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anji chuban
打造科普读物精品,提升科普读物质量
青兆娟
[摘要]优秀的科普读物有助于提升读者的科学素养。分析目前我国科普读物出版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如何打造精品科普读物提出建议,以期为出版社科普读物的选题策划及编辑如何在编校中提升科普读物质量提供借鉴。[关键词]科普读物;出版;存在问题;编校处理 [作者] 青兆娟,广西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基础教育编辑部副主任。关于“科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动词,科学普及。科普读物包括普及科学技术的书刊、报纸等,一般用自然语言,也就是通俗的话来表达科学内容,而尽可能少地使用数学符号,公式等。科普读物是以传播科学与技术知识为主要特征,具有趣味性、可读性是科普读物的基本特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进入21世纪,在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的态势下,科学普及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言而喻。目前,科学普及的使命已经由传播科学知识、介绍实用技术扩展为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提升科学理念和普及科学知识的大科普。而作为大科普的读物必须要有七个特性:科学性、通俗性、趣味性、可读性、独创性、思想性、文学性。有益的科普读物,应当巧妙地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蕴含在里面,应当有助于提升读者的科学素质。好的科普读物要告诉读者,现在的科学理论没有一项是终极真理;现在世界上的所有事物没有一件是尽善尽美的。有了这样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读者才敢于质疑,敢于创新,拥有了智慧。文化产业、出版产业竞争的核心是文化传播力和文化影响力。比的是谁传播的文化更权威、更专业、更前沿、更鲜活,谁出版的科普读物更有益于提升孩子们的科学素质,这就要求出版者不断地从专家身上汲取养分,在图书的质量上下功夫。广西教育出版社的科普图书“生命价值”“尖端科学”“少年时”系列,在业内做出了一定影响,其中“生命价值”曾获得当当网“五星图书”,《生命价值·我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的》被《人民日报》列入2015年国际儿童图书日推荐的50本好书单里。下面本人以自己做几个系列科普图书的实践,与大家分享一下打造科普读物精品、提升科普读物质量的一些体会。物的写作既要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又有较好的文字功底,对作者的要求比较高。当前科普写作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一方面从事科学技术的高素质人员大多忙于科研,没有时间写作,特别是写那些非专业人员也能看懂的科技文章,难度更大,因而愿意从事科普写作的高质量科普作者非常抢手。而另一方面,非科技领域的写作能力强的作者,由于自身科学素养、科学知识欠缺,写出来的科普读物质量很难保证。高水平作者的缺乏,使得不少想做科普读物的出版社勉为其难,出版的图书可读性不好,销售不佳,也影响了出版社对科普读物出版的积极性。(二)引进版居多,有影响力的原创科普较少
查当当、京东等网上书城,目前市面上销售情况比较乐观的科普读物以引进版权图书居多。国外科普图书由于印制精良、图文并茂,版式美观,所以在市场里占据主导地位。而反观本土原创科普,文字多、语言冗长,可读性差,没有引进版科普和文学类图书吸引人。(三)知识性陈述居多,缺乏对科学精神、科学素养的培养
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十万个为什么”这种问答式的科普知识介绍统领我国的科普图书市场。随着电子科技及互联网的普及,知识查询非常便捷,比如输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网络即刻可以给出答案。但是这类知识型介绍很难满足当下学生的探索需要。比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答案是怎么得出的?根据是什么?探究答案的过程是怎样的?这个答案需不需要进一步推敲?这些问题网络没有回应,这些问题中蕴含的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方面的内容,学习者自然也无从知晓。只介绍知识,而忽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这样的“科普”对于提升读者的科学素质帮助不大,不及贾祖章的一篇科普文章《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让读者清楚,这或许是语文教材将科普文章《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南州六月荔枝丹》选入课本的原因。一、目前我国科普读物出版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可读性欠缺
好的科普读物应该具有科学性、通俗性、趣味性、可读性、独创性、思想性、文学性,这就决定了科普读-47-
传播与版权
chuanbo yu banQuan
2018年第7期 总第62期
二、如何打造精品科普读物
(一)选择靠谱的团队
作为地方出版社,近几年我社在做科普图书时,首先注重作者队伍的选择。我们选择的是一家在北京的创作团队,团队的主编不仅具有很好的国际视野、先进的教育理念,而且人脉很广,可以从全球组稿,能组到前沿科技类的科普文章,所以“生命价值”“尖端科学”“少年时”系列的编写者来自美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科研人员,文章具有较高的质量水准。(二)以专题探究形式,注意培养科学素养
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并不完全体现在科学知识、科学结论中,它们往往蕴含在科学探索、技术发明的过程中。这就需要给孩子们讲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对孩子们来说,了解科学探索、技术发明的过程就是追溯科学知识的来源,有时候这比科学结论和成果本身更加重要。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更能真正影响孩子的一生。基于此,“生命价值”“尖端科学”“少年时”系列是主题式科普图书,每个系列选择6~12个主题,每个主题做一本书。比如“生命价值”系列,有围绕情商培养主题做的《钱和梦想》,其他的主题有《人人都有写作天赋》《我们吃什么》《担心全球变暖》《睡眠的奥秘》《你的感觉会上当》《从皮肤看自己》《我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的》等。比如《我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的》,这本书,围绕宝宝在妈妈的肚子里是什么样子的,小宝宝出生时会遇到什么麻烦,动物宝宝出生后又会有怎样的冒险经历,让读者了解一个个小生命是怎样经历了冒险的旅程,不可思议地来到这个世界上,从而让读者理解生命、珍惜生命。(三)紧跟科技、时事热点
科技和时事热点对科普的快速传播是非常有效的手段,所以科普图书在策划过程中注意选择热点题材,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2015年下半年推出的《少年时·大气污染追踪》,正好与当年严重雾霾影响北京,人们对环境污染的产生及治理等热点讨论相契合,引来了不少话题,在朋友圈中传播开后,带动了《少年时》系列的网上热销。其后的几个选题也是有意跟科技大事相关联,比如《3D打印》《2030:太空漫游》等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三、做好科普读物编校,提升图书质量
有了好的科普读物选题的策划,还需要在图书的编辑加工中严格把关,才能保证并提升图书质量。本人结合自己编辑加工科普图书的工作,就如何处理科普读物编校中的问题,总结出以下10个要点。(一)科学术语陈旧
生命科学类科普读物,常常有作者使用“心肌梗-48-
塞”“红血球”“白血球”“荷尔蒙”等术语,应对应为“心肌梗死”“红细胞”“白细胞”“激素”。还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如“镭射”,科普读物里应为“激光”等。在编校过程中,碰到出现概率较大的概念或是自己不太清楚的概念定义,可进入“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委员会”网站查询后确认,使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委员会”规范的术语及定义。“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委员会”查询方法:进入“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委员会”网站,点击页面右上方的“术语在线”,就会出来一个“术语在线”对话框,输入需要查找的词语后,点击右方放大镜符号,即可跳出搜索答案。(二)概念定义不准确
这种情况比较常见,主要是有些作者在下定义时比较随意,常常按照自己的记忆给出,造成给出的定义出现偏差,甚至不正确。对比较重要的概念定义,责编最好是自己核查一遍。可以从中小学教材、《辞海》、“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委员会”网站的“术语在线”等权威参考书、工具书、网站核查。核对概念定义时注意,除以上教材、工具书、网站外,还可以根据图书定位的不同读者群查找不同的工具书,如面向大众的读物,可以从《现代汉语词典》《辞海》查找;青少年读物除从《现代汉语词典》《辞海》查找外,还可以从《中国大百科词典》查找;面向高中生或是更专业人员的读物,除以上查找方法外,还可以结合与读物相关的专科词典查找。根据查找结果修改定义概念。(三)图片不能说明所述概念定义
有时作者给出的配图与文章没有任何关联,对文章所述内容的理解没有任何帮助,这类图片是多余的,应要求作者更换或是删除。(四)图表问题
1.全书格式要统一,格式问题要按照规范修改。常见的有表格内标点符号不统一,有些有,有些没有。应该统一起来。一般处理办法是:表格中的文字是低两格排的,后面要带上标点符号;表格中的文字是顶格排的,后面不用带上标点符号。有的表格较大,需要跨页,甚至连续跨几个页码,这时在表格上方,要注意放上“续表”两字。2.图表中的数据要注意更新。数据陈旧的,要求作者更新。比如2018年出版的图书,使用的是2008年的数据,此类数据离出书时间太久了,应该要求作者更换最近两年的数据。3.图表表述不当的,需要修改。注意图表中黑白与彩色呈现的方式是不同的,有时需要改变格式。比如,作者提供的原稿文件中,图表是彩色的,而要制作的图书是黑白的,编辑应该在书稿发排时要求排版人员将图表转为黑白。特别要注意用来进行各项比较的柱状图。在彩色时,可以通过颜色轻松地将各项数据区分清楚。改为黑白时,如果比较的项目不多,可以通过调整柱子填充色的灰度做区分,但是,如果比较的项目较多,比如6-8个,这时使用灰度区分就比较困难,我们可以借鉴地图区分区域的做法,使用图形对各项目进行区分,如小圆点、小三角形、斜线、网格线等组成的不同图形填充柱子来进行区分。(五)量和单位问题
量和单位的差错常见的是使用不规范的单位。科普读物与中小学教材一样,应该尽量使用国际单位制里的单位。如日常生活里的“斤”在科普读物里应转换成“千克”,长度“尺”应该转换成“米”,面积“亩”应该转换成“平方千米”或“公顷”等。处理书稿时还应该注意单位的排版格式:单位不要拆开两行排,如“千米”“千克”这种单位,不要出现“千”字在上一行,“克”“米”在下一行,这样排版算编校差错。(六)举例说明不当
所举例子不能说明问题,或是所举例子与所述问题风马牛不相及。碰到这种情况应指出问题,要求作者更换例子。(七)地图问题
科普图书涉及地图的不太多,但是只要书中使用地图,就要注意地图送审问题,待地图送审取得审图号后方能正式出版。地图送审前,注意先对稿件中的地图进行自查,如台湾、南海诸岛等是否正确,有没有遗漏;翻译作品还要注意地图中的地名翻译要使用我国的译名,如黄岩岛、钓鱼岛等。地图线段标示、地名修改好定稿后才送审,以免退改后重新送审耽误出书时间。同时注意送审后地图所在页码不能变更,所以送审前地图位置要固定好。编辑出版
bianji chuban
(八)语言表述太学术化问题
请专业人士写科普读物,经常碰到的一个问题是语言表述问题。太学术化,读来就生涩,可读性降低,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传播就会受影响。这类书稿可以根据读者对象,适当改写,使其更具可读性。对于低年龄段科普读物,可要求作者尽量写得大白话一点,把话说清楚,必要时在不影响科学性的前提下适当牺牲一定的严谨性。当然,不严谨也要以不出错为底线,不能信口胡说。(九)与作者沟通问题
编校中,有时会出现这种情况:某些论述明显有问题,但是作者坚持己见,不肯修改,“我们当年学习的时候就是这样说的”,甚至有的作者搬出“国家不同,对这个问题的表述也不同”等理由。这时,责编应该尽量查找权威的教材、工具书等,说服作者修改,尽量要求与我国现行中小学教材中的表述为准,这样也方便我国青少年读者理解知识。(十)处理校对提出的修改建议问题
校对人员由于知识储备问题、认知问题、对所处理的图书阅读理解不透等原因,有时提出的修改建议未必是正确的。针对校对提出的修改建议,责编不要轻易下笔改,一定要自己先查询清楚,确认正确才动笔修改。比如在处理《尖端科学·科学能否拯救地球吗?》时,两位审校人员都要求将几处“深空”改为“高空”,经仔细查核原稿及相关资料后,明确这几处地方应该是“深空”,就没有采纳校对的修改意见。一个合格的科普读物编校人员,平时必须要多学习、勤查找、多积累,注意培养对科技名词的敏感度,修炼语言基本功,把句子改得明白、通顺,才能做出质量上乘的科普精品。【参考文献】
[1]黎秋萍,金丽莉.科普图书出版的困惑与思考[J].出版科学,2002(2).-4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