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2021-02-09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廖 霜 2013年10 University Education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邱兰兰(河南理工大学[摘贺山峰 454000) 研究生处,河南 焦作要]大力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起步晚,发 展面临瓶颈,文章针对目前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要明确定位,优化课程体系,健全“双师型”队伍,加 强实践基地建设,强化论文管理,建立淘汰机制等建议,以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关键词]全日制 专业学位研究生[中图分类号]G643 培养模式 [文章编号]2095—3437(2013)20—0008—02 [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概述 师向学生单向流动的,课堂互动交流不够充分,案例教 学应用不普遍,案例本土化程度低。 (三)双导师制不完善,校企合作形式大于内容 1991年我国开始实行非全13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 育,2009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做好全13制硕士专业学 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招生对象开始面向广 首先,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的迅速扩大,势 必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的不断壮大和科学发 展,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目前专门化导师数量极 度缺乏。第二,现有导师也存在观念误区,许多导师实际 指导中很容易沿袭指导学术型研究生的方式,而忽视了 专业学位教育。第三,现有导师存在能力缺陷。高校导师 大应届本科毕业生,培养类型也开始由以学术型为主的 模式逐步向以应用型为主的模式转变。自此专业学位研 究生培养进人飞速发展阶段,仅2009年在已下达的招 生计划基础上,就增加招收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 生5万名,以后逐年提高比例。目前我国博硕士学位授 权单位总数的60%的院校都开展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 本身大都是在学术型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高级学术 人才,缺乏对专业学位教育的切身体会,且在高校主要 从事理论研究,指导的研究生也多为学术型,本身就不 具备相关专业实践经验和指导能力。第四,校企合作制 形式大于内容。校内导师走不出去,企业高层次人才融 究生教育,预计到2014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招生规 模有望与学术型硕士持平。 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面临瓶颈 (一)缺乏明确定位 以往我国研究生教育重点放在研究生学术人才的 培养上,缺乏实用性的培养观念和定位。这导致无论是 社会还是个人,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看法总停留在过 去,认为它不是正规的研究生教育,这使得专业学位研 究生的身份异常尴尬。从培养目标来看,传统的学术性 研究生教育的重点一般放在学位论文及学生能力的提 高上,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则更强调教育对社会及工 作的实用性,最终根据学生服务社会的效果优劣来衡量 人不进校内,且校外导师都是兼职导师,没有明确的较 高的硬性遴选要求,对专业研究生指导上也只是挂名而 已,没有实质性指导。校企导师之间也缺乏交流,专业实 践质量难以保证。 (四)缺乏健全科学的管理机制 专业学位教育缺乏系统的指导性文件和保障性的 规定,仅有一些诸如《关于加强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 会秘书处建议的意见》等临时性文件是远远不够的,缺 乏法律法规保障条件的专业学位教育前景令人担忧。另 外,就学校而言,专业学位教育才刚起步,主要是照搬和 教育质量高低。 (二)缺乏健全的课程体系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材往往沿用学术型,偏理 论性、研究性,与工作实践结合太少,既无法通过管理实 践的经验来深化和发展理论,也无法在理论与实践的良 性互动中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应用能力;从教学方式 沿用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对企业来说,缺乏要求 企业承担实习任务的法规,企业无义务承担培养责任, 因此也缺乏积极性。 (五)缺乏完善的学位论文标准 上来看,授课方式缺乏具体方法和案例,知识只是从教 学位论文形式单一,偏离工作需要。实际培养过程 [收稿时间]2013—05—23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理工大学研究生教改基金项目“专业学位研究生‘学研’互促培养模式的建立与实践研究”阶段性研究 成果(编号:2011YJ03)。 [作者简介]邱兰兰(1982一),女,山东德州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8 University Education ………一……………---…………---……………………---…一……………一 ∽ 黼嬲 馥 爨辩 瓣 鞋 中大多数学生仍选择撰写学术论文,教师也习惯于用学 术型硕士论文的标准去要求学生,很少结合学生本身的 工作需要,更无法解决学生在实践中面临的问题。 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和建议 (一)明确定位。强化实用价值取向 供需互动机制。引导学生结合专业理论知识,在完成学 习成果社会化的转化过程中,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 的统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统一,推进专业学位研 究生培养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 (五)突出“应用”能力,建立专业学位论文评价机制 专业学位的学位论文必须强化应用导向,鼓励采用 各研究生培养部门应充分认识发展专业学位教育 的重要性,高度重视专业学位教育工作,将其当作学位 与研究生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以当前国家大力调整研 究生教育结构、积极发展专业学位教育为契机,抓住机 遇、创造条件,搭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平台,实现从以 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转变为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 调研报告、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文 学艺术作品等多种形式,重在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理论、 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论文选题必须来源于 社会实践或工作实际中的现实问题,有明确的实践意义 和应用价值;进一步完善专业学位教育学位论文质量评 培养并重,进一步优化研究生教育结构和布局,努力提 高培养质量。 (二)加强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保证课程教学 质量 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充分反映职业领域对专门人才 的知识与能力要求,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满足就业需 求为目标、以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为核心,将行业组 织、培养单位与个人职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对于专业 基础类课程,可聘请校内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高级 职称人员担任,而实践培训课需要根据培养单位和相关 企业、行业的特点,聘请校外企事业单位专家开设。在教 学方法方面,以学生为本,以能力为本,以职业导向为 本,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 (三)建立健全校内外合作的“双师型”队伍建设 第一,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主要包括物质激励、精 神激励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增加导师荣誉感、责任 感。第二,建立完善的评估制度和淘汰机制,教育内部评 估、中介评估、社会评估相结合的评估体系,确保全面、 客观、真实地反映校内外导师的指导效果,权责明确,防 止相互推诿,对几次评估不合格的导师,取消其指导资 格。第三,建立一支独立、专门化师资队伍,吸纳企事业 高级专门人才担任特聘教授或任课教师,专门从事专业 学位教育;通过进修、内部培训、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合 作交流,提高整个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第四,建立导师 指导小组,针对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将数名校内、 外导师按比例组成指导小组,成员各有专攻,理论水平 和实践能力各有侧重,形成优势互补,保证整个导师指 导小组在理论水平和实践应用等方面都处于较高水平。 (四)加强基地建设,保证专业实践质量 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 重要保证。为了提供和保障开展实践的条件,必须加大 投入,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注重吸纳和使用社会 资源,建立联合培养基地,积极搭建产、学、研的深度互 动平台,以特定的合作为切人点,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 价与监控体系,强化指导教师的过程指导和论文工作环 节的全过程监控与管理;健全论文评审、结果反馈和异 议处理制度,提高论文评审工作透明度和评审结果的权 威性。 (六)建立淘汰制度,保证培养质量 建立适当的淘汰制度能有效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 量。打破传统的“严进宽出”现象,在多个环节中引入淘 汰机制,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和研究生的申诉途径,使研 究生进退有序,以此激发研究生积极性,增强忧患意识, 提高竞争力,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 四、结语 全Et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位类型, 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在人才培养模式、管理机制、师资 队伍建设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何有针 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探索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 模式,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至关重要。笔者结合自身 工作体会,提出加强全Et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 革的几点建议:明确定位,强化实用价值取向;加强教学 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保证课程教学质量;建立健全校内 外合作的“双师型”队伍建设;加强基地建设,保证专业 实践质量;突出“应用”能力,建立专业学位论文评价机 制;建立淘汰制度,保证培养质量,努力开创全日制专业 学位研究生教育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 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z].2009. [2]李霞.对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主体的思考[J].学位与 研究生教育。2008,(5):15—17. [3]胡娟,金红,方玉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动力机制研 究[J].教育与职业,2012,(9):184—185. [4]张东海,陈曦.研究型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状 况调查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1,2(32):83—90. [5]叶建军.多样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n中国成人教育, 2010,(21):24—26. [责任编辑:雷艳]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