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普惠金融创新发展路径研究
作者:吴建平
来源:《市场周刊·市场版》2017年第12期
摘要: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数字普惠金融”可以补充传统金融体系的缺陷、补足传统金融的“短板”,降低金融服务成本,更好地推动普惠金融落地。 关键词:数字普惠金融;移动支付;电商平台;P2P网络借贷 一、数字技术在普惠金融领域发展应用
(一)移动支付技术助力普惠金融支付结算体系形成
基础设施建设是普惠金融发展的基础,也是普惠金融发展最直观的表现,支付结算体系则是金融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从整体上看,我国金融基础设施体系规模不断扩大,数量逐渐增多,构成要素也趋向多样化。但是传统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增加并没有完全解决普惠金融服务领域存在的高成本、不可持续性等问题。部分偏远地区提供的金融产品仅限于存、贷、汇等传统金融服务,金融支付结算体系的便捷性、多样性、价格合理性等方面不能满足部分地区的金融需求,而以移动支付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广泛应用则可以有效解决以上问题,助力我国普惠金融支付结算体系形成。移动支付提供基础支付结算业务主要涉及到银行、用户、第三方支付平台和通信运营商四方面[1]。
(二)电商平台纷纷布局“三农”领域进一步优化普惠金融服务模式
众多大型电商平台运用自身现金流、消费流、信息流三流合一有机整合线上、线下双向资源,以“电商平台产业链农村金融”的模式同时解决了“三农”领域的转账支付、商品买卖、小额贷款、理财投资、生活缴费等一揽子金融服务问题,普惠金融的服务模式进一步得以优化。“电商平台全产业链农村金融”模式中,电商平台是整个农村电商金融平台运转的核心点;大数据是农村电商金融平台运行的基石。电商平台通过整合线上资源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其通过电子商务交易的历史数据和农村服务点等收集的其他外部数据,构建大数据,再通过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进行数据分析,对客户进行信用评估与风险控制等,进而利用上述数据信息,电商平台为在平台上交易的客户提供信用贷款,或者电商平台与农村金融机构寻求合作,由金融机构提供贷款,电商平台提供其他金融服务[2]。 (三)P2P网络借贷实现普惠金融服务对象双赢
从资金端来说,P2P网络借贷为收入偏低的人群拓宽了投资渠道,带来了投资收益。伴随着国民投资意识、风险收益意识与信用意识的逐步觉醒,中国正进入到一个资产大爆炸与财富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大升值的新型时期,从高度依赖银行储蓄向资本市场转移,全民理财投资、创业创富以及财富管理将逐渐成为当前理财市场的主流趋势。然而大多数传统金融机构的理财业务都向客户设定了一定的门槛,收入均线一下人群被排斥在理财市场之外,P2P网络借贷的出现进一步拓宽了居民的投资渠道,理财业务的贵族属性不复存在。从资产端来看,P2P网络借贷对普惠金融服务重点服务对象—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P2P网贷行业充分运用互联网优势和信息优势,以其“小、快、灵”的特点,为借款人提供高效便捷的贷款服务,成为互联网金融发展最快的业态之一。根据网贷之家发布的行业月报显示,2016年6月P2P网贷行业实现了1713.71亿元的整体成交量,截至2016年6月底,P2P网贷行业历史累计成交量已经达到了22075.06亿元[3]。
二、数字技术与普惠金融的耦合创新性 (一)数字技术降低了普惠金融成本
数字技术在普惠金融领域的广泛运用不断弱化了金融中介的作用,金融脱媒的现象趋向日常化。以P2P网络借贷为例,资金的需求方和供给方通过网络实现信息交换,利用借贷平台及支付体系完成资金的匹配、定价和交易,不需要经过银行、券商或交易所等中介。以移动支付、社交网络、搜索引擎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促使信息搜集成本大大降低,资金供需双方逐渐形成“充分交易可能性集合”。此外,类似于P2P网络借贷这种“自媒体”模式的金融服务无需在物理场所进行,避免了营业网点的制造费用及人员薪资,普惠金融的运营成本进一步降低[4]。
(二)数字技术扩大了普惠金融的服务边界
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便捷、高效、及时成为互联网金融的内嵌标签,普惠金融的服务边界进一步扩大。当互联网技术与金融服务深度融合,有效增加了金融服务供给,供给曲线右移,金融服务价格下降,金融服务半径扩大。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入运用,会推动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在传统的存、贷、汇业务基础上会衍生出更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不断满足普惠金融客户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三)数字技术提高了普惠金融能力
普惠金融能力指以普惠金融为运营导向的金融机构在利润最大化时最小化风险敞口,是普惠金融实现商业性和政策性双重目标的重要保障。第一,数字技术能够通过降低成本来实现利润最大化。信息存储技术能够将海量的客户数据实现存储;数据挖掘与处理技术通过对海量数据的结构化与标准化筛选出有效信息,提高数据分析精确度。第二,数字技术能够提高普惠金融机构风控能力。随着互联网技术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范围逐渐拓宽,客户在网上留下的轨迹也越来越多,这些信息虽然无法直接反应一个人的信贷属性,但是通过信息挖掘和处理技术的分析,就能够对金融机构的贷款决策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作者简介:吴建平(1994~),男,硕士,研究方向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金融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焦瑾璞.移动支付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应用分析与政策建议[J].中国流通经济,2014(07):7-10.
[2]许争,杜思佳,郭红玉.移动支付与农村地区普惠金融服务发展问题探析[J].武汉金融,2016(02):57-6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