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在当代大学生中传播的调查与对策
2024-07-10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第34卷第6期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Vo1.34 No.6 0ct.2014 2014年l2月 网络流行语在当代大学生中 传播的调查与对策 周莹萍,陈泽虹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 10300) 摘要:课题小组选取广东代表性全日制本科及大专院校的大学生和教师为调研对象,通过研究 网络流行语在广东高校的传播,分析其传播特点和传播渠道、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双重影 响,并思考相应对策:从传播学的角度引入“把关人”理论,建议学校加强网络监控,优化网络环境; 借鉴“议程设置”理论。培育“意见领袖”,引导网络舆论,弘扬主流文化;根据“沉默的螺旋”效应, 组建“网络天使”,提高网络素养,共建网络文明,由此消除网络流行语的负面影响,使之成为有益 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传播特点;价值观;对策 中图分类号:G 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98(2014)06.0090—05 针对网络流行语.学界尚未有一个权威的定 一义L1]。本文将网络流行语界定为来源于网络、流行 、于网络,由网民创造并传播,不遵守传统语言规范, 具有非主流特色的一种媒体语言。因为其呈现出简 洁实效、娱乐诙谐、求异创新的特征,在大学校园传 播极其迅猛,有一定的正效应;但是其负效应不可小 觑——消极、粗俗、异化、反叛,扭曲当代大学生的世 界观、价值观。广东轻院课题小组选取广东5O所5 网络流行语在当代大学生 中的传播现状 课题小组选取中山大学《中大青年》、暨南大学 类代表性全日制本科及大专院校的大学生和思想政 治教育课教师为调研对象。共发放问卷500份,回 收50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479份,有效率达 95.8%。调查小组针对网络流行语在广东高校的传 播现状认为,网络流行语在广东高校的传播十分迅 速,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不可忽视,建 议学校设立“网络警察”。加强网络监控,优化网络 环境,共建网络文明。 《暨南青年》、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轻院青年》等 报纸,以及校园标语广告横幅、海报、广播等高等学 校学生媒体语言为材料统计,结果显示它们均对网 络流行语持开放态度。2014年4月,《轻院青年》举 行了“神话降临之神回复”活动。寻找校园“最神回 复”。在活动前期宣传中,主办方采用时下热门网 络流行语“且行且珍惜体”撰写宣传文案——“刷微 博虽易,神回复不易。且行且回复”,打响了活动宣 传的第一波攻势。在“神回复活动”中,无论是话题 的发起还是话题的回复,网络流行语均随处可见。 网络流行语频频出现在校园迎新、社团招新的 横幅标语中。以2014年女生节为例,“星星体”遍 收稿日期:2014.09—20 作者简介:周莹萍,女,湖北潜江人,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文学硕士。 2014年第6期 周莹萍,等:网络流行语在当代大学生中传播的调查与对策 .91. 布各大高校横幅,如“在这里,没有超能力的我们遇 到远胜千颂伊的你:给你们.来自猩猩的我们的一片 心以及啤酒炸鸡”、“雨晴,都教授说你不胖”、“没 有炸鸡和啤酒.你也是我们的千颂伊”等。由此可 见,无论是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兴媒介,还是报纸、横 幅、海报、广播台等传统媒介,都是网络流行语的传 播途径。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传播范围广。在校时间越久使用率越高 根据数据分析.广东各大高校、各个年级九成多 大学生均有接触或使用过网络流行语。由此可观, 网络流行语传播范围广泛。同时在传播过程中,还 呈现出学历、年龄与使用率成正比的传播特点。比 如,学历最高的一本学校学生对“属丝”一词的使用 率最高,一本高校中有62.07%的大学生接触使用过 “席丝”一词,本科A类、本科B类、专科A类、三本 B类的学生使用“屑丝”一词的几率分别为: 58.03%、42.34%、46.66%、31.25%。“屑丝”一词的 使用率随着大学生年龄的增加而升高。大一的新生 对网络词语的接触较少。有39.28%的大一学生从未 接触过“屑丝”这个网络流行语,而大二、大三、大四 的学生对“屑丝”一词的使用率分别为53.58%、55. 47%、63.16%。 从调研数据可以看出,接触或使用过网络流行 语的受访者占总体的95.41%。广东各类层次高校、 各个年级的大学生均有接触或使用过网络流行语, 且呈现高学历、高年级、高使用率的传播特点。大一 的新生对网络词语的使用率较低。大一、大二、大三、 大四的学生对网络流行语的使用率分别为39.28%、 53.58%、55.47%、63.16%。 (二)渠道多样,新旧媒体争相传播 从“大学生通过何种途径了解到网络流行语?” 一题来看.排在前三位的是:QQ等聊天工具占到了 50.4%;日常生活中的同学、朋友占到了48.7%;微 博、博客等则占到了40.6%。课题组从“属丝”一词 的传播轨迹、大学生了解网络流行语的途径、校园各 类流行媒介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网络流行语传播渠 道多样,新旧媒体均对网络流行语的传播起到了推 波助澜的作用的结论。各大网络媒体对此自然功不 可没,而传统媒介对网络流行语倍加推崇的力量不 可忽视。2012年11月,“属丝”一词在百度的搜索 结果约1亿条,在新浪微博上有7 700万条。“席 丝”在年度网络流行语榜单中名列前茅。由此可 见,网络流行语的传播,线上贯通线下,多管齐下,可 谓媒体都以此“为之疯狂”。 (三)传播目的以休闲娱乐为主 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的目的 呈现多元化态势,其中以休闲娱乐为主。 以“席丝”为例,54.7%的使用者使用原因为“只 是无聊,权当开玩笑”,并不认为自己是“属丝”。 20.13%的受访学生表示自己根本不了解其基本定 义。仅有9.85%的受访学生认为自己符合“属丝” 各种特征,是个真正的屑丝。座谈记录显示。部分大 学生出于追随时髦的目的而使用网络流行语。是否 使用网络流行语,业已成为大学生的群体时尚标志。 在他们看来,若不懂或不会使用网络流行语,常常会 被贴上out的标签。 二、网络流行语对当代大学生 影响的分析 大学生处在自我认知的关键时刻,网络流行语 以一种富有情趣化和创新性的特殊方式,成为大学 生价值观的表征,投射出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语言习 惯、行为方式、文化素养等。但是任何事物均有双面 性,网络流行语也不例外。一方面关心社会.针砭时 弊,拥抱改革,主动创新,彰显大学生的社会参与意 识和社会责任,在诙谐幽默之中,指点江山,激扬文 字;另一方面,则有消极无为,夸大阴暗,折射出大学 生在压力和挫折面前,发泄在愤世嫉俗情绪反映其 世界观和价值观扭曲,课题组综合数据分析、文献研 究、座谈记录。归纳出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带来的正 负双重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一)正面影响:关心社会、针砭时弊。彰显参与 意识 正面影响一方面体现为增强大学生主体意识. 提高参政议政积极性。根据《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 价值观影响》数据显示,大学生上网非常关注网络 流行语隐射的社会热点问题的比例达到了56.6%。 15.7%的大学生认为网络流行语有利于参与社会事 务,15.3%的大学生认为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利于对 公共权力进行监督。 ・92・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第34卷 在对“蒜你狠”、“豆你玩”、“油你涨”等的理解 一题中,多数大学生认为国家对保障民生应承担更 多责任,由此说明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增强了大学生 的主人翁意识,对价值观的塑造起到正面影响。再 以网络流行语“中国梦”为例。“中国梦”被引用至各 大高校主题活动。如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2013 年度五・四晚会的主题即是“中国梦・青春梦”。 “中国梦”一词源于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国家博物 馆主办的“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青少年则是中国梦的最大主体。 大学生参与到以“中国梦”为主题的各类活动、征文比 赛中,使其能够真正从自己的角度关心国家时政。从 大学生在各大校园微博、百度贴吧等舆论平台运用网 络流行语发表个人评论来看,网络流行语切实增强了 当代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社会管理参与意识。 另一方面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交往、归 属和尊重是个体的基本需要,网络流行语有效促进 了大学生的自我实现与群体认同。网络流行语多具 有浓厚的娱乐气息,符合大学生群体向往自由、开 放、时尚的特性,成为其消遣娱乐、标榜自我、释放压 力、排解情绪的方式。从“凡客体”、“蓝精灵体”、 “陈欧体”等流行,可以看到网络流行语日渐成为大 学生群体身份认同符号。如2013年2月流行的“陈 欧体”,源于聚美优品年度广告。其句式为:“我是 XX,我为自己代言!”此语体受到高校学生的高度关 注与竞相模仿。如“我是学生,我为自己代言!”、 “我是单身,我为自己代言!”等。大学生在发挥想 象力的同时,玩了一把自嘲式的幽默,释放压力。 基于流行语的广泛传播性,网络流行语成为大 学生人际交往的媒介。大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俨然 成为群体默认习惯,起到了改善人际交往,增强群体 认同感的效用。如网络流行语“赞”表示好。在高 校群体活动中,如体育赛事、娱乐演出中,即使互相 彼此不认识,也会对参赛选手说一声“赞”,由此拉 近彼此距离,改善人际关系,扩展人际圈子。 (二)负面影响:干扰主流价值,扭曲人生观世 界观 负面影响之一是。虚拟的环境与失范的言行,悖 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网络环境中,大学生发表 的任何言语行为均去除了真实身份,故大学生在网 络上常会出言不逊,言语不雅,随意谩骂指责,任意 发泄自己的情绪。如次奥(操)、NB(牛逼)、SB(傻 逼)、草泥马等词语,在大学生群体中使用频率相当 高。如此失范行径,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也情不自禁 地“出口成脏”.这种极度恶劣的语言使用习惯对构 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无疑造成巨大的威胁。网络流行 语中存在大量低级趣味、不文明词语,极大地腐蚀了 校园环境.悖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负面影响之二是.过度的自我与心智的不成熟, 导致价值取向偏离正轨。鉴于大学生生理及心理条 件的特殊性——过度的自我与心智的不成熟,很容 易受到网络舆论的影响。一个热点新闻事件的出 现,会直接调动他们讨论和发表意见的兴趣。在网 络上为追求一鸣惊人的效果,观点陈述越是偏激越 感刺激。在缺乏引导的环境下,网络流行语易于传 播,青年学生易跟风,偏离主流价值观。特别是在正 义、拜金、就业、利己等问题上,往往缺乏独立判断能 力,对事物有无价值、价值大小以及自身价值实现很 难正确定位,继而导致价值判断模糊。价值取向迷 惘,一旦“压力山大”,就会导致心态扭曲变形,干扰 主流价值,甚至走向社会的反面。 网络流行语在广东高校内的传播甚广.呈现出 简洁实效、娱乐诙谐、求异创新的特征,具有一定的 正效应:但是其负效应不可小觑——消极虚无、粗俗 迷茫,甚至异化反叛,扭曲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价 值观 三、对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 对策的几点思考 网络流行语在大学生中广为流传,影响深远,如 何合理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流行语,发挥网络 流行语的积极作用,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成为高 校教育领域的重要任务。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如果 国家和高校希望在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塑造上取得 进步,就必须投人精力将德政方针及优秀传统转化 为网名认可的流行语。”¨2]针对此,借鉴传播学“把 关人”、“议程设置”、“沉默的螺旋”理论,本文呼吁 设立网络警察,培育意见领袖,组建网络天使,以此 消除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助益大学生 价值观的正确形成和发展。 (一)“把关人”:设立网络警察。加强网络监控, 优化网络环境 引入“把关人”理论,呼吁学校设立网络警察, 2014年第6期 周莹萍,等:网络流行语在当代大学生中传播的调查与对策 .93. 规范网络秩序,加强网络监控,并通过绿色过滤软 件,优化网络环境。“把关人”(Gatekeeper)理论又 译作“守门人”理论,卢因提出,是传播学控制分析 领域最具科学性的理论之一。含义是指在信息传播 网络中有大量的把关人存在.只有符合传播群体规 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渠 道¨3]。若把关人缺失,外来的负面信息将轻易人 关,就会使少数心理防线较弱的受众.如大学生受到 影响.故需完善网络立法与网络监管,规范网络行为 与优化网络环境。高校应尽快设立网络警察,规范 网上秩序.提高学校对网络的控制力和对有害信息 的抵抗能力。坚决抵制不良网络流行语在校园网上 的传播。 首先,网络警察设立的目的是对网上消极信息 予以平衡.通过相关的政策规定、校纪规章等来约束 大学生的网上言行,坚决抵制不良网络流行语在网 络上的传播。其次,网络警察的职责是对校园网络 传播的流行语进行监控,从规范校内网站、网页内容 开始,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最后,各大高校 应加强研究网络警察的长效机制、评估体系等。 2010年末开始.广东白云学院便组建“学生工作网 络舆情信息监控小组”,每天对学生微博、贴吧、QQ 群的信息进行跟踪。近几年来回复各种网络信息 10万余条.不仅在实践上切实加强了网络舆情管 理,而且在理论上业已形成一套可推广、复制的网络 监控制度。 (二)“议程设置”:开设红色网站,培育意见领 袖,引导网络舆论 借鉴“议程设置”理论。创办红色网站,培育意 见领袖,引导网络舆论,弘扬主流文化,做好“稳压 器”和“灭火器”。“议程设置”理论.最早见于美国 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D.L.肖的研究,主要指大 众媒介加大对某些问题的报道量、或突出报道某些 问题。能影响受众对这些问题重要性的认知,传播媒 介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4]。大学生群体处在思 维、情感活跃的年龄阶段,心智不成熟会导致大学生 群体容易产生悲观的心理和随意发泄情绪的行为。 思考、判断、分辨.直至做出是非选择的过程,需要有 必要的指引。由此,本文呼吁开设红色网站,培育意 见领袖,引导网络舆论,推广主流文化。 1999年4月由清华大学汽车系学生党员自发 建立的“红色网站”成为全国第一家以思想政治教 育为内容的高校专题网站。2000年5月“北大新青 年”网站启动。其宗旨是“建设中国第一校园网.构 筑网上精神家园”。随后,南京大学启明网和“小百 合BBS”、上海交通大学的“焦点网”、浙江大学的 “求是潮”等应运而生。 从以上网站运营的实践经验来看,意见领袖要 发挥双向作用。不仅要引导大学生网络舆论,维护 正面评论,做好“稳压器”,同时还要消除各种过激 言论和网络流行语带来的负面影响,做好“灭火 器”。一方面,利用网络流行语这一载体,传播正能 量,弘扬主旋律。意见领袖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 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作用,他们的言论被 广泛关注和评论,在网络舆论表达中具有很强的号 召力和感染力.在很大程度上引导着舆论走向。 另一方面,灵活运用网络流行语,排忧解难,消 灾避祸。意见领袖使用网络流行语,与学生保持密 切沟通,可有效化解学生的思想困惑.疏导在网络上 的非理性行为。发挥“灭火器”作用。 以2014年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举办的首届 辅导员职业技能竞赛为例。比赛题目源于《轻院论 坛》上有学生就电饭锅违纪现象发表过激言论。比 赛要求以辅导员身份,撰写一条微博信息,引导舆论 走向。其中,“适当融人网络流行语”一则被列人评 分标准之一。从比赛结果来看。面对大学生在微博 上的随意发泄甚至谩骂,辅导员需各施所长,合理地 运用网络流行语进行疏导。荣获第一名的回复微博 如下:“亲爱的童鞋,你好!非常感谢你对偶们工作 的反馈。在这里要给亲做出如下解释。首先,检查 大功率电器的初衷为了杜绝安全隐患,保障你们滴 安全;其次,电饭锅按规定来说的确是大功率电器. 大小是相对的嘛;最后,如果按照亲的说法,放过电 饭锅,那下次肯定又会有童鞋问偶‘你家不用电磁 炉吗?你家不炒菜吗?’那怎么办呢?希望亲能理 解支持偶们的工作。…‘亲”、“童鞋”等网络流行语 的运用,不仅淡化了师生问的界限,拉近与学生的距 离,增强亲和力,便于沟通的展开:还能根据大学生 个体发展的需求和特点,澄清误解,化解矛盾.提升 大学生的精神境界,形成思想上的共鸣。 (三)“沉默的螺旋”:组建网络天使。提高网络 素养。共建网络文明 根据“沉默的螺旋”效应,组建网络天使,了解 ・94・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第34卷 网络动态,提高网络素养,实现自我管理,共建网络 文明。“沉默的螺旋”(the spiral of silence)理论最 备反映社会思潮、价值观念、身份认同等功能。大学 生群体是网络流行语的主要创造者和传播者。透过 早见于日本杂志《广播研究》,指大众传播媒介营造 的意见气候使人群为避免陷入少数或劣势引发被孤 立的恐惧.从而产生的从众心理和趋同行为l5j。正 如大学生对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多数是出于追随大 众、娱乐的目的而使用,少数学生根本不了鳃其基本 定义,更不论网络流行语作为民意表达和舆论监督 背负的文化价值。因此,高校应组建大学生网络青 年志愿者组织“网络天使”,活化网络流行语,提高 网络素养,实现自我管理。一方面,组织在校大学生 中的政治素养好、思维活跃、网络技术基础扎实的大 学生成立网上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组织“网络天使”, 引导周围的大学生文明理性上网,规范网络用语。 另一方面。志愿者组织“网络天使”强调大学生自我 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挖掘大学生内在的潜能, 理论关照现实,深入网络流行语使用者、创作者、传 播者大学生群体,通过实证调查了解其使用习惯及 认知态度.以期消除网络流行语的负面影响.使之成 为助益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新渠道和新阵地。 参考文献: [1]李铁锤.网络热词与网络流行语概念差异辨 析[J].传媒观察,2012(4):23-26. [2]顾明毅.网络流行语与网民态度、使用影响的实 证分析[J].新闻爱好者,2012(9):10—13. [3]霍洪田.“把关人”在网络媒体中的角色重构[J]. 编辑之友。2013(4):5卜54. [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1999:195. 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最终对网络流行语传播实现 自我判断和自我引导。 简短结论:网络流行语是微传播时代语言发展 的必然结果.具有流传广、传播快、影响远等特点,具 [5]朱珉旭.当代视域下“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反思 [J].国际新闻界,2014(1):67—71. (责任编辑黎尚健) The Transmission of Network Buzzword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ZHOU Ying—ping,CHEN Ze-hong (Guangdong Industry Technical College,Guangzhou,Guangdong,510300,P.R.China) Abstract:By taking full—time undergraduates and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Guangdong as the research objects,the study of transmission network buzzwords in the institutes of higher learning in Guangdong is conducted.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transmission range,transmission channels and the purpose,the network catchword dual influence on college students values,and the introduction of”gatekeeper”the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 studies,the study called on schools to set up the”Internet police”,to strengthen the network monitoring and optimization of network environment,guided by the”agenda—setting”theory,to cultivate” opinion leaders”and guide network public opinion,as well as to carry forward the mainstream culture.According to the”spiral of silence”effect,schools should form a”angel”network,improve the network quality and build the network civilization,with the hope of eliminating the negative impacts of the Internet catchphrase and setting up the new channels for help college students to establish correct values and new positions. Key words:network catchword;transmission status quo;value;counter—measu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