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
此资料由15医学二系小五班的小可爱们共同整理
内有图片,比较大,不便之处.......就忍着吧。
1.内给出页码,还请多结合书本看看,红色标处考的频率较多
2.资料的目的是给同学考试的方向和题型,内容粗略,人为删减了部分偏僻知识点,必定不全,学霸还请留情。
3.相信大家都能看出我们有没有用心做,希望结果不是吃力不讨好吧(如果实在受不了可以花3块钱去学友买个资料)
第一章 绪论
绪论里没什么好说的,如下:
名词解释:
P5稳态Homeostasis:指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包括pH,温度,渗透压
填空:
P7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P7反馈:正反馈(如排尿)和负反馈(如血压调节)(稳态的维持主要靠负反馈)
如下:
第二章 细胞
第二章主要出现选择和填空
填空与选择:
P12物质跨膜运输:单纯扩散,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前两者不需要消耗能量)(后两者需要膜蛋白的介导)
P13离子通道包括:电压门控通道,化学门控通道和机械门控通道 P15原发性主动转运(明白概念,以及钠钾泵的工作和意义)
P17继发性主动转运(明白概念,以及小肠钠葡糖同向转运体属于这个)
名解:
P27静息电位RP:(维持靠k+离子)细胞在安静状态下存在的细胞膜外正内负的电压差
P29动作电位AP(触发靠Na+离子):细胞在静息电位基础上接受有效刺激后产生的迅速的可向远处传播的膜电位波动
P36阈电位TP:能触发动作电位的膜电位临界值
P38兴奋性:机体的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发生反应的能力
大题或者填空题:(通常没大题)
P38兴奋后细胞变化: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明白各期与兴奋性的对应,如绝对不应期细胞兴奋性为0,选择题涉及)
P30,P42动作电位特点和局部电位特点:
一、动作电位: “全”或“无”,不衰减传播,脉冲式发放(这三个特点必须明白它的含义,选择题内可能涉及)
二、局部电位:等级性电位,衰减性传播,没有不应期
P47兴奋收缩耦联:(概念及过程)1.T管膜AP传导 2.JSR钙离子的释放 3.钙离子触发肌肉收缩 4.JSR回收钙离子
如下:
第三章 血液 一、名词解释:
P61红细胞沉降率(ESR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红细胞在抗凝血试管中垂直静置,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 P80 血型(blood group):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P56 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 P84 交叉配血:将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相混合,再将受血者红细胞与供血者血清相配合。
二、简答题:
P56 血浆渗透压的生理意义。
①晶体渗透压: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
②胶体渗透压: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 血容量
P61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①可塑变形性 ②悬浮稳定性(叠连) ③渗透脆性(抵抗小→脆大→易破)
P71 生理性止血的过程。
①血管收缩 ②血小板血栓形成 ③血液凝固
P74(填空,易出)血液凝固的三个步骤。
①凝血酶原酶复合体的形成(内源性和外源性途径) ②凝血酶的激活 ③纤维蛋白的生成
P74 内外源凝血的异同。
异:内源性:①凝血因子全来自血液 ②从凝血因子XII激活开始
③在放大阶段对凝血反应维持巩固
外源性:①因子III来自血外 ②因子III启动
③在生理性凝集反应启动中起作用
同:内外源性生成的产物,在Ca2+下生成凝血酶原复合物(共同激活因子X),两途径中某些因子可相互激活,密切联系,并不完全独立
P84 血型及输血。
ABO血型分型原则:红细胞膜上的抗原物质类型 输血原则:①鉴定血型,ABO相合
②ABO相同,亦必须交叉配血实验
③生育年龄妇女及反复输血的病人,还必须使供血者、受血者的RH血型相合。
如下:
第四章 血液循环 如下: 名词解释:
P87心动周期cardiac cycle :心脏的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性活动
(红色的四个必考一个)
P91每搏输出量 stroke volume, SV:一侧心室在一次心脏搏动所射出的血液量(60 ~ 80ml)
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每分输出量cardiac output, CO: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量
心指数cardiac index:单位体表面积(m2)计算的心输出量
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 P107期前收缩premature systole:心脏受到窦性节律之外刺激,提前产生的收缩
P108代偿性间歇compensatory pause:一次期前收缩之后所出现较长的舒张期 P120动脉血压arterial blood pressure:指主动脉血压
P125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血压(4-12cm H2O)
P88(需要理解,大题或选择题)心动周期中心腔内压力、容积、瓣膜活动和血流的变化。 左心室 分期 等容收缩 快速射血 减慢射血 压力 房室瓣 主动特点 脉瓣 关 开 开 心室密闭导致室内压升高 心室泵血(2/3) 心室泵血(1/3) 心房<心室<动关 脉 心房<心室>动关 脉 心房<心室<动关 脉 收缩 (泵血) 舒张 (充盈) 心房收缩期 等容舒张 快速充盈 减慢充盈 心房<心室<动关 脉 心房>心室 开 心房>心室 开 关 关 关 心室密闭导致室内压下降 心室充盈 心室充盈 同心室充盈期 心室充盈 (20-30%)
P90(填空)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生理意义 第一心音:心室开始收缩 第二心音;心室开始舒张
P93(重要大题或填空)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1.心室收缩的前负荷(心室舒张末期容积) 2.心肌收缩后负荷(大动脉血压) 3.心肌的收缩能力(等长调节属于此) 4.心率
P101(非常重要)心室肌细胞和窦房结细胞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机制 一 心室肌细胞:
1.静息电位 由K+产生 2. 动作电位
0期(快速去极期):Na+内流(Ina通道)
1期:(快速复极初期):K+离子外流(Ito通道)
2期(平台期):Ca2+缓慢内流(Ica-L)与K+(Ik和Ik1)外流处于平衡状态 3期(快速复极末期):k+离子外流(IK 通道通透性升高) 4期(静息期):Na+-Ca2+交换 Ca2+泵(Ca2+外流) Na+泵(K+内流)
二 窦房结细胞(4期自动去极化原因)
0期:4期自动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激活慢钙通道(Ica-L型)→Ca2+内流 3期初期:慢钙通道(Ica-L型)渐失活 + 钾通道(IK)激活→ Ca2+内流减少+ K+外流
3期末:钾通道开始失活(-40mv),K+呈递减性外流
4期:K+递减性外流 + Na+递增性内流(If)+ Ca2+内流(Ica-T型钙通道激活)→自动去极化
P105(填空)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及其影响因素(选择,易出) 兴奋性,传导性,自动节律性,收缩性 兴奋性: 0期去极化离子通道的性状——前提 传导性:0期去极化的速度和幅度——最重要 自动节律性: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最重要
P113(填空)ECG各波和间期的意义: P波 两心房去极化
QRS波群 两心室去极化 T波 两心室复极化(平台期)
P121(重要大题和填空) 动脉血压的形成条件,正常值及影响因素(要知道对脉压的影响) 形成条件:
1.心血管系统有足够的血液充盈量 2.心脏射血 3.外周阻力
4.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 正常值:收缩压:100~120mmHg 舒张压:60~80mmHg 脉 压:30~40mmHg
影响因素:(1)心脏每搏输出量(主要影响收缩压); (2)心率; (3)外周阻力(舒张压);(4)主动脉和大动脉弹性储器作用;(5)循环血量与血管系统容量的匹配情况
P127(填空,选择)微循环的三条通路的名称及生理意义 名称 血流通路 血流特点 作用 迂回通路 微A→后微A→Cap前括 血流缓慢 物质交换 约肌→真Cap网→微V 直捷通路 微A→后微A→通Cap 血流较快 利血回流 →微V
A-V短路 微A→A-V吻合支→微V 随温度变化 调节体温
P129(不太重要,可能考)组织液的生成公式及影响因素。 有效滤过压 =(毛细血管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动力 -(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阻力
影响因素: 1. 毛细血管有效流体静压;2.有效胶体渗透压 3.毛细血管通透性;4.淋巴回流
P133(重要,易考)说明心交感神经、心迷走神经对心脏的作用(递质,受体和基本作用)
1)心交感神经及其作用(交感缩血管神经与此相同) 释放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E) 受体:β1-R
作用:正性变时、变力、变传导作用(心率加快,收缩力增强,传导增加) 2)心迷走神经及其作用 释放递质:乙酰胆碱(ACh) 受体: M-R
作用:负性变时、变力、变传导作用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的生理作用(升压药) 心肌代谢↑→代谢产物↑→扩张冠脉→血流量↑】
P135(易考)举例说明压力感受性反射是如何调节血压的?有何生理意义? 1.动脉血压↑
2.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兴奋↑
3.通过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传入延髓 4.延髓心血管中枢抑制
5.交感缩血管紧张(-)心交感紧张(-)心迷走紧张(+) 6.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外周阻力下降 7.血压下降
反之亦然,可保持动脉血压稳定 如下:
第五章 呼吸
呼吸首先要知道包括外呼吸,气体运输和内呼吸
其次要明白潮气量,补呼、吸气量,肺活量,功能余气量这几个的概念 最后,这一章的大题是蛮多的,有几个经常出的下面都点出来了
名词解释:
P162 潮气量(TV):指每次呼吸时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 P161 肺活量(重要):指尽力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
P162 肺通气量:一般指平静呼吸时,肺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量即潮气量与呼吸频率的乘积。
P163 肺泡通气量(alveolar ventilation):指每分钟吸入肺泡或由肺泡呼出的气体总量。肺泡通气量=(潮气量—解剖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P167通气/血流比值(VQ比值 重要):指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肺血流量的比值。
P183肺牵张反射(重要): 肺扩张或缩小而引起吸气抑制或者兴奋的反射。
简答题: P155 (本章第一个易考大题)什么叫胸膜腔内压?胸内压的形成和生理意义? 答:胸膜腔内的压力称为胸膜腔内压。
胸膜腔内压的形成与肺和胸廓的内外回向力有关。 胸膜腔内压=肺内压-肺回缩压
呼气吸气末,肺内压等于大气压等于0,则其=-肺回缩压 生理意义:①有利于肺保持扩张状态; ②有利于静脉和淋巴的回流。
P158 (主要以选择题形式出现)简述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生理意义。 答: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主要由肺泡II型细胞产生,可以减小肺泡回缩力。 生理意义:
①有助于维持肺泡的稳定性; ②防止肺水肿
③降低吸气阻力,有利于肺通气。
P172 (本章第二个易考大题)氧解离曲线,及各段特点及影响因素? 答:指反映Hb氧饱和度与血PO2关系的曲线
(1)氧解离曲线上段:曲线较平坦,相当于PO2在60~100mmHg之间时Hb氧饱和度,可以保持低氧分压时高载氧能力
(2)氧解离曲线中段:这段曲线较陡,相当于PO2在40~60mmHg之间Hb氧饱和度,为维持正常活动的氧供; (3)氧解离曲线下段:曲线最陡,相当于PO2在5~40mmHg之间时Hb氧饱和度,为维持运动时的氧供。 影响因素:
①H+和PCO2的影响:H+和PCO2
升高,Hb对O2的亲和力降低,氧解离曲线右移; ②温度的影响:温度升高,氧解离曲线右移;
③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浓度升高时,Hb对O2的亲和力降低,氧解离曲线右移;
④CO:CO会严重影响Hb的载氧能力
P167(填空和大题都有)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有哪些?
答:1.呼吸膜的厚度;2.呼吸膜的面积;3.通气/血流比值 4.气体分压差是前提
P182 (本章第三个易出大题)血中二氧化碳、缺氧、氢离子对呼吸的影响、作用途径有何不同? 答:(1)CO2:CO2是调节呼吸运动最重要的生理性化学因素。
途径:①通过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再兴奋呼吸中枢;②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 (2)缺氧:PO2降低时,呼吸运动加深、加快。 途径:完全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实现的
(3)H+:动脉血液H+浓度升高时,呼吸运动加深、加快;当H+浓度下降时,呼吸受抑制。
途径:外周化学感受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
如下:
第六章 消化吸收 首先要知道的是,消化与吸收里面各种题型都有,按照胃肠胰胆,成分作用调控的顺序。
胃和肠特有的运动,消化液分泌调控大多在小题里,大题题型主要是胃胰胆消化液的成分和作用
名词解释:
P188 慢波电位(易考)(slow wave)或基本电节律(BER):消化道平滑肌在静息膜电位基础上,可自发周期性地产生去极化和复极化,形成缓慢的节律性电位波动,由于其频繁较慢,因而称为慢波。决定消化道平滑肌的收缩节律。 P202胃的排空:是指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糖快于蛋白质快于脂肪) P202容受性舒张(易考,胃的特殊运动):进食时食物刺激咽,食管等处的感受器,可反射地引起胃底和胃体平滑肌的舒张。
P207胆盐肠肝循环:胆盐随肝胆汁排到小肠后,在回肠末端被吸收入血,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再组成胆汁排入肠内的过程。 p208分节运动(易考,小肠的特殊运动)(segmental motility):以小肠环形肌为主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运动
简答题:
P195(本章第一个易考大题)胃液的主要成分和作用?
答:成分:1.盐酸、2.胃蛋白酶原、3.黏液和碳酸氢盐4.内因子。
1.盐酸作用:1、激活胃蛋白酶原,并为胃蛋白酶原提供最适ph和作用环境;2、使食物中蛋白质变性而易与水解;3杀菌,使得胃和小肠保持相对无菌的状态;4、盐酸促进胰泌素释放,进而促进胰液、胆汁与小肠液的分泌;5、有助于小肠对钙和铁的吸收。
2.胃蛋白酶原在盐酸作用下激活为胃蛋白酶,可将蛋白质水解为月示和胨。 3.碳酸氢盐与黏液一起构成“黏液-HCO3-屏障”,能防止盐酸和胃蛋白酶对胃粘膜细胞的损伤。
4.内因子可以与维生素B12结合,防止消化液对维生素B12的破坏并促进其在回肠吸收
P204(本章第二个易考大题)胰液的性质,主要成分和作用? 答:胰液是无色的、无臭的液体,PH7.8-8.4 胰液含有大量水分、无机物及多种消化酶。
1.无机物:碳酸氢盐提供最适PH并中和胃酸,使胃蛋白酶活性消失,保护肠粘膜免受胃酸侵蚀; 2.有机物:
1胰淀粉酶可将淀粉水解;
2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以酶原形式分泌,胰蛋白酶原在小肠液中的肠激酶作用下激活成胰蛋白酶,胰蛋白酶又激活糜蛋白酶原成糜蛋白,两者都可将蛋白质分解为月示和胨,糜蛋白酶可凝乳; 3胰脂肪酶可将脂肪分解。
P206胆汁的成分、特点及胆盐的作用?
答:胆汁特点为不含消化酶,作用主要为为消化吸收脂肪。 1.促进脂肪的消化
2.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3.中和胃酸并促进胆汁自身分泌
P199(以选择题出现)胃液分泌的抑制和促进因素? 促进:1.迷走神经2.组胺3.促胃液素 抑制:1.胃酸2.脂肪3.高张溶液
P213(本章第三个易考大题)小肠作为主要吸收场所具备哪些有利条件? 1吸收面积大 2食物停留时间长
3小肠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淋巴管,有利于吸收; 4食物已被充分消化。
如下:
第七章 能量代谢
最简单的章节,主要就一个名词解释和一个填空
一、名词解释:
P227 基础代谢率(BMR):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 P229 体温:指机体核心部分的平均温度。
P236 调定点:恒温动物体温的规定阈值,存在于视前区-下丘脑前部,人体体温恒定点正常值为37.7摄氏度。
二、简答题
P226 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填空出现)
1.肌肉活动 2.精神活动 3.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4.环境因素
P231 机体产热器官为肝(安静时)、骨骼肌(运动时) 机体散热器官为皮肤(主要)
P232机体散热方式(填空): 1.辐射散热 2.传导散热 3.对流散热
4.蒸发散热(当外界温度大于体温时,蒸发散热是唯一散热途径) 如下:
第八章 泌尿 本章大题主要是两种利尿的机制和肾素-ADH-醛固酮系统,小题目中主要在于Nacl重吸收过程中涉及到的种种,所以请同学们仔细看看这些
一、名词解释:
P242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经常以填空出现):在没有外来神经、体液因素影响下,肾血流量在动脉血压一定变动范围内(80—180mmHg)基本保持不变。 P244肾小球滤过率(GFR):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称为~ P244滤过分数(FF):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称为~ P252肾糖阈:近端小管对葡糖的吸收有一定限度,当血糖浓度达到180mm/100ml时,有部分肾小管对葡糖吸收已达极限,尿中开始出现葡糖,此时的血浆葡糖浓度称为~
P252渗透性利尿(OD):由于小管液的溶质浓度升高,小管液渗透压升高,肾小管对小管液中的水分重吸收减小,排尿量增加,称~
P259水利尿:饮用大量清水后,使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血管升压素)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重吸收减小,尿增加,称~ P253定比重吸收(球—管平衡):近端小管对Na+和水的重吸收率总是占肾小球滤过率的65%-70%,称为定比重吸收,此现象称为~
P264清除率:单位时间内两肾能将一定毫升血浆中所含的某种物质完全清除,此物质的血浆毫升数为该物质的~
三、简答题:
P240尿生成的三个过程: ①肾小球的滤过,形成超滤液 ②肾小球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③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
P245(易考填空题)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有效滤过压:①肾小球cap血压 ②囊内压 ③血浆胶体渗透压
④肾血浆流量 ⑤滤过系数(通透系数、滤过面积)
P247NaCl在肾小管各段的重吸收过程
①近端小管(60%-70%):
前半段:Na+—H+、Na+—葡糖同向转运体,跨细胞途径为主 Cl-不吸收 占2/3 后半段:Na+—H+、Cl-—HCO3-交换体 细胞旁途径 占1/3 ②髓袢(20%)
升降细段:对水通透性高,对Na+不易通透 升支细段:对Na+和Cl-通透,对水不通透 升支粗段:NaCl主要吸收部位(Na+—K+—2Cl-同向转运体) ③远端小管和集合管(12%):根据水-盐平衡状况调节(Na+的重吸收受醛固酮的调节)
P254(填空题)外髓和内髓组织间隙高渗是如何形成的 ①外髓部的渗透压梯度:
升支粗段主动吸收NaCl(Na+—K+—2Cl-同向转运体) ②内髓部的渗透压梯度: (1)集合管的尿素再循环
(2)髓袢升支细段的NaCl被动吸收
P259(填空)影响抗利尿激素(ADH)分泌的因素 ①体液渗透压 ②循环血量
(③动脉血压 有三个空加第三个)
P252和259渗透性利尿和水利尿的比较 渗透性利尿:作用于近端小管
小管液溶质浓度升高,渗透压高,保留水,导致小管液中Na+的稀释,Na+重吸收减少,又保留一些水,最终导致尿和NaCl多
水利尿:作用于远端小管和集合管
饮水多时,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导致ADH释放下降,水重吸收少,尿量增多
(本章大题1)糖尿病病人为什么出现糖尿和多尿
糖尿病患者大量进食葡糖后,肾小球滤过的葡糖多
①糖尿:当血糖升至300mg/100ml时,全部肾小管对葡糖重吸收达到葡糖的最大转运率,尿
糖排出随血糖浓度增加。
②多尿(渗透性利尿):小管液中葡糖浓度升高,渗透性利尿,水和NaCl重吸收降低,尿量增多。
(本章大题2)当出现呕吐,腹泻时尿量如何变化(水利尿来解释)
P260(本章大题3)肾素-ADH-醛固酮系统的调节及作用
1.肾素:调节包括肾内机制,神经机制和体液机制,分别为致密斑,交感神经和循环血量 其作用主要维系动脉血压和循环血量
2.ADH:体液渗透压,循环血量和动脉血压调节,作用为调节肾对水的重吸收 3.醛固酮:Na+,K+调控,作用为排钾保钠
如下:
第九章 神经
神经是生理中两大重点之一,里面选择,填空的出现率极高,大题反而不多,同一个题目可能在任何地方考,可大可小,还请诸君多多记忆
名词解释:
P272轴浆运输axoplasmic transport:借助于轴突内轴浆流动而进行的物质运输
P271突触后电位:递质进入突触间隙,经扩散到达突触后模,作用于后模特异性受体或通道,引起后模对某些离子通透性改变,离子出入后模,使后模发生一定程度的去极化或超级化
P279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指突触后膜在某种神经递质作用下产生局部 去极化/超级化 电位
P305 牵涉痛(referred pain):某些内脏疾病引起的远隔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
P334 运动单位:一个α运动神经元及其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称为运动单位
P334 脊髓休克:人和动物的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反射活动能力暂时丧失而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
P335 牵张反射:有完整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在外力牵拉伸长时引起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填空中包括 腱反射(快速牵拉)和肌紧张(缓慢牵拉) 感受器为肌梭 )
P338 去大脑僵直:于动物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表现为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呈角弓反张状态,称为去大脑僵直
P354α波阻断:α波在人清醒,安静并闭眼时出现,睁眼或接受刺激时立即消失而呈β波,称为~
简答题
P271(填空)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特征:完整性,绝缘性,双向性和相对不疲劳性
P276(大题)突触前传递及突触传递的类型
突触前神经元兴奋传递到末梢,突触前膜去极化,前膜钙通道开放,钙离子入前膜末梢,引起突触囊泡出胞,递质释放递质进入突触间隙,经扩散到达突触后模,作用于后模特异性受体或通道,引起后模对某些离子通透性改变,离子出入后模,使后模发生一定程度的去极化或超级化
类型:1.轴-体突触,轴-树突触,轴-轴突触 2.化学突触和电突触 3.EPSP和IPSP
P279(名解,选择和两个相对比的大题)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1.指突触后膜在某种神经递质作用下产生局部 去极化/超级化 电位
2.EPSP引起Na+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能使后模爆发动作电位 IPSP引起Cl-通道开放,氯离子内流,能使后模静息或抑制
P285(主要为Ach)乙酰胆碱(Ach)肾上腺素(E)和氨基酸(aa)递质 1.Ach: 外周分布:支配骨骼肌的运动神经纤维 所有自主神经节前纤维 大多数副交感节后纤维 少数交感节后纤维
受体:毒蕈碱受体(M受体)和烟碱受体(N受体)
激活作用和抑制剂:1.M受体激活后,心脏活动抑制,身体平滑肌(气管,胃肠,膀胱等)收缩,骨骼肌血管舒张,称为毒蕈碱作用,可被阿托品阻断; 2.N受体激活后,小剂量可兴奋节后神经元,骨骼肌收缩,大剂量阻断自主神经突触传递,称烟碱样作用可被筒箭毒碱阻断
2.E或NE:有α受体和β受体(β1在心肌,兴奋;β2在平滑肌,抑制 3.aa:兴奋性有谷氨酸和门冬氨酸,抑制性有γ-氨基丁酸和甘氨酸
P292(填空,大题)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 1.单向传播 2.中枢延搁 3.兴奋的总和 4.兴奋节律的改变 5.后发放与反馈 6.对内环境敏感和易疲劳
P293(对比类大题,后抑制填空题)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后抑制: (填空)突触后抑制包括:传入侧支性抑制和回返性抑制 (对比大题)
突触后抑制 为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使突触后神经元发生IPSP
突触前抑制 为兴奋性中间神经元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减少,使突触后神经元难以产生EPSP
P301(大题,不怎么考)感觉投射系统: 1.特异性投射系统:指丘脑特异感觉接替核及其投射至大脑皮层的神经通路,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一方面止于皮层,引起特定感觉,另一方面刺激皮层产生冲动
2.非特异性投射系统:指丘脑非特异性投射核及其投射至大脑皮层的神经通路,一方面多次换元弥漫性投射至大脑皮层,另一方面通过脑干网状结构,间接接受来自感觉传导第二级神经元侧支的纤维投射,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兴奋性的作用
P301 感觉皮层代表区:
1.第一感觉区:中央后回(或者3-1-2区) 特点(填空):1.交叉性投射 2.与精细程度成正比 3.倒置分布
2.第二感觉区:中央后回到脑岛的区域
P305内脏痛和体表痛的区别:
(以内脏痛为例,体表痛全部相反) 1.定位不准确
2.缓慢,持续时间长
3.对牵拉刺激十分敏感,对切割、烧灼等刺激不敏感 4.能引起情绪活动 5.有牵涉痛
P307 眼视近物的调节(填空,易考): 1.晶状体变凸 2.瞳孔缩小 3.视轴会聚
P343基底神经节损伤造成的两种疾病
1.肌紧张过强而运动活少(代表为帕金森病): 症状为静止性震颤,病因为黑质多巴胺系统病变
2.肌紧张过低而运动过多(代表为舞蹈症):因为新纹状体病变,运动易化
P344小脑的功能(经常易出填空题) 1.维持身体平衡 2.调节肌紧张
3.协调和形成随意行运动
P356睡眠的两种时相,EEG(脑电图)及其功能特点比较(主填空) 1.慢波睡眠: EEG:高幅慢波
特点:感觉、呼吸、代谢的降低;不出现眼球快速运动;易唤醒、不做梦 作用:体力回复和促进生长发育 2.快波睡眠: EEG:低幅快波
特点:感觉等进一步降低;眼球快速运动;不易唤醒,会做梦 作用:精力恢复和促进学习记忆
如下:
第十章 内分泌
内分泌主要是一些小知识点,比如名词解释的允许作用啦,升钙降磷的三种激素(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和钙三醇),胰岛素是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其最强的调节是血糖,几种激素的作用之类的,繁琐也简单,总体是比较简单的一章
四、名词解释
P377允许作用(Permissive action):某激素对特定器官、组织或细胞无直间作用,但其存在却是另一种激素发挥生物效应的必备基础。
P380下丘脑调节肽:由下丘脑促垂体小细胞神经元分泌,可调节腺垂体活动的肽类物质。
P397碘阻滞效应:过量碘抑制TH合成的效应。
五、简答题
p375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算是本章最容易考的了): ①特意作用 ②信使作用 ③高效作用 ④相互作用
P379垂体分泌的激素(知道即可): 腺垂体分泌的激素
生长激素→侏儒症/巨人症;肢端肥大症 催乳素
神经垂体的激素种类 血管分压素/缩宫素
P381生长激素的作用及分泌异常时的疾病 作用:①促进生长:幼儿:多 巨人症 少 侏儒症 成人:肢端肥大症 ②调节代谢:蛋白质:合成>分解
脂肪:分解
糖:减少利用,血糖升高
P388甲状腺、糖皮质和胰岛素对物质代谢的作用
1.甲状腺激素(填空,合成包括聚碘,碘化和缩合三步): ①糖:升高和降低
②脂肪:加速脂代谢
③蛋白质:利于合成,过量则抑制 缺乏:呆小症
2.糖皮质激素:升血糖、抑制蛋白质合成、分解脂肪 缺乏:满月脸,水牛背
3.胰岛素:全面促进合成 缺乏:糖尿病
如下:
哦哦,最后太散太小,没有图片
最后,重申,里面删除了不少内容,主要是让大家把一些基础的,好考的掌握,学霸还请自己查缺补漏,学者还请结合书本好好复习,学渣还请结合资料好好预习吧。
以上
最后的最后,打出蚌医的八字箴言吧:
笃学 精业 修德 厚生 愿与诸君共勉之
2016 12 18 00 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