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的发展

论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的发展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论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的发展

论文题目论互联网金融在我国未来的发展 学生姓名:李胜男 学号:201300703014 专业:13级应用统计学 论互联网金融在我国未来的发展 李胜男

(学号:201300703014)

摘要:中国互联网金融]1[在2013年的井喷式发展既符合来自融资者与投资者的需求,也与利率市场化改革尚未完成有关.目前网络借贷、网络理财与网络支付清算是中国互联网金融的最主要形式.中国互联网金融之所以能够获得蓬勃发展,应归因于大数据、供应链金融、服务功能前移、支付手段创新与迭代式开发理念等一系列创新.展望未来,产业融合与市场细分将是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路径,而人才流动与模式创新将是推动整个产业不断进步的动力.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主要模式未来趋势蓬勃发展 1 引言

2013年注定将成为中国互联网行业值得纪念的一年.一直以来若隐若现的互联网金融在这一年里集中发力.短短几个月时间内,与此概念相关的公司便创造了多项奇迹.中国互联网金融在2013年出现井喷式发展,并非出于偶然.

从融资者角度来看,由于小微企业贷款]2[具有“时间紧、金额低、次数多”的特点,与一般商业银行的批贷步调明显不符,所以小微贷款对商业银行的吸引程度也就大打折扣.因此,小微企业通常会转为寻求其他融资途径.在这一背景下,互联网金融利用其低成本和人口聚集优

势,在满足大量小额资金需求的同时,也满足了互联网人群的零散投资愿望.这种一举两得造就了互联网金融在中国如此迅猛的发展.互联网金融的爆发式增长,既是一系列创新导致的偶然,也是大环境造

就的必然.

从投资者角度来看,互联网金融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中小投资者的实际需求量身定制的,后者具有单笔资金量小、投资时间碎片化、缺乏充分的投资鉴别能力、对资产的流动性需求高等特点,帮助中小投资者甄选合适的投资机会以获取最大收益.

此外,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也与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尚未完成有关.在一定程度上,互联网金融突破了利率管制,帮助投资者获得了更高的市场化利率.这一方面为投资者以及互联网公司提供了新的盈利机会,另一方面也对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造成了新的冲击.

2 当前中国互联网金融的主要形式

一直以来,市场对互联网金融都有一个疑问:究竟是互联网行业金融化,还是金融行业互联网化?从目前的行业发展态势来看,后者占据了主导地位.目前中国互联网金融正处于发展初期,谋求跨界发展的捷径就是模仿和替代现有金融中介的功能.目前的中国互联网金融形式主要可分为网络借贷、网络理财与网络支付结算

三种形式. 2.1 网络借贷

目前网络借贷是中国互联网金融的最重要形式.网络借贷是指利用互联网的独特优势来从事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传统金融中介服务.当前中国网络借贷又可以分为P2P、小贷与众筹三种模式,这三种模式的代表性公司分别为拍拍贷、阿里小贷与点名时间.

在上述三种网络借贷的模式中,阿里小贷最有发展前景.从2002年时阿里创办诚信通算起,阿里贷款的发展经过了三个主要阶段,分别是数据积累期、经验积累期以及独立发展期.在数据积累期,阿里利用淘宝和诚信通对会员进行交易诚信度评估,帮助会员获得采购方的信任.这一时期内淘宝的快速发展,为阿里累积了大量的基础数据.在经验积累期,阿里探索与工行、建行等机构联合放贷,先后推出两款针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产品.虽然该时期内阿里仅仅是银行渠道的延伸,但相关操作实践帮助阿里积累了大量经验.自2010年起,阿里进入了独立发展期.阿里分别在重庆和浙江成立了两家小额贷款公司,正式开始

了独立放贷进程]2[.

2.2 网络理财

网络理财]3[是指传统金融机构或互联网企业通过网络发行理财产品,将募集资金用于投资,利用投资收益向理财产品持有者支付本息的业务.目前中国代表性的网络理财产品有阿里巴巴的余额宝、百度的百发基金等.严格来说,网络理财模式只是传统理财业务在互联网领域的服务延伸.其对投资者的最大贡献在于节省了时间和交通成本,有助于后者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有效的资金管理.

2.3 网络支付结算

网络支付结算是指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平台为网络商城的顾客提供的支付结算服务,其代表性产品包括支付宝、财付通等.

随着电商井喷式的兴起,互联网支付的重要性也愈发凸显.互联网支付平台利用庞大的用户群体,可以迅速累积天量的交易数据.互联网公司可以利用其在数据挖掘方面的优势,对用户行为进行分析,从而帮助自身或其他平台完成信用评估、精准营销等一系列活动.目前互联网支付已经演变为继银行卡收单支付之后第二大的三方支付平台.

3 中国互联网蓬勃发展的原因

中国互联网金融之所以能够在近年来异军突起并开始对传统金融机构形成显著冲击,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提供的一系列新技术能够克服传统金融机构面临的一些缺陷,或者能显著降低传统金融业务的相关成本.

3.1 大数据

在大数据面前,传统的采样分析等统计方式黯然失色.通过数据挖掘得到的结论,可以精确刻画分析对象的行为倾向、偏好、能力、甚至是隐私.这些数据对于产品的营销和客户评估等方面意义重大.

从数据的采集情况看,目前金融机构的内部数据系统已经形成了相当庞大的数据体系.

在数据的获取渠道上,互联网企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淘宝和百度等网站却已彻底融入了人们每日的生活.用户每天在这些网站浏览的时间相当可观,即使没有消费,也会让网站收集到完整的行为和偏好

数据,从而形成精准营销的一手资料.从这一点区别出发,目前银行等金融机构即使具备一定的大数据分析能力,也没有累计足够的数据,使得大数据所能发挥的作用还很有限.

此外,从产业人才的构成上看,传统金融机构相比

互联网企业存在明显弱势.互联网企业的核心是算法研究人员和开发人员,对大数据分析较为熟悉,而金融机构的人员大部分不具备大数据分析的相关知识,对于相关应用的认知仅仅停留在概念阶段.在这一方面,传统机构很难跟上互联网企业的前进步伐.

3.2 供应链金融

阿里小贷取得的成功,在很大程度应归功于供应链金融.在一条完整的供应链]4[中,存在着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等环节.这些环节中的某几个会因为规模较大、竞争力强而处于相对优势地位,形成整条供应链的核心部分.而剩下的企业则沦为上下游的配套部分,通常在价格、账期以及交货条件方面话语权很小.这些企业以小微企业为主,在上下游的压榨和银行的漠视中艰难地生存,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很大,导致整条供应链失衡.所谓供应链金融,就是以这些核心企业为出发点,找到供应链中失衡的部分,给予资金方面的支持,使得整个链条流动性得以增加,最终整个产业均能够进入良性循环.

3.3服务功能前移

随着服务功能的前移,对金融机构网点的需求会相

应减少.网点所能提供的服务会逐步渗入到浏览器、手机APP、电话银行等更加贴近用户的媒介中去.这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在于实体网点减少带来的成本节约,金融机构可以利用节省的资金进行业务拓展.

3.4 支付手段创新

几千年来,人类的支付手段在经历了实物、黄金、钞票、票据等阶段之后,进入了信用支付阶段.未来支付的竞争不再依赖于用户在哪个银行拥有账户,而更依赖于哪个平台能兼容更多的商户,获取更多的用户信息,以及为用户提供更多方便.

3.5 迭代式开发理念

阿里巴巴副总裁曾鸣指出,互联网产品开发与普通产品最大区别在于其迭代]5[的性质.传统上,新产品的推出是基于一种设想(或理论),之后在其上进行可行性研究、市场调研、产品开发、试运行等一系列步骤之后再推向市场进行验证. 在这种模式下,传统决策者依靠直觉做决定的过程会被数据分析取代.在这个时代,数据的权威大大增强,大部分由人做出的决策最后看来都与赌博类似.数据面前人人平等,必将带来金融组织

形式的深刻变革.在这方面,灵活的中小机构更具优势,大机构内部让人眼花缭乱的管理层级和冗长的产品开发流程势必在这种全新变革中处于劣势.

4 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前景展望

未来中国互联网金融新格局的关键词应该是业态融合与市场细分. 4.1 业态融合

目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主要是两股力量相继发力的结果.一方面是互联网企业看到了传统金融业态的高额利润,于是谋求跨界发展.另一方面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看到互联网在业务拓展上的强劲动能,希望借力扩张.对互联网企业来说,暂时的监管缺位使得其可以进入原本需要牌照才能经营的领域而大大获利.但这种突破不是无限制的.随着法律法规的健全,监管套利行为终将被控制.如果互联网企业也需要拿到牌照才能经营金融业务的话,生存的根本就要转向核心竞争力.

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于专业的金融管理人才,互联网企业的核心则在于专业的技术人才.为了抢占市场,两类专业人才在未来几年肯定会呈现相互流动的趋势.互联网金融业跟传统金融业的人才构成也会逐

步趋同.互联网是扁平化的,金融机构是层级化的.相互融合必然带来全新的组织形式.人才的发现机制也必将改变.互联网上,人人平等,个人能力出众的草根英雄很容易脱颖而出.但金融机构选拔人才则相对审慎,层层考核层层筛选,这个过程本身就会扼杀大量人才的创造力.在新格局下,金融机构需要融入互联网开放的基因,而互联网也需要借鉴金融机构谨慎的态度.融合带来的不仅是新的业态,更是新的机

制]6[.

4.2市场细分

目前来看,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服务的对象存在明显差异.互联网金融充分抓住了传统金融业服务的薄弱环节——小微企业和中低收入的个人.对传统机构来说,服务这部分群体的边际成本较高,但收益很少,所以多数不愿屈尊去发展这片市场.虽然目前部分中小银行也在大力开辟小微企业和个贷市场]7[,但是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发展一直缓慢,大量的需求依然未能被满足.对于互联网来说,情况则完全不同.互联网服务该人群的边际成本几乎为0,而且互联网本身的用户也以这类群体为主,所以顺便发展金融业务完全属于顺理成章.

以目前这种格局发展下去,双方都利用各自的比较优势服务不同的对象,不存在谁抢了谁的饭碗一说.而且,由于互联网平台自身的局限性,各平台的金融产品暂时还只能服务于平台客户.这就形成了天然的市场细分.经过一段时间的运作后,各细分市场的服务会趋于成熟,专业化服务会变成各种专业金融服务提供商的优势所在.即便未来服务扩大,各家也不会放弃各自的优势行业,细分市场概念依然会被加强.大而全的服务提供者越来越难以保证个体服务的专业性.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谋求深度发展,早已成为社会的普遍规律,互联网金融也不会例外.

参考文献:

[1]郑舰,张定新等.科技与金融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 李琦.论网络金融的个人理财发展[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7,(1).

[3] 郝宇杰.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 [4] 李晓林.金融的未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 王倩.我国金融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经济师,2008,(2).

[6] 刘旭辉.互联网金融前景规划[J].辽宁经济干部学院学报,2003, 19(5):76-79.

[7] 郭庆.互联网对传统银行业影响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

学,2003:9-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