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
过广陵,入洞庭,浩浩荡荡,四无涯涘。晚见红日落于水内,次早见炬火然灼水面,渐望渐高,乃明星也。吾游行天下,山吾皆以为卑,水吾皆以为狭。非果卑果狭也.目能穷其所至则小之矣。物何大何小?苏子瞻曰:“覆杯水于地,芥浮于水,蚁附于芥,茫然不知其所济。少焉水涸,蚁即径去,见其类,出涕曰:几不复与子相见,岂知俯仰
①
之间,有方轨②八达之路乎?”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犹杯水也,舟犹芥也,人犹
蚁也。吾乌③知蚁之附芥,不以为是乘桴④浮海耶?其水涸而去,不以为是海变桑田耶?四海虽广,应亦有涯。目力不至,则望洋而叹,因所大而大之耳,今在洞庭,吾目力穷焉,即以为洞庭为吾之海可也。
(选自《虞初新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有删改)
[注1①俯仰:表示时间短暂。②方轨:两车并行。③乌:怎么。④桴:小竹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南极潇湘 .B.薄暮冥冥 .
极:到达 薄:迫近
第 1 页 共 3 页
C.春和景明 .D.沙鸥翔集 .
景:景色 集:停息
(2)下列句子中,加点“乃”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A 例句:渐望渐高,乃明星也 .A.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B.乃悟前狼假寐 .C.乃不知有汉 .D.蒙乃始就学 .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D
A.甲文选自《岳阳楼记》,其作者是范仲淹,范仲淹字希文,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B.两文都大量运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富有音乐美。 C.乙文引用苏轼讲的故事,意在表明虽然洞庭浩瀚,但不能因为认识有限而感叹自身渺小。
D.两文在写法上都是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甲文重在劝勉言志,乙文重在阐发哲理。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5)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非果卑果狭也目能穷其所至则小之矣。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ABD.正确;
C.有误,句意为: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景:日光。 故选:C。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和用法。 A.“乃”表判断,是; B.“乃”是副词,才; C.“乃”是副词,竟然; D.“乃”是连词,于是,就;
第 2 页 共 3 页
“渐望渐高,乃明星也”中的“乃”是动词,表示判断,可译作“是”; 故选:A。
(3)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内容理解。梳理材料内容,根据平时积累和对材料的理解,找出说法正确的一项即可。
A.有误,范仲淹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B.有误,“大量运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不符合乙文的特点;
C.有误,根据“目力不至,则望洋而叹,因所大而大之耳”可知,作者引用苏轼讲的故事意在表明不能因为认识有限而妄下定论; D.正确; 故选:D。
(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句中重点词语有:览,观看,欣赏。得无……乎,大概……吧。句意为:(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5)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这个句子的大意是“并不是这些山真的矮小,也不是这些河真的狭窄,是因为它们一眼就能看到尽头,所以才觉得小罢了”,据此断句为:非果卑果狭也/目能穷其所至/则小之矣。 答案: (1)C。 (2)A。 (3)D。
(4)(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5)非果卑果狭也/目能穷其所至/则小之矣。
第 3 页 共 3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