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古代汉语的虚词

古代汉语的虚词

2023-03-23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南塘

古汉语虚词

介 词

介词的作用是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面,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或形容词的状语或补语,表示时间、处所、目的、原因、方式、对象等。

介词一般由动词虚化而来,因此意义上带有动词的性质。区别在于动词可以独立做谓语,而介词需要和名词一起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

1、于(於,乎)

“于”和“於”原来都是动词。两字上古读音不同,但作为介词用法相同,其差别主要在于不同历史时期和作者用字不同:甲骨文中只用“于”不用“於”,先秦一些古籍如《左传》、《荀子》等“于”、“於”并用,战国以后古书则多写作“於”。汉字简化后,“於”又简化为“于”。

“乎”字的上古音与“于”相近,除常作为语气词外,还常作介词用,用法基本和“于”一致。

“于”的用法主要有五种。

(1)引入行为动作的处所与时间,组成介宾结构作句子的补语或状语。可译为:在、从、到等。如: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1

南塘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泳而归(《论语•先进》)(曾点)

是干戚用于古,不用于今也。(《韩非子•五蠹》)

成败之机在于今日(《赤壁之战》)

这种表示处所和时间的“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介词“在”、“到”、“从”等。除“乎”字外,现代汉语书面语还一直沿用,如“写于北京”、“成立于一九四九年”。但在古代汉语里,表示处所的“于”字有时可以不出现,该处所名词直接用在谓语动词或动宾词组之后作补语,这体现了古今汉语的差别。例如:

吾闻秦军围趙王钜鹿。 《史记•项羽本纪》

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 《史记•西门豹治邺》

两句应为“于钜鹿”“于河中”。

(2)引入行为动作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向、跟、给、对、对于”等。例如:

利泽施乎万世。(《庄子•大宗师》)

先民有言:“询于刍荛。”言博问也。《荀子•大略》(刍荛(打柴的人)是询问的对象。)

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2

南塘

这种用法除“乎”字外,也常见于现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如“献身于革命事业”、“有利于各国人民”。

(3)引入行为动作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更……”,例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青,取之於蓝而青於蓝;冰,水为之而寒於水。 《荀子•劝学》

这种表示比较的用法在古书中一般只用“於”和“乎”,很少用“于”。由于表示比较,一般只放在形容词谓语的后面,它的意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比”。但在句中的位置不一样,“比”和它的宾语要放在形容词谓语的前面作状语。“寒於水”,如果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比水寒”。“於”的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书面语言中有时也使用,如:“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4)表示范围,意为“在……之中”,如: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之,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之,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5)引入行为动作的主动者,即表示被动。如:

刑赏已诺,信乎天下矣。(《荀子•王霸》)

3

南塘

郄克伤于矢。(《左传•成公二年》)

今单于新困于汉(《汉书•张骞传》)

2、以

“以”义同“用”,原是动词,虚化为介词。

句子中没有别的动词作谓语,则“以”为动词;否则,便是介词。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屈原涉江)以,动词,任用。

今民求官爵,皆不以农战,而以巧言虚道(空泛的道理),此谓劳民(奸巧的人)(商君书农战)——两个“以”皆动词,意义为“凭借/依靠”。

其四门外皆树以青槐。(洛阳伽蓝记卷一)以,介词。句子中谓语动词是“树”。

介词“以”的用法围绕一个中心:引入行为、状态的“条件”(包含“背景、原因”)等,具体可分为以下七种:

(1)引进行为动作凭借的工具、材料、手段与依据、条件,可译为“用”、“拿”、“凭借”等。“以”的宾语,可具体、可抽象。如:

蛇出于其下,以肱击之。(《左传•鞌之战》)

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荀子•劝学》)

4

南塘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韩非子•五蠹》)

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左传•齐桓公伐楚》)

臣闻昔汤武以百里昌,桀纣以天下亡。(《战国策•楚策》)

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孟子•公孙丑上》)

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史记留侯世家)

以是言之,夫古之让天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韩非子•五蠹》)(2)引进动作行为连带的人,“以”可译为“率领”。但仍属于介词。例: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左传齐桓公伐楚)

宫之奇以其族行。(左传僖公五年)

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 《史记•项羽本纪》

(3)引进行为动作凭借的资格、身份或地位,相当于“凭着”。如:

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史记•西门豹治邺》)

骞以郎应募使月氏。(《汉书•张骞传》)

5

南塘

孙膑以刑徒阴见(《史记•孙膑》)

(4)引进动作行为的方式,相当于“按照”,如: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5)引进行为动作的时间或处所,相当于“于”、“在”,例如:

赏以春夏,刑以秋冬(《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文[指田文,即孟尝君]以五月五日生。 《史记•孟尝君列传》

刘表治水军,蒙冲舰乃以千数,操悉以沿江(《赤壁之战》)

(6)引进原因,相当于“因”、“因为”、“由于”。例如: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战国策•魏策》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论语卫灵公)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解释]1:不因为自然景物的优美而喜悦,也不因为个人的不幸遭遇而悲伤。 6

南塘

2:互文见义。不因为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悲哀欢喜,也不因个人处境的好坏而欢喜悲哀。

“以”字的用法还有两点值得注意:

一是它在句中的位置。“以”可以用在谓语动词之前,也可以用在谓语动词之后,上边举的《荀子•劝学》“以羽为巢,而编之以髪”一例,两个“以”字的位置就不同。但在表示时间时,就只能放在谓语动词之前。

二是它的宾语的位置。为了强调“以”的宾语,可以把这个宾语放到“以”的前面。例如:

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左传•齐恒公伐楚》

一以当十。 《史记•项羽本纪》

由“以”构成的“有以”“无以(亡以)”是凝固结构,“以”字后面不带宾语。表示“有(没有)东西或办法用来……”的意思。例如:

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 (《史记•淮阴侯列传》)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史记•项羽本纪》)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

河曲智叟亡以应。 《列子•汤问》

7

南塘

(7)引进动作行为处置或涉及的对象,可以译为“把”。

伯楚以吕卻之谋告公[指晋文公]。(国语晋语四)

(项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此天以臣授陛下。(史记留侯世家)

连词“以”是从介词“以”虚化发展而来。常见用法有:

1、连接动词和动词、形容词和形容词,表示前后两项的并列关系。

秋,大熟,未获,天大雷电以风,禾尽偃。(尚书金滕)

古之民朴以厚,今之民巧以伪。(商君书开塞)

2、连接状语和动词中心语,表示时间、状态、方式。

匈奴日以合战。 (史记李将军列传) ——匈奴每日与汉军交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以始流。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3、连接前后两个动词性成分,表示两项动作行为的连续性和时间上的紧相承接。 8

南塘

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 (左传齐晋鞌之战)

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太子申以归。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 (史记项羽本纪)

4、连接两个动词性成分,表示后一动作行为是前一项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左传僖公五年)

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属予作文以记之。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5、用于复句中,表示原因。

以不能取容当世,故终身不仕。 (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史记屈原列传)

秦以往者数易君,君臣乖乱,故晋复强,夺秦河西地。 (史记秦本纪)

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论语先进)

9

南塘

介词“以”表示原因,连词“以”也表示原因。“以”后跟名词性成分的是介词,跟谓词性成分的是连词。

3、为

介词“為”读音是“wèi”,经常与它后面的宾语一起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对象、目的、原因等。

(1)引入行为动作服务的对象,“替”“给”。如:

为长安君约车百乘。(《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2)引入行为动作的目的,“为了”。如:

魏其锐身为救灌夫。(《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3)引入行为动作的原因。如: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4)引进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对”“向”。如:

不足为外人道。(陶渊明《桃花源记》)

(5)引进动作的主动者,在被动句中做状语,读阳平。

10

南塘

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五蠹》)

4 因

“因” 甲骨文因,金文因,本义为茵席,引申为动词,表示依靠、凭借的意思,后来虚化为表条件或原因的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的条件、依据或中介。

因其富厚,交通王侯。(晁错《论贵粟疏》)

(2)表动作行为的原因。

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史记•蒙恬列传》)

5 與

原来是动词,表示帮助、给予、参与等。虚化为介词后,主要用法有三种:(1)引进动作的服务对象,可译为“为”、“替”、“给”。例如: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史记•陈涉世家》)

汉王与义帝发丧。 《汉书•高帝纪》

(2)引进动作行为的参与者,可译为“跟”、“同”。例如:

11

南塘

执其手而与之谋。(《国语•越王勾践栖会稽》)

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史记•留侯世家》

(3)引进比较对象。可译为“跟”或“跟……相比”。例如:

吾与徐公孰美?(《战国策•齐策》)

故狗似獲,獲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与狗则远矣。 (《荀子》)

“与”又是连词,一般用来连接并列的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

①畦留荑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屈原《离骚》)

②吾与汝同好弃恶,修复旧德,以追念前勋(《左传•吕相绝秦》)

③凡有爵者与七十者与未齿者,皆不为奴(《汉书•刑法志》)

介词可以受副词修饰、限制,连词不能。

连 词

连词是连接词、词组、句子的虚词,故汉语常用的连词有“与”、“及”、“而”、“则”、“且”、“况”、“抑”、“虽”、“然”、“故”、“苟”、“倘”、“令”等 ,这里重点介绍几个比较重要的连词。

12

南塘

1.而

“而”字,甲骨文作而、金文作而。《说文解字》:“而,颊毛也。”其本义当是人的胡须。“而”作连词,连接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性、动词性词组,其用法可分为五种情形:

(1)用于并列(递进)关系,可译作“又”、“而且”等,如: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此所谓藉(jie)寇兵而赉(lai,给予)盗粮者也(李斯《谏逐客书》)

(2)用于顺承(因果)关系。“而”字连接的两项在意义上密切相关,时间上连续而下,可译作:“就”、“才”“而且”等,如:

①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史记•孙膑》)

②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礼记•曲礼上》)(进入别的国家就要问明白禁令,进入异乡就要问明白风俗,进入别人家门就要问明白忌讳)

③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韩非子》)

上述两种关系属于“顺接”。:

(3)用于转折关系,即“逆接”。可译作“但是”、“却”等。如:

①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司马迁《报任安书》)

13

南塘

②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给养薄,故民争(《韩非子•五蠹》)

③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韩愈《答李翊书》)

(4)用于偏正关系。“而”连接状语和谓语动词,可译作“着”、“地”等,如:

太后盛气而揖(胥)之(《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曩者使女狗白而往,黑而来,子岂能毋怪乎?(《韩非子•说林下》)

(荆苛)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而骂(《史记•刺客列传》)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遂自刎,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记•刺客列传》)

(5)位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含有假设的意思,可译做“假如、如果”等,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子产而死,其谁嗣之。(《左传•襄公三十年》)

朋而不心,面朋也;友而无心,面友也。(杨雄《法言•学行》)

3.则、然则

连词“则”主要有六种用法:

《史14

南塘

(1)表示因果或条件,结果相承,相当于“就”,如: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李斯《谏逐客书》)

欲与太叔,则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臣请除之。(《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愿陛下托臣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出师表》)

(2)表示时间上先后相承,相当于“就”、“便”,如: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战则请从(《左传》)

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晁错《论贵粟疏》)

这类句子中,既有时间上的先后,也有条件与结果上的联系,单纯表示时间先后的极为罕见。

(3)表示句子之间的对举或并列,现代汉语中无相应的词与之对应,如: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荀子•劝学》)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晏子使楚》)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 (《与朱元思书》)

15

南塘

(4)表示转折,程度较“然”为轻,如: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用,放之山下(《黔之驴》)

今取人则不然(李斯《谏逐客书》)

君子则不然(《答李翊书》)

(5)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如:

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史记•刺客列传》)

(6)表示发现,相当于“原来”,“原来已经”,如:

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论语•子路从而后》)

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则”还可以表示让步,有虽然、倒是之意,如:

善则善矣,未可以战(《国语•吴语》)

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郑风•东门之墠》)

“然则”本是指示代词“然”和连词“则”连用,意为“这样就……”“既然如此,那

16

南塘

么……”,多用于对话,后来变为凝固形式,可以认为是一个词,相当于“那么”,如: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范仲淹《岳阳楼记》)

然则吾何以传汝曹哉?(汪琬《传是楼记》)

4.虽、虽然

“虽”一般表示让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虽然”,如:

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李将军列传》)

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触龙说赵太后》)

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吕氏春秋•察今》)

“虽”有时还可以兼有假使的意思,是假设的让步,作用和“纵”“纵然”相同,如:

虽九死其犹未悔。 (《离骚》)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列子》)

在古汉语中,“虽然”是连词“虽”和指示代词“然”连用,是“虽然如此”的意思,如:

虽然,犹有未树也(《庄子》)

17

南塘

滕君,则(副词,就是)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孟子•许行》)

5、然,然而

“然”做连词,表转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是”、“但是”“然而”,如:

夫无故而动民,虽有小恐,然孰与夫一旦之危哉?(苏轼《教战守策》)

周勃厚重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 (《史记•高祖本纪》)

古汉语中也有“然而”,是一般指示代词“然”和连词“而”连用,是“如此,而……”“虽然如此,但是……”的意思,如: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公孙丑下》)

汝颍以为险,汉水以为池,限之以邓林,缘之以方城,然而秦师至而鄢郢举,若振槁然(《荀子•议兵》)

后来,“然而”成为一个凝固形式,逐渐变为一个词,如:

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城,然而隆于夷王,害礼伤尊,下堂而迎觐者(柳宗元《封建论》)(同现代汉语的“然而”,只有“可是,但是”的意思)。

6、之

连词“之”的作用主要有两种。此种“之”,语法学界对其词性的认识,主要有三种意

18

南塘

见:

①介词:

马建忠 (《马氏文通》)、黎锦熙(《比较文法》)、王力都持这种观点。

《马氏文通》首创“介词”类:“凡虚字用以连实字相关之义者曰介字。”

王力《古代汉语》:“介词‘之’的用法是放在定语和名词之间,把定语介绍给名词,有的略等于现代汉语的‘的’。”

②连词:

杨树达(《高等国文法》、《词诠》)、郭锡良。

郭锡良《古代汉语》:”‘之’字分属两个词类:一是代词;一是连词。连词之的作用主要有两种。一、连接定语和中心语,表示领属或修饰关系;二、插在主谓结构中间,使这个主谓结构变为名词性的偏正结构,用来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状语。”

③结构助词:

王力(《古汉语常识》)、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杨伯峻(《古汉语虚词》)。

这是比照现代汉语语法的说法。

(1)连接定语和名词性成分(中心语),表示领属关系或修饰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

19

南塘

的“的”,如: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老子小国寡民)

太后之色少解。(《战国策>》

是炎帝之少女。 (《山海经•精卫填海》)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韩非子•五蠹》)

(2)连接句子中的短语(或分句)[即所谓“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这种“之”字,现代汉语不用对译。按照对应的现代汉语语法体系的解释,这种形式又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①连接句中的主谓短语,如: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传•齐桓公伐楚》)[作主语]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作主语]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左传•齐桓公伐楚》) [作宾语]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劝学》)[作宾语]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作状语]

20

南塘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庄子逍遥游)[作状语]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战国策触zhe说赵太后)[作状语]

作时间状语这种情况,有的学者将整个句子看作复句,把表示时间的部分称作分句。以下例句也被看作是复句: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左传宫之奇谏假道)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战国策触zhe说赵太后)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皮之不存,毛将焉傅?

②用在“名词/代词+所字结构”之间:

大学之法,禁於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礼记学记》)

子之所慎:齐,战,疾。 (《论语述而》)

子曰:“吾之於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论语卫灵公》)

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论语尧曰》)

21

南塘

乃属其耆老而告之曰:“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其所以养人者害人。二三子何患乎无君?我将去之。”(《孟子梁惠王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孟子公孙丑下》)

故先王之所重者,唯始与终。 (《战国策》)

③用在“名词/代词+介宾短语”之间: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已。(《孟子梁惠王上》)

天之于民厚矣。(《列子说符》)

王曰:“寡人之於齐、赵也,非所敢欲伐也。”(《战国策卷29》)

附:关于用在前置宾语和动词之间的“之”字的词性:

1、助词:通常的看法。

2、代词:王力《古代汉语》“用代词‘之’或‘是’复指提前的宾语是古代汉语变更语序的一种手段。即使被提前的宾语本身是代词,也并不排斥这种手段”。

3、介词:《马氏文通》、《比较文法》都持这种观点。

古汉语通论——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22

南塘

一、句尾语气词

句尾语气词连用

古汉语的句尾语气词经常连用,连用的语气词,仍各自保留着自己原来表达的语气,只不过是语气的重点往往落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

(1)“乎、哉”放在其它语气词后。如:

位其不可不慎也乎!(《左传•成公二年》)

何可胜道也哉!(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乎”与“哉”连用,“哉”在最后。如:

善败由己,而由人乎哉?(《左传•僖公二十年》)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孟子•梁惠王上》)

(3)“矣、已、与、邪、夫”放在其它语气词的后面。如: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唯求则非邦也与?(《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何愚也耶!(李清照《金石录后序》)

23

南塘

二、句首和句中语气词

1、夫

“夫”字作句首语气词,是由指示代词虚化而来的。经常放在句首,表示要发议论,起引起下文的作用。古代称之为“发语词”。由“夫”形成的固定结构有许多,都用于句首。有“且夫” “故夫” “若夫” “今夫”等。

夫将者,国之辅也。(《孙子•谋攻》)

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晁错《论贵粟疏》)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

2、惟(维、唯)

“惟(维、唯)”既可以用于句首,也可以用于句中。其用法有下面三种:

(1)位于句首,引出主语或年月。如:

唯赤则非邦也与?(《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惟十有三年春,大会于孟津。(《书•泰誓上》)

24

南塘

(2)位于句首,表示期望语气。如: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左传•僖公三十年》)

故敢略陈其愚,唯君子察焉。(杨恽《报孙会宗书》)

(3)位于句中,引出谓语。如:

蚩尤惟始作乱。(《书•吕刑》)

周虽旧邦,其命唯新。(《诗经•大雅•文王》)

3、其

“其”用作语气词(郭锡良《古代汉语》653-655称为“语气副词”),句首,也可以用于句中。

①表示推测,相当于“大概,恐怕”

齐其为陈氏矣。(左传昭公三年晏婴论季世)

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

②用于祈使句中,加强祈使语气,有祈请、劝勉、期望、命令等意思。

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左传齐桓公伐楚)

既可以用于25

南塘

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左传隐公三年)

二三子其佐我扬明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曹操集求贤令)

(你们几位一定要帮助我发现并推举被埋没的人才,只要有才干的就推荐上来,让我能够人用他们。)

③加强反问语气。

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论语子路从而后)

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左传齐晋鞌之战)

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韩愈《答李翊书》)

4、也

“也”放在句中尾,表示肯定的语气;放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

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三、词头、词尾

26

南塘

词头即前缀,词尾即后缀,一般均不表示什么含义,只起补充音节的作用,位置固定。

1、有

(1)用于专有名词的前面。如:

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书经•召诰》)

禹攻有扈。(《庄子•人间世》)

(2)用于一般名词前面。如:

予欲左右有民。(《书经•皋陶谟》)

(3)用于形容词前面。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诗经•邶风•击鼓》)

2、其

“其”字作词头,一般用于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如:既见君子,云何其忧?(《诗经•唐风•扬之水》)

北风其凉,雨雪其雱。(《诗经•邶风•北风》)

27

南塘

3、言、于、薄

“言、于、薄”作词头时,都只用于动词的前面。如: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诗经•周南•葛覃》)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桃夭》

薄污我私,薄浣我衣。(《诗经•周南•葛覃》)

4、然、如、尔、若

这几个字均是词尾,一般用于形容词后,和形容词一起充当状语或谓语。如:

填然鼓之。(《孟子•梁惠王上》)

天下晏如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子路率尔而对。(《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经•卫风•氓》)

重点提示(按重点次序排列):

掌握“以”的连词与介词、“而”连词、“之”的连词用法,能默记条文、并能举出例句至少一条。

28

南塘

掌握、默记古汉语被动句的形式并能一一举例。

在实际文句中能辨别出“词头”;

能根据语境正确把握“其”的语气,而用现代汉语对译。

注意句中的“也”字的作用。

对照阅读教材上相应的部分,完全理解两者表达上的异同。 2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