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A、毛泽东(50年代)
“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 B、邓小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对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如社会主义本质论、根本任务论、精神文明建设论等等,这些思想奠定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重要基础。
C、江泽民(十三届四中全会后)
必须推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使社会更加和谐;
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和谐相处的局面;
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前进等 D、十六大报告 (2002年11月)
“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 E、十六届六中全会(2006年10月)
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并对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了重大部署。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
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
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
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1)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
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2)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
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3)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
理念的升华。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
处的总要求;
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
基本原则
(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2)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3)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4)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5)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6)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目标任务
(1)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2)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3)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4)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 (5)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6)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
主要举措
A ——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 B ——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C ——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D ——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E ——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
姓名: 班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