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科技的威力可轻易地将个人意识变成群体意识 信息由于传播技术及存储技术而成为资讯,形成资讯市场 传播模式回归到追求双向互动式的人性本能立即反应状态
我们的主要武器是“所有市民都是记者”,我们要组成“新闻游击队” 的新闻联盟,展开第二次
NGO(News Guerrilla Organization)运动。
我们的主要战术有三:一、打破当记者的门槛;二、打破新闻稿的写作格式;三、打破媒体之间
的障碍。
网络新媒介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对传统媒体实务的冲击,媒体从业者的社会角色、工作手段和业务运作方式及素质要求
发生了并将继续发生着巨大变化。
对传统传播学理论的改造,包括传播学总体框架的调整、传播分类的变化、基本概念的
重新界定、传播模式的创新,以及原有理论的修正。
网络传播
(一)媒介特征
数字化
即把模拟信号经过取样、量化和编码后,转化为“0”“1”数字所组合的信号 模拟信号是连续变化的电磁波 离散的数字0,1的不同排列组合
多媒体
把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各种表现形式组合起来,统一于数字信号,
并能同时展示再现。
在看“电视”时你随时可以“翻开”“电视”里的“报纸”,在读“报纸”时
你又随时可以“摁亮”“报纸”中的“电视” 可视化,图形化的影响不可小觑
开放性
网络可以进行各种类型的信息服务,这些信息可以来自各种类型的提供者,可
以给各种类型的用户使用,可以经过各种类型的网络服务机构,而且,这种连接是没有障碍的(理论上)。 无远弗界
(二)传播特征
双向互动
反馈的即时性 传受身份的双重性
小众化
分众化传播 个人化传播
信息存储与提取的便利性 (三)媒介功能
传承并发展了传统媒体的四大功能
环境监测 决策参与 文化传承与教育 娱乐功能
融合并拓展了人际传播的功能
穿越时空的交流与分享
“面对面”的交流
跨越传统人际范围的交往
“网缘关系”、“人脉”,“虚胜于实”
1
心理需求的极度释放
“虐猫女”,各类门„„暴力倾向;窥视欲„„
网络传播的典型形式
网站传播 网络社区传播 即时通信 社交网络传播 维基传播
We media时代专业新闻的存在必要
参与传播人数的增加,并不意味着对信息需求的充分满足 非专业人员参与网络传播,会导致信息的复杂化
专业大众传媒作为一种产业,是国民经济的一部分,其存在是经济有效运行的需要
We media时代专业新闻的生存法则
作新闻传播的主导者 作新闻专业水准的标杆 作信息海洋的导航者 作社会环境的主要监测者 作产业的重要支柱 作专业又不单纯的新闻人
受众如何参与新闻生产?
启动性生产 资源性生产 扩散性生产 互动性生产 提升性生产
中国网民多集中在城镇,以10-39岁的学生群体为大多数、男性略占优势、中学学历、低收入的群体中
受众的一般心理特征:
认知心理 好奇心理 从众心理 表现心理 移情心理 攻击心理
网络作为大众传播平台时的受众心理
信息寻求心理 参与心理 好奇心理
网络作为人际传播平台时的受众心理
寻求被认同的心理 渴望交流的心理 代入/补偿的心理 逃避的心理
网民个体行为的一般特征
个性化(表达方式、表达内容、行为方式)
自由性【空间上的全球化(穿越性)、时间上的高速性(比特没有重量、体积,能以光速传播。
这使得网络信息的传输实现了量子力学意义上的时间相对性。人们之间的交流在网络上没有时滞,能以极高的速度进行。)】
虚拟性【(网络空间里的实体呈现为bit,它用0 - 1数字方式去表达和构成事物以及关系,
从而形成一个与现实不同但却有现实特点的真实的数字空间,这就是cyberspace)(虚情假意/更真实?)(免责?)】
网民群体行为的特征
群体极化:“人肉搜索”—死亡博客 党同伐异:“网络水军”
群体性无聊:热衷追捧看似无意义无目的的事物
受传播对象,传播内容,传播技巧,传播时机,传播主体影响
2
网络传播效果的两面性(双刃性:开放与无序并存 弥补性:效果互补系统)
可见,在此次事件中,网络一方面给政府造成极大的压力,另一方面又为政府的信息公开和危机公关提供了一个平台。
人际层面——“美化”传播
最佳化表现自我、理想化认识对方 人际层面——“喧嚣的落寞”
一边,热热闹闹地拓展了你的人际交往能力 一边,制造了大量的“宅男”“宅女”们
社会层面——流言蜚语泛滥(流言=重要程度*模糊度/批判能力)
网络有效、便捷地填补了传统媒体的真空
网络上信源五花八门,言论多种多样,增加了信息的模糊度; “把关人”的缺失,批判能力在一定范围内相对减弱。 社会层面——对“媒介构造”的解构
打破传媒神话(典型案例:“网民打虎”) 社会层面——充分讨论,形成群体舆论,支持群体决策
人人可参与、交互性、真实表达
网络文化是什么
以网络为载体和媒介,以文化信息为核心,在网络构成的开放的虚拟空间中自由地实现多样文化信息的获取、传播、交流、创造,并影响和改变现实社会中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的文化形式总和。 网络传播的文化分析
(一)宏观
跨文化传播
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互动
相互认识、了解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误会、冲突被集中凸显出来
网络同质化的思考
文化上无法完全隔绝
文化的问题反映的根本是人的问题 出于经济与方便的考虑
(二)微观
网络亚文化(所谓亚文化,是相对于总体文化的次属文化,它是由各种社会和自然因素造成的各地区、各群体文化特殊性的方面。)(黑客文化、山寨文化、网络文学)
网络新闻传播的产生及发展
1987年, 位于硅谷的《圣何塞信使报》首先通过当时尚处于初级阶段的互联网发行。 1988年,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传统大众媒体纷纷上网。
1989年, 1994年底,美国上网的报纸不过几十家,全世界也不超过100家,但到1995年底,互联网上的
电子报纸迅速增长到1000多家。从此,美国报纸以每年60%左右的增长率上网。
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正式提出,网络是“第四媒体”。
网络是媒体,但是媒体并不是网络的全部。网络在军事、金融、商务、医疗、教育、科研、娱乐
等各个领域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网络新闻媒体的发展
开端
1995年1月,《神州学人》杂志,经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进入互联网,成为我国第
3
一份中文电子杂志。
1995年10月20日,《中国贸易报》正式上网,不仅标志着中国国内第一家日报上网发
行,也揭开了国内媒体大批上网的序幕。
1995年12月,《中国日报》网站开通,在中国开全国性日报网站之先河。
1993年12月6日,《杭州日报下午版》率先通过杭州市的联机服务网络进行传输。
发展
1997年1月,《人民日报》网络版开通。 1999年是中国媒体上网的一个高潮期。
截止1999年6月15日,网上中国内地报纸的种数为273种,占1998年全国报
纸种数的13.2%;上网的全国性报纸共56种;上网的地区性和地方性报纸共213种;上网的省级机关报14家,晚报28家。
1999年1月1日,中央电视台网站全面改版,提升了新闻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和
丰富性。
至今
目前,我国的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以及通讯社等新闻媒体共建立起了数千个网站
和网页,涵盖了中央、省、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地市、县四级各类新闻媒体,形成了庞大的规模群体。
截至2010年12月,网络新闻使用率为77.2%,用户规模达3.53亿人,用户人数年增长
4535万人,年增长率14.7%。
中国网络媒体的发展之路
媒体网站从传统媒体附属品向独立的网站发展 传统媒体网站从单打独斗转向共同繁荣 商业网站涉足新闻,对传统媒体网站形成冲击
博客/个人门户等使得一般民众开始进入到网络新闻传播的大军中来
新的终端和SNS社区的广泛使用,使得网络新闻向更加多元、更加融合的方向纵深发展
网络新闻传播的形态
上网的传统媒体
专门从事新闻传播的网络自生媒体(新浪新闻中心) 非专门从事新闻传播的网络自生媒体(腾讯网-我的资讯) 形形色色的个人传播形式
网络新闻传播的特性
极强的时效性、广泛的传播面、多媒体化的信息、突破线性限制的超链接方式 不断增强的互动性、灵活多变的传播模式
二者的关系:新闻价值是宣传价值的基础;宣传价值又总是或隐或显地主导着、控制着新闻价值的实现。
4
网络传媒价值取向的变化
对某些新闻价值要素的内涵有所发展(时新性→实时性/同步、显著性→刺激性、接近性→寻常百
姓事/鸡零狗碎
对时间性要求的演变:定时——及时——实时——全时
新闻价值取向的侧重点有所变化:传统的主流媒体基本一直是宣传价值主导新闻价值,强调和突出的是硬新闻,软新闻仅仅是作为一个调剂。新华社国际部网络新闻采编负责人:因为网络媒体具有娱乐性,因此我们增加供稿量时的着重点是增加娱乐性、社会性的新闻。
网络新闻价值观发生变化的原因
技术优势:网络新闻价值新取向的物质基础(基于网络媒介的特性) 媒体竞争:网络新闻价值新取向的现实动力(网络出现加剧竞争) 社会发展:网络新闻价值新取向的社会需要(更加务实)
网络新闻价值新取向的影响
积极作用
从强调宣传价值回归到以新闻价值为基础,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闻需要 从宣传本位回归到新闻本位,更好地发挥新闻的宣传作用 拓展新闻报道的范围,进一步推动新闻传播事业的改革与开放
消极作用
对健康的新闻文化环境的建构产生冲击 损害网络媒体的公信力
真实性原则在网络传播中面临的挑战
网络新闻采访对新闻真实性的影响(非面对面采访导致信息失真、流失) 网络传播模式多元化对新闻真实性的消解(尤其是人际传播的随意性)
新闻传播主体多元化对新闻真实性的威胁(更多为非专业人员介入,缺乏新闻职业精神) 追求点击率的浮躁对新闻真实性的伤害(专业网络新闻传播者新闻职业道德丧失) 网络信源的不可靠性无法保证新闻真实性 网络黑客对新闻真实性的影响
坚持网络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在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基础上发挥网络新闻的超强时效性 在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基础上追求网络新闻内容的丰富性
在传播过程中切实加强网络新闻的核实工作:认真把握网络新闻的来源;对网络新闻的采、写、
编各环节严格把关
网络传播环境下凸现出来新闻主观性(对客观性的挑战)
形态各异的个人传播烙上了明显的主观痕迹(Blog或论坛中的个人亲历等) 交互式的网络新闻传播方便了人们对主观意见的表达(留言评论、讨论论坛„„) 对复杂新闻事件的深度报道使一定程度的主观信息在传播中表露(网络报道专题)
网络新闻评论的意义
树立品牌扩大网站影响力(媒介本身乃是一种影响力经济) 满足网民需求(认清事实、自由表达、公众利益) 有效发挥网络媒体传播特性:开放、互动 引导舆论
网站评论常见选题
(热点、难点)(具体新闻报道)(特定的纪念活动或节日活动等)(从网络民意中确定选题)
网站评论的个性设置:重点选题范围、语言风格、受众定位等
5
专家评论的形式
独立式评论
互动式评论(主持人、专家、网友之间互动)
专家评论的组织
专家的选择:(专业背景与专业信息积累;评论能力;互动能力。)
方式的选择:独立式——专业性强的问题 互动式——大众化问题,事件初始阶段
网民评论的特点
自发性与自助性 群发性与互动性 多线程性与循环性
网站对网民评论管理的原则
对于敏感话题谨慎把握大方向 开放,不放任
遵守网络传播的相关法律法规
国内网民评论的环境:缺乏稳定性和持续性→缺乏立法保护
网络新闻评论的意义
网络评论的开放性扩大了思维和参与空间
网络评论的即兴性一方面增强了互动性,另一方面也使得网评鱼龙混杂 网络评论形式的多样性改善了受众的话语环境 网络传递的快捷性使民意民情得以迅速传播 网络新闻论坛:常指以新闻话题讨论为主的BBS。 网络新闻论坛的形式
专题式新闻论坛:基于某个新闻事件或话题而开设 综合式新闻论坛:话题多样,内容丰富
专业式新闻论坛:专注于某些专业性较强的领域
网络新闻论坛的特性
交互性,快捷性,多元化 匿名性
争鸣:网络实名制
网络新闻论坛与新闻报道互动——扩大报道影响力;引发网络讨论;发展新闻报道 网络新闻论坛的管理
网络新闻论坛的策划
定位:受众;内容;风格
管理指导思想
制度化管理;人性化运作;张弛有度,松紧适当;审时度势,灵活把握
论坛管理常用手段
过滤、改帖、扣帖、删帖、警告、封ID
论坛管理者
理论政策水平高;文字功底硬;组织推动能力强;人际协调好
网络受众调查的意义
受众调查是网站了解网民的一个基本渠道
受众调查也可以为受众提供一个表达自己要求的渠道,使受众在网络信息传播中占据更加主动的
地位
在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时,受众调查可以帮助网站了解和把握舆情
受众调查可以成为新闻报道的一种手段,或者为媒体的新闻报道提供资源 受众调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烘托气氛,使受众更关注新闻报道
6
最主要的方式:问卷调查(完整问卷调查、投票式调查) 配合新闻报道的网络受众调查
网络受众调查的策划(主要取决于新闻事件自身所具有的价值) 网络受众调查的实施
调查选题和发放位置要与调查对象吻合
网民参与方式及结果显示方式(最常见的就是参与调查才能看到结果)
网络受众调查的数据处理
自动生成或借助辅助工具获得数据
通常要对这些数据进行人工处理后再加以利用:有效性分析、可用性分析、意义分析
网络受众调查的应用
根据调查结果撰写相关报道 将部分结果用于有关报道中
博客传播者的特点
非组织性的传播者为主流;构成多元化;传播动因多样化(自我表达;社会报偿;知识管理娱乐动因);传播活动的非制度性
博客受众的特点
具有高度选择的权利;拥有深度参与可能;特定博客的受众可以演变成社群
博客传播渠道与过程的特点
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交织;与其他网络空间的连通性
传播内容的特点
个性化;个人把关;随意性
博客个体参与新闻传播
博客介入新闻报道:提供新闻线索;从多角度记录新闻事件 博客进行新闻评论 博客进行新闻整合 网络编辑对博客的利用
获取新闻线索(事件性线索和现象性线索) 核实新闻信息(为媒体报道提供旁证) 开发评论资源(在新闻板块中导入博客评论) 组织专题(比如:博客世界杯)
引发新闻报道(比如:“请星巴克从故宫里出去”) 微博的特点:
短小精悍——140字;更加便捷——多终端;人性化——基于人际关系的传播个性化——可定制的内容 聊天工具的传播特性
聊天工具的多元传播形态:人际传播、小群体传播、组织传播
传播模式的特殊性:“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交融;私人话题与公共话题并存
即时聊天工具如何介入新闻传播
辅助工具(记者采访,获取新闻信息);其他新闻传媒的延伸传播平台(人人都是新闻发布人)
即时聊天工具介入新闻传播的特点
传播主体的自发性;传播内容的主观性;传播影响的广泛性;传播效果的互动性
即时聊天工具介入新闻传播的有限性
工具属性本身所限;对使用者自觉性的强依赖
电子报纸的特点
兼具印刷界面与电子界面的阅读特点;网络替代传统发行渠道;收费订阅/免费阅读
7
【新闻网站与电子报纸的互补】
受众群体的差异可以实现受众定位的互补;信息传播上各有所长
手机传播信息的特点
信息传播启动迅速;信息落点明确;信息接收具有贴身性;传播的再延续性强;信息传播双向性强
网络新闻传播效果
网络新闻传播活动所引起的受众在情感、认知和行为方面的反应。
该研究可以是对其社会影响的理论研究,也可以是针对提高传播效果所进行的实务性研究。
效果的形成与考量
2个层面:业务层面、社会层面。 4个维度:感知、接受、影响态度、影响行为 网络新闻传播效果评估的作用
评价新闻编辑的工作;调整传播策略;把握受众脉搏;了解社情民意
网络新闻传播的直接效应
引起受众注意的程度(访问、点击等) 激发受众接收的程度(搜索、下载、评论等) 影响受众态度的程度 影响受众行为的程度
网络新闻传播的作用效应
放大效应;削弱效应;催化效应;裂变效应
网络“议程设置”功能
网络传播结构可以使信息得到迅速的扩散和繁殖;网络中多种传播形态共同作用
网络议程设置的特点
议程设置主体多元,受众地位上升;对传统媒体议程设置的能动作用;议程设置的全球化
网络新闻传播效果评估具体方式
从网民的新闻消费行为看传播效果 从网民的新闻生产行为看传播效果 从媒体的反应看网络新闻传播效果 网民新闻消费行为评估指标举例
唯一访问者(Unique Visitor)
指在一特定时间内第一次进入网站,具有唯一访问者标识(唯一地址)的访问者。
点击(click/click through)
一次点击是指访问者的鼠标在一个超文本链接上的一次单击。
点击率(click rate/click through rate)
点击率 = 链接被点击的次数/链接被曝光的次数。
页面阅览(Page View)
一次页面阅览就是一次页面的下载,访问者成功地阅览到页面应该在他的浏览器上完整地看到该页面。
用户链接数(User Reach)
指通过Internet访问某个特定网站的人数。
网站流量(traffic)
1、描述访问一个网站的用户数量以及用户所浏览的网页数量等指标,常用的统计指
标包括网站的unique visitor、page view、用户在网站的平均停留时间等。
2、流量还有一层意思,就是一个网站服务器所传送的数据量的大小。
Alexa、度指数(竞价排名)、NZZ统计服务、icrosoft Site Server Analysis
8
用户关注度:
是以数千万网民在百度的搜索量为数据基础,以关键词为统计对象,科学分析并计算出各个关键词在百度网页搜索中搜索频次的加权和,并以曲线图的形式展现。
媒体关注度:
是以过去30天内百度新闻搜索中与该关键词最相关的新闻数量为基础,经过科学地加权计算得到最终数据,并以曲面图的形式展现。
从网民的新闻消费行为看传播效果
1. 点击量反映新闻阅读率
新闻的点击量指点击新闻标题打开新闻正文页面的数量。
影响点击量的因素主要有:新闻的价值;新闻表现形式;他人的选择
2. 新闻排行榜表现受众阅读取向
根据点击率的高低对新闻进行排行,它在一定意义上是网民阅读趣味与取向的一种外在
表现。
新闻排行榜对个体阅读取向可能会形成一种“正反馈”效应。
3. 网站流量也体现出一定的传播效果
分时段的流量统计与分析;分地域的流量统计与分析; 分类别的流量统计与分析;典型时刻的流量统计与分析
网民的生产行为
评论、转发、收藏、参与调查
网民评论体现传播效果
评论是受众的一种深层参与行为,评论量是衡量新闻报道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 评论通常可以体现报道的社会影响力、受众的关注度以及社会舆论。 通常把同一主题报道的评论进行累加来计算评论量。
网民转发深入体现报道影响力
网民转发的主要途径是:BBS、博客,或者电子邮件、即时通信等渠道。
转发的测量较难,通常以定性为主,辅助以适当的定量手段。对重点的论坛、博客等进
行监测。
网民收藏可以体现报道的深度价值
历史价值
二次利用的价值(比如科研、教学用)
受众调查
受众对调查的参与首先体现了其对新闻报道的关注程度,而调查的结果则直观地揭示出新闻报道的影响力。
从媒体的反应看网络新闻传播效果
媒体转发 媒体跟进报道
其规模、频率、强度都可体现新闻报道的效果。 免费不完全等同于“零价格”;免费是一种创造性的价格 免费的运行模式
直接交叉补贴;三方市场;免费加收费;非货币市场
免费背后的动因
• • •
商业社会里,免费是一种营销手段 充裕制胜
行为经济学的解释
9
– “零价格已经不仅仅是另一个价格了,它已经成为了一个让情感一触即发的按钮,成为
非理性快乐的源泉” – 免费、收费相得益彰
为何21世纪的免费可以大行其道
• • •
价格趋势由技术本身决定
科技的力量让产品的成本便宜到可以忽略不计 非货币性经济
众包,指一个公司或机构把过去由员工执行的工作任务,以自由和自愿的形式外包给非特定的(而且通常是大型的)大众网络的做法。
生产者:业余爱好者阶级的出现(专业从事业余工作的人)
• • •
冲着有趣、好玩而来 和专家一样的信息储备
众包需要的是一个聪明而且受过良好教育的群体,而互联网上有价值信息的增多,总会让大众变得更聪明,吸收到更多的知识
生产方式:由封闭独占向开放共享的转变
• •
将劳动拆解
开放源代码:Linux的成功
生产工具:民主化
– 教育、知识的民主化
– 工具的快速、便宜、小巧、便捷 – 大众的登场
生产组织:社区将取代企业
– 公司的边界被突破
– 网络的组织能力(个人的多样化增值;平台的资源共享)
众包的精髓
平等主义原则:每个人都拥有在别人看来很有价值的知识或才华。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特质,每
个人都处在众包的中心。
集体智能:多样性胜于能力
去芜存菁:史特金定律;生产消费者,消费也是一种创造
众包的十大法则
• • • • • • • • • •
选择正确的模式 选择合适的大众 提供恰当的激励 别急着炒人
大众的沉默或者仁慈的独裁者原则 保持简单,将工作分解 牢记史特金定律
牢记10%:对抗史特金定律的手段 社区总是对的
不要问大众能为你做什么,问问自己能为大众做什么
网络传播中不可忽视的不和谐现象
•
网络不良信息(是指互联网系统中传播的对国家、社会或者个体构成威胁或者损害的信息。网络虚假信息、网络色情信息、网络垃圾信息,以及网络反社会信息、网络颓废信息、网络攻击性信息等等。)
10
• 网络隐私侵犯(是指个人对与社会无关的个人生活与个人信息依法享有的自主决定的权利。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对个人资料的积极主动的支配权;一个是对个人生活消极被动的不被干扰的权利。 )
• 网络安全隐患(网络安全是指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因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网络服务不中断;目前威胁网络安全的因素主要有网络病毒、电子邮件攻击、web攻击、软件漏洞、系统漏洞、IP地址欺骗等等。)
网络舆论的复杂性
网络舆论是公众在互联网上公开表达的对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
共同意见。
1. 网络舆论形成的主体具有空前的庞杂性
2. 网络舆论形成非常迅速、传播高度自由,较难控制 3. 网络舆论的内容涉及面更广
4. 网络舆论更感性,体现出更多的个人主观情绪 我国目前对网络传播的调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
加强制度建设 建全管理体制
(在思想上宣传党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政治上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使之成为亿万人民的实际行动;在组织上接受党的领导,遵守党的组织原则和新闻宣传工作的纪律。) •
建立法律规范 坚持以法治网
(我国网络立法主要包括三个层次:全国人大及常委会创制的法律;国务院创制的行政法规;行业最高部门即拥有规则权的法规机构创制的行政规章。) • • •
增强行业自律 接受社会监督(2001年5月25日,中国互联网协会成立;) 搞好队伍建设 提高职业素质 采取安全措施 加强技术防范
(阻止进入:通过建造防火墙,在网络上建立智能化安全系统,对网络媒体进行监管,主动将不良信息拦截在外;对全球色情、赌博、毒品和邪教等有害网站进行屏蔽等等。)(分级过滤:开发启用网络信息内容的分级过滤软件,将网上的不良信息分成不同的级别,设置过滤标准。)(身份认证:口令,密匙)
网络新闻工作者的特征
1.职能身份的多重性
网络新闻传播中,可能不存在编辑、记者、美编等职务的明确分工。 仍然有职业分工:网络编辑、网络策划、网络管理、网站分析等。
2.业务手段的多样性
采访:电邮、即时聊天工具、博客„„ 写作和编辑:多媒体手段
3.工作时间的自主性
灵活机动,随时随地
4.与受众关系的交互性
密切联系,积极鼓励,有效整合
对新闻教育的挑战
从纯文科教育向文理交叉教育转变(专才→复合型专业人才) 从传统模式向新模式转变
教育理念:以大传播的视野,将人文、社科与电信、计算机等信息学科进行大跨度交叉;
11
以新闻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用现代传播手段,构建一种良好的学理教育与技能训练学习环境,培养复合型的新闻传播的研究者与实务者。
教育途径:打破专业藩篱,实行多学科综合教育;从廉价教育转向高投入教育。
网络新闻工作者必备素质
政治素质
熟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具备政治敏感和全局意识
新闻理论修养
掌握新闻学的基本理论 能够举一反三,有所创新
业务素养
善于运用各种网络新闻采集和报道的方式 具有基本的新闻采访、写作的技能 熟练掌握多媒体操作技能 具备超文本写作和构思的能力
具有辨别、过滤信息的能力,养成检验信息的习惯 具备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具有较强的外语水平
职业道德素养
尊重新闻的真实性 拒绝暴力、色情等 尊重知识产权 加强自律
网络编辑是指利用相关专业知识及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从事互联网网站内容建设的人员。 新浪网总编辑陈彤说,最理想之网络编辑
一是要有工程师之技术
即具备技术人员之网络实现、网络管理和网络维护能力 四大软件:Deamweaver、Flash、Fireworks、Photoshop 二是要有艺术家之创新能力
即能解决网页怎么设计、怎么突出重点、怎么带来最好之用户体验这些问题 既有良好的视觉设计理念,又深谙受众心理 三是要有新闻从业人员之敏感与细致
即善于发现新闻和传播新闻 具备基本的新闻专业修养
网络舆论热点衡量的基本指标建构
• • • • •
时间维度:反映某一议题的舆论在不同时间点上的变化情况(具体表现在某一议题每天呈现的帖子的总数变化);
数量维度:反映某一议题帖子的多少(总贴数和平均每天的贴数); 显著维度:反映某一议题帖子在论坛总帖子中的比例; 集中维度:反映某一议题帖子在不同网友之间的分布; 意见维度:反映某一议题帖子各种不同意见的分布情况
典型功能
1 全面收集网络舆情信息:新闻网站信息自动收集;论坛信息获取分析
12
2 信息的智能加工处理
自动摘要技术 自动提取关键词技术 自动进行归类 自动建立关联和相关推荐
3 聚焦互联网热点报道
4 时间趋势和话题传播演化分析 探索性应用
媒体:选题策划,信息增值服务,咨询顾问
企业:品牌预警,竞争情报,客户关系管理,企业资源规划 政府:舆情监控,电子政务
发展方向:情感计算、图片搜索、视频搜索、舆情预警 Web2.0
有人说“微内容”是web2.0的一个关键词。微内容包括个人所形成的任何数据:比如一则网志、一个评论、一幅图片、收藏的书签、喜好的音乐列表、想结交的朋友等等。而Web2.0重点要解决的正是对这些微内容的重新发现和利用。所以,人们说Baidu、Google和Yahoo! 是web2.0精神的体现。
有人说web2.0是对内容更丰富、联系性更强、工具性更强的新一代互联网的统称,以Blog、TAG、SNS、RSS、wiki等应用为核心。
有人说Web2.0的精髓就是以人为本,提升用户使用互联网的体验; web2.0是去中心化的,网络内容的缔造者由专业人士向普通用户拓展。它代表着一种理念,一种精神。 SNS
–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Social Network Software – 理论基础:六度分割理论
– 它不是一个具体的应用产品,而是一种技术平台
– 典型代表:Friendster.com ;MySpace.com;Facebook.com 人人网
P2P
– peer-to-peer;point-to-point;person-to-person
– 技术权力概念:一个平行的、对等的世界,与客户机/主服务器相对立的世界。 – 应用软件:NAPSTER、BT、eMule、QQ
RSS
– Rich Site Summary ;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 ;RDF(Resource Description
Framework ) Site Summary
– 即将订户订阅的内容传送给他们的通讯协同格式。
– 应用软件:Awasu、FeedDemon、RSSReader ;周博通,看天下,博阅;鲜果RSS阅读器
等。
中国四大骨干网络
(1)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 (2)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
(3)中国科学技术网:(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twork)(CSTNet) (4)国家公用经济信息通信网络(金桥网)(CHINAGBN)
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