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 序古诗名字 序号 1 《山 村》 2 《古朗月行》 3 《咏 鹅》 4 《画 鸡》 5 《登鹳雀楼》 6 《 画 》 7 《锄 禾》 8 《梅 花》 一年级下册 序号 古诗名字 1 《静夜思》 2 《春 晓》 3 《绝 句》 4 《赠汪伦》 5 《春夜喜雨》(节录) 6 《长歌行》(节录) 7 《长恨歌》(节选) 8 《绝 句》(节选) 二年级上册 序号 古诗名字 1 《山行》 2 《夜宿山寺》 3 《望庐山瀑布》 4 惠崇《春江晓景》 5 《所见》 6 《回乡偶书》 二年级下册 序号 古诗名字 1 渔歌子 2 咏柳 3 华山 4 早发白帝城 5 忆江南 6 宿新市徐公店 7 小池 三年级上册:
作者 邵 雍 李 白 骆宾王 唐 寅 王之涣 李 绅 王安石 作者 李 白 孟浩然 杜 甫 李 白 杜 甫 白居易 僧志南 朝代 宋 唐 唐 明 唐 唐 宋 朝代 唐 唐 唐 唐 唐 汉(乐府诗) 唐 宋 作者 杜牧 李白 李白 苏轼 袁枚 贺知章 作者 张志和 贺知章 寇 准 李 白 白居易 卢纶 杨万里 朝代 唐代 唐代 唐代 宋代 清代 唐代 朝代 唐代 唐代 宋朝 唐代 唐代 唐代 宋代 1
序号 题目 1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 《赠花卿》 3 《竹里馆》 4 《示儿》 5 《望天门山》 6 《敕勒歌》 7 《鸟》 8 《望洞庭》 9 《元日》 三年级下册: 序号 题目 1 《游子吟》 2 《村居》 3 《绝句》 4 《乡村四月》 5 《观书有感》 6 《石灰吟》 7 《江南》 8 《江上渔者》 9 《小儿垂钓》 四年级上册: 序号 题目 1 《鸟鸣涧》 2 《暮江吟》 3 《春江花月夜》 4 《月夜忆舍弟》 5 《西江月》 6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 《寄扬州韩绰判官》 8 《琵琶行》 9 《凉州词》 10 《入京》 11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2 《梅花》 13 《江雪》 四年级下册: 序号 题目 1 《兰溪棹歌》 2 《桃花溪》 3
作者 杨万里 杜甫 王维 陆游 李白 白居易 刘禹锡 王安石 朝代 宋 唐 唐 宋 唐 北朝民歌 唐 唐 宋 作者 孟郊 高鼎 杜甫 翁卷 朱熹 于谦 范仲淹 胡令能 朝代 唐 清 唐 宋 宋 明 汉乐府 宋 唐 作者 王维 白居易 张若虚 杜甫 辛弃疾 王维 杜牧 白居易 王翰 于谦 岑参 卢梅坡 柳宗元 作者 戴叔伦 张旭 杜甫 朝代 唐 唐 唐 唐 宋 唐 唐 唐 唐 明 唐 北宋 唐 朝代 唐 唐 唐 《江畔独步寻花》 2
4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宋 5 《春日》 朱熹 宋 6 《滁州西涧》 韦应物 唐 7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 宋 8 《题临安邸》 林升 宋 9 《舟夜书所见》 查慎行 清 五年级上册: 序号 题目 作者 朝代 1 《房兵曹胡马》 杜甫 唐朝 2 《马诗 》 李贺 唐朝 3 《乌衣巷》 刘禹锡 唐朝 4 《浪淘沙》 白居易 唐朝 5 《鹿柴》 王维 唐朝 6 《乐游原》 李商隐 唐朝 7 《饮湖上初晴后雨 》 苏轼 宋朝 8 《过分水岭》 温庭筠 唐朝 9 《冬夜读书示子聿》 陆游 宋朝 10 《冬景》 苏轼 宋朝 五年级下册: 序号 题目 作者 朝代 1 《登飞来峰 》 王安石 宋朝 2 《 题西林壁 》 苏轼 宋朝 3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唐朝 4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唐朝 5 《秋浦歌 》 李白 唐朝 6 《悯农 》 李绅 唐朝 7 《竹石》 郑板桥 清朝 8 《已亥杂诗》 龚自珍 清朝 9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宋朝 10 《枫桥夜泊 》 张继 唐朝 六年级上册: 序号 题目 作者 朝代 1 《凉州词》 王之涣 唐 2 《浪淘沙》 刘禹锡 唐 3 《十五从军征》 《乐府诗集》 汉 4 《出塞》 王昌龄 唐 5 《墨竹图题诗》 郑燮 清 6 《苍松怪石图题诗》 李万膺 清 7 《墨梅图题诗》 王冕 元 古文: 1《杨震暮夜却金》范晔
(杨震)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
3
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wei)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2.《东施效颦》韩非子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3.《楚王好细腰》墨子
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腰,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黎黑之色。 六年级下册 序号 题目 作者 朝代 1 《四时田园杂兴(一)》 范成大 宋 2 《四时田园杂兴(二)》 范成大 宋 3 蝶恋花 答李淑一 毛泽东 4 《别董大》 高适 唐 5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唐 古文: 1.《矛与盾》韩非子
楚人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2.《鹬蚌相争》(战国策)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3. 《学弈》孟子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yuán)弓缴(zhuó)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fú)若之矣(yǐ)。为是其智弗若与(yú)?曰:非然也。 4. 《叶公好龙》 (汉)新序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