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方针。

2.把握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并能做出正确评价。 教学重点、难点:

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及其经验是什么,如何评价?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

社会主义改造包括: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3进行和平改造。 一, 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社会主义工业化”、“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党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主体,三大改造是两翼。 两者并举,使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社会主义改造到底改造什么?

社会主义改造就是变革不适应工业化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是围绕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这个中心任务进行的。

“我们现在不但正在进行关于社会制度方面的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革命,而且正在进行技术方面的由手工业生产到大规模现代化机器生产的革命,而这两种革命是结合在一起的。”“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毛泽东 到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时,“一五”计划的主要指标提前完成。经过“一五”计划的大规模建设,我国以重工业为重点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已初步形成。

重要意义:在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保持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生产力发展,逐步了改善人民生活,推动了社会进步。

1956年1月,北京庆祝社会主义改造取得胜利,

农民向毛泽东敬献喜报

1955年毛泽东视察上海公私合营申新九厂,

与荣毅仁交谈

二, 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采取方式:区别对象,用不同的办法积极引导、逐步过渡。 1.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方面:在土地改革后趁热打铁,通过互助合作化的途径,逐步地把个体农民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党的指导方针:积极发展,稳步前进

形式上:由互助组到初级社到高级社的逐步过渡,引导农民逐步摆脱私有制。

贯彻路线:依靠贫下中农、巩固地团结中农逐步消灭富农,从而团结了广大农民共同走合作化道路

这种渐进的方式“可以使农民从自己的经验中逐步地提高自己的觉悟,逐步地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因而可以使他们较少地感觉到他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好像是突如其来的。这些步骤,可以基本上避免在一个时间内(例如一年到两年内)农作物的减产。 -----毛泽东 重要意义:①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列主义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运用和发展。

②引导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促进了社会主义改造和

建设事业的发展。 2.在手工业改造方面:

指导方针: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在组织形式上,是由手工业生产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在方法上,从供销入手,实行生产改造; 在步骤上,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

重要意义:创造出从初级到高级的各种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实现了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

3.在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方面:

在步骤上:由大城市到中小城市、由主要行业到一般行业逐步推开。

第一步是把私人资本主义企业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企业。

第二步由国家资本主义企业转变为社会主义企业,在转变中采取了由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到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逐步过渡

重要意义:这种逐步过渡的办法符合农民的特点和生产力状况。这场巨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对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破坏,而且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三, 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运用和平的方法、合作化的途径改造小农经济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

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所用的方法是和平的方法。”“在我国的条件下,用和平的方法,即用说服教育的方法,不但可以改变个体的所有制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而且可以改变资本主义所有制为社会主义所有制。” ---毛泽东 1.对农业的改造:个体农业是小农经济,不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必须要将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集体经济,但是,农民是劳动人民的一部份,因此,在改造的方式上,决不能采取暴力的方式,而必须采取和平、自愿的方式。

党和国家的贯彻原则: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因而使得农业合作化运动能够以和平的方式完成。 2.对手工业的改造:情况和农民基本相同。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以马克思、列宁曾提出过“和平赎买”的设想方法,保证了改造的顺利进行。

重要意义:和平改造解决了诸如实现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和平过渡与消灭剥削制度这类通常难以解决的矛盾问题。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上的一个创举,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胜利、新证实和新发展。

然而,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

状况描述: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一九五六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对于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也不很适当。” 原因:1.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不够谨慎

2.工作方法上过于简单的因素

3.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认识上出现一些问题

那么,应该怎样评价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呢? 材料一:中共中央历来高度评价社会主义改造。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明确指出:

“整个来说,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材料二:近年来,有这样一种说法:认为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在中国资本主义没有得到广大发展、工业化没有得到实现的情况下就搞社会主义改造,是头脑发热,是不顾实际地要想早日进入社会主义。甚至说:正确的新民主主义发展阶段被过早实行社会主义改造而否定,这个否定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遭受挫折。

列宁雕塑

“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列宁全集》 用辩证的思想看待问题:

不能因为出现这些失误而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历史上,世界历史上各种革命大变动中的两个罕见事实:

一.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

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这样的变革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反而极大地加强了人民的

团结,并且是在人民普遍拥护的情况下完成的。

综上所述:中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中国共产党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应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这些情况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