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重点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唯物论 辩证法

一、唯物论

1.世界观、方法论和哲学的定义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2.哲学的基本问题 3.关于世界是怎样存在的

4.物质 5.意识 6.运动与静止 7.实践

.世界观、方法论和哲学的定义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世界观 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自发形成的、不系统的非理论形态的。

方法论 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观说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两者的辩证关系: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1.世界观、方法论和哲学的定义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哲学 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区别:朴素的、自发的、零散的、不系统的 (日常生活中的世界观)

自觉的、系统化的、理论化(哲学)

联系:哲学是世界观中的一部分

2.哲学的基本问题 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包括两个方面

其一,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即物质和精神何为第一性,何为第二性。

其二,我们的思维能否正确认识现实世界,即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在历史观中的贯彻 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何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

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唯心主义: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

可知论:认为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不可知论:认为思维与存在不具有同一性

全部唯物主义者和部分唯心主义者坚持可知论

唯物主义的三个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的两个形态1.主观唯心主义 2.客观唯心

3.关于世界是怎样存在的

辩证法: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世界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 主张用静止、孤立、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4. 物质 物质观的发展(1)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物质=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2)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物质=原子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 人感觉到的,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 列宁物质观的理解: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具有可知性;

❖ 物质是哲学范畴

5. 意识: 起源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经历了四个阶段,三个环节

无生命物的反应特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意识

(2)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劳动在意识的产生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意识的作用(1)意识活动的目的性与计划性(2)意识活动的能动创造性

(3)意识活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4)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有控制作用

6.运动与静止 运动 (1)运动的定义: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是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发展。

(2)运动与物质的辩证关系 ①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的没有的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运动也是没有的

❖ 相对静止的定义 ①相对于特定参照物体没有发生位移 ②某物没有发生质变

❖ 相对静止与运动的辩证关系①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②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7.实践 实践的定义 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 实践的特征 物质性(直接现实性)、自觉的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 实践的基本形式 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二、辩证法 联系和发展 三大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1.联系和发展

❖ 联系 (1)联系的定义

指一切事物、现象之间及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特定 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 发展 (1)发展的定义 在事物运动、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物质世界运动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的范畴(2)发展的特征 普遍性、过程性

(3)发展的实质 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2、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1)什么是矛盾 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同一及其关系的基本哲学范畴。

(2)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同一性、斗争性 ①什么是同一性

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一种趋势和联系。

②什么是斗争性 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的属性,即相互反对、相互竞争、相互

限制、相互否定的属性。

(3)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区别: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联系:同一之中有斗争,同一性不能; 离开斗争性; 斗争之中有同一,斗争性不能离开同一性

(4)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①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同一性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条件、形式和基本方向

②斗争性在事物发展的作用 第一,矛盾的斗争性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消长,推动事物不断地量变; 第二,矛盾的斗争性使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转化,推动事物发生质变。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定义 ①普遍性: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②特殊性: A、性质的特殊性 :从空间上看,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从时间上看,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性质的矛盾

B、矛盾地位的特殊性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C、矛盾解决方式的特殊性: 矛盾一方克服一方; 矛盾双方同归于尽

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

③两者的辩证关系 A、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B、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脱离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C、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质量互变规律

(1)质、量、度的定义

(2)量变、质变的定义

(3)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 否定之否定规律

(1)肯定和否定的概念

(2)肯定和否定的辩证关系

(3)辩证否定

(4)否定之否定过程是事物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发展的过程

3.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 必然性和偶然性

(1)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定义

(2)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 现象与本质

(1)现象与本质的定义

(2)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 认识的本质

❖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 真理的检验标准

1.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 实践使得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认识的本质

❖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不同的认识路线

唯物主义:物——思想和感觉

唯心主义:思想和感觉——物

❖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认识的本质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3.认识运动的规律

❖ 从实践到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定义、特定和形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 从认识到实践

❖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4、 真理 真理的定义 ,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 真理的检验标准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的含义及组成部分

(2)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发展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发展

❖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两种对立的观点

(2)为什么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3)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历史人物)

❖ 人的本质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 人类社会的两种经济形态 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 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 商品的二因素 价值和使用价值 ; 两者的联系

❖ 劳动二重性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 商品的价值量: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概念 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的换算

❖ 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 价值规律 ①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 ②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

③价值规律的作用

❖ 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 资本总公式和商品总公式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 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不仅是劳动过程,同时是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 剩余价值率

❖ 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式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 超额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