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信口雌黄的成语故事及解释

信口雌黄的成语故事及解释

2023-11-13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信口雌黄的成语故事及解释

信口雌黄的成语故事及解释

信口雌黄比喻不顾事实,随口乱说。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信口雌黄的成语故事及解释,欢迎查阅,谢谢。

【汉字书写】:信口雌黄 【汉语注音】:xìn kǒu cí huáng

【成语出处】:晋.孙盛《晋阳秋》:“王衍,字夷甫,能言,于意有不安者,辄更易之,时号‘口中雌黄’。”

【成语语法】:紧缩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指妄加评论,随便诬蔑、制造谣言。

【信口雌黄的意思】:信:任凭,听任;雌黄:即鸡冠石,一种可以用来做颜料的黄色矿物。古人用黄纸写字,写错了,用雌黄涂抹后改写。比喻不顾事实,随口乱说。

【信口雌黄的近义词】:信口开河、胡说八道、胡言乱语、天花乱坠、无稽之谈、无中生有;

【信口雌黄的反义词】:言之凿凿、一言为定、信而有征、守口如瓶、三缄其口、轻诺寡言;

故事一

西晋时期,朝廷大臣有位出名的清谈家名叫王衍,他在年少的时侯就伶牙俐齿,神采不凡。晋武帝司马炎在位时他做太子舍人,任尚书郎。王衍做官以后仍然对老子和庄子十分崇拜,“无为而治”的道理从不离嘴。由于他学富五车,所说的道理又十分精辟,所以在当时赫赫有名,读书人对他都佩服得五体投地。王衍在解说老庄玄理时习惯性的拿着一把拂尘,表现得从容不迫的样子,即便是偶尔把道理说错了他也能随口改正,于是人们便说他是“口中雌黄”。南朝.梁.刘孝标(峻)《广绝交论》说:“雌黄出其唇吻。”李善注引《晋阳秋》说:“王衍字夷甫,能言,于意有不安者,辄更易之,时号口中雌黄。”

故事二

魏晋时期的上层社会盛行清谈之风,西晋大臣王衍就是个很有名

的清谈家。他从小就口齿伶俐,曾在文学名家山涛府上做客。大家都对他清秀的外表和文雅的举止加以称赞,但山涛却感叹道:“日后耽误天下的,就是这种人啊!”

王衍成年后,担任元城县令时很少办公事,经常约人在一起没完没了地闲聊。他喜欢老庄学说,每天谈的多半是老子、庄子的玄理,还常常用老子、庄子的学说解释儒家经义。清谈时手里拿着鹿尾拂尘,满嘴都是空虚的怪话。他讲话时轻声慢语,时常前后矛盾,漏洞百出,别人指出他的错误或提出质疑,他也满不在乎,甚至不假思索,随口更改。于是当时人说他是“口中雌黄”。

王衍做事也是这样。他先是看太子很有前途,就把女儿嫁给太子为妃。后来太子被别人陷害,他怕牵连到自己,又立刻上书请求与太子脱离关系。太子的冤案真相大白后,他被判终身禁锢。在这之后的“八王之乱”中,王衍被两位很有权势的王爷看中,任他为尚书令。他只顾着扩大自己的势力,而不管天下百姓。

当西晋灭亡时,他还随口说:“我一向不干预朝政,罪不在我。”不过,王衍还是难逃一死,最终被敌军活埋在瓦砾堆里。

故事三

晋朝清谈家王衍担任元城县令时很少办公事,经常约人在一起没完没了地闲聊。他最喜欢老子和庄子的玄理,清谈时手里拿着麈尾拂尘,侃侃而谈,经常前后矛盾,漏洞百出,有人质疑时,他随口更改,随心所欲。人们说他是口中雌黄。晋代,都城洛阳名士云集,人才辈出。但大家最喜欢研究的并非经世之学,而是围绕老子和庄子的学说展开清谈,玄妙而又空虚。王衍,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信口雌黄这个成语也因他而产生。史料记载,王衍,字夷甫,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生于公元256年。他出身名门望族,父亲曾任平北将军,竹林七贤中的王戎为其堂兄。王衍少年时随家人在京城生活,他在当时可是非常有名的一个美男子,身姿俊秀,双目如神,言谈举止安详文雅,连名士山涛看到后也禁不住对朋友感慨道:不知是哪位妇人,竟生出如此俊美的儿子!王衍从小博览群书,才华出众,长大后步入仕途,频频提升,年纪轻轻就做到了黄门侍郎这种皇帝侍从官的

官职。由于受到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他渐渐地迷上了玄学。他精通玄理,出口成章,为世人所倾慕。

当时,人们清谈时必定要手执一种用木条和兽毛做成的工具,名叫尘尾,它本是用于驱虫﹑掸尘,但相沿成习就成为一种名流雅器。王衍常常拿持在手的尘尾很特别,柄为白玉做成。每当清谈的时候,人们一边听着他的高谈阔论,一边看着他那和尘尾玉柄一样白皙的手,无不目瞪口呆。与友人谈玄论道,王衍有一个习惯:感觉别人讲的经义玄理中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立刻就要进行批驳更改,有时甚至搞得连自己的话也前后矛盾。当时,人们用黄纸写字,发现写错了,就拿黄色的雌黄来涂抹,然后再予更正。大家见王衍这样喜欢更改别人的言论,于是便给他起了一个绰号mdash;mdash;口中雌黄。崇尚玄谈的王衍后来在官场上也出尽了风头,曾经做过晋朝的尚书令、司空、司徒、太尉等重要官职,位极人臣。经过八王之乱等政治,西晋迅速走向衰亡,王衍56岁那年在一次兵败后被人推倒墙壁砸死。

拓展:信口雌黄的点评

其实,“雌黄”原本是一种矿物,其化学成分为三硫化二砷,其晶体多呈柠檬黄色,可用来制成颜料或做褪色剂,而古代的写字用的纸多为黄色,古人在抄书或校书时一旦遇有错字误书处,便可用雌黄将错误处涂掉,然后改写。后来,人们进一步将用雌黄涂改、修正错误字句的动作亦称为“雌黄”,并将其义引申为评论和修改别人的诗文。而将“信口”与“雌黄”联系在一起的正是故事中的这位王衍先生。令人好笑的是,他是做为一个形容不顾事实,随口乱说的典范,这种“典范”还是不做为好吧!

拓展:【信口雌黄例句】

南朝.梁.刘孝标(峻)《广绝交论》:“雌黄出其唇吻,朱紫由其月旦。于是冠盖辐凑,衣裳云合,辎軿击轊,坐客恒满。”

清.张春帆《宦海》第一十一回:“在下做书的更不便无端妄语,信口雌黄,不过照着有闻必录的例儿,姑且的`留资谈助。”

冯德英《迎春花》第二十一章:“如果孙俊英按事实讲也没有什么,但是她加油添醋,信口雌黄,凭空捏造,极尽诬蔑挑拨之能事。”

拓展:【信口雌黄造句】

他在单位里经常习惯性的信口雌黄,因此单位的同事们对他这种口无择言早就已经见怪不怪了。

资本市场里有不计其数的评论家都在乐此不疲地信口雌黄,其唯利是图的目的不过是为了一己之私。

拓展:成语信口雌黄出处

信口雌黄这个成语故事出自《晋书·王衍传》。

晋人王衍,字夷甫,临沂人,是一个有名的清谈家。起初,他当元城县令,每天很少办公事,就是没完没了地闲聊,发议论,不过工作上倒也没有出过什么岔子。后来,他几经升官,被任为“太子舍人”,尚书郎等高职,还担任过宰相,淸谈的兴趣也更加高了。他喜爱老子和庄子的学说,每天谈的多半是老,庄的玄理。谈的时候,手执玉柄麋尾,轻声慢语,从容不迫,好像满肚子都是学问的样子。当时清谈之风正盛,王衍竟受到-部分人的钦敬,成为清谈家的首领之一。

其实,每当他夸夸其谈,讲他那套玄妙空虚的理论时,常常是前后矛盾,漏洞百出,听的人指出他的错误或提出疑问时,他也毫不在乎,往往不假思索,随口更改,厚着脸皮,继续不慌不忙的谈论下去。当时人们因此称他“口中雌黄”。“雌黄”是-种矿物名,黄色,可作颜料。古时写字用黄纸,写错了就用雌黄涂抹后重写。后以比喻不问事实,轻下论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