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8.1
8.《世说新语》二则 .................................................................................................................................................................. 1 《咏雪》...................................................................................................................................................................................... 1 【原文】南朝:刘义庆 .............................................................................................................................................................. 1 8.《世说新语》二则 .................................................................................................................................................................. 7 《陈太丘与友期行》 .................................................................................................................................................................. 7 【原文】...................................................................................................................................................................................... 7 ① 过中:过了正午。 ................................................................................................................................................................ 9 ② 不至:不到,至,到。 ........................................................................................................................................................ 9 ③ 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舍:舍弃,抛弃。去,离开。 ................................................................................................ 9 ④ 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 9 ① 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蹇的长子。 ............................................................................................................................ 9 ② 时年:今年。 ........................................................................................................................................................................ 9 ③ 戏:嬉戏,玩耍 .................................................................................................................................................................... 9 ① 怒:生气 .............................................................................................................................................................................. 10 ② 非人哉:不是人 非:不是 .............................................................................................................................................. 10 ③ 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 .................................................................................................................................................. 10 ④ 相,偏指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代词,通“之”,我; .............................................................................................. 10 ① 则是:就是 .......................................................................................................................................................................... 11 ② 信:信用 .............................................................................................................................................................................. 11 ① 引:拉,要和元方握手 ...................................................................................................................................................... 11 ② 顾:回头看。 ...................................................................................................................................................................... 11 ③ 惭:感到惭愧。 .................................................................................................................................................................. 11 文言词语解释 ............................................................................................................................................................................ 11 【相】 ....................................................................................................................................................................................... 13 ① 相委而去--指友人; .......................................................................................................................................................... 13 ② 相顾惊疑--相互 .................................................................................................................................................................. 13 1.“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 ............................................................................................... 14 2.元方指出了父亲友人的哪两个错误? (用原文句子回答) .................................................................................................. 14 3.陈元方是一个怎样的人? ...................................................................................................................................................... 14 4.“友人惭,下车引之”说明了什么? ................................................................................................................................... 14 5.从这则故事中,我们得到什么启示? .................................................................................................................................. 15 11.《论语》十二章 .................................................................................................................................................................. 15
2.做——可以为师矣 ............................................................................................................................................................... 24 2.其不善者而改之 .................................................................................................................................................................... 25 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26 15.《诫子书》.......................................................................................................................................................................... 26 2.名词,学问、学业 ................................................................................................................................................................ 30 18.《狼》 ................................................................................................................................................................................. 33 1.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连词,表示目的,可译为“来”) .................................................................................................. 45 2.盖以诱敌(介词,用) ........................................................................................................................................................... 45 文言词语解释 ............................................................................................................................................................................ 52 22.2杞人忧天 ............................................................................................................................................................................ 53 【原文】作者:《列子》 朝代:战国 ............................................................................................................................... 53
8.《世说新语》二则 《咏雪》
【原文】南朝:刘义庆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划分句子节奏】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全文译文】
谢太傅在一个冬雪纷飞的日子里,把子侄们辈的人聚集在一起,跟他们一起谈论诗文。不一会儿,雪下得大了,太傅十分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跟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风而起。”谢太傅听了开心的大笑起来。她(谢道韫)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1
【逐字逐句翻译】(直译+意译 信、达、雅;留、补、换;删、调、变)
❖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译: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①谢太傅:即谢安
②寒雪日:寒冷下雪天,寒雪,寒冷,下雪 ;日,天
③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④与:跟,和
⑤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和侄女。
⑥讲论:讲解讨论
⑦文义:文章的义理。
❖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译: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①俄而:不久,一会儿。
2
②骤:急,紧 公:指谢安
③欣然:高兴的样子。然:……的样子。 曰:说
④何所似:像什么。何,什么;似,像 即“所似何”,宾语前置
❖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译: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
①兄子:哥哥的孩子(长子)在家族中年长男子为兄
②胡儿:即谢朗。谢朗,字长度,小明胡儿,谢安次兄谢据的长子。做过东阳太守。
③差可拟:大体可以相比。差,大体;拟,相比。
❖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译: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
①未若:不如,不及。倒不如。
②因风:乘风。因,趁、乘。
❖ 公大笑乐
3
译:谢太傅听了开心的大笑起来
❖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她(谢道韫)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①即:是。
②公大兄无奕女,指东晋诗人谢道韫,谢无奕之女,聪颖有才辩。无奕,谢安长兄谢奕,字无奕。
③王凝之: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做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等。
④也:用于句末 不义
解释文言词语
重点字词
【俄而】:一会儿
【骤】:急
【欣然】:高兴的样子
4
【未若】:不如,不及
古今异义
【儿女】:
古义:子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和侄女。
今义:专指自己的(儿子,女儿)孩子
【文义】:
古义。文章的义理
今义:文章的意思
【因】:
古义:趁、乘
今义:因为、原因
文言句式
倒装句 :白雪纷纷何所似
5
省略句 :谢太傅(于)寒雪日内集。
省略句:(谢道韫)即公大兄无奕女
判断句: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思考习题
“寒雪”“内集”“欣然”“大笑” 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融洽 儒雅 温馨
你认为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到底哪一个好?
“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这个比喻形似。写物必须先求得形似而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
“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这个比喻神似。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大有深意。而且我觉得这个比喻富有诗意。还可以用“鹅毛”、“蒲公英的孩子”等比喻。
《咏雪》结尾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作者也没有表态,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作者对谢道韫才华的赞赏,更暗示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
6
文学小常识:在翻译“兄女曰”的时候为什么说是“他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
因为 胡儿是谢安次兄谢据的长子;谢道韫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
8.《世说新语》二则 《陈太丘与友期行》 【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日:“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划分句子节奏】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全文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 陈太丘不再
7
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阿!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逐字逐句翻译】(直译+意译 信、达、雅;留、补、换;删、调、变)
❖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译: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正中午时分。
① 陈太丘:陈塞(shi)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
② 与:和
③ 友:朋友
④ 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
⑤ 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日中,正午时分。
❖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译: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8
① 过中:过了正午。
② 不至:不到,至,到。
③ 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舍:舍弃,抛弃。去,离开。
④ 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译: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
① 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蹇的长子。
② 时年:今年。
③ 戏:嬉戏,玩耍
❖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日:“待君久不至,已去。”
译: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① 尊君在不(f6 u):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9
② 不,通“否”
③ 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④ 待:等待
⑤ 已:已经
⑥ 去:离开
❖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译: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阿!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① 怒:生气
② 非人哉:不是人 非:不是
③ 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
④ 相,偏指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代词,通“之”,我;
❖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译: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
10
❖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译: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① 则是:就是
② 信:信用
❖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① 引:拉,要和元方握手
② 顾:回头看。
③ 惭:感到惭愧。
文言词语解释
【重点字词】
【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
【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去,离开。舍:舍弃,抛弃。
11
【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戏】: 嬉戏。
【尊君在不】: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否”
【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引】: 拉,要和元方握手。
【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 偏指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代词,通“之”,我;
【委】, 丢下,舍弃。
【君】: 对对方父亲的一种尊称。
【已去】:已经离开。
【则】: 就是。
【顾】: 回头看。
【惭】: 感到惭愧。
【通假字】
12
不。同“否
【一词多义】
【相】
① 相委而去--指友人;
② 相顾惊疑--相互
【词类活用】
【惭】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古今异义】
【期】古义:约定。 【去】古义:离开。 【委】古义:丢下、舍弃。 【引】古义:拉。 【顾】古义:回头看。
今义:日期
今义:到,往
今义:委屈、委托。
今义:引用
今义:照顾
13
【儿女】古义:子侄辈。 今义:儿子女儿
【文言句式】
【省略句】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答曰:“
去后
待君久
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不至,已去。”
思考习题
1.“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
2.元方指出了父亲友人的哪两个错误? (用原文句子回答)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陈元方是一个怎样的人?
聪明、勇敢、明理(或:懂礼识仪,机智聪明,刚正不阿。)
4.“友人惭,下车引之”说明了什么?
14
由\"怒”到“惭”,说明友人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对自
己的言行感到后悔,“下车引之”说明友人想对元方表示友好,以示悔意。
5.从这则故事中,我们得到什么启示?
诚信守礼
11.《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15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逐字逐句翻译】(直译+意译 信、达、雅;留、补、换;删、调、变)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译: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①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②时习:按时温习。时,按时,名作状语。
③朋:志同道合的人
16
④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说,通假字,同“悦”,愉快。
⑤不知:不了解
⑥而:却
⑦愠:生气,发怒。
⑧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有才德的人。
♥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不也是……吗?”
❖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①吾:人称代词,我。
②日:每天。名词作状语
③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一说,实指三个方面。省,自我检查、反省。
17
④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为:替 某:出主意
⑤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⑥信:诚信。
⑦传: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动词作名词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①十有五:十五岁。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②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站立,站得住。
③惑:迷惑,疑惑。
④天命:上天的意旨。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命,命令。
⑤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是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⑥从心所欲:顺从意愿。
18
⑦逾矩:越过法度。逾,越过。矩,法度。
❖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译: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①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②可以:可以凭借
❖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译: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①而:转折连词,“却”“可是”
②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③殆(dài):疑惑。
❖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
19
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①回:即颜回(前521—前490),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
②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②堪:能忍受。
③不堪:不能忍受。
④饮:动词作名词,水
❖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译: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①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一说,指仁德。
②者:代词,“……的人”。
③好:喜爱,爱好。
④乐:以……为快乐。意动用法
⑤如:比得上
20
❖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①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饭,吃。疏食,粗粮。水,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
②肱(gōng):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胳膊。
③不义:不正当的行为
④于:介词,对,对于。
⑤如浮云:像浮云一样。
⑥如:好像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译: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①三:虚数,不一定实指三个人,这里指几个人。
21
②行:走路
③必:一定
④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⑤善者:好的方面,优点。善,好。者,……的人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①川上:河边。川,河流。
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③逝,往;离去。
④斯,代词,者,指河水。
⑤夫,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
❖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改变。”
22
①三军:指军队。
②夺:改变。
③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并且有坚定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①子夏(前507—?):即卜商,字子夏,春秋末期晋国人,孔子的弟子。
②笃志:志向坚定。笃,坚守。
③切问而近思: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切,恳切。
④仁:仁德。
解释文言词语
通假宇
【说】“说”同“悦”。喜悦
【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數之间。
23
一词多义
【为】1.替——为人谋而不忠乎
2.做——可以为师矣
【知】1.了解——人不知而不愠
2.懂得——温故而知新
【而】1.表转折——人不知而不愠2表承接——温故而知新
3.表井列——博学而笃志
古今异义
【君子】古义:指有才德的人 【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疏】 古义:粗劣 【水】 古义:冷水
今义: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今义:可能、许可
今义:疏通、 疏散
今义: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24
【三】古义:多次 不是实指 今义:三
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时:按时
日:每日
形词作名词 故:学过的知识
新:新的体会
动词作名词 传:传授的知识
名词作动词 饭:吃饭
意动用法 乐:以……为快乐
使动用法 曲:使……弯曲
♥句式
省略句:1.可以为师矣。
2.其不善者而改之
25
判断句:1.贤哉,回也!
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小思考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个问题能不能互换位置?
不能。
因为这三个句子针对的对象依次是“他人”“朋友”“自己”,体现了一种由疏到亲,由人到己的顺序,更好地体现了曾子先人后己、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
互换后就破坏了这种顺序。也不能很好地体现曾子的这种高尚的品格。
15.《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划分句子节奏】两汉: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滛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6
【全文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逐字逐句翻译】(直译+意译 信、达、雅;留、补、换;删、调、变)
❖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译:君子的品行,以心绪宁静来涵养德行,以节俭生活来培养品德。
①诫:警告,劝人警惕。
②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
③君子:品德高尚的人。指操守、品德、品行。
④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⑤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⑥检:俭朴
27
⑦修身:品德修养。
⑧养德:培养品德。
❖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译: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①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清心寡欲。
②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③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④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译:学习必须静心专一,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刻苦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志向就无法使学业成功。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①才:才干。
②广才:增长才干。
28
③成:达成,成就。
❖ 滛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译: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①淫慢:过度的享乐,懈怠。淫:过度。
②励精:尽心,专心,奋勉,振奋。
③险躁:冒险急躁,狭隘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④治性:修性,养性。
❖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 :年纪随同时光而迅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像枯枝落叶般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
①与:跟随。驰:疾行,这里是增长的意思。
②日:时间。去:消逝,逝去。
③遂:于是,就。枯落:枯枝和落叶,此指像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
29
④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务,对社会有益。有“用世”的意思。
⑤穷庐:破房子。
⑥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文言词语解释
【一词多义】
【以】1.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
2.介词,用
3.介词,凭借
【学】1.动词,学习
2.名词,学问、学业
【古今异义】
【夫】古义: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行】古义:名词,操守、品行
30
今义:丈夫
今义:行为、行动
【宁静】古义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今义:环境安静
【广】古义:增长 今义:广泛;宽广
【险】古义:轻薄 今义:危险,惊险
【治】古义:修养 【驰】古义:疾行,指迅速逝去
词类活用
非学无以广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广
非志无以成学: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成
非宁静无以致远:形容词做名词, 远大的目标.
文言句式.
【倒装句】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31
今义:治理
今义:奔驰,奔跑
(宾语前置,即“以静修身,以俭养德”)
思考习题
文中的中心句是哪一句?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请你用一个字概括文章的内容?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 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这句话有什么含义,作者是从什么角度阐述的?
32
18.《狼》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划分句子节奏】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只有/剩骨。途中/两狼,bai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du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占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驰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33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全文译文】
一个屠户在晚上回家,担子里的肉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屠户在路上遇到了两只狼,紧随着他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把骨头投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他。屠户又把骨头投给它,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脚步,但是之前得到骨头的狼又跟上了。骨头已经没有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的处境很危急,担心前后受到狼的攻击。屠户看见田野中有个麦场,场主在里面堆柴,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向麦场,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着刀。狼不敢上前,眼瞪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起身,用刀劈砍狼的头,又劈砍几刀杀死了狼。屠户正想要走,转身看柴草堆后面,一只狼在其中打洞,意图想要钻洞进入柴草堆来攻击屠户的后面。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入一半了,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断狼的大腿,也杀死了这只狼。屠户才明白之前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
34
狼也是狡猾的动物,但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逐字逐句翻译】(直译+意译 信、达、雅;留、补、换;删、调、变)
❖ 第一段: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译:(有)一个屠户傍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到)两只狼,紧随着(他)走了很远。
①屠:这里指屠夫,即以宰杀牲畜为职业的生意人。
②晚:在晚上。
③担:名词,担子
④归:返回,回家。
⑤尽:完。
⑥止:同“只”,仅有。
⑦缀:连词、紧跟。
⑧甚:很,十分,非常
35
缀(zhuì)行甚远:紧随着走了很远。缀:连接,这里是紧跟的意思。
❖ 第二段: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 之并驱如故。
译:屠户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另一只狼仍跟从。再拿骨头扔给狼,后得到骨头的狼停下来,可是先得到骨头的狼又跟上来。骨头已经没了,可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① 惧:畏惧,害怕。
② 投以骨:“以骨投之”,把骨头投给狼。
③ 以:把
④ 止:停止。
⑤ 从:跟从。
⑥ 而:表转折,然而,却,但是
⑦ 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意
⑧ 并:一起
⑨ 并驱:一起追赶。
36
⑩ 如:像
11 故:原来。
12 如故:跟原来一样
❖ 第三段: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译:屠户非常困窘,担心前后都受到狼的攻击。(他)看见田野中有一个麦场,场主把柴草堆积在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一样。屠户就跑过去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刀。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
① 屠大窘:屠户非常困窘急迫。
② 大:很,非常。
③ 窘:恐怕,担心
④ 恐:担心,害怕。(处境困迫,为难)
⑤ 敌:敌对,这里是胁迫、攻击的意思。
⑥ 顾: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
⑦ 积薪:把柴草堆积在一起。
37
⑧ 薪:柴草。
⑨ 苫(shàn)蔽成丘:覆盖成小山似的。
⑩ 苫:盖上。
11 蔽:遮蔽。
12 乃:副词,于是,就。
13 奔:跑
14 倚:倚靠
15 其:代词,指柴堆。
16 弛:放松,这里指卸下。
17 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18 眈眈(dān)相向:瞪眼朝着屠户。19 耽耽:凶狠注视的样子。
20 相:偏指一方。
38
❖ 第四段: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译: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起身,用刀劈砍狼的头,又劈砍几刀杀死了狼。屠户正想要走,转身看柴草堆后面,一只狼在其中打洞,意图想要钻洞进入柴草堆来攻击屠户的后面。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入一半了,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断狼的大腿,也杀死了这只狼。屠户才明白之前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
① 少(shǎo)时:一会儿。
② 径去:径直走开。
③ 去:离开。
④ 犬坐于前:名词作状语,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⑤ 久之:过了一会儿。
⑥ 之:助词,凑音节,没有实在含义。
⑦ 瞑(míng):闭眼。
⑧ 意暇(xiá)甚:神情悠闲得很。
39
⑨ 意:这里指神情、态度。
⑩ 暇:空闲。
11 甚:非常。
12 暴:突然。
13 以:用。
14 首:头
15 数:几
16 毙:杀死。
17 方:副词,正,正要。
18 欲:想要。
19 行:走。
20 转:转身。
21 视:看。
40
22 洞其中:在积薪中打洞。
23 洞:洞穴,这里用作动词,指挖洞。
24 意:企图。
25 隧入:从通道进入。隧:通道,这里用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
26 入:进入。
27 攻:攻击。
28 其:他,指屠户。
29 止:通“只”,只有
30 尻(kāo):屁股。
31 自:从。
32 断:劈断。
33 股:大腿。
34 亦:也。
41
35 乃悟:才明白。
36 乃:才;
37 悟:明白。
38 假寐(mèi):原意是不脱衣服小睡,这里是假装睡觉的意思。
39 假:假装。 寐:睡觉。
40 盖:承接上文,表示推测,大概,原来是。
41 以:用来。
42 诱:引诱。
❖ 第五段: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译: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死了,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① 黠(xiá):狡猾。
② 而:连词,表转折。
③ 顷刻:一会儿。
42
④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
⑤ 变诈:巧变诡诈。
⑥ 几何:多少,这里是能有多少的意思。
⑦ 止增笑耳: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⑧ 耳:结尾语气助词,而已,罢了。文言词语解释
【通假字】
止有剩骨,“止”通“只”,仅有。
【一词多义】
1.止有剩骨(副词,只有)
2.一狼得骨止(动词,停止)
43
1.恐前后受其敌(动词,敌对,文中是胁迫、攻击的意思)
2.盖以诱敌(名词,敌人)
1.久之(补充音节,无义)
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助词,的)
3.又数刀毙之(代词,指狼)
4.两狼之并驱如故(助词,取消主谓句的独立性,不译)
1.意暇甚(名词,神情、态度)
2.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动词,企图,打算)
1.其一犬坐于前(名词,前面)
2.狼不敢前(动词,上前)
44
1.恐前后受其敌(动词,担心)
2.不治将恐深(动词,恐怕)
1.恐前后受其敌(代词,它们,指狼)
2.场主积薪其中(代词,麦场)
3.屠乃奔倚其下(代词,柴草)
4.其一犬坐于前(代词,其中的)
5.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代词,指屠户)
1.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连词,表示目的,可译为“来”) 2.盖以诱敌(介词,用)
【词性活用】
45
1、狼不敢[前] (方位名词作动词,上前)
2、恐前后受其[敌] (名词作动词,攻击)
3、一狼[洞]其中 (名词作动词,打洞)
4、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名词作状语,从柴草堆中打洞)
5、其一[犬]坐于前 (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地)
6、[苫]蔽成丘 (名词作状语,覆盖)
7、一[屠]晚归 (动词作名词,屠夫)
【古今异义】
【股】:(古)屠自后断其股:大腿 (今)屁股
【几何】:(古)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多少 (今)数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
【耳】:(古)止增笑耳:罢了,语气词.(今)耳朵
【虚词的用法】
【之】
46
助词。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的
助词。久[之]:调整音节,不译
助词。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以】
投以骨:代指狼 以刀劈狼首:用
连词。 意将遂人以攻其后也:来
盖以诱敌:用来
【使动用法】
死:使……死,杀死。
【文言句式】--【省略句】
【省略主语】
“顾野有麦场”中省略主语“屠”,可补充为“屠顾野有麦场”。
【省略宾语】
47
“投以骨”中省略了“投”的宾语“之”,代狼,可补充为“以骨投之”。
“一狼仍从”中省略宾语“之”,可补充为“一狼仍从之”。
【省略介词】
“场主积薪其中”省略了介词“于”,可补充为“场主积薪于其中”。
“一狼洞其中”中也省略了介词“于”,可补充为“一狼洞于其中”。
“屠乃奔倚其下”中省略介词“于”,可补充为“屠乃奔倚于其下”。
思考习题
“止增笑耳”的仅仅是恶狼吗?作者嘲讽的仅仅是恶狼吗?从这个故事中你获得怎样的启发?
不是,狼在此实际上是恶人的化身,代表的是那种贪婪、凶狠、狡诈、愚蠢的恶人,说明对待这种象恶狼的恶人不能心慈手软而应该像屠户一样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禽兽再狡猾也斗不过聪明的人,像狼一样的坏人不管耍什么花招,终究会被识破,自取灭亡。
通过狼贪心不足遭到灭亡的故事,告诫我们做什么事不能太贪。
48
22.1《穿井得一人》
【原文】先秦:吕不韦《吕氏春秋》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划分句子节奏】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全文译文】
宋国有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到远处去打水浇田,常常有一人停留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节省一个空闲的人的劳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
【逐字逐句翻译】(直译+意译 信、达、雅;留、补、换;删、调、变)
❖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开端)
49
译文:宋国的一户丁姓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到远处去打水浇田,派家里的一个人去打水,常常有一个人停留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
① 宋: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在今河南商丘一带。
② 之:的
③ 而:因此
④ 溉汲:打水浇田。
⑤ 溉:浇灌;灌溉。汲:从井里取水。
⑥ 居:停留。
⑦ 局外:局于外,省略句,停留在外面。
⑧ 及:待,等到。
⑨ 穿:挖掘,开凿
❖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发展)
译文: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居住在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
50
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只是节省一个空闲的人的劳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① 闻:听见
② 者:……的人
③ 国人:居住在国都的人
④ 道:讲述
⑤ 闻之于宋君: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⑥ 闻:使听道
⑦ 问之于丁氏:于丁氏问之,(状语后置)于:对、向
⑧ 应答,回答。
⑨ 得一人之使: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译文:寻求到的消息像这样,还不如没有听说。
① 闻:消息
51
② 若此:像这样
③ 不若:还不如,若,如,比得上
④ 闻:听说
文言词语解释
【一词多义】
有闻而传之者(听到) .
闻之于宋君(使听到) .
宋之丁氏:助词,的。 .
国人道之(代词,“穿井得一人”这件事) .
有闻而传之者(代词,“穿井得一人”这件事) .
闻之于宋君,问之于丁氏(代词),“穿井得一人”这件事) .
52
得一人之使(结构助词,的) .
有光耀者:……东西。 .
有闻而传之者:……的人。 .
闻之于宋君:向,对。 .
一人于井中:在 .
22.2杞人忧天
【原文】作者:《列子》 朝代:战国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53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划分句子节奏】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无处/无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全文译文】
54
杞国有个人担心天地会崩塌,自身失去依存的地方,(于是)不吃不睡的了。又有一个担心他因为那担心而出问题的人,因此就去劝他,说:“天啊,是聚集在一起的气体,气往哪里崩溃呢。你身体曲伸和呼吸,一直在天中进行,干吗要担心它崩溃吗?”那个人说:“天确实是聚集的气体,太阳、月亮、星星呢,它们就不会掉下来吗?”劝导他的人说:“太阳、月亮、星星,也是气体中发光的气体,就算它们掉下来,也不可能伤到谁。”那人说:“地塌了怎么办呢?”劝导他的人说:“所谓地吗,就是很多土块聚集,它填充了四方所有的角落,它还往哪里塌土块啊。你走路跳跃,终日是在这地上进行,干吗还要担心地会塌呢?”于是那人释然而开心,劝导他的人也释然而开心。
【逐字逐句翻译】(直译+意译 信、达、雅;留、补、换;删、调、变)
❖ 第一段: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译: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① 忧:担忧
② 崩坠:崩塌,坠落
③ 亡(wu)无,没有
④ 所:……的地方
⑤ 寄:依托,依附
⑥ 废:废弃,丢下
55
⑦ 者:用在句末,表示停顿
❖ 第二段: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译:又有一个为他的忧愁而担心的人,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① 彼:他
② 之:助词,的
③ 因:于是
④ 往:前往
⑤ 晓:告知,开导
⑥ 之:代词,他
⑦ 积气:聚积得的气体
⑧ 耳:罢了
⑨ 处:地方
56
⑩ 若: 你
11 呼吸:呼气和吸气
12 终日:整天
13 行止:行动,活动
14 奈何:为何,为什么
❖ 第三段: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译:那个人说:“天如果是气体,日月星辰不就会坠落下来了吗?”
① 果:真的
② 当:应当
❖ 第四段: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译: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① 者:……的人
② 宿:星群
57
③ 光耀:发光
④ 只使:纵使,即使
⑤ 中伤:伤害
⑥ 中:打中,击中
❖ 第五段:其人曰:“奈地坏何?”
① 译:那个人又说:“那地坏了又怎么办呢?”
② 其:那
③ 奈……何:拿……怎么办
④ 坏:崩坏
❖ 第六段: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译:开导他的人说:“大地是土块堆积成的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 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
① 积块:聚积的土块
58
② 充塞:塞满,充满
③ 四虚:四方,四处
④ 若:你
⑤ 躇:踏
⑥ 跐:踩
⑦ 终日:整天
⑧ 行止:行动,活动
⑨ 奈何:为何,为什么
❖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译: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① 舍然:消除疑虑的样子。
② 舍:同“释”解除、消除
③ 之:代词,他
59
④ 大:非常
6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