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热词产生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网民群体意见表达的社会心理审视
网民群体社会角色认知:具有独立思想和观点的网络公民集合。社会角色是“在社会系统中与一定社会位置相关联的符合社会要求的一套个人行为模式”,也可以理解为“个体在社会群体中被赋予的身份及该身份应发挥的功能”。网络社会具有数字化、去中心化等特点,网络身份的认同过程也随之改变。在互联网中,网民可以自由决定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扮演什么角色。因为没有面对面人情的压力,网友可以自在地表达意见,让不同的立场与观点彼此交锋。网络空间日益具备公共领域的特点,网民可以针对共同关注的社会事件或现象公开讨论,产生对事件或现象的一致描述(即网络热词),形成共同的意见或倾向。
网民群体意见表达的社会动机:交往与自我实现。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也称动机论)认为,驱使人类行为的动力是人的基本需要,这些需要可分为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自我实现需要五个层次。反观网络社会群体上网交流的目的,大体分为两种:一是把网上交流当做工具,为某种目的而与网上的符号和人沟通;二是把网上沟通本身当做目的,即享受网络沟通给人带来的愉快和充实之感。网络热词个性化、前瞻性的表达特点契合网民的生活态度,满足了网民群体的自我实现需求。
网络热词折射民意表达的心理动力:从众。从群体心理角度来看,网络热词的广泛传播是借助网络社会群体中的从众心理实现的。群体施加压力使个体从众有两种形式:信息性压力和群体规范压力。目前,网络是人们接收和交流信息最重要的途径,对网络热词的创造、使用和传播成为网民辨别同类人群的主要标志。为了避免遭受信息压力,网民群体积极参与“全民造词运动”,网络热词随之不断涌现。
群体成员相互交流彼此影响,会形成一套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与评判标准。群体心理学家塞奇·莫斯科维奇指出,个体在群体中会有意无意地将群体的行为方式强加于己,力求与群体保持一致。唯有如此,个体才能感到自己确实属于某个群体。基于群体心理的推动,新颖且个性化的表达方式一旦出现,便会迅速成为在线交流的新范式,逐步被网络社会群体成员接纳,成为网络热词。经过时间的发酵,网络热词将逐步走出虚拟空间,进入主流话语体系,塑造出独特的社会文化景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