余晖里,霞光把小河的清水染得一片红。蒋老师领着我们,脱了衣服,跳进水里打泼剌,和我们打水仗。我们联合起来,从他的前后左右朝他泼水。他举起双手,闭着眼睛,脸上流下一股股水来,佯装着求饶的声调,投降了……
这天早晨,我和风葫芦抱着桑叶,刚走进老师的房子,就愣住了。
老师坐在椅子上发呆,一副悔恨莫及的神色。看见我俩,轻声说:“我对不起你们!”我莫名其妙,和风葫芦对看一眼。
“老鼠……昨晚……偷吃了……几条蚕!”
我和风葫芦奔到竹箩子跟前,蚕少了!一指头长的又肥又胖的蚕儿,再过几天该网茧子了。可憎的老鼠!
三天之后,有两三条蚕儿爬到竹箩沿儿上来,浑身金黄透亮,扬着头,摇来摆去,斯斯文文地像吟诗。风葫芦高兴地喊:“它要网茧儿咧!”
老师把他装衣服的一个大纸盒拆开,我们帮着剪成小片,又用针线串缀成一个一个小方格,把那已经停食的蚕儿提到方格里。
我们把它吐出的丝儿压平:它再网,我们再压,强迫它在纸格里网出一张薄薄的丝片来……陆续又有一条一条的蚕儿爬上箩沿儿,被我们提上网架。
“我的墨盒里,就要铺一张丝片儿了!”老师高兴得按捺不住,像个小孩,“这是我教的头一班学生养蚕网下的丝片儿,多有意义!我日后不管到什么地方,一揭墨盒,就看见你们了。”
第二天,早饭后,上第一节课了。他站在讲台上,却忘了朝我们点头还礼,一只手把粉笔盒儿也碰翻了。
我们挤进老师窄小的房子,全都默默地站着。
他的被卷和书籍,早已捆扎整齐。他站在桌边,强笑着说:“我等不到丝片儿网成了。你们……把蚕儿……拿回家去吧!”说罢,他提起网兜,背上被卷。
后来才听说,老师被调走是有人把他反映到上级那儿了,说他把娃娃惯坏了! 乡村人看不惯这个新式先生,整天和娃娃耍闹,没一点儿先生的架势嘛!
三十多年后的一个春天,我在县教育系统奖励优秀教师的大会上,意外地碰到了蒋老师。 我从日记本里给他取出一张丝片来。 “你真的给我保存了三十年?”他吃惊了。
哪能呢?我告诉他,在我中学毕业以后,回到乡间,也在那个小学里教书。第一个春天,我就和我的学生一起养蚕儿,网一张丝片,铺到墨盒里,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我都带着踏上社会的第一个春天的“情丝”。
老人把丝片接到手里,看着那一根一缕有条不紊的金黄的丝片,两滴眼泪滴在上面……
(有删改)
4. 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三两条蚕儿”“爬”“扬”“斯斯文文”等词语细致描写了蚕儿吐丝时的色泽、情态,运用了拟人手法,突出蚕儿的可爱,也表现出孩子们活泼天真,对生活充满好奇。
B. 小说对蒋老师与学生们一起采桑养蚕的情节描写得细腻而生动,传达出师生共同劳动的喜悦,“我”深受影响,多年后“我”也成为蒋老师一样的老师。
C. 年轻的蒋老师顺应学生天性,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学生打成一片,深受学生喜爱,但村民们对他并不认可。
D. “我”把心思都放在养蚕上,甚至为了摘桑叶受伤,虽然没有受到老师的批评,但是也反映“我”是个喜欢养蚕、爱贪玩的孩子。
5.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蚕儿”是小说的线索,小说紧紧围绕蚕儿,将“我”和蒋老师相处虽然短暂但却难忘的一段经历按照时间顺序娓娓道来,谱写了一曲园丁赞歌。
B. 老人两滴眼泪滴在上面,透露出蒋老师对自己当年的教育理念没有成功感到无奈、伤感和遗憾,现在遇到自己的学生,心中流露出一丝愧疚。
C. 小说运用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我”爬树受伤,蒋老师给“我”包扎时“翻出”“撕下”“缠在”“蘸上”“涂抹”细致真切,体现出蒋老师对孩子儿们的深切关爱。
D. 小说叙述的故事都是平常事,但是作者写得有波澜,如养蚕却遭到老鼠的偷袭,与老师处得融洽老师却被调走,情节起伏,引人入胜。
6. 小说从当年的学生“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这样的构思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7. 小说结尾写三十多年后师生重逢,这样安排有哪些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荷花记 王祥夫
在中国,莲花和荷花向来不分,莲花就是荷花,荷花就是莲花。但荷花谢了结莲蓬,没听过有人叫“荷蓬”的,从莲蓬里剥出来的叫“莲子”,也没听人叫“荷子”的。荷花是白天开放晚上再合拢,所以叫荷花——会合住的花。我想不少人和我一样,一心等着夏天的到来也就是为了看荷花,各种的花里,我以为只有荷花当得起“风姿绰约”这四个字,以这四个字来形容荷花也恰好,字里像是有那么点风在吹,荷花荷叶都在动。
不但荷花让眼睛看着舒服,而且从莲蓬里现剥出来的莲子清鲜水嫩,是夏季不可多得的鲜物。如把荷花从头说到脚,下边还有藕,我以为喝茶不必就什么茶点,来碗桂花藕粉恰好。说到藕粉,西湖藕粉天下第一,有股子特殊的清香。白洋淀像是不出藕粉,起码,我没喝过。那年和几个朋友去白洋淀,整个湖都干涸了,连一片荷叶都没看到,让人心里怅惘良久。
说到白洋淀,好像应该感谢孙犁先生,没他笔下那么好的荷花,没他笔下那么好的苇子,没他笔下那
么多那么好那么干净而善良的女人们,人们能对白洋淀那么向往吗?在中国文学史上,孙犁先生和白洋淀像是已经分不开了。1981年天津百花社给孙犁先生出八卷本的文集,我拿到这套书的时候,当下就在心里说好,书的封套上印有于非闇的荷花,是亭亭的两朵,一红一白,风神爽然。
画家中,喜欢画荷花的人多矣,白石老人的荷花我以为是众画家中画得最好的,枝枝叶叶交错穿插乱而不乱,心中自有章法。张大千是大幅好,以气势取胜,而黄永玉先生的红荷则是另一路。吴湖帆先生的荷花好,但惜无大作,均是小品,如以雍容华美论,当推第一。吴作人先生画金鱼有时候也会补上一两笔花卉,所补花卉大多是睡莲而不是荷花,睡莲和荷花完全不是一回事,睡莲是既不会结莲蓬又不会长藕,和荷花没一点点关系。
夏天来了,除绿豆粥之外,荷叶粥像是也清火,而且还有一股子独特的清香。把一整张荷叶平铺在快要熬好的粥上,俟叶子慢慢变了色,这粥也就好了。熬荷叶粥不要盖锅盖,荷叶就是锅盖。喝荷叶粥最好要加一些糖,热着喝好,凉喝也好,冰镇一下会更好。荷叶要到池塘边上去买,过去时不时还会有人挑上一担子刚摘的新鲜荷叶进城来卖,一毛钱一张,或两毛钱一张。现在没人做这种小之又小的生意了,卖荷叶的不见了,卖莲蓬的却还有,十元钱四个莲蓬,也不算便宜。剥着下酒,没多大意思,只是好玩儿,以鲜莲蓬下酒,算是这个夏天没有白过。有人买莲蓬是为了喝酒,有人买莲蓬是为了观赏,把莲蓬慢慢放干了,干到颜色枯槁一如老沉香,插在瓶里比花耐看。夏天来了,除喝花茶之外,还可以给自己做一点荷心茶喝。天快黑的时候准备一小袋儿绿茶,用纸袋儿,不可用塑料袋,一次半两或一两,用纸袋儿包好,把它放在开了一整天的荷花里,到了夜里荷花一合拢茶也就给包在了里边,第二天取出来沏一杯,是荷香扑鼻。喝这种茶,也只能在夏天,也只能在荷花盛开的时候。
我喜欢荷花,曾在漏台上种了两缸,但太招蚊子,从此不再种矣。
那年去山东蓬莱开会,随大家去参观植物园,看到了那么一大片的缸荷。有几百缸吧,一缸一缸又一缸,人在荷花缸间行走,荷花比人都高。荷花或白或红或粉,间或还有黄荷,但也只是零星的几朵。我比较喜欢粉荷,喜欢它的娇娜好看,让人想到娇小妙龄的女子,白荷和红荷却让人没这种想象。刘海粟和黄永玉两位老先生到老还喜欢画那种大红的荷花,或许是岁数使然,衰败之年反喜欢浓烈。红还不行,还要勾金,是,更烈。
8. 下列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整个湖都干涸了,连一片荷叶都没看到,让人心里怅惘良久”几句,表达了作者去白洋淀竟然没看到荷花的失落心情。
B. 文章第四段将笔触拓展开来,写齐白石、张大千、黄永玉、吴湖帆等人有关荷花的画各有千秋,同时也说明他们对荷花情有独钟。
C. “红还不行,还要勾金,是,更烈”几句,写出了刘海粟和黄永玉两位老画家老而弥坚,到老仍然喜欢大红
的荷花、浓烈的色彩。
D. 本文以《荷花记》为题,“荷花”即是描写的主体对象,又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文章虽涉猎广泛,但表达的主题却很集中。
9. 本文主要写了“荷”吸引人的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10. 本文写孙犁笔下的荷花和画家笔下的荷花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国土,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然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留守叶衡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又意修营垒,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先以缗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帝降御前金字牌,令此事日落住罢。弃疾受牌而藏之,仍躬监办者,期一月营栅成,违者坐军制。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遂释然。时秋霖几月,所司言造瓦不易,问:“须瓦几何?”曰:“二十万。”弃疾曰:“勿忧。”于居民家征取沟敢瓦二,不二日皆具,僚属叹伏。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时江西大凶,诏弃疾督振荒。始至,榜于通衢曰:“屯米者配,强籴者斩。”又令尽出官钱,量贷于吏民能者,令其于他处购运米粮,期终月至城下平粜,于是连樯而至,米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州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以言者落职。
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德佑初,枋得请于朝,加赠少师,谥忠敏。
11.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 B. 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 C. 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 D. 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缗钱:元狩四年,汉武帝下诏“初算缗钱”,对商人的财产进行征税,自此,“缗钱”即作为计税单位登上
历史舞台,后泛指税金。也可指用绳穿连成串的钱。
B. 金字牌:全称金字牌急脚递,是宋朝一种通信的凭证。宋代驿传中以最快的速度发送的文件所悬的木牌,因其为朱漆黄金字,故名。
C. 长短句:词的别名。还称作“诗余”“乐府”。《汉乐府诗集》就是词集。
D. 赠:加封死者的官职、勋位,一般用于特别表扬有贡献的死者。《后汉书•公孙述传》中有记载,“初,常少、张隆劝述降,不从,并以忧死。帝下诏追赠少为太常,隆为光禄勋。”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辛弃疾早年就有济世报国的宏伟抱负,于是投笔从戎,报效国家,但最终因生不逢时,他的政治军事才能一直不曾施展。
B. 辛弃疾督办江西赈灾工作时,令官府出钱,发放贷款给有能力的人,广纳米粮平价出售,最终稳定了粮价,使百姓熬过了饥荒。他还慷慨地拿出米的十分之三帮助信州渡过难关。
C. 文章的结尾,运用了传奇手法。堂上急促的声音好像是辛弃疾在鸣发心中的不平,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辛弃疾壮志未酬、仕途坎坷的同情。
D. 叶衡很器重辛弃疾,入朝为相后,极力推荐辛弃疾。辛弃疾在修建军队营垒时,遇到了重重困难,但他最终顶住压力,如期完成了修建工作。
1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留守叶衡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 (2)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满江红贺王帅宣子①平湖南寇
宋•辛弃疾
笳鼓归来,举鞭问、何如诸葛。人道是、匆匆五月,渡泸深入。白羽②风生貔虎噪,青溪路断鼪鼯泣。早红尘、一骑落平冈,捷书急。
三万卷,龙头客③。浑未得,文章力。把诗书马上,笑驱锋镝。金印明年如斗大,貂蝉元自兜鍪出④。待刻公、勋业到云霄,涪溪石。
选自《稼轩词编年笺注》
【注】①王帅宣子:指王佐,王佐字宣子,1179年以潭州知州身份平定陈唄叛乱。②白羽:裴启《语林》 云“诸葛武侯乘素舆,葛巾白羽扇,指麾三军③龙头客:指科举时代中状元的人,王佐为宋高宗绍兴十 八年进士状元。④貂蝉:指侍从贵臣所着冠上之饰;兜鍪:古时战士的头盔。
15. 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笳鼓归来”既描绘了王佐得胜归来时军乐演奏的景况,也照应了本词题目中的*贺\". B. “貌虎噪\"\"雜賠泣,巧用比喻和对比,着力表现了我军勇武强大和敌军的不堪一击。 C. “浑未得,文章力”写王佐建功却非凭文章,词人敬佩中也暗含对朝廷不识才的遗憾。 D. “笑驱锋铀”写王佐指挥情状,同“谈笑间,檣橹灰飞烟灭\"写周瑜有异曲同工之妙。 16. 本词上片“何如诸葛”'渡泸深入” “白羽风生”三处皆涉及诸葛亮,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根据韩愈在《师说》中的表述,士大夫之族择师之难,难在自己的心理,除了年龄和知识两个要素之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尴尬也让他们很为难。
(2)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述了自己晚景颓废的状况。 (3)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作者用动植物设喻来表达对人生短暂、个人渺小的感慨。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8.参照下面巴金先生的图像《沉思》,结合你对巴金的了解,联系课文《小狗包弟》,写一段巴金的肖像描写和心理描写。要求:①使用第二人称;②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③语言简明、连贯、得体;④不超过80个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9.下面是一封书信的正文部分,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 《语文报》编辑部:
我是清远XX中学学生李小红,是一位酷爱写作的妹仔。久闻你刊大名,决定投稿。现奉上大作《擂茶飘香》一篇,敬请拜读。还望务必拨冗回示为谢!
此致 敬礼!
李小红
2020年11月2日
四、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开学至今,我们学习了《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三篇古代优秀作品,也认识了一些文章中的人物,比如烛之武、荆轲、张良、项羽,班级准备举行一场读书研讨交流会,你对这四人中的
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800字以上。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
A项,“无法辨别真相的复杂信息”错,原文第二段的表述是“提高了接近真相的难度”;“造成英雄人物遭到质疑”错,原文第二段只是说“造成少数人对英雄人物的质疑……”;
C项,原因分析错误,由原文第四段可知,根本原因是我们塑造的属于这一代青年人的英雄形象太少; D项,“是为了……浮华幻象的追求”于文无据,原文第四段是说“在‘颜值’‘金钱’‘地位’等浮华幻象之外,打造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的‘诗和远方’”。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C项,引用的内容并非“关于青年人缺少属于自己的英雄形象”,而是主要从英雄形象的教育意义的角度提出青年人需要有自己的英雄形象。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意思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
D项,“文艺创作者要更加重视英雄人物的肉身存在”理解错误。根据文章内容可知,英雄形象是精神的载体,是“精神偶像”,塑造英雄形象的最终目的还是凸显其精神属性。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内容及艺术手法的分析与概括能力。
D项,“是个喜欢养蚕、爱贪玩的孩子”错,根据文章内容“‘给墨盒儿做垫子’我说的话又多了,‘把蚕儿放在一个空盒里,它就网出一片薄丝来了’”可以看出“我”采桑叶的目的不是因为贪玩,而是“养蚕,给墨盒儿做垫子”。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能力。
B项,“心中流露出一丝愧疚”错,根据文章内容“后来才听说,老师被调走是有人把他反映到上级那儿了,说他把娃娃惯坏了!”“乡村人看不惯这个新式先生,整天和娃娃耍闹,没一点儿先生的架势嘛!”可知,老师并不是愧疚的流下眼泪,而是因为对往事的怀念。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本题考查的是小说从当年的学生“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就是考查第一人称叙事的好处:第一人称,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小说从当年的学生“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以第一人称来叙述。回答本题,主要回答第一人称叙述的好处即可。可以从学生角度来看,有利于表现蒋老师的形象“他牵着我的胳膊朝他住的小房子走去。这回该吃一顿教鞭了!”“初夏的傍晚,落日的余晖里,霞光把小河的清水染得一片红。蒋老师领着我们,脱了衣服,跳进水里打泼剌,和我们打水仗。我们联合起来,从他的前后左右朝他泼水。他举起双手,闭着眼睛,脸上流下一股股水来,佯装着求饶的声调,投降了……”“老师坐在椅子上发呆,一副悔恨莫及的神色”“第二天,早饭后,上第一节课了。他站在讲台上,却忘了朝我们点头还礼,一只手把粉笔盒儿也碰翻了”“老人把丝片接到手里,看着那一根一缕有条不紊的金黄的丝片,两滴眼泪滴在上面……”可以看出蒋老师是一位深受学生爱戴的优秀老师。我长大之后成为老师,并和自己的学生养蚕网丝片儿,体现了老师对“我”的感染和影响,深化了尊师重教、感恩老师主题。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小说文本结尾的艺术效果的分析能力。
小说结尾写三十多年后师生重逢。从故事情节的角度来看丰富完善了故事情节,“他的被卷和书籍,早已捆扎整齐。他站在桌边,强笑着说:‘我等不到丝片儿网成了。你们……把蚕儿……拿回家去吧!’说罢,他提起网兜,背上被卷”这句话反映了他调走时的遗憾,“三十多年后的一个春天,我在县教育系统奖励优秀教师的大会上,意外地碰到了蒋老师”“老人把丝片接到手里,看着那一根一缕有条不紊的金黄的丝片,两滴眼泪滴在上面……”反映了老师心愿的满足,使情节更加完整。从人物塑造上来看,“三十多年后的一个春天,我在县教育系统奖励优秀教师的大会上,意外地碰到了蒋老师”“我”也成为了优秀的老师,是受到蒋老师的影响。
从文章主旨上来看,文章结尾部分,“哪能呢?我告诉他,在我中学毕业以后,回到乡间,也在那个小学里教书。第一个春天,我就和我的学生一起养蚕儿,网一张丝片,铺到墨盒里,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我都带着踏上社会的第一个春天的‘情丝’”,再结合全文来看,文章表达了尊敬老师,感恩老师的主题。 【8题详解】
试题分析: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理解散文作品的内容,语言,表现手法,散文主旨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首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作品内容及主旨。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C项,“老而弥坚”牵强附会。文中是说“刘海粟和黄永玉两位老先生到老还喜欢画那种大红的荷花,或许是岁数使然,衰败之年反喜欢浓烈”,意思是越老越喜欢画大红的荷花。老而弥坚的意思则是形容老年人的心态更加的坚强。语境中老人的心情与坚强无关。故选C项。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概括散文中形象的特点,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形象的外在特征或特点,包括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等等;二是形象的内在品质(内涵、本质、精神)和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三是形象的外显方式(表达技法),包括象征、联想和想象,以及常用的修辞手法。本题问本文主要写了“荷”吸引人的哪些特点,考查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概括“荷”的特点,则要抓住文中写荷的相关细节。第一节“我以为只有荷花当得起‘风姿绰约’这四个字”,第四节“吴湖帆先生的荷花好,但惜无大作,均是小品,如以雍容华美论,当推第一”,第三节“是亭亭的两朵,一红一白,风神爽然”可概括出第一点答案。写出了“荷”之美:荷花风姿绰约,雍容华美,亭亭玉立等。第五节可以概括出第二点和第三点答案。本节集中笔力写“荷”的功用和香味,荷的周身都可以食用,而且味道很好,莲藕制成的粉有特殊的清香,用荷叶煮粥清香扑鼻等。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本题要求考生分析本文写孙犁笔下的荷花和画家笔下的荷花有什么作用。答题前先通读文本,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理解文本的主题。然后抓住文中写孙犁笔下的荷花和画家笔下的荷花的相关语段,再考虑这些内容的作用。本文题目是“荷花记”,就是写荷花的,写了莲与荷的区别,莲与荷的价值,写孙犁笔下的荷花和画家笔下的荷花,多写了与荷有关的东西,当然有利于多角度表现荷花,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文章在写孙犁笔下的荷花时连续用了好几个“那么好”,写画家笔下的荷花时,充分展示了不同画家笔下的荷花之美,增添了对对荷花的审美情趣,也表达了对荷花的喜爱之情。
【点睛】物象就是文学作品中所出现的具体的景物形象,它往往包含着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物象主要出现在托物言志或写景状物的散文作品中。鉴赏散文中的形象,一般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形象的外
在特征或特点,包括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等等;二是形象的内在品质(内涵、本质、精神)和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三是形象的外显方式(表达技法),包括象征、联想和想象,以及常用的修辞手法。 【11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B项,“史馆校勘”是“谢枋得”的官职,二者之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
CD项,“墓旁”限定修饰“僧舍”,作“僧舍”的定语,意思是“墓旁的庙宇”,中间不能断开。还有“于堂上”作“大呼”的后置状语,意思是“在堂上大呼”,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CD两项。
再结合本句意思“咸淳年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路过辛弃疾墓旁的庙宇,听到有急促的声音在堂上大呼,好像在鸣发心中的不平,从傍晚到半夜一直不停”,句子可以断开为: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 故选A。 【12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C项,“《汉乐府诗集》就是词集”说法错误,《汉乐府诗集》不是词集,是乐府诗集。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政治军事才能一直不曾施展”分析错误,这从文中辛弃疾做官时所做的事情可以看出。 故选A。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重”,器重;“相”,为相,担任
相;“入相”,入朝为相;“慷慨”,胸怀大志;“慷慨有大略”,胸怀大志,有深谋远虑。(2)中“经度费”,各种费用;“善”,善于;“斡旋”,周旋,奔走活动;“立”,马上;“事皆立办”,事情都能马上解决。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辛弃疾字幼安,山东历城人。当时虞允文主持国政,皇上下决心要恢复失地,辛弃疾趁机论述南北形势以及三国、晋、汉的人才,所持观点强硬而直露。因为讲和刚刚成定局,(所以)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留守叶衡平素很器重他,叶衡入朝为相,极力向朝廷推荐,说辛弃疾胸怀大志,有深谋远虑。皇上就召见了辛弃疾。不久,辛弃疾担任了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湖湘地区盗贼四起,辛弃疾都讨伐平定了他们。又想要修建新的营垒,准备招步兵两千人,马军五百人。先拿铜钱五万在广西买了五百匹马,皇上又下诏命令广西安抚司每年捎带买三十匹。当时枢府有不愿做这件事的,便屡次阻挠他,辛弃疾干得反而更加卖力,最终也没有改变他的想法。(虽然)各种费用上万计,(但)辛弃疾善于斡旋,事情都能马上解决。进谏的人把辛弃疾聚敛财富的事上奏给了朝廷,朝廷就下发了御前金字牌,让他日落的时候停止工作。辛弃疾接到后把它藏了起来,亲自监督修建的人,限期一个月建成飞虎营栅,超过期限就要按军法治罪。飞虎营栅如期落成,辛弃疾上书陈述事情的经过,画好图纸呈给皇上,皇上于是消了气。当时连续下了几个月的秋雨,有关部门说造瓦很困难,辛弃疾问:“需要用多少瓦?”回答说:“二十万。”辛弃疾说:“不用担忧。”命令厢官除官舍、神祠之外,动员居民每家献出沟敢瓦两块,两天不到就备齐了,僚属都叹服。军队建成,雄镇一方,是江上各部队中最好的一支。
当时江西一带发生严重饥荒,皇帝命令辛弃疾督办赈灾事务。刚到灾区,辛弃疾就在大路边张榜说:“囤积粮食的流配,强买粮食的杀头。”接着下令拿出公家全部的官钱,根据情况借贷钱给有实际能力的人,命令他们到别的地方购买运回粮食,约定月底到城下销售。于是运粮的船只接连来到,粮价自行降低,百姓因此得以熬过饥荒。当时信州太守谢源明乞求拔运米粮救助,部属都不答应,辛弃疾说:“都是一样的老百姓,而且都是皇上的子民。”就拿出十分之三的粮食给了信州。皇帝嘉奖了他,给辛弃疾涨了一级俸禄,后来他又因为谏官弹劾丢掉了职务。
辛弃疾擅长作词,词风悲壮激烈,有《稼轩集》流传于世。咸淳年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路过辛弃疾墓旁的庙宇,听到有急促的声音在堂上大呼,好像在鸣发心中的不平,从傍晚到半夜一直不停。枋得拿着蜡烛写文章,准备天亮祭祀辛弃疾,文章写成声音才停止。德秸初年,枋得向朝廷请示,朝廷加赠辛弃疾为
少师,谥号忠敏。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暗含对朝廷不识才的遗憾”理解错误。原文有“金印明年如斗大,貂蝉元自兜鍪出”,可以见出词人对王佐的期望,而且被任命评定叛乱,可见被皇帝信任。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用典的作用。用典,又叫用事,是一种修辞手法,多见于诗歌中。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为用典。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 用典可以使立论有根据;可以委婉表意,诗中有不便直述者,可借典故之暗示,婉转道出作者之心声;可以减少语辞之繁累;可以充实内容、美化词句。 本题,要求分析“何如诸葛”“渡泸深入” “白羽风生”三处皆涉及诸葛亮的原因。
“何如诸葛”意思是和诸葛亮相比怎么样?在词中,辛弃疾将王佐比作诸葛亮,表达了对王佐的推崇和赞赏。 “渡泸深入”前有“匆匆五月”,点明了王佐和诸葛亮出兵的时间一致,表面写诸葛亮,暗写王佐平寇之事。 “白羽风生”本是指诸葛亮的白羽扇,一派儒将打扮。此处用此句突出王佐也有儒将风度。 【17题详解】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本题默写时要注意以下重点字词:“卑”“盛”“谀”“繁”“鬓”“潦”“蜉蝣”“渺”“粟”等。 【18题详解】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实际考查图文转化的能力。考生在解答此类题时,一是审读画面,明确画面构成要素。尤其是对其中的关键因素,如人、景、物等信息进行观察,弄清主体与背景的关系;二是聚焦人物的言行举止、表情神态、穿着打扮及人物间的关系;三是发挥合理想象,丰富画面信息,发挥想象补充画面信息,主要是借助漫画提供的情境,丰富画面内容,是对画面信息的深
入感知过程;四是类比联想,探究画面寓意,将画面信息跟现实生活相联系,深入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在类比中明晓漫画寓意。
本漫画是巴金先生的图像《沉思》,要求结合对巴金的了解和联系课文《小狗包弟》写一段巴金的肖像描写和鞋里描写。肖像描写要根据漫画来写,比如头发如雪,面容消瘦,眉头紧锁,表情严肃,低首沉思。心理描写要结合对巴金的了解以及课文《小狗包弟》来写,《小狗包弟》表达了对妻子的怀念,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失去小狗包弟的痛悔之情,以及反思“文革”这段岁月。 【19题详解】①“妹仔”改为“女生” ②“你刊”改为“贵刊” ③“大作”改为“拙作”或“拙笔” ④“拜读”改为“指正” ⑤“务必”改为“能”或“能够”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从题干来看,这是一封投稿信,“有五处表达存在不得体的情况”,要求找出来并进行修改,根据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辨析是否得体,并进行修改。
第一处,“妹仔”不当,过于口语化,与“投稿信”这一正式场合不合,应改为“女生”; 第二处,“你刊”不当,称呼对方,一般使用敬辞“贵”,即“贵刊”;
第三处,“大作”不当,“大作”是敬辞,称别人的作品,此处是说自己的作品,应使用谦辞“拙作”或“拙笔”; 第四处,“拜读”不当,“拜读”是读别人作品或书信的敬词,不能说别人读自己的作品,应改为“指正”,“指正”是谦辞,用于请人对自己的意见或作品加以批评修正;
第五处,“务必”不当,“务必”意思是“必须,一定”,用在此处,口气过于强硬,可以删除,或改为“能、能够”。 【20题详解】例文: 永远的英雄——烛之武 亲爱的各位老师和同学们:
大家好!我很高兴参加这次读书研讨班级友流会。在我们所学习的文言文中,我最敬佩烛之武的精神品质,在我心中,他是永远的英雄。
烛之武的不计得失,目光长远让我敬佩。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烛之武一生抑郁不得志,直到国家衰落、民族危机之时,他被人推出,用性命与秦王赌搏。烛之武像一把利剑,每天不得绽放锋芒,日久天长,宝剑也不再散发出寒光,只能在岁月的长河腐朽。但是金子就会发光,在历史的更迭中,金子总能绽放光芒。烛之武之光荣惊动佚之狐,平生之积怨找到了宣泄口,他却只能质问郑伯之无能。在私怨和百姓面前,他选择了百姓。于是,烛之武先天下之忧而忧,踏上了生死莫测的征途。
烛之武的担当精神让我敬佩。顾炎武曾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烛之武本已是垂暮之年,本应安享晚年,在金卧玉床上度过余生,但因为郑伯无能,他只能靠喂马支撑穷困潦倒的生活。在关键时刻,烛之武也许想了很多。他恨郑伯,却爱苍生;他年老体衰,却敢担当大任;他生而不凡,却不能尽才。他敢担国家生死,民族兴亡之大任,为国尽忠效力,垂暮之年切仍为国家效力,是一位敢于担当的英雄。
烛之武的大无畏精神让我敬佩。鲁讯曾说过:“有些人为国家,为人民而死,他们的死重于泰山。”烛之武被绳子从高耸的城墙上吊下时,皎洁的月光照在他的满头白发,更添一抹凄凉。微风拂起他的银发,露出他那双燃烧着火焰的眼睛,他步履蹒跚却十分坚定,他做好了必死之准备!走进强秦的军营,他与秦王周旋,他字字珠玑,设身处地为秦国着想。最终,他赢得了秦主的信任,化干戈为玉帛,为两国换来了长久的和平。郑国的百姓将水远记着烛之武这个不平凡的人,他是真正的英雄。
岁经千古,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只有真正的英雄才能留下英名,留芳千古。烛之武,永远的英雄!他的英雄品质是不朽的。
谢谢大家,我的发言完毕!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本题为任务驱动型作文。 审题:
首先,要熟悉烛之武、荆轲、张良、项羽这四个人物的形象。
烛之武是一个智勇双全的爱国义士,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他在说秦伯之前,只是郑国的一个圉正,小小的养马官,有着怀才不遇的愤怨,但在郑国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只身去说服秦伯,足见其义、勇。说服秦伯时,他只字不提郑国利益,而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分析亡郑对晋有利,而存郑对秦有利,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运用智慧最终化解了郑国的危难,所以说他是一个有义有勇有智谋的爱国之士,具有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烛之武不顾年迈,临危受命,夜缒而出,不避险阻,只身前往秦营之中,因势利导,妙语退秦师。烛之武以个人之力,挽救了国家的危亡。 张良,秦末汉初杰出谋臣,西汉开国功臣,政治家,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张良先辈在韩国任过五代韩王之国相。力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季父项伯,使得刘邦顺利脱身。凭借出色的智谋,协助汉王刘邦赢得楚汉战争,建立大汉王朝,帮助吕后之子刘盈成为皇太子,册封为留侯。精通黄老之道,不恋权位。《史记·留侯世家》专门记载了张良的生平。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评价他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项羽,出生楚国贵族,勇武过人,但骄傲自大、刚愎自用,且智谋不足。在鸿门宴上自大无谋,沽名轻敌,当听到曹无伤告密后,勃然大怒,下令“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暴露了他骄傲自大,不可一世的神气。当他听了项伯“善遇之”的话后,又马上许诺,轻易改变主意,不去进攻刘邦,表现出他头脑简单、刚愎自用
的特点。当刘邦假意殷勤,说什么“令将军与臣有隙……”时,他毫无觉察,反而将告密的曹无伤和盘托出,“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更进一步说明了项羽的麻痹轻敌,不懂策。当他见了樊哙反喜其勇,受了责备,无以应对,表现了他不辨是非,不善辞令的特点。在关键时刻,又不善采纳军师范增的意见,也不善于识破敌人的阴谋,特别是刘邦已经逃走,他在失败的情况下,仍不醒悟,表现了他的麻木不仁,头脑不清。 荆轲是深沉,刚毅,慷慨的。他准备信物,深谋远虑。迟发见疑,他怒叱太子。取道易水,慷慨悲歌。他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划,义劝樊於期。临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明知“一去不复还”,仍然一往无前终已不顾”,行刺不就,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英雄气概,值得称道。
其次,根据选取自己的对这四个人熟悉及理解的程度来选定人物。在文章结构上,可以采用并列的结构方式来写,比如,荆轲,可以将荆轲的形象品质分点来写,他的深谋远虑,他的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他的善于言辞等。
最后,注意写作要求,写成发言稿的形式,在写作时注意格式的要求。 立意:
成大事者当不拘小节,做人懂得取舍 永远的英雄——烛之武 我心中的张良 悲情英雄项羽 素材:
面对雄心勃勃的秦穆公,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更要有智慧。慷慨陈词间,有烛之武对郑国的一片赤诚,还有对局势的准确掌控;寥寥数语里,有烛之武对人情的自如练达,还有对世事的深刻洞明。所以,一场思想的碰撞之后,“秦伯说,与郑人盟”,一场灭国的灾难,就这样化为无形。“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感谢《左传》为我们记下了那位忠勇睿智的老人,纵然隔着千年看去,他依然傲然屹立在历史长河中,那就是烛之武。
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将荆轲否认,在他身上,我们还是可以看见许多非常崇高的精神。
首先,他十分忠诚,忠于国家,忠于自己的主人太子丹。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都只有一次,但是他却能在一个国家陷入危难之际,以壮士的身份挺身而出,丝毫不为自己的`性命着想,为了国家他可谓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而太子丹对他稍微失去了点耐心他就十分过意不去,甚至改变了他等朋友的计划。这在客观上也减少了他成功的可能性。荆轲如此“竭尽忠诚,至死方休”,也完全称得上是“士为知己者死”了吧。
第二便是他的侠肝义胆,他虽然谋略出现失误,但是十分有胆识:荆轲明明早在易水河畔慷慨悲歌时就早
已知道自己的下场,他“心知去不归,徒有世后名”可是他依然义无反顾,为了自己的国家慷慨赴死,这样的侠肝义胆难道不是可歌可泣的吗?
鸿门宴上,他念及曾经的兄弟情义,没有下令杀死刘邦,而此时范增命令项庄在军营之中表演舞剑,准备随他的手势行刺刘邦,可是他并没有下令,这就是著名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了。秦宣布投降后,刘邦约法三章,款待百姓。他一入咸阳,便屠全城百姓,杀秦王子婴,火烧阿房宫,称西楚霸王。之后又将怀王刺杀,他的复仇心才昭然若揭。天下诸侯纷纷讨伐他,可是都惧怕于的气魄。 结构:
这是一篇以讲演稿写成的作文。文章开头就开门见山的表明自己的观点,“我最敬佩烛之武的精神品质,在我心中,他是永远的英雄。”与题目相照应。接下来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文章用三个并列的段落来讲述烛之武为什么是我心中的英雄,如:“烛之武的不计得失,目光长远让我敬佩”“烛之武的担当精神让我敬佩”“烛之武的大无畏精神让我敬佩”。最后总结“他的英雄品质是不朽的”。文章结构清晰,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结构来写作。在语言方面,文章多处引用名言,如:范仲淹、鲁迅、顾炎武等人;在句式上也采用比喻、排比等,富有文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