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浙江省杭州二中2013届高三年级第五次月考 语文试卷

浙江省杭州二中2013届高三年级第五次月考 语文试卷

2022-11-23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浙江省杭州二中2013届高三年级第五次月考

语文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不同的一项是

A.嵯峨/蹉跎 酩酊/订正 蓦然/秣马厉兵 窜改/上蹿下跳 B.眼眶/匡正 翱翔/嗥叫 犁铧/计划生育 市侩/脍炙人口 C.叱咤/姹紫嫣红 热忱/澄清事实 一抔土/居心叵测 煞风景/歃血为盟 D.挟带/汗流浃背 处方/相形见绌 一场雨/流连徜徉 节骨眼/开花结果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柔和不是丧失原则,而是一种更高境界的坚守,一种不曾剑拔弩张、依旧厄守尊严的艺术。柔和是虚怀若谷的谦逊和冷暖相宜的交流。

B.真正的阅读,可以发生在喧嚣的人海,也可以座落在冷竣的沙漠。可以在灯红酒绿的闹市,也可以在月影婆娑的海岛。

C.这款笔记本电脑价格不斐,其炫目的外观完全颠覆了传统电脑中规中矩的形象,深受年轻人喜爱。这表明,低价位不再是抢占市场的杀手锏。 D.一条幽径,曲折迂回中总会激起心旷神怡的向往;一波巨澜,潮起潮落时更能奏出惊心动魄的鸣响;一种人生,跌宕困顿中方显惊世骇俗的豪壮。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他的第一篇文章发表之后,写作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一发不可收拾,以至作品达数十篇,最后集编成册。

B.都江堰是世界上最早的无坝引水工程,在建成以来的2200余年间,不论天灾人祸,都安然无恙,把成都平原由“水乡泽国”变成了“天府之国”。

C.少数媒体放着有重要新闻价值的素材不去挖掘,反倒抓住某些明星的一点点逸闻笔走龙蛇,这种做法真令人费解。

D.有人认为,就目前我国的水质整体状况、自来水处理能力和检测手段而言,如此严格的标准难免纸上谈兵,从高标准到高水质,还有些路要走。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新世纪以来,国内出版业遭受了以互联网技术、移动技术、数字化阅读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博弈局面,传媒结构发生了微妙变化。

B.他们高度的工作热情、渊博的学识修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将成为让我受用终生的宝贵的精神财富鞭策我、激励我。

C.世界水文专家米歇尔曾披露,全世界至少有五万人每天死于由水污染引起的各种疾病。目前我国的水污染程度已非常严重,防治工作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

D.外交部长杨洁篪召见朝鲜驻华大使,就朝鲜进行第三次核试验问题提出严正交涉,要求朝方停止采取进一步激化局势的言行,尽快回到对话协商的正确轨道。 5.将下列句子排序填入横线,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4分)

独创“谭腔”的谭鑫培,是京剧历史上最伟大的表演艺术家之一。如果与诗歌史上的伟大诗人作比,那么他就最接近于杜甫: 。他就恰如杜甫的艺术精神在清朝末年的化身, ,所以追随者众

多。 ; 。 , 。这就是中国传统诗论中最受重视的“风骨”,也正是谭鑫培所具有的风骨。

①不但在精神与美学上与之相通,还为后人打开了艺术表现上的极大空间 ②仅有苍劲,不是杜甫,不是谭腔

③只有融悲凉与苍劲为一体,把两者天衣无缝地融入跌宕起伏的音韵旋律中 ④含蓄蕴藉,沉郁顿挫,风气端翔,光英朗练 ⑤才是杜甫,才是谭鑫培

⑥仅有悲凉,不是杜甫,不是谭腔.

6.请用简明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材料中雕匠所说的话的深刻含意。(15字以内)(3分)

有两段树根,一段被雕匠雕成了神,一段被雕匠雕成了猴。于是两段树根有了不同的命运:一段被人供奉膜拜,一段成了人的玩物。被雕成猴的树根埋怨雕匠说:“我们同是树根,命运却如此截然不同,都是因为你,我们的命运都是你一手雕刻而成的啊!”

“我哪有这等本事,去雕刻别人的命运!”雕匠缓缓说道:“其实,从土里出来的时候,你们一个长得像神,一个长得像猴,我只是按你们的形状略加雕刻而已。” 深刻含意:

7.阅读下面关于我国夕阳产业现状和老年人口消费规模发展趋势的图表,完成后面的题目。(5分) 图表一 图表二

(1)图表一表明: ▲ (2)图表二表

明: ▲ (3)应采取的措

施: ▲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

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但是,所谓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交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情景交融,这四个字本没有什么不好,也许因为用滥了,反给人以肤浅的感觉。我所说的“主观情意”,不只是“情”,而是包括了思想、感情、志趣、个性等许多因素。所以我有时索性用“情志”这个提法。我所谓“物境”也不等于“景”, “景”只是“物境”的一种,这是常识:无须赘言。至于意境相加则是一种很肤浅的说法,任何一部辞典,也不会把“交融”解释为“相加”。意与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这个“意境”是一个新的生命,不明白这一点,就很难讨论关于意境的其他问题了。

这里还有一个境和象的关系问题。刘禹锡所谓“境生于象外”常被人引用和发挥。然而,只要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作概念的演绎),联系自己欣赏诗歌的心理活动来考察这个问题,就不难发现,境和象的关系并不这样简单,对刘禹锡这句话的发挥也未必符合他的原意。若论境与象的关系,首先应当承认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刘禹锡虽然说“境生于象外”,但也不否认这一点。细读其《董氏武陵集纪》全文,其中有一段话称赞董铤的诗:“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锻炼元本,雕砻群形,纠纷舛错,逐意奔走。”可见刘禹锡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

可是,境生于象只说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境超乎象。由象生成的境,并不是一个个象的和,而是一种新的质。意境超出于具体的象之上,也就超越了具体的时间与空间,而有了更大的自由,更多的想象余地。由象到境,犹如从地面飞升到天空。人站在地上,被周围的东西包围着、壅塞着,所看到的是一些具体的景物。一旦翱翔于广袤的天空,就能看到超越于具体景物的一片气象。杜甫登上高高的慈恩寺塔,“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借用这两句诗可以说明超乎象而进人境的情况。没有大地就没有飞升的起点,但不飞离地面也不能进入意境。善于读诗和鉴赏诗的人都有类似的体验,读诗进入意境的时候,自己的心好像长上了翅膀,自由地飞翔于一个超越时空的无涯无涘的世界之中。

所谓境超乎象,并不意味着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确,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多指那些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松、菊、香草、美

人,庶几近之。但中国一向对意象的理解却不限于此,那种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象也不很普遍。只要是熟悉中国诗歌的人都知道,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比喻、象征和暗示。诸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以上这些最见意境的诗句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把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硬搬过来套在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上,总显得不那么合身。

总之,境与象的关系全面而确切的表述应该是: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云是由水珠聚集而成的,但水珠一旦凝聚为云,则有了云的千姿百态。那飘忽的、变幻的、色彩斑斓、千姿百态的云,它的魅力恰如诗的意境。这恐怕是每一个善于读诗,可以与之谈诗的人都会有的体验。 8.下列说法,与文章内容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A.诗歌的意境不是诗人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简单组合,而是两者交融后所形成的能让读者陶醉其中的新的审美境界。

B.谈论境和象的关系,必须承认“境生于象”;而刘禹锡所说的“境生于象外”,是否认了“没有象就没有境”这个关系。

C.大凡善于读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诗歌的意境,恰如广袤无垠的世界,读者的心就如长了翅膀,自由翱翔其间。

D.生硬地搬用英美意象派的“意象”理论来解释和欣赏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显然并不完全符合中国古典诗歌的实际。

9.对文中材料的使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引用“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逐意奔走”,意在证明长期以来人们对刘禹锡“境生于象外”的理解和发挥是正确的。

B.借用杜甫“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这两句诗,意在形象地阐述“境生于象又超乎象”这一诗歌意境鉴赏理论。

C.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最见意境的诗句,是为了说明中国古典诗歌在意境创造方面的资源是丰富多样的。

D.用“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这一比喻是为了形象描述诗歌意象审美活动时的心理体验。

10.作者在文中对哪些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请分点列出这些观点。(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0分)

回想春天的气味

唐 敏

(1)我常常喜欢看童话书,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看着孩子们的故事,依然是让我最高兴的事情。也许是没有孩子的缘故吧,我的生命中的那个孩子就一直留在我灵魂里没有出去,我觉得不是我喜欢看童话,是留在我灵魂里那个孩子想看。

(2)春节期间,我在家里休息,拿出《小飞人卡尔松》来看。我很喜欢背上有螺旋桨、会飞的小胖子卡尔松,还有那些描写屋顶上夜景的文字。

(3)我从阳台的窗户望出去,看到冬天北京的黄昏——覆盖着白雪的城市,显得很灰色,从地面、屋顶到天空。在一片无法让人愉快的灰色里,一轮太阳黄澄澄地 ▲ 在西边的天上,很稀薄的感觉。尽管下了雪,空气还是那么干燥,这与我从小生活的潮湿的南方真是不同啊。到了深夜,再去遥望夜空,在彻骨的寒冷中,月亮光虽明亮,却毫无灵动的水气,三两孤星也呆滞不动地 ▲ 在空中。没有足够的水分,月光不会流淌,星星不会闪烁,美丽也就不会诞生了。

(4)我想,北京这个地方,春天即使回来,也是干巴巴的,树叶也会生长,绿色也会满目,但是不会有水灵灵的活力。北京城里的杨柳树,那些绿色的枝条和细长的叶子,很像是用纸剪出来,很干很脆,不带水分。

(5)回到屋子里读卡尔松,书中的小男主角小弟,在夜晚时分凭窗眺望——

(6)“这是一个明亮、美丽的春季夜晚,窗子敞开着。白色的窗帘随风慢慢飘动,好像在向春季空中闪亮的小星星挥手致意。”

(7)读到这儿,好像春风已经拂面吹过了。

(8)“这是一个明亮、美丽的春季夜晚,窗子敞开着。”明亮的原因是月光融融,气温也暖融融的,因为“窗子敞开着”,说明气温宜人。至于“美丽”么,那是小弟的感觉。 (9)“白色的窗帘随风慢慢飘动”,那是春风在吹拂。

(10)“空中闪亮的小星星”,说明了空气是多么湿润,星星才有可能闪烁起来。

(11)这是春季多么好的画面,藏在一本给孩子看的书里。很多人使劲地赞美春天,用尽华丽的辞藻,却写不出如此真实的春天的美感。.

(12)就在那一个瞬间,我忽然回想起了小时候记住的春天的气味。那是童年时代,每到春天来了,寒冷消除,夏季还未到来时,在暖融融、湿漉漉的空气里,那种浓烈的春天的气味,让我一下子“回到从前”——南方的城市多雨,春季里总在下雨,过分的潮湿让小孩子们经常长疮,因为他们总是喜欢把脚泡在淤积着雨水的坑里。还有很多很多成长的烦恼,让孩子们忽略了春天。但是春天的气味真是太浓烈了,到黄昏与夜晚交接的时刻,那气味就灌满了大地和我们居住的房子的每个角落。 (13)在温水般的气温中,那气味是潮湿的,带着野蛮的青草的生涩气息,带着各种树木散发的汁液的气味,带着阴暗水沟里闷闷的臭味,池塘里发出腐烂的腥味,这腥味保留在池塘的鱼虾身上,使我很不爱吃它们。还有一种咸咸的气味是从高空中往下倾倒的,当时不明白那是什么味道,成年后才知道,那是大海的气息。

(14)当我闻到春天这种混合的气息时,觉得自己像糖块一样在溶化。厨房里传来做饭的气味,食物正在散发香气,使得空气更加混乱。天色昏暗,看不见纸上写的字了。于是就坐在那里闻春天的气味,晕乎乎地停止了大脑的活动。

(15)接着,感觉到心在动了。那是一阵子被彻底消融的感觉,要过一会儿才回过神来,发现自己还在。

(16)于是藏在记忆深处的、儿时的春夜又回到脑海里——

依稀可辨的是树冠的弧线,分出了天空和大地,带着红晕的黑暗里,穿过门前树木的枝叶,看到不远处亮起了一些昏黄的灯光,这些不够明亮的灯光在池塘里扭动,拉出长长的线条,微风带来炒菜的声音和孩子们的叫喊,他们在为吃饭高兴呢。

(17)回忆在慢慢变形,模糊,那混合的气味也变得不太确定。恰好因为记忆的模糊,使得春天更加美丽,不可形容。

11.请理解第1节中“我觉得不是我喜欢看童话,是留在我灵魂里那个孩子想看”这句话的含义。(2分)

12.请在第3节横线处分别填入一个字(动词性),并说说你选用这个字的理由。(4分)

13. 作者在5-11节中写了自己读卡尔松的感受,这段文字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14. 作者“回想的”的“春天的气味”有哪些特点,请分条概括。(5分)

15.作者通过“回想”,传达了怎样的情感及生活态度?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5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

御史大夫韩安国者,梁成安人也。事梁孝王为中大夫。吴楚反时,孝王使安国为将,安国持重,以故吴不能过梁。吴楚已破,安国名由此显。安国坐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居无何,梁内史缺,汉使使者拜安国为梁内史,起徒中为二千石。田甲亡走。安国曰:“甲不就官,我灭而宗。”甲因肉袒谢。安国笑曰:“可溺矣!公等足与治乎?”卒善遇之。

建元六年,安国为御史大夫。匈奴来请和亲,天子下议。大行王恢议曰:“汉与匈奴和亲,

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安国曰:“今匈奴负戎马之足怀禽兽之心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强自上古不属为人。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且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击之不便,不如和亲。”于是上许和亲。

元光元年,雁门马邑豪聂翁壹因大行王恢言上曰:“匈奴初和亲,亲信边,可诱以利。”阴使聂翁壹为间,亡入匈奴,谓单于曰:“吾能斩马邑令丞吏,以城降,财物可尽得。”单于爱信之,以为然,许聂翁壹。聂翁壹乃还,诈斩死罪囚,县其头马邑城,示单于使者为信。曰:“马邑长吏已死,可急来。”于是单于穿塞将十余万骑,入武州塞。当是时,汉伏兵三十余万,匿马邑旁谷中。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将军,诸将皆属护军。约单于入马邑而汉兵纵发。王恢从代主击其辎重。未至马邑百余里,行掠虏,徒见畜牧于野,不见一人。单于怪之,攻烽燧,得武州尉史,欲刺问尉史。尉史曰:“汉兵数十万伏马邑下。”单于顾谓左右曰:“几为汉所卖!”乃引兵还。

安国为人多大略,智足以当世取合,而出于忠厚焉。所推举皆廉士,贤于己者也。于梁举壶遂、臧固、郅他,皆天下名士。士亦以此称慕之,唯天子以为国器。安国以元朔二年中

卒。 (节选自《史记·韩长孺列传》)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安国坐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安国。 坐:由„„而获罪

B.田甲曰:“然即溺之。” 然:这样,如此 C.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 罢:疲乏 D.得武州尉史,欲刺问尉史 刺:探询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雁门马邑豪聂翁壹因大行王恢言上曰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且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C.聂翁壹乃还,诈斩死罪囚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D.唯天子以为国器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18.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安国在狱中遭到狱吏的侮辱,但他怀有宽容之心,在他东山再起后并未对狱吏田甲施以报复。 B.在对待匈奴请求和亲的问题上,大行王恢和韩安国的意见是一致的。韩安国主张和亲的理由比较充分,所以皇上便同意与匈奴和亲。

C.雁门郡马邑城的豪绅聂翁壹受派遣做间谍,逃到匈奴,后来为取得单于使者的信任,斩杀死囚,向单于诈降,最终却功败垂成。

D.为突袭匈奴单于,汉军在马邑城旁边的山谷中伏兵三十余万,韩安国担任护军将军,并统领各路兵马。

19.用斜线(/)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今 匈 奴 负 戎 马之 足 怀 禽 兽 之 心 迁 徙 鸟 举 难 得 而 制 也 得 其 地 不 足 以 为 广 有 其 众 不 足 以 为 强 自 上古 不 属 为 人。 20.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居无何,梁内史缺,汉使使者拜安国为梁内史,起徒中为二千石。田甲亡走。(4分)

(2)安国为人多大略,智足以当世取合,而出于忠厚焉。(3分)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21-22题。(7分)

临江仙·送钱穆父①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②,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③。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①钱穆父:苏轼的友人,时被谪出知瀛州。②改火:指年度的更替。③筠:竹。

21.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句运用了 (修辞)的手法,赞扬了友人 、 的品格。(3分)

22. 你认为“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一句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5分)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选自《论语》

郑子产有疾,谓子太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疾数月而卒。 太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之泽。太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选自《左传》【注】①取:同“聚”。 ②萑苻:芦苇丛生的水泽,代指强盗出没的地方。

23.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子产的为政观。(2分)

孔子: 子产: 24.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3分)

(四)古诗文默写。(6分)

2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 。(杜牧《阿房宫赋》)

② ,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 。(李商隐《锦瑟》)

③ ,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白居易《琵琶行》)

④ , 。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庄子《逍遥游》) ⑤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 , 。’”(《论语》)

四、作文(60分)

26.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农夫有两只水桶,他每天挑着它们去河边汲水。两只水桶中有一只有道裂缝,因此每次到家时这只水桶总是会漏得只剩下半桶水,而另一只桶却总是满满的。完整的桶很为自己的完美无缺得意非凡,它不无讥讽地对破桶说:“瞧你,每次只能从河里担回半桶水,你早该休息啦!”有裂缝的桶为自己的缺陷和不能胜任工作而羞愧,它终于鼓起勇气向主人开口:“我觉得很惭愧, 我的缺陷,使你做了全部的工作,却只收到一半的成果。”农夫笑笑说:“你注意到了吗?在我担水回家的路上,你那一侧的路沿上开满了花,而另一侧却没有。我一开始就知道你有漏缝,于是在你的那一侧路沿撒了花籽。我每天担水回家,你就给它们浇水。两年了,我经常从这路边采摘鲜花装扮我的餐桌。如果不是因为你的缺陷,我怎么会有美丽的鲜花装扮我的家呢?”

要求立足于材料,可从材料整体立意出发,也可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意】①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语文答案

1.C(A cuó/cuō dǐng/dìng mò cuàn/cuān B kuàng /kuāng áo/háo huá/huà kuài C zhà/chà chén/chéng póu/puǒ shā/shà D xié/jiā chǔ/chù

cháng jiē )

2.D(A厄—扼 B座—坐 C斐—菲)

3.B(A一发不可收拾:形容对发生的情况难以控制,局面无法收拾。C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笔势雄健活泼。D纸上谈兵:比喻不联系实际情况,空发议论。)

4.D(A“遭受”缺宾语。B句式杂糅,去掉“鞭策我,激励我”。C“每天”放“至少”前) 5.④①⑥②③⑤

6.示例:命运取决于自身,而非别人。

7.(1)我国夕阳产业投入严重不足,不能满足老龄化社会的养老需求。(2分) (2)未来40年我国老年人口消费规模呈快速增长的趋势。(1分)

(3)加大夕阳产业投入,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减缓社会养老压力,满足老年人口消费需求。(2分) 8.B(根据第二段“刘禹锡虽然说‘境生于象外’,但也不否认这一点”,刘禹锡并没有否认“没有象就没有境”)

9.B(A是为了证明“刘禹锡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目的在于指出人们在引用和发挥“境生于象外”时的误解;C是说明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主要“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D是形象地说明了“意象”与“意境”之间的关系)

10.(1)意境就是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2)境生于象外而不生于象;

(3)境是一个个象的和;(4)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 11.我对童话描绘的美好世界有深厚的兴趣,是因为我保留着儿童的性情(童心)。 12.(1)贴:形象地表现了太阳在灰色的天幕中扁平、稀薄、缺乏生机的感觉。 (2)嵌:生动地表现了三两颗孤星不闪烁、不灵动、呆滞的特点。

13.(1)写出了童话书用简洁的文字带给人真切而温暖的美感,丰富了文章内容。(2)它与上文北京冬天的灰暗、寒冷、干燥、给人的不愉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3)隐含了对现实的失望和对美好春天的向往。(4)引出后文“回想春天”的内容。(或“铺垫”)

14.(1)温暖潮湿的气息 (2)浓烈、无处不在(充满每个角落)(3)混合了自然的各种气息(4)带有故乡温馨祥和的气息(5)模糊不定、充满诗意的气息

15. 例:作者在北京灰色、干燥的冬日黄昏联想到童话中美丽的春夜、故乡春天的气味和童年生活的自然美好,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于故乡、童年、自然的热爱与依恋。同时也透露出作者的生活态度,即:在现实中,只有保持儿童般的纯真心灵,才能追寻到自然诗意的生活,拥有明亮温暖的生活。 16.B(然,通“燃”,燃烧)

17.A(A因,通过、经由;B而且/尚且;C于是、就/竟然,却;D把/凭„„的身份) 18.B(在匈奴请求和亲的问题上,大行王恢强调和亲之弊,和韩的意见并不统一。)

19.今匈奴负戎马之足/怀禽兽之心/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强/自上古不属为人

20.(1)过了不久,梁国内史的职位空缺,汉朝廷派使者任命韩安国为梁国内史,由囚徒(直接)担任二千石级的官员。田甲弃官逃跑了。

(2)韩安国为人有大韬略,他的才智足够迎合世俗,但都出于忠厚之心。 21.比喻和对偶 淡泊 坚贞。

22.①是豪放达观,意在劝慰他人。虽然“惆怅孤帆连夜发”,送别友人不免感伤,但诗人认为人生如行旅,人人都是漂泊的过客,无需计较眼前聚散,自当随遇而安。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恬淡自安的洒脱旷达情怀。

②是失意伤怅。意在感伤自身。“惆怅孤帆连夜发”,“惆怅”二字为送别友人奠定感伤基调,虽然诗人认为人生如行旅、过客,无需计较眼前聚散,自当随遇而安,但在旷达之语的背后仍能体察出他对仕宦浮沉的淡淡惆怅及对身世飘零的深沉慨叹。

③如说既有豪放达观,又有失意惆怅,心境复杂,言之成理亦可。 23.孔子:取信于民 子产:以“猛”畏民

24.两人都提到了治国和治民的关系。孔子认为,食、兵、信这三个治理国家的必备条件中,“信”更重要。取信于民,才是国家立足的基本前提。子产认为,只有德者能“以宽服民”,还是采取“以猛畏民”比较恰当,因为猛政如烈火,让人望而生畏,自然就“鲜死焉”。子产的观点可能容易取得短

期效应,孔子的观点更立足于根本和长远,要深刻和高远得多。(在此基础上,如果学生答“德治法制应兼而有之,才能取得良好的治效”,也可。).

25.①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②庄生晓梦迷蝴蝶 蓝田日暖玉生烟 ③春江花朝秋月夜 往往取酒还独倾 ④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则芥为之舟 ⑤君子学道则爱人 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参考译文】

御史大夫韩安国,是梁国成安县人。事奉梁孝王,担任中大夫。吴楚七国叛乱时,梁孝王派韩安国担任将军,韩安国稳固防守,因此吴军不能越过梁国的防线。吴楚叛乱平息,韩安国的名声从此显扬。后来韩安国因犯法被判罪,蒙县的狱吏田甲侮辱韩安国。韩安国说:“死灰难道就不会复燃吗?”田甲说:“要是再燃烧就撒一泡尿浇灭它。”过了不久,梁国内史的职位空缺,汉朝廷派使者任命韩安国为梁国内史,由囚徒(直接)担任二千石级的官员。田甲弃官逃跑了。韩安国说:“田甲不回来就任,我就要夷灭你的宗族。”田甲便脱衣露胸前去谢罪。韩安国笑着说:“你可以撒尿了!像你们这些人值得我惩办吗?”最后友好地对待他。

建元六年,韩安国担任御史大夫。匈奴派人前来请求和亲,皇上交由朝臣讨论。大行王恢议论说:“汉朝和匈奴和亲,大抵都过不了几年匈奴就又背弃盟约。”韩安国说:“现在匈奴依仗军马的充足,怀着禽兽般的心肠,迁移如同群鸟飞翔,很难控制他们。我们得到它的土地也不能算开疆拓土,拥有了他的百姓也不能算强大,从上古起他们就不属于我们的百姓。汉军到几千里以外去争夺利益,那就会人马疲惫,敌人就会凭借全面的优势对付我们的弱点。况且强弩之末连鲁地所产的最薄的白绢也射不穿,发兵攻打匈奴实在是很不利的,不如跟他们和亲。”于是皇上便同意与匈奴和亲。

元光元年,雁门郡马邑城的豪绅聂翁壹通过大行王恢告诉皇上说:“匈奴刚与汉和亲,亲近信任边地之民,可以用财利去引诱他们。”于是暗中派遣聂翁壹做间谍,逃到匈奴,对单于说:“我能杀死马邑城的县令县丞等官吏,将马邑城献给您投降,财物可全部得到。”单于很看重并信任他,认为他说的有道理,便答应了聂翁壹。聂翁壹就回来了,斩了死囚的头,把他的脑袋悬挂在马邑城上,假充是马邑城官吏的头,以取信于单于派来的使者。说道:“马邑城的长官已经死了,你们可以赶快来。”于是单于率领十余万骑兵穿过边塞,进入武州塞。正在这个时候,汉王朝埋伏了三十多万军队,隐藏在马邑城旁边的山谷中。御史大夫韩安国担任护军将军,诸位将军都隶属护军将军。互相约定,单于进入马邑城时汉军的伏兵就奔驰出击。当时单于军队距离马邑城还有一百多里,将要抢夺劫掠,可是只看见牲畜放养在荒野之中,却见不到一个人。单于觉得很奇怪,就攻打烽火台,俘虏了武州的尉史。想向尉史探问情况。尉史说:“汉军有几十万人埋伏在马邑城下。”单于回过头来对左右人员说:“差点儿被汉所欺骗!”就带领部队回去了。

韩安国为人有大韬略,他的才智足够迎合世俗,但都出于忠厚之心。他所推荐的都是廉洁的士人,比他自己高明。在梁国推荐了壶遂、臧固、郅他,都是天下的名士。士人因此也对他很称道和仰慕,就是天子也认为他是治国之才。韩安国在元朔二年去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