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新技术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应用研究 陈黎明① 刘国祥② 罗长坤③ 赵先柱③
摘 要:目的:建立科学的临床新技术评价指标体系,为临床新技术管理提供依据;方法:结合管理实践,通过文献及政策调研、专家咨询、实践验证等方法进行研究;结果:建立了临床新技术定量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指标体系,采取同行函审和集中评定相结合的办法进行了实证研究,探索了临床新技术管理的有效方法;结论: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应用为临床新技术的科学管理提供了依据,推动了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医院的发展。
关键词:临床新技术;评价体系;应用
Establishment and Application of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New Clinical Technique
Chen Li-ming① Liu Guo-xiang② Luo Chang-kun③ Zhao Xian-zhu③
Abstract: We established the evaluation system for new clinical technique, which is consisted of quantificational and qualitative index. We also take this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in practice for 3 years,it’s proved that this system take great benefits to improvement of medical quality.
Keywords: New Clinical Technique, Evaluation System, Application
Author’s address: Section of Clinical Administration, The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38 China.
临床新技术是医院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志,开展临床新技术是医院保持并不断强化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1]。新技术评价是临床技术管理的重要内容,是新技术准入控制和实施激励措施的基础和前提,国内虽有零星研究,但未见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定实践[2]。借鉴科研项目评审思路,结合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功能定位和任务特点,我们探索构建了一套较为①第三军医大学大学训练部临床管理处,重庆,400038 ②第三军医大学科研部,重庆,400038 ③第三军医大学校办公室,重庆,400038
科学、系统、全面的临床新技术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了为期3年的实践研究[3],使临床技术创新更具有了横向的可比性和纵向的导向性,从而不断提高临床的创新质量,推进了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
1.临床新技术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1构建方法
(1)通过文献调研法、会议座谈法,并结合管理实践,拟定评定体系框架;(2)采用专家咨询法,逐步筛选、优化评定指标;(3)在实践中验证、修改,构建评价指标体系;(4)根据专家意见并结合管理实践需求,对各评价指标进行赋权、修正。
1.2体系框架。
评价体系由等级评定标准和项目评分标准2部分构成。
1.2.1等级评定标准 根据附属医院功能和水平定位,将临床新技术为三级五等。其中一级相当于国际水平、二级相当于国内水平、三级相当于地区水平。等级评定主要从项目开展时间、开展例数、关键技术先进程度、科学价值和创新特征等方面进行评定。
1.2.2 项目量化评分标准 评分项目共9项,每个评分项按A、B、C、D四个等级进行评定,分别分76~100,51~75,26~50,0~25。评分项目包括:
(1)创新性。主要评价项目的创新程度,包括:是诊疗理论或技术上的突破,还是既有技术的重要改良,或者是多项技术复杂应用,以及成熟技术应用拓展等;
(2)有效性。主要评价新技术的诊疗效果,重点是与现行常规技术的比较优势; (3)疑难度。主要评价技术应用的复杂、疑难程度;
(4)稳定性。主要评价技术路线的成熟度、规范性和开展病例数;
(5)同行认可度。主要其学术论文、会议、技术演示、培训班等获得同行认可的情况; (6)安全性。主要评价该技术临床并发症的发生率、危害和控制难度;
(7)可推广性。主要评价该项技术的应用范围,包括适用的疾病是否常见,是否为基本
诊治关键性、基础性技术等;
(8)伦理及人性化程度。主要评价其是否符合医学伦理要求,以及病人痛苦程度、舒适性、安全感及经济性等;
(9)社会经济效益。包括技术的科学贡献、社会价值、经济效益及。
评审专家对上述评分项目进行百分制评分。每个得分与相应权重的积,即为该分项得分;各分项得分之和为项目总得分。平均分达到60分以上者,再进行等级评定。
2.临床新技术评定实践
在健全管理制度、建立评价体系的基础上,从2007年开始,我校每年对各附属医院的临床新技术进行评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新技术评价的制度体系。
2.1形式审查。
主要审查申报项目是否属于规定受理范围,重点审查项目的合法性和真实性。 2.1.1资料审核 由校、院两级主管部门进行联合实施。主要内容包括:(1)项目资料的完整性,申报书内容及其材料是否完整;(2)项目的合法性,包括准入审批、管理证据,有无重复申报,是否评审受理范围等;(3)项目成果的争议性,包括有无权属及伦理争议,资料是否真实等。对典型病例必要时组织核查。
2.1.2公示评议 由于临床工作的特殊性,资料审核不可能对所有病例资料进行一一审查。为此,我们在严格形式审查的基础上,对所有申报项目,借助橱窗、网络等平台上进行不少于两周的公示,开放讨论空间,发挥广大医务人员的监督作用病接受实名举报或质疑,以确保申报资料的真实、客观。
2.2同行函审
一方面校内专家资源有限,且不少专家需要回避,为确保临床新技术的权威性,我们充分利用网络平台,邀请国内知名专家进行同行评审。
2.2.1函审专家选择 我们主要把握了三条原则:(1)权威性。有较高的学术知名度,
受邀专家均为国家级专业学会理事(专委)、省部级学会副主委或全军医学专科中心负责人;(2)专业性。评审专家应熟悉所评审项目。(3)代表性。每一个项目评审专家不少于5名。3年来先后有150余名共300多人次专家受邀参评。同时,受邀专家名单、函审资料传送都均实行单人联系、严格保密,以确保评审的公正性。
2.2.2评审意见统计 按照“定量评分与定性评定相结合”的原则,分两步进行评审意见统计:首先对专家评分进行汇总,平均分达到60分以上,且无伦理和安全等否决性意见者,进行定级评审意见统计;定级意见统计采取“简单多数法”确定函审等级,并作为集中评审的基本依据。
2.3集中评审
考虑到不同学科发展水平的差异和校内学科和谐发展的需要,按照“专业评审与综合评定相结合”的原则,在同行专业评审的基础上,邀请多个专业专家组成终评专家组,对所有申报项目进行集中评审。
2.3.1专家选择。集中评审的专家以校内专家为主,邀请部分校外专家参加。评审专家实行分级回避:首先是科室回避,即本科室有申报项目者,同科室专家原则上应回避;其次是直接关系人回避,原则上申报项目负责人及项目组成员应回避;第三是评审过程回避,因专家资源有限难以回避者,评审专家本人不参与相关项目的评审讨论和投票。对于申报项目集中、专家回避困难者,邀请国内同行知名专家进入评审组。
2.3.2评审分组 集中评审采取先集中后分组的方式进行,即函审推荐等级为一级(含甲等和乙等)的项目,实行大组评审,所有评审专家参加。其他项目分内科、外科(主要指手术相关科室)和综合(主要为医技及部分保障性科室)3个组进行集中评审。
2.3.3评审程序 集中评审采用答辩方式进行。在时间安排上,同一专业相对集中,以便横向比较。每个项目按照负责人汇报-专家质疑答辩-工作人员通报函审意见-专家讨论-独立投票的程序进行;专家质疑主要由会前指定主审专家进行。集中评定不再进行评分,只进
行定级投票;每个专业全部项目评审结束后,进行一轮定级投票,并立即进行统计汇总。
2.3.4结果汇总 参评项目获得级票数多于评委数一半以上者,进入定级排序程序。定级排序按照定级票数从高到低排序,当得票数量和不同等级的得票构成完全相同时,以其函审得分高低进行排序。
2.4公示公告
评审结束,评定结果经评审组长签字确认后,分别在板报、电视和网络等平台进行为期2周的最后公示,无异议者发布评审公告。评定结果纳入医务人员业绩考核指标体系。
3.讨论
技术创新性评定是临床新技术管理的关键环节,也是临床技术建设的重要手段。我们建立的评价体系,由定量评分与定性定级两部分标准组成,定量的目的一是确定技术评定的门槛,即综合评定都达到一定水平和数量,才能纳入评定;二是作为定级评定的排序依据之一,并引导医务人员优势积累项目,培育高水平成果。在项目评定中,我们采取同行函审和集中评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同时在形式审查、专家选择、评定程序、结果统计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创新实践,其目的在于保证项目评审的公平、公正和客观。
开展临床新技术评定3年来,学校先后受理附属医院初评推荐项目223项,因资料完整性、伦理和安全争议等淘汰5项,最终予以评定三级以上项目196项,其中一级乙等项目8项,项目总数、级别和学科分布基本反映了我校附属医院的临床技术创新态势,受到广大医务人员和评审专家的认同。
通过评定实践,评定结果纳入医务人员医疗工作绩效考评体系,同时将评定指标体系逐步拓展应用于临床新技术的准入管理,在规范附属医院临床新技术管理的同时,在营造创新氛围、提高创新质量、增强核心竞争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附属医院在多器官联合移植、系列微创技术、连体婴儿分离等方面的全方位、不同层次和水平的技术创新,一方面培育了以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为代表的一批高水平成果,强化了医院技术品牌,推进了医
院的内涵发展[4][5];另一方面,也极大地提高了附属医院的服务和保障能力,医院业务量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资源运营效益也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胡文魁、吴伟斌、蒲金辉等.综合性医院开展特色技术服务与项目管理的实践[J].中国医院统计,2003,10(2):106-107,111.
2.周 娅,马文峰,周增桓.特色医疗技术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8,15(9):971-873.
3.罗 昌,罗长坤,陈黎明,等.综合性医院开展临床新技术管理的实践[J].重庆医学,2009,38(11):1411-1412.
4.李景波.以持续创新推进医院品牌建设[J].重庆医学,2008,37(1):1-3
5.王卫东,徐建成,高家蓉等.坚持集成创新 促进医院科学快速发展[J].中国医院管理,2009,29(8):72-7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