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指出: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
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为了写好作文,师生都付出了许多努力,但常常收效不大。
特别是小学生,他们往往怕写作文,把写作文当作苦差事。那么,如何有效地指导小学生写好作文,克服害怕心理,让他们主动拿笔,表达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为学生习作开辟自由、想象的空间呢?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一、激发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导师,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强大动力。
任何一件事,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可能积极地做、认真地做,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态度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厌学变为乐学。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如在教学写课余生活的习作时,先让学生回顾自己在课余生活中最喜欢做的事,感兴趣的事,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画画、唱歌、跳舞、打乒乓球、打羽毛球、种花、养狗孩子们兴奋地交流着,相信他们写起来也会得心应手。二、仔细观察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起点,是迈向创新的第一步。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学生来说观察是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只有通过认真细致地观察,才能对事物有全面细致的了解,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真实感人。
因此,作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自主观察的能力,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并启迪学生创新,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事物的能力,还拥有了大量的写作素材,写起作文来就不觉得难了。如在教学写景的习作时,以写胭脂花为例,先要让学生观察胭脂花的根、茎、枝、叶、花、种子有什么特点,再观察一天之内有什么变化,一年四季又有什么变化,并做好记录。
这样写作时就可以做到有话可写、有话要写。三、广泛阅读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 叶圣陶曾把阅读与写作比喻为吸收和倾吐的关系,不吸收丰富的养料,就写不出好的文章。所以,小学生要想写好作文,就需要进行大量的阅读,从简单的看图画书,到看一些拼音图书,再到看一些中外儿童文学名著。
在平时的语文课学习中,要重视文本阅读,因为课本中有许多诸如: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摘抄好词、佳句的练习,学生在背诵时既可以学到多方面的知识,也能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更能在大脑中积累大量的词汇,优美的字句。这样在作文时,就能知道如何遣词造句,表情达意。
另外,阅读也能使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变得更加成熟,更加丰富。四、想象英国诗人雪莱曾说:想象是创造力。
想象是拓宽学生思路的有效形式。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造想象情境,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乐写的的文章,把自己见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无所顾忌地用各种写法表达出来。
切忌千万不能以成人的眼光看儿童的世界,因为在儿童的眼里,世界如童话一般,山呀水呀、星星、月亮,周围的一切都是活的,会跑也会飞,会说也会唱想象越发展越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五、勤于练笔为了更好地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课外练笔也很重要。
教师可鼓励学生在课外写日记,写周记,写读书笔记等等。内容上学生可写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让学生将自己的喜怒哀乐,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
以写日记为例,为了让学生不记流水账,不雷同,定一个小范围,如逛超市、妈妈的高跟鞋等等,这样既保证有内容可写,又不容易雷同。总之,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灵活自由的练笔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会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积累素材,提高组织和表达能力,写真实的事情。
六、反复修改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能力。然而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批改作文,学生看评语的现象。
这样,学生不仅得不到修改、推敲方面的锻炼,还会错误地认为修改作文是教师的事,养成写完了事的不良习惯。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学会修改作文。
在教学中,老师首先要讲清文成于改的道理,让学生懂得修改的意义,其次老师要教给学生修改的方法和要领。如修改写人的作文《我的老师》一文,让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修改:是否把握提纲要求通过一件事表现老师精神品质,是否思路理清,详略恰当,叙述有序;是否词句正确、通顺;是否标点使用正确先通过总体浏览,可发现大致的错误,再进行细致修改。
此外,在修改的过程中可先让学生自己修改,再分四人小组修改,然后老师修改,最后学生再修改。七、树立自信自信心是小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中很重要的心理品质,也是获得成功的重要保障,翻开一个班的作文本便可发现,得优的老是那几个学生,得中甚至差的总是跳不出中与差的圈,一个习作总是得中或差的学生,他们的习作自信在被一个接着一个的中与差中击得粉碎,从而远离成功的彼岸。
因此在教学中我采取了分层而评的策略,增强各层次学生的习作自信心,让他们每人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1、面对全体学生分层而定,不同层次的学生,评定的标准不同。既优中有优、中、差;中中也有优、中、差;差中更有优中、差。
2对一个学生的要求则循序渐进,如对一个习作后进生最初得优的标准是:。 浅谈 [内容提要]:“写不具体”可以说是小学生写作文时存在的最突出而又最普遍的问题。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指导学生把作文写具体。一是指导学生积累素材,为写具体提供丰富表象;二是读写紧密结合,教给学生写具体的方法;三是精心设计练习,帮助学生突破写具体的难点。
[关键词]:写具体 写作素材 观察能力 小学生初学作文,往往犯内容空洞的毛病,而且有的学生到小学毕业了,还只能写三、四百字。其原因都是作文写不具体。 如何指导学生把作文具体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指导积累素材,为“写具体”提供丰富的表象。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说明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
而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主要途径,是从事任何工作都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能力,尤其对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可以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写作能力提高的关键。
1、指导学生在生活中观察 丰富多彩的生活、千姿百态的事物是学生写作的源泉,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多观察。不仅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还要用脑子去想。 要求他们时时留心身边的人物和事物,从客观世界中摄取多种营养,不断充实、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学生一旦养成了随机观察的习惯,他们捕捉生活素材的能力就会不断增强,从而头脑里的材料也就越来越丰富,作文时便会“文思泉诵”,得心应手。 2、指导学生通过实物观察 学生凭空想象,是写不出真实感人的作文的。因此,引导学生观察时,也可把观察的实物引进课堂,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可以边观察、边思考、边表达、边练笔。
一次在写植物的外形特点时,我把学生带到校内的花坛边,望着满花坛盛开的菊花,学生个个欢呼雀跃,我乘机引导学生按照由上而下的顺序观察了菊花的茎、叶、花等各部分,又引导学生观察了花的形状、颜色等特点,通过仔细观察,再加上老师的及时点拨,学生入了门,上了路,改变了那种一上作文课就愁眉苦脸,无从下笔的局面。3、指导学生在生活中观察 小学生的阅历是有限的,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某中意义上弥补了这一局限性,有利于积累材料。
在活动中多观察,教师一定要现场指导,先让学生说观察到的事物,然后,纠正观察的不足及语言组织的不足,使学生及时、准确、生动地把观察到的事物“翻译”成语言,养成仔细观察,捕捉观察素材,认真思考的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积累素材的能力。 第二,读写紧密结合,教给学生“写具体”的方法。
教育学家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教师应充分利用范文引导学生把阅读中学到知识和技能,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使学生逐步掌握写具体的方法。
如《鸟的天堂》这一课写作训练指导的侧重点是学习观察事物要注意静态和动态。在“读”的教学中,在分析“静”态时,先指导学生注意作者的观察顺序:远看“那是许多枝叶茂盛的榕树”、近看“真是一株大树”。
这里由远到近,由整体到部分。部分又分层次:“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 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 指导学生分析动态部分时,注意动词的运用和写法。先写“面”,“到处是鸟声,到处是鸟影”,再写“形和声”,“有的站在树枝上叫,另一只又飞起来。”
最后写“点”:“一只画眉鸟飞了起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 学生在学习中掌握了静态和动态的描写特点之后,在作文训练中就运用所学进行仿写等训练,并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观察描写事物的方法去进行写作练习。 再如,写人的文章,主要让学生懂得如何通过人物具体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来塑造人物形象。
记事的文章,一般按事情发展的过程一步一步具体地写好事情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状物的文章,主要让学生掌握如何把握住事物的大小、形状、颜色、质地等,把事物的特征反映出来。其次,还可以结合具体的课文帮助学生从表现手法的角度掌握写具体的方法,如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侧面描写、反面衬托等手法。
第三,精心设计练习,帮助学生突破“写具体”的难点。 教师应把观察、阅读与片断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指导学生片断训练中,运用阅读中学到的方法,把所见所闻中得到的材料写具体,如在前面读写结合一题中所说的那样。 无论写“见”还是写“闻”,指导时都应力图使学生写具体,要重视“细节描写”。
如写“清晨,我看见老人们在打太极拳”,有位教师就用提问法启发学生思考:清晨的天气怎么样?什么样的老人们在怎样的地方打拳?打拳时动作、姿势及其变化情况怎样?问题中的“怎(么)样”就是为使学生先具体回忆观察所得,以利在写出来时不仅有情节程序,而且有细节描写。要使学生明白,没有细节的描写,要具体生动是不可能的。 而要细节描写,就必须运用具体的回忆联想以及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视,听现象。有些文章还要重视“色彩描写”,描写色彩对写景的作用很。
一套和谐的作文教学法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新闻引路序列作文训练研究”最终成果综述 从提出理论构想迄今,我已对新闻引路序列作文训练进行了长达七年之久的苦心研究,取得的一系列阶段性成果被专家评价为“一套和谐的作文教学法体系”,“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施素质教育,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2002年,该项目被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现将其理论体系简介如下: 一、重视积累 打好基础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泉,“百字新事”训练让语言积累、语感培养与思维发展直接源于生活,要求学生用百字左右的篇幅记录当天发生在身边的,或当天听过、读过、看过的新闻,做到语言精炼、流畅。百字新事与写作日记有着本质区别,不求长,不求多,唯求精,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写”方面。
阅读是一种特殊的生活,“剪报作文”训练要求学生每天剪报一篇,旁加对文章的点评、心得、联想,可从文章的主题与内容、情感出发,亦可从文章写作方式方法入手。这项训练既使学生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也为学生自主选择读写材料、自主写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并落实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
剪报作文与写作读后感有着本质区别,后者重在“感”,而剪报作文则重视了学生的评价能力,不仅在于对写作内容的“感”,还在于对写作的内容、过程与方法的“评”,体味文章成功之道,树立自己的作文标准。 上两者交替进行,让学生直接或间接地从生活中吸收营养,也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
二、新闻引路 轻松入门 笔者认为,作文训练应当经历“掌握作文特点—掌握写作方法—不断练习中提高作文能力”三阶段,因此而设计的“新闻引路”作文训练序列(新闻写作训练—想象能力训练—思维能力训练—语言优化训练—研究性作文训练)中,“新闻写作训练”着重让学生掌握作文特点和写作方法,而想象、思维、语言优化、研究性作文训练让学生在不断练习中提高作文能力。 作文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但小学到高中老师需不断重复。
“新闻引路”以结构模式简单规范(一般为倒金字塔式)且易于掌握的新闻(消息)写作训练帮助学生快速闯入作文王国,牢固把握作文内容与情感真、新,语言简明精炼等特点,并从此成为习惯。 新闻写作对真实性的严格要求可规范学生运用典型事例写出真情实感;对新闻价值的严格要求可规范学生写出新意并进而培养创新精神;准确、精炼、生动的新闻写作语言要求为改变学生华而不实的“学生腔”提供了训练机会;为把新闻写真实、生动而去观察、琢磨的新闻写作过程对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和动机有很好帮助;散文式通讯和副刊文艺作品也为中学生学习文学语言找到了新天地。
语言是学生在潜移默化、朝花夕拾中积累起来的,包括老师在内,其他人都帮不上忙,所以重视想象与思维能力的训练成为最有效的作文教学内容,待学生有了一定语言积累再训练语言优化。郭沫若曾说:“于无法之中求得法,有法之后求其化”,与普通快速作文法相比,“新闻引路”作文训练序列通过想象、思维和语言优化训练求思维的广度与深度、语言的精度,迅速化解新闻的规范模式,不会造成模式化的恶果。
三、交给工具 四步成文 笔者认为:写作是一个“发散思维--聚敛思维--线性思维”的双重转化过程。即从写作目标出发,充分发挥观察、感受能力,从生活和头脑中联系各
种知识、事物等写作内容是“发散思维”;选材、炼意、构思、谋篇,是连续不断地对已有材料与观点进行整理的“聚敛思维”过程;作者心里的东西变成文字,语言的“线性”特点(不同的字和话不能同时表达)就体现出来了。
基于此,笔者设计了4X积木式思维作文法。其基本步骤是:想(xiang)-选(xuan)-写(xie)-修(xiu)。
这一方法符合新课标指出的“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 脑图是英国托尼·巴赞博士开发的全新思维方法,其要点是把主题词写在中心;把任何有关论点写上从中心点引出分支,不同类别另开分支并不断连接下去。 4X积木式思维作文法中,脑图被作为帮助学生思维的作文工具。步骤“想”展画脑图,实质是发散性思维,通过展开联想引导线索、丰富内容,由一事物作为触发点联系熟悉的生活和知识领域,并引导学生遵从相似联想、对比联想、接近联想等联想三法则对事物进行联想使文章内容全面、丰富;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结合连续思维使文章内容深刻。
步骤“选”完善脑图,实质是“聚敛思维”,要求学生按照“合题意要求、正确或合理、独到而新颖、利于发挥优势”的原则考虑写作内容写与不写、详写与略写、先写与后写,对内容进行归类。现代脑科学研究表明,大脑左半球负责加工线性信息,而右半球则负责加工形象性、结构性、层次性信息,脑图的引入避免了传统的列作文提纲的线性缺点,使作文选材、构思、立意过程呈发散性或聚敛性,更符合个人思维习惯,。
我从事语文教学十几年来,总是觉得大多数学生的文章给人以平淡泛味的感觉,每次学生在写记叙文之前,我都要求学生一定要有细节,要具体生动,但是大多数学生写人无血无肉,像个影子,记事简略概括,写景也是三言两语。究其原因,是学生作文中缺乏描写。写人叙事,绘景状物,描写是最基本的表达方式。我曾让学生记家中一事,要求有人物对话的情节。结果批改作文时,我发现大多数学生竟出现了十几个“他说”“我说”,如此的单调、呆板!真令人哭笑不得!其他习作中像“**去了”“ **出来了”之类的句子在学生习作中更是不胜枚举。刚开始任教的几年,在讲评学生的作文时,我总是抓住学生的这个缺点吵学生,讲评课成了批评课。一次终于有一个学生勇敢地站起来说:“老师,不是我们不想写得细些,只是我们不知道怎样才能写出细节呀!”这个学生的话给我很大触动,这以后,我就在作文训练时致力于提高学生描写能力。下面,我结合近几年来指导实践谈一下是如何让学生的文章具体生动的。 一、要让学生认识到描写的具体形象性。
第一步,从学生作文中抽出一个极为平常的句子,如:一个人进来了。 第二步,在课堂上出示上述句子时,将其写成“一个 人 进来了”的格式,要求学生填空,可根据所填内容将人换成其他表示人的词语。此时,先帮学生分析人这一概念。人有性别、年龄、职业之分,人的外貌特征、神情、举止各不相同,表情有喜、怒、哀、乐之分,动作更是多得数不胜数,都可以表现人的内心世界,人的装扮和语言也可以反映其修养性格等。这些对人物刻画起到重要作用。
练习时让学生调动自己的思维,把所看到的或尽可能想到的形象在脑子里重现,填出恰当的内容,使这个平淡的句子生动起来。经过提示,无需教师举例,一些学生就可顺利完成,其他学生的思维也随之活跃起来,所填内容相当丰富。举例如下:
1. 一个带着眼镜挟着一叠书的人慢条斯理的进来了。 2. 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拄着拐杖颤巍巍的进来了。 3. 一个大眼睛的小姑娘蹦蹦跳跳的进来了。
第三步,比较原句和改句,明确记叙和描写的区别。两者都是对人、事地再现。不同的是,记叙仅展现一个过程,显得粗略;描写再现的是具体的细节,不仅显示了 程,而且表达出人物的外貌特征、年龄、行走时的形态等细致的信息。通过比较,学生明白了描写就是精心而详细的刻画,就是绘声绘色的描绘出具体的形态。
第四步,在明确了何谓描写的基础上进行训练,要求学生将下面的句子改写为描写性语句,看谁改的生动巧妙。 1. 他说 2. 天气晴朗
通过初步训练,学生认识了描写的具体生动性,也掌握了描写的方法:在名 词、动词前加上适当的修饰语,化抽象为具体等。
二、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入手,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观察训练。
观察是描写的基础,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纷繁复杂的,学生尽管对身边的人和事最熟悉、最了解,但他熟视无睹,写作时就会出现“千人一面”的现象,因而就会出现:毕业于不同的小学,笔下的老师却是一个样;再写中学老师,和小学老师又是一样。为此,笔者刻意引导有目的观察。布置的题目也注意调动积极性。比如曾布置过“猜猜他是谁”,让学生选择班级某位同学进行为期一周的观察,作文课上将其描写出来。学生热情高涨,写后选出几篇范文当堂朗读,有的还未读完,同学们就能异口同声地说出人物的姓名;再抽出几篇有缺陷的,集体评议修改,如是几次,学生就学会了多角度观察一个人,抓住特点描写。在此基础上,让他们观察某一类人,学习描写群体形象。
再如:春天即将结束时,校园里柳絮满天飞舞,学生对柳絮已是再熟悉不过,但说起来却只是那么干巴巴的几句——柳絮从枝头落下,不计其数,很轻很轻,落到了地上。听了学生那些大同小异的句子后,我突然问了一句:柳絮是从哪里飞出来的?这一下学生都愣了。紧接着我又问:柳絮落到了地上,又是什么样的情状?学生更是哑口无言。我于是把学生带出教室来到校园,引导学生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仔细观察,原来柳絮的母体是“柳穗”,柳穗成熟张开就会飘出柳絮,它在空中是“舞”,而不是“落”,因为 它们是随风飘,方向任意,很少有直接落下去的,经过一番周折,到了地上的柳絮是情状种种,有被草坪夹住的,有被水面粘住的,有被角落聚集的,空旷的地面很少有柳絮,因为它们很轻,那怕是人们的裤管也会把它们带起。 福山中心学校美玉小学 冯琼转
写一篇完整的文章如同组装一部机器,句子就好比是这台机器的零部件。只有先把各种标准零件制作好了,才能组合成一台合格的机器。因此,我认为在平时教学中先指导学生把文章的句子写具体。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造句、扩句、比较句子,使学生在观察和比较中有所感悟。例如,用吹拂一词造句,我出示这一组句子:1.微风吹拂着柳枝。2.微风轻轻地吹拂着柳枝。3.和煦的微风轻轻地吹拂着柳枝。4.春天的早晨,和煦的微风轻轻地吹拂着柳枝。。5.春天的早晨,和煦的微风轻轻地吹拂着嫩绿的柳枝。
通过比较,学生就会知道要想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具体,必须适当地加上修饰限制的词语。在学生把话说完整、说通顺的基础上,就要进一步要求他们把话说得具体一些。具体和生动密切相关,离开了具体的描绘,文章就不可能有活的形象。所以,生动性取决于具体性。
二、指导学生积累优秀词语、句子
词汇丰富,表达时就得心应手,写出来的文章也就生动、优美感人。小学生的作文经常出现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现象,归根到底是缺乏词汇的缘故。例如,描写人时,男的总是四方脸,高鼻梁,粗眉毛,大眼睛,女的则是苹果脸,羊角辨,水汪汪的眼睛,惹人喜爱的酒窝。这样,写出来的人没有个性,没有特色。要解决这些问题,根本的一条就是丰富学生的词汇,指导他们随时积累优美的词和句。如:教师可把有关描写五官、头发、眼神、笑容、姿势、步态和风度的词语摘录下来,抄写成人物外貌描写词汇表,供学生选用。如步态:身躯挺拔、左摇右摆、步履迅速、脚步沉重、蹦蹦跳跳、令人发笑等等。 三、指导学生写出真情实感。
小学生作文,最大的难点之一就是在写具体的同时,如何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要帮助他们突破这个难点,我采取如下三点做法:1、了解他们的爱好,让他们写自己最喜爱的事物。学生对自己最喜爱的事物,不但了解它,而且熟悉它,同时对它还怀有特殊的感情。所以以他们的喜和爱为题的作文,一般都能写出真情实感。2、让他们自然地流露自己的思想感情,教师不宜过多地设框套。才开始写作的小学生还不能在作文中兼顾多方面的要求,特别是额外的框框套套。基于此,教师不必强求他们按照统一的提纲写作文,即使要写提纲,也最好由他们自己拟。不必预先要写什么内容、怎样组织句子,都进行一番训练,那样做,会影响学生的纯真而美妙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
教师的作文指导是面向全班学生的,但学生的习作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与学生个人的习作素养或者说习作基本功有很大关系。要提高学生自身的习作素养,他们就应当多记、多看、多读、多说、多听、多仿、多练、多思、多改。
一、谋篇布局的指导 由于一些教师缺少对学生进行谋篇布局的指导,出了作文题目就叫学生写,而学生对整篇作文构篇不了解,只好咬着笔头去创作,两节作文课下来,结果学生写不出一篇像样的作文。
习作前教师应对学生进行谋篇布局的指导,使学生明白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如写动植物的作文,可以用总分总的构篇方法写,即用总述开头;中间再分述,结尾再总结。
如指导学生写《玉兰树》,用总述开头;在许许多多的树木中,我最喜欢的是玉兰树。中间分述:玉兰树的叶、树干、花,玉兰花的作用。
最后用总结结尾:我爱玉兰树。对于写人记事的作文一样需要谋篇布局的指导,写事的作文可用交代四要素作为开头,中间写出事情的经过,结尾写出感受。
写人的作文可用描写人物外貌作为开头,中间写人物的二三事,结尾写人物的精神品质。通过谋篇布局的指导后,师生共同编写出写作提纲,学生习作就有纲可依了。 一篇作文该分多少段写,每段写什么,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做到心中有数,为把作文内容写具体打下基础。 二、语言描写的指导 要把作文内容写具体,学生一定要学会人物语言的描写。
在三年级学生初学作文时,可搞一些片断训练,要求学生用一段话写好人物的对话,为高年级作文打好基础。写人记事的文章离不开人,人是会说话的,作文内容是否写得具体,人物说话的描写显得十分重要。
在教课文时,凡是有人物说话描写的课文,我都以课文作为范文,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人物的对话,学习人物对话的描写方法。如教学《学会看病》一课时,课文运用了四种人物语言描写的方法描写人物语言,一种是提示语在前,一种是提示语在后,一种是提示语在中间,一种是省略提示语。
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学会每种人物语言描写的方法,并要求学生学会用四种人物语言描写的方法写一段话。在作文中对人物语言进行细致的描写,才能把作文内容写具体。 三、动作描写的指导 在写人记事的作文中,除了描写人物的语言之外,人物的动作描写也是不可缺少的。 在指导作文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人物做事的经过,注意动作的细节描写,才能把作文内容写具体。
如指导学生写《记一次野炊活动》,垒灶是野炊的主要过程,为了把垒灶的动作写具体,可这样启发学生:你们是怎样垒灶的?垒灶时遇到什么困难?又是怎样克服困难的?一个学生写:我们从周围搬来了石块,把石块一层一层垒起来,垒成了一个小灶。 可是火怎么也着不起来,老师说:“你这个灶石头垒得太多了,灶里的空气不足,要从旁边抽掉几块石头,火才能旺。”
这时我按着老师说的话去做,小心地抽掉几块石头,然后慢慢地把锅盖上去,火果然着了起来。这样通过老师的循循诱导,学生就把作文内容写具体了。
四、心理活动描写的指导 写人记事的文章除了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之外,也离不开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描写。 心理活动就是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人们所做每件事之前必须经过一番考虑,如描写一个在马路上拾到钱包的人的心理活动,一个学生写道:他心里想:钱包归自己还是还给失主呢!这是拾到的又不是偷的,归了自己谁也不知道,但这时他耳边响起了老师教过的话,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以后,确定把失物归还失主。
但是去哪里找失主呢?把失物拿去派出所,又怕失主返回路上找,于是他决定把失物拿到派出所。这样通过一连串的心理描写,学生的作文内容更充实更具体了。
总之,在指导学生习作时,要对学生进行谋篇布局的指导,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描写的指导,学生才能把作文写具体。
如何把作文写生动、传神是个老大难问题。
学生甚至跟我诉过苦:“作文之难,难于上青天。”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经过几年的教学探索,我从有物、情感、写法三个方面入手,指导学生通过强化观察、阅读、写作,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一、有物是前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也一样,肚子里没货,怎么能写出来呢?学生怎样才能让自己的肚子里有货呢?方法不外乎两种:一是找物,二是借物。 1.找物:走进生活,积累素材。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个源头活水就是身边的万事万物。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观察身边的人,观察身边的事,观察身边的景。具体地讲,就是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欣赏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就是要引导学生用心去欣赏城市中的高楼大厦与乡村中的小桥流水;就是要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春的生机、夏的力量、秋的欣喜、冬的严酷;就是要引导学生用心去捕获城镇小贩的大声叫卖;就是要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母亲温柔的唠叨…… 一次,我让学生当堂写班里的一名同学,但要隐匿该同学的姓名,优秀的标准是同学们能从文字中推断出写的人是谁。
结果,同学们都很想知道自己在别的同学心目中的形象,于是对这次写作训练非常感兴趣——很多次,作文还未读完,同学们就在哄堂大笑中“揪出”了文章的写作对象,教学效果非常好。后来,我便趁热打铁,设计了一系列的写作内容,如描写老师系列、描写明星系列等。
有时候,我还专门播放一小段电影,让学生描写。 就这样,通过观察训练,学生在观察中获得了乐趣,我作文教学的第一个目的便达到了。
2.借物:扩展阅读,储备素材。 如何借物呢?我们必须请出第二位老师——书。
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阅读是享受智慧的精神盛宴。书中有屈原遭驱的忧愁,有李白的万丈豪情,有杜甫的忧国忧民,有陆游的金戈铁马,有苏轼的大江东去,有柳永的晓风残月,有鲁迅的冷峻,有朱自清的清新,有老舍的朴实……书中还有数不清的故事与看不完的风景,各种悲欢离合,各种漂亮景致,都可以让我们受益匪浅。
因为,没有经历的可以从书中经历,没有见过的可以在书中见到,没有体验过的可以在书中体验……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多活一世”,此话一点也不夸张。 教学中,我在互联网上收集了许多名家的同题文章并将它们整理成不同的系列,如父母系列、故乡系列、友情系列、咏物系列等,并转发给学生让他们阅读。
通过几次这样的专题阅读训练,学生都或多或少地吸取优秀作家的写作养料——仿写的文章虽然有斧凿的痕迹,但立意、叙事手法等均有了长足的进步。 就这样,通过阅读训练,学生在阅读中不仅获得了乐趣,还积累了写作素材,我作文教学的第二个目的也得以实现。
二、情感是基础 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作文教学活动。具体地讲,就是要让学生作文时有感而发,不吐不快,有一种写作的渴望。
“我手写我心”是写好文章的基础。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声音和性格说话,写出自己独特的生活和感悟,抒发自己独有的真实情感和体验。
真正好的文章不在于字数有多少,而是要把想说的话说出来,要把想表达的意思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曾要求学生写过一篇《我的母亲》。
有一位学生在文章中写了母亲的手——以儿时记忆中母亲那双白白嫩嫩的手和现在母亲那双布满青筋的粗糙的手为线索,给我们刻画了一位勤劳善良的母亲形象。课堂上,我读这篇文章时很多学生都哭了。
因为,他们的母亲也是那样为他们日夜操劳着。由此可见,当学生会用细节表现文章的主题时,他们也就学会了观察生活,也就明白了作文之道。
三、写法是助手 1.拟一个好题目。 好的文章题目马上就可以吸引读者的眼球。 比如,借用歌词可以拟题为“我悄悄地蒙上你的眼睛”;妙用成语可以拟题为“妙趣‘横’生”——对“横”字的用法进行简介;利用谐音可以拟题为“从‘心’做起”。 2.选用优美的词句。
选用恰当、精妙、传神的具有形象性和表现力的词语,可以给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的感觉,进而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比如,孔乙己“排出”几文大钱中的“排”字,就十分生动。
另外,古典诗词中的用词往往十分精妙,也可以化为己用。 3.巧妙安排文章结构。
比如,以情节见长的文章,如果用倒叙或设置悬念的方法写,艺术感染力一定会很强。比如,《项链》《麦琪的礼物》等,故事情节在高潮处落幕,出人意料的结尾的确让文章产生了意蕴深远的表达效果。
4.巧用修辞。 古典诗歌中,巧用修辞的句子比比皆是。
比如,同样是写愁,“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是写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是写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也是写愁。显然,文章中巧用修辞不仅能给作文增加丰富、生动的意蕴,还能达到化平淡为神奇的艺术表达效果。 “写不具体”可以说是小学生写作文时存在的最突出而又最普遍的问题。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指导学生把作文写具体。一是指导学生积累素材,为写具体提供丰富表象;二是读写紧密结合,教给学生写具体的方法;三是精心设计练习,帮助学生突破写具体的难点。
[关键词]:写具体 写作素材 观察能力 小学生初学作文,往往犯内容空洞的毛病,而且有的学生到小学毕业了,还只能写三、四百字。其原因都是作文写不具体。 如何指导学生把作文具体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指导积累素材,为“写具体”提供丰富的表象。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说明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
而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主要途径,是从事任何工作都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能力,尤其对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可以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写作能力提高的关键。
1、指导学生在生活中观察 丰富多彩的生活、千姿百态的事物是学生写作的源泉,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多观察。不仅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还要用脑子去想。 要求他们时时留心身边的人物和事物,从客观世界中摄取多种营养,不断充实、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学生一旦养成了随机观察的习惯,他们捕捉生活素材的能力就会不断增强,从而头脑里的材料也就越来越丰富,作文时便会“文思泉诵”,得心应手。 2、指导学生通过实物观察 学生凭空想象,是写不出真实感人的作文的。因此,引导学生观察时,也可把观察的实物引进课堂,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可以边观察、边思考、边表达、边练笔。
一次在写植物的外形特点时,我把学生带到校内的花坛边,望着满花坛盛开的菊花,学生个个欢呼雀跃,我乘机引导学生按照由上而下的顺序观察了菊花的茎、叶、花等各部分,又引导学生观察了花的形状、颜色等特点,通过仔细观察,再加上老师的及时点拨,学生入了门,上了路,改变了那种一上作文课就愁眉苦脸,无从下笔的局面。3、指导学
生在生活中观察 小学生的阅历是有限的,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某中意义上弥补了这一局限性,有利于积累材料。
在活动中多观察,教师一定要现场指导,先让学生说观察到的事物,然后,纠正观察的不足及语言组织的不足,使学生及时、准确、生动地把观察到的事物“翻译”成语言,养成仔细观察,捕捉观察素材,认真思考的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积累素材的能力。 第二,读写紧密结合,教给学生“写具体”的方法。
教育学家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教师应充分利用范文引导学生把阅读中学到知识和技能,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使学生逐步掌握写具体的方法。
如《鸟的天堂》这一课写作训练指导的侧重点是学习观察事物要注意静态和动态。在“读”的教学中,在分析“静”态时,先指导学生注意作者的观察顺序:远看“那是许多枝叶茂盛的榕树”、近看“真是一株大树”。
这里由远到近,由整体到部分。部分又分层次:“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 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 指导学生分析动态部分时,注意动词的运用和写法。先写“面”,“到处是鸟声,到处是鸟影”,再写“形和声”,“有的站在树枝上叫,另一只又飞起来。”
最后写“点”:“一只画眉鸟飞了起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 学生在学习中掌握了静态和动态的描写特点之后,在作文训练中就运用所学进行仿写等训练,并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观察描写事物的方法去进行写作练习。 再如,写人的文章,主要让学生懂得如何通过人物具体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来塑造人物形象。
记事的文章,一般按事情发展的过程一步一步具体地写好事情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状物的文章,主要让学生掌握如何把握住事物的大小、形状、颜色、质地等,把事物的特征反映出来。其次,还可以结合具体的课文帮助学生从表现手法的角度掌握写具体的方法,如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侧面描写、反面衬托等手法。
第三,精心设计练习,帮助学生突破“写具体”的难点。 教师应把观察、阅读与片断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指导学生片断训练中,运用阅读中学到的方法,把所见所闻中得到的材料写具体,如在前面读写结合一题中所说的那样。 无论写“见”还是写“闻”,指导时都应力图使学生写具体,要重视“细节描写”。
如写“清晨,我看见老人们在打太极拳”,有位教师就用提问法启发学生思考:清晨的天气怎么样?什么样的老人们在怎样的地方打拳?打拳时动作、姿势及其变化情况怎样?
问题中的“怎(么)样”就是为使学生先具体回忆观察所得,以利在写出来时不仅有情节程序,而且有细节描写。要使学生明白,没有细节的描写,要具体生动是不可能的。 而要细节描写,就必须运用具体的回忆联想以及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视,听现象。有些文章还要重视“色彩描写”,描写色彩对写景的作用很大,是把文章写具。 如何教小学生写作文
小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但很多学生却怕写作文。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不留心生活、不善于观察、不会构思、不善表达所致。
写作的素材来源于生活,只有通过观察生活,学生的作文才能“言之有物”,内容才能充实。在实践中笔者认为,最好的训练方法就是用“问题”导向目标,即:根据作文训练的过程,确定观察的范围、对象,再按照一定的顺序和重点,精心设计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有意识地在观察中寻根溯源,边观察边思考,边记录,直到逐个弄清问题为止。有了这些问题作引导,学生会不知不觉地逐渐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掌握观察要领,从而积累大量作文素材。这样,写起文章来就会下笔自有言,写出来的文章就自然言之有物了。这就是教学的第一步观察。
构思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发展能力的过程,是学习谋篇布局的重要一步。有了观察得来的资料,还不等于能写出好文章,还必须通过巧妙的构思,精心的裁剪,才能写出好文章。但是,这对小学生来说实在不容易,因为这不仅是个“言之有序”的问题,而且还是个“言之有理”的问题,而古今中外,虽“文有规循”却“文无定法”。不过,若根据小学生模仿性强的心理特征,借用写人、写事和写物的典型文章,将抽象难懂的作文知识化难为易,还是有办法把学生引上构思之“路”的。比如,在训练写景时,可用《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作为范文,这篇文章结构总分总,先总写小兴安岭,再分别叙述小兴安岭春、夏、秋、冬的不同景色,文章结构分明,便于学生掌握。若训练写人,则引《爱迪生》一文先简介典型事例塑造人,外表内心是性格,最后赞美品质点中心。
有了上述典型文章引路,待学生入门后,再适当进行灵活布局的巧妙构思训练。这一步训练的指导思想是“先规矩而后巧妙”,具体步骤是写提纲或打腹稿。经过反复的训练,使学生逐步把握构思的一般规律,从而完成作文的构思。
同时,还要根据儿童思维发展的年龄特征确定各年段不同的习作训练形式。具体地说,教师可在低年级学生中以创造型的现象作文和童话体作文,来培养学生想象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
中年级学生以观察作文为主。教师可着重安排对动物、自然景物、建筑物以及人物的动作、对话、外貌等方面的素描训练,让学生获得丰富而鲜明的感性表象,帮助他们从五光十色的感性表象中“筛选”出典型的表象,借此培养观察的目的性、条理性、精确性。从高年级开始,要以学生的抽象思维为培养重点。其习作训练应该从观察作文转向有名确表达需要的实用型作文。教师可根据社会、家庭中人际交往的需要确定各种有趣的主题,
让学生写目的明确的记叙文和说明文、各种应用文和读书笔记,以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的技能和发散思维能力,培养思维的针对性、逻辑性、灵活性和独创性。 对小学生来说,教师还要重视口头和文字表达的训练。它也是作文训练的重点。要把话说明白,意思表达清楚,就要鼓励学生,话该怎么说就怎么写;要指导学生把话说通,把意思写清楚。训练的步骤是:先说再写,写后就读,边读边改。通过反复训练,学生定能把话说通,把意思表达清楚,把对象写准。总之,在表达训练中,将说写结合,读改结合,采用“说、写、读、改”的模式,训练学生表达由通顺明白到准确形象到生动,在反复的锤炼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能使学生初步达到“言之有文”。至此,通过作文教学的观察、构思和表达的训练,学生写出的作文也就有“序”、有“物”、有“理”、有“文”了。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