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P3,重点.)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以上是回答为什么,什么原因。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P12,知
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此处要注
意,不包括毛泽东思想!)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P15,重点)
毛泽东的核心和精髓是实事求是。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包含着: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
会主义建设理论;2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5
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6党的建设理论;7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
理论。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活的灵魂3个基本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P19了解)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P24,了解)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世界观和方法论
邓小平理论回答了基本理论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
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P36,重点)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
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实事求是。
第二节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
真理和发展真理。(此处会出单选或简答)
我们今天讲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其中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
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P48)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P65,重点)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
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单选
选前者,多选则两者都选)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P69)
总路线的内容(根本指导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
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P72,了解)
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
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P74,重点)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
命!!)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
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P82)
2武装斗争:军队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唯一宗旨。(P84)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P90)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
阶段的开始。(即新中国成立的时候,还是新民主主义,要了解)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P93,了解)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实
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
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P118,重点)
邓小平认为,讲社会主义,首先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P121,知道)
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P124,重点!会出辨析)
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
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其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P132,重点)
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认识国情,最重
要的是①搞清楚现实社会的性质和发展阶段,②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和它
的变化。
(多选2者都选,单选只选前者)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P137)
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我国
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P141,重点,可能出辨析)
邓小平曾指出:“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
格。”这种“不够格”,主要是在物质技术基础方面不够格,也表
现在社会经济制度和上层建筑方面的不成熟不完善。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P14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
生产之间的矛盾。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P157,重点,会出简答)
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的发展提出了五个
方面新的更高要求:①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②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③加强文
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④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
生活;⑤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
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一节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P162)
改革开放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否定我们已经建
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第二节 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一、改革是全面的改革(P167 了解知道)
改革是一项崭新的事业,如何评价和判断它的成败与是非得失主要看3个方
面:①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②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
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③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P168 重点!!)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第二,
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第三,把不
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第三节 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改革开放 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P171)
实行对外开放要把独立自主、自立更生作为立足点,这是我国革命和建设
的基本经验和重要原则。
二、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P172)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P185,知道)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公有制经济的范围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
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P188重点,会出选择/多选)
国有制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P189,了解)
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P190,了解,会出选择)
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P190,了解)
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
成分等。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P194,重点)
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多种不同的分配形式,就其内容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
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二是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
三是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如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
等参与分配。
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1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第一,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第二,注重社会公平,方式两极分化。(此处回答的是如何加
强……P195与P198)
重点在此(P196)回答差距拉大的原因: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别,并且在一定时
期内收入差距的拉大,有其客观必然性:其一,因为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
庭负担的不同,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的不同。其
二,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社会成
员也必然会产生收入的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其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下优胜劣汰,使具有不同竞争能力的人在富
裕程度上必然出现差距。其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与体
力劳动之间,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差别,也必然引起
收人的差别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第四节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P201~P,标题要背。重点) 一、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好”与“快”有机结合
二、提高自出创新能力,建设新型国家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P210~211)
五、统筹区域发展
其中四中要了解的问题:三农问题 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
家事业发展全局。
四中的重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
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
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
衡量工作的基本尺度。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
建设的要求。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
展的必然要求。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
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
一、坚持党的领导、人们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P221,重
点)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们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二、人民民主专政(P222,了解)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
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P224,知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P230,重点) 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一种社会主义的新型政党制度,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党制
或多党制有根本的不同:第一,在我国的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
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第二,中国共产党和
各民主党派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的目标;第三,各民主党派都参加国
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
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制定执行;第四,中国共产党和
各民主党派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都受到宪法的保护,享有宪法规定范
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
第二节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P238,重点)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
严、违法必究。
第三节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制
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P240,重点)
邓小平指出: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
看三条:第一是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是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
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产能力能否得到持续的发展。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P243)
民主、自由、人权,核心是民主。(P245,重点)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一节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四有新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P251,了解)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P253,重点)
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第二,坚持百
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
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第四,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
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第五,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
理。
第二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P256)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解决的是举什么旗
的问题,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体系的理论基础,居于统领地位。
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P25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解决的是走
什么路、实现什么样目标的问题。
理想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使一个国家和民族奋勇前进的精
神动力。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一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P276,重点)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
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P278~280,重点) ²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第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
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
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
执政理念的升华。
²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
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
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第二,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
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
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三,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
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
利益;
第四,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
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
和发展利益。
第二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二、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P284,重点)
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第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第二,优化教育结构。第三,推进教育改革创新。第四,坚持教育公益
性质。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第二节 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 一、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P296)
台湾问题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第三节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P302,了解)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基本内容: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
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第四节 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
一、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丰富和发展(P310,重点)
强调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在于增强综合国力。
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新世纪的三大任务是①推进现代
化建设、②完成祖国统一、③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第十三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第一节 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P316,重点)
第二节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一、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P237)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
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P330)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我国对外交往活动的根本准则,是在
外交工作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处理对外关系的根本依据。
第一,坚持独立自出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非重点)
第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P331,重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髓,就是国家主权平等。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民族人民的共同事业
一、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P336)
第二节 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三、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P347)
党的领导问题是统一战线中的核心问题,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才能结成
牢不可破的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才能有正确的方向、蓬勃的生机和光明的
前途 ,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第十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第一节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三、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P370 重点,可能出大题)
当前改善党的领导,应着力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因为不完善,所以要
改进……)
首先,要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
其次,要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
最后,要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
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
补充:
“十二五”规划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该规划建议一个最为鲜明的
特点,也是时代的要求。
提出了5个目标:
经济发展: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结构调整: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
人民生活: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 可以忽略
社会建设:社会建设明显加强;
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部署的重大任务:(此处重点,考论述题,必看)
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一是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二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加
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是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
力。四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五是加快建设资源
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主要任务:一是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
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二是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
务体系。三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主要任务:一是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
改革。二是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