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客家土楼的文化积淀
一、土楼的历史形成
客家人,又称为河洛郎。客家人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
客家人的祖先是源自中原,是从中原迁徙到南方,是汉民族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分支。因为身在异乡,对于故乡河洛(以洛阳为中心的洛河流域)地区的眷恋,自称“河洛郎”。[1]
客家人的迁移包括客家先民的南迁和客家人的国内迁移与国际迁移。就迁徙行为而言,有主动和被动之分,与迁移过程的历史相对应,迁移原因在各时期也各不相同。
第一次南迁是在秦始皇时代。
第二次南迁是在东晋“五胡乱华”时期。
第三次南迁是在唐末黄巢起义时期。
第四次南迁是宋南渡及宋末时期。
第五次南迁是在明末清初时期。
第六次南迁是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时期。
正是由于客家人长期漂泊流离的经历,从而锤炼了客家人坚韧不拔的意志,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勤劳勇敢的品质。当客家先民辗转奔波最后找到闽、鄂、赣地区时,与赣南、闽西、粤东的当地土著居
1
民融合在一起,于是便形成独特优秀的客家民系。
千百年过去了,土楼名声大振,土楼俨然成了客家人的代名词。提到客家人们就自然而然的想到土楼。
据资料记载,土楼最早出现可追溯到唐朝。当时有一些民众反抗政府,就建起了类似土楼的山寨,还有在明朝的时候,倭寇盛行,频繁骚扰,加上盗贼猖獗,人们只能被动防御,四围土墙,建起土楼。
客家土楼是我国防御性极强的民居之一,并且是防御民居中造型最优美,最令人惊叹的一种,尤其是圆形土楼。
二、土楼栖居文化与建筑技术 (一)客家土楼栖居文化
栖居离不开“场所”,本义是“地方”.但栖居意义广的“场所”不是“地方”.任何“地方”都是先天存在的,人与地方发生了栖居关系,就有了栖居文化,如神圣事物的设立等,才会产生“场所”的文化意义。[2]场所第一要适应生存需要,马斯洛关于人的需要的五个层次的表述中,将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作为最基本的第一、二层次,人类早期的穴居与巢居都是在当时生产力条件下防御自然物袭击的栖居场所。而城堡则是人类建筑技术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到一定时期所创造的防御人类自身异己武装进攻的场所,并且,它的聚居功能促进了古代城市的发展。客家最具有代表性的栖居场所是土楼,而客家土楼以福建省永定县的土楼最具有代表性。永定客家先民来自中原,其栖居场所经历了由简陋的“堡”、“寨”到“土楼”的过程。永定土楼就是在这些“堡、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中国移民和建筑史的大背景中追寻永定土楼的建筑的脉络,显而易见,水定土搂之根源于中原的建筑文化。
(二)客家土楼的建筑技术
2
现在所谓的土楼通常指用生土方筑墙体以承重的楼房,有的包括平房,有的则仅限于二层及三层以上的大型楼房,这里所说的土楼也是指用生土夯筑墙体的土楼。土楼筑墙的建筑原料是原生土,但不是单纯的红壤土,而是“三合土”,“三合土”由红壤土、田螂泥、名墙泥合成。其中需要量最大的是红壤土,田螂泥即耕地下层未被翻犁过来的新土。这三种土一般都不单独使用,而是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在一起使之发酵成熟后才使用。在已经发酵成熟的湿夯三合土做细后,以红糖、蛋清水及糯米汤水代替水加入三合土中,翻锄和匀。单独使用这种三合土进行夯筑的土墙为普通的夯土墙,比普通夯土更高级的还有于夯、湿夯与特殊配方湿夯三种。土楼墙体以竹片、木条作筋骨,以舂、压及“大墙板”技术夯筑,这样的土墙就坚如磐石。由此看得出,土楼建筑的核心技术是在夯土筑墙技术上,客家根据当地的建筑材料资源而进行了夯土筑墙的技术创新。[3]
三、土楼的建筑风格 (一)土楼种类 殿堂式围屋
这个是早期的多以生土夯筑而成,永定现存的不多。特点在于它内设上下厅堂、天井、后室、横屋、巷道等。无论是“二堂二横”还是“三堂四横”的殿堂式围屋,中轴线分明,整体呈方形,横屋只有一层或二层。规模较小,结构较简单,横屋明显高于厅堂、后楼。
五凤楼
屋脊屋脊飞檐多为5层叠,犹如展翅的凤凰。其形制与殿堂式围屋和府第式方楼相似,内设厅堂、横屋,五凤楼前低后高,逐级升高,后侧主楼最高,顶瓦呈层叠式。如像地基为山地斜坡,则楼内厅堂、横屋都随地势而呈阶梯式升高,楼内地面亦呈阶梯形。
府第式方楼
3
“三堂二横”式的结构,又称“三堂屋”,建筑平面与五凤楼相似,但一般规模较大,各种设施较齐全,门坪外还筑围墙。在中轴线上的3座楼房,前低后高,间隔天井,天井两边是厢房。前座楼设前厅,出口为大门,中座楼设中厅,或称大厅,是全楼公共活动中心,后座为主楼,设正堂。
方形楼
这类土楼在永定为数最多,结构都比较简单,或封闭式,或开放式,或正方形,或长方形,或二三层,或四五层,或面阔二三间,或面阔多达十几间,或单独呈“口”字形,或“目”字形。
走马楼
这类楼多数是靠着山建起来的,错落有致。走马楼有好几种形式,有由方形楼演变而来的凹字形和回字形的走马楼,还有一字形和曲字形走马楼。这种楼大体以两层楼为主,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二楼楼层的外部都悬空间了一条外伸的走廊。永定客家先人在过去南迁的过程中吸收融合了南方土著居民建筑的优点,融入南方土著“杆栏式”建筑风格。这种建筑风格能很好的适应山区多雨潮湿的气候,还有山区复杂的地形。在原有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中原先进的夯土技术构建而成的,简单易建、省工省料。
五角楼
五角楼的楼体与围墙都是随地形而建的,形状像五角形。在永定湖坑镇还有八角楼。这种土楼的设计别致,形式新颖。这种五角楼形状不规则,窗框是木质结构的,窗栏往外伸。
纱帽楼
这种土楼多半是半圆土楼以及方形土楼的合成,多在小溪边的石头砌墙上建木制的廊道或者小木屋,然后再用质地较好的木板加以围护,依照地势的前面低后面高而建,后面还连着高大的土楼。
4
吊脚楼
吊脚楼大多是商业店面,沿街构筑,依傍河流,以木质地板挑出的木楼与前向的土楼连成一体,以木板围护,开窗,悬崖处以木柱支撑。
圆土楼
又称环形楼,旧时称圆寨,是永定客家土楼中最出名的一种。有的是一环楼,更多的是2环以上的多环同心圆楼。多环同心圆楼外高内低,楼内有楼,环环相套。据粗略调查,永定县现存的圆楼就有360余座。其中以富丽堂皇著称的振成楼,有年代最久、环数最多的承启楼等等。
(二)建筑特色
土楼的布局合理,土楼建筑与黄河流域的古代民居建筑极为相似。 就像楼址的选择,大部分是坐北朝南,傍山而建,有流水经过,道路相通。而从外部环境来看,选这种避风向阳,道路相通,依山傍水的地方为楼址,也是为了方便居民的生活,生产。当然楼址的选择也是有禁忌的,不能选在正对山坑的地方;不能坐南朝北,也不能前面高后面低。楼址后面的山要比较高,这样楼层建的高或者离山远一些。这样不仅可以避风防潮,还可以使山与楼的构建更为和谐美观。所以根据上面所述的几个方面选择楼址,就形成了构筑形式多样的土楼,乃至发展为参差错落、层次分明、颇具山区建筑特色的土楼群。
1、空间特色
土楼一米多厚甚至更厚的土夯筑墙并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夯筑土墙围合形成的空间,即老子所言的“无”。土楼是闽南地区在“外寇之出入,蟊贼之内讧”的特殊社会环境下形成的产物。[4]一般都有三到五层,一层为厨房,二层为仓库,三层以上为居室,这种土楼具有多重优点,如通风采光性能好,冬暖夏凉特别适宜居住,还具有防潮、防盗、防火、防震,防野兽的多种功效。一般情况下土
5
楼可以容纳200至700人,具有聚族而居的显著特点,可以说土楼是一座巨大的群居空间。从总体平面布局来说可以划分为方、圆两大类。这种布局多以阴阳五行八卦等风水理论为依据进行的平面规划,同时还非常注重与环境的协调性。
2、结构特色
土楼建筑的另一特色是结构极为规范,房间的规格大小一致。大多数土楼只有一个大门供出入,楼内均有天井,可储半年以上粮食,犹如一座坚固的城堡,易于防盗和防匪(旧时客家人常遭匪患,所以垒筑高大土墙以防不测)。由于墙壁较高较厚,既可防潮保暖,又可隔热纳凉,优点甚多。建土楼时,将烟囱砌入土墙内,使厨房免受黑烟污染,十分洁净。
3、土楼建筑的空间形态组合
点状柱网结构、线装墙体结构、面装层面结构,这三大体系的有机组合是土楼空间形态的基本组合形式。将“点”与“线”的排列和面统一组合而形成一个有机组合体。土墙承接了线与面,既是立柱又是立面,既是可以说是“线”又可以说是“面”。圆形土楼中间是呈环形的,这种布局从动静功能来分析是比较合理的,有效减弱外部噪音,对公共的空间和私密的空间进行了合理的规划。中间的是为祖堂议事之处,外圈为居住之处。议事祖堂外圈设成客厅,客厅再向外一圈是书房,这样可以有效降低议事祖堂对书房的干扰。卧室一般设在三楼,环境相对比较安静,少人打扰,还有就是因为外圈距离外界近,一旦有什么入侵,也好及时采取防御措施。所以说公共空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被安排在中心位置。从空间规划上来讲每个房间的距离都相等,这种规划利于人群的集中与疏散。
4、土楼建筑结构与材料的有机联系
这里所说的夯土,并非全是泥土,就像今天我们的建筑所使用的钢筋,土楼居民在泥土中使用的是“龙骨”。杉木、树枝、竹片、树皮都是土楼构建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杉木是土楼建筑内部结构
6
的重要材料,用以承重,特别是底层支柱需要支撑二楼及以上的重量,就要用到较大的杉木。而土壤必须要经过配制、复合、发酵。发酵成熟的土,有的再加上石灰,红糖、蛋清、糯米等,这样和出来的泥才不易开裂,防震抗震能力强,有效持续时间长。所以并不是挖出来就可以直接使用的,还要经过一系列加工。要建成一座土楼并不是几面土墙就可以构建起来的,是土墙与柱、梁、瓦有机联系组合而成,缺一而不成土楼。土楼结构布局的构造方式有所不同,承重结构不一样,布局就会有所改变。一种是以土墙和横梁组成的构架。这样便使得顶面与楼面的重量通过横梁结构传达到土墙结构,起到围护与承重的作用;第二种是以土墙、立柱和横梁的组成结构构架,这样土墙、立柱与横梁就同时承担了顶面和楼面的重量。土墙除了作为围护结构外,同时与立柱构成承重结构,还与横梁组成了框架结构。一座楼有了土墙、立柱、横梁、青瓦并不完全,因为缺少了楼板,没有楼板就没有土楼丰富的多层空间结构,更不会产生丰富的平面规划系统。所以说楼板是土楼空间结构当中不可或缺的构件。楼板的主要材料是木板,在当时也只能是木板,因为当时的资源条件限定了材料选择。而每层的环形走廊连贯着每一个房间,这个走廊也被称之为过渡空间,它衔接着楼梯与房间,是土楼交通的重要组成体系之一。[5]
(三)土楼建筑与风水文化
在两晋至唐宋期间,中原汉人因战乱饥荒等原因被迫南迁,历经了五次大迁移,先后流落南方。由于是后面迁居而来,较为平坦的地区已有人居住,不得已只好往靠山的地方迁移,便有了“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之说。因为靠山而居,多野兽侵扰,多数迁居的中原汉人便聚族而居,通过吸取融合当地土著建筑的优点,就形成了圆楼、围龙屋、方楼等,这也是客家建筑文化的集中体现。而当地官员在为这些移民登记户籍时,立为“客籍”,称为“客户”、“客家”,这便是客家人称谓的由来。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风水学一直是一种复杂而神秘的文化,是科学与迷信的并存。自古以来,人们无论是建房(阳宅)或修墓(阴宅)和民居风水观念等方面都喜欢寻求一块“风水宝地”。“风水论”是帮助人们合理选造屋场,实现“风水宜人,协调共生” 的良好愿望。[6]
7
客家住宅的风水表现 :
1、客家围屋
一般坐北朝南,房屋的主体群建筑与围墙之间的露天部分呈半圆形,称为\"花台\"或是“化胎”。
其从后向前倾斜的半月型坡地,用以种植花木或以碎石、鹅卵石铺砌,而不用石块或三合土铺平,寓
意龙气闭塞,是全屋的风水宝地。围屋后种植林木围拱,名“伸手”也称“龙林”。这些林木只许栽
培,不许砍伐,以便藏风得水。先辈认为“林木兴则宅必发旺,林木败则宅必衰落”。围屋的布局有
住房、畜舍、农具间、厕所的设置,主次分明,清污隔离。围屋前低后高,有利于通风、采光和排水。
围屋大门前有供晾晒、活动的禾坪,以及照壁、池塘等。围龙式围屋多依山而建,突出中轴堂屋,蔚
为壮观。围龙式围屋整体呈圆形,犹如阴阳两仪的太极图,寓有天圆地方的意义。[7]
2、客家堂屋
也称“五凤楼”,有些是坐东向西,由外青砖、内泥砖砌筑而成,有“金包银”的风水意涵。依据风水学的角度右为阴、左为阳,显示左重右轻,益阳正气。客家堂屋的中心轴线上为二堂(厅)或
8
三堂,两侧加横屋,有些左横屋的长、高、房间都高于或大于右横屋。如梅州大埔湖寮蓝氏衣德堂。后面建半月形的围屋连结横屋,半月形内为花头。[8]有二横一围龙,四横二围龙……,最大规模的为十横五围龙。建房子的主人还喜欢在门前建池塘。因为池塘有“水为财”和完善屋基地阴阳、配偶、山影门庭的潜在意识的风水意义。
3、客家圆楼
犹如“天上掉下来的飞碟,地下冒出来的蘑菇”。这种环形的土楼,也称之为“寨”。圆形布局、高大宏伟的气势,堪称世界民居奇观。圆形土楼内部结构有通廊式和单元式两种。土楼的直径由几十米至上百米不等。圆是八卦图案,符合客家风水学说,圆楼无角可辟邪。
四、客家土楼文化的历史积淀 (一)团结奋进精神
首先,作为迁移名族的客家人,团结奋进是这一弱势族群安身立命的根本。这可以说是客家文化的核心。客家先民自身团结的精神形成了很强的向心力。正是这种向心力使他们在漫长的迁移中把中原文化带到南方而不被同化。[9]不管是在江西赣南,广东梅州,还是在永定土楼它们都是建筑史上的一支奇葩,也是客家人团结奋进的象征。
其次,这种团结奋进的精神特质还表现在对异族文化的博采和涵化上。客家先民的南迁,是中原的汉人与本地的长期斗争与走向团结的过程,并最终融合。就如今天闽南土楼就是闽南本地与客家融合后借鉴客家土楼的经验的结果,其造型与功能与客家土楼无异。
(二)勤俭孝悌精神
勤俭孝悌的精神也是客家人乡土意识的表现。远离家乡故土的客家人饱尝颠沛流离的生活,对土地的渴望,及对知识的渴望及其强烈。生活一旦稳定下来,他们就特别珍惜。所以生活教会了他们勤
9
俭,当地人的排外更让他们注重待人待事的礼仪。这一现象可以从土楼门联上看出来。如怀远楼上的对联写着,“天下良谋读与耕,世间善事忠和孝”。[10]
移居生活也使得客家人民大多只能小规模耕作,这也使得他们的生活比较简单,粗放和低下。所以无论从日常的饮食起居,到年节岁时,大到居民建筑,小到衣物用度,无不流露出勤俭节约的风气。
(三)宗族寻根意识
客家人在具备强烈的宗族观念的同时,也具备强烈的寻根意识。聚族而居是生活在土楼里的客家人的显著特征。就永定的土楼来说,一座可以居住上百人,甚至上千人,一座土楼就是一个小型社会。而在这个小社会里,有着一个共同的祖宗,即家族。这个家族对这个小社会起了非常重要的维系作用。大家可以经常看到在很多大型土楼的最中心位置有一个祖宗祠堂。一个家族的历史演变久了,必然要分支出去,但还是同一个根,。叶落归根是客家人最终的念想。
千百年的迁徙与颠沛流离的生活给了客家人太多的磨难。从一座土楼的兴起到一座座土楼的环环相扣。土楼已经成为客家人安身立命的堡垒。所以,土楼就是他们的家,土楼就是他们的根,是他们的归属地。
(四)崇儒重教精神
儒家思想统治了中国几千年,从儒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传统。而生活在土楼里的客家人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也是有它的历史原因的。[11]在古代,“学而优则仕”不仅仅是孔子儒家思想的重要主张,也是历代统治者“科举取士”的重要途径。上面也有说到,客家人长期过着迁移颠沛流离的生活,所以历史上的客家人为了改变这种处于低下的现状,迫切希望通过科举走向仕途。后来一些大户人家在兴建土楼时往往把学堂纳入考虑中,由此可见从儒思想在客家人心目中的地位。典型的例子就有遗经楼,振成楼,衍香楼等等。把学堂建在住宅内,题对联诗文,使得土楼具有深厚的文化性。这也是客
10
家人从儒思想的一大表现。
五、客家土楼的历史文化价值与地域人文意义 (一)历史文化价值
永定客家土楼作为我国宝贵的生土民居建筑文化遗产,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价值。
1、历史价值
永定客家土楼历史悠久。他们沿袭了中原祖先的建筑艺术,融合当地文化发明创造了生土夯筑的土楼,并在此后的一千多年间不断发展、创新,是民族交融和社会历史变迁的实证,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活化石。
2、艺术价值
永定客家土楼的文化内涵是十分丰富的。从土楼的选址、布局、结构到装饰,都比较形象、全面、集中地反映了传统的宗族观、道德伦理观和风水观念,是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典型体现,具有鲜明的民族传统色彩与独特的地方风格。同时,它又有一种乡土美感,其艺术价值不但体现在画境、意境以及单体的雄浑美、整体的气势美方面,也体现在内部装饰的雕刻艺术、楹联、书法艺术美等诸多方面。
3、科学价值
永定客家土楼群落根据传统生活方式,利用本地材料和方法,依山沿溪而建,在建筑的方位选择、布局、稳定性、采光通风等方面对现代建筑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开创了民居建筑艺术的新形式。
11
4、社会文化价值
永定客家土楼是集历史文化、审美艺术和科学研究为一体,且和自然山水环境相互融合的民居建筑群,在中国民居史上的地位和它所处的独特地理环境,使它成为永定县最重要的文化和自然景观资源。[12]
(二)地域人文意义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建筑模式”的土楼群,点缀于福建青山绿水之山间僻地,虽占地比例不大,但蕴涵着丰厚的地域人文意义。[13]
1、地缘生存背景中,官民共治下的聚落形态
类似土楼这种防御性强的大型住宅很早便有了雏形。客家人在地方化的过程中,承袭并改造了早期的坞堡形态,建造土楼,采取聚居的方式。历史上客家土楼在各个统治集团的倡导与控制下,以不同的程度发展着,代代延续下来。
福建土楼仍然保持汉民族村落制度的基本原则,这样以单一姓氏为主体或联盟的人群聚集,将亲缘与地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诠释东方伦理的地方建筑奇迹
土楼的建造过程,从选址、破土动工、上梁,至乔迁新居,都包含着浓厚的中国哲学思想,既符合中国宅居建设的风水原则,又与道家阴阳相间、形神互动的道理是一致的。
其次,土楼以宗族血缘关系集聚下的封闭格局,则保存着大量不逊于中原传统的文化伦理,这可以从土楼楼名、楹联中解读出来。如土楼楼名多选用吉祥文字组合,表达着理想追求,如“和贵楼”、“振成楼”
12
等。
3、山海交接带,农商转型的发展样板
首先,土楼是山海遭遇下的生态产物。山海通道为客家人“下南洋”提供了机会。
其次,土楼也是农商结合经营的果实。福建客家人多以农为生,仅靠农业生产已不能满足其发展的需求。用商贸收益修建土楼,一时成风。
六、结束语
福建土楼及其聚落选址建造,都是与自然山川灵气完美结合的典范。它是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天人合一理念的有生命的“小宇宙”,是历史学、地理学、民俗学、人类学、建筑学等诸多学科研究的极其珍贵的实物载体。
土楼在技术和功能上臻于完善,不仅在造型上具有高度审美价值,在文化内涵上还蕴藏有深刻内容,值得我们从建筑、传统文化、历史及美学等多个学科角度进行发掘与研究。而土楼无论从建筑的布局、建筑的风格以及建造的工艺都体现了浓厚的历史的印记和地域的特征,是中国建筑文化中一种纵贯古今的结晶。
福建土楼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作为客家文化的象征,为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变迁提供了特殊的见证,它既是一种“活着”的文化,更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它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特定区域的展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而客家民系作为我国汉族体系中一个独有的体系,是汉民族中的一个地缘性群体。客家文化是这个群体在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为适应和改造生存条件而创造出来的全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作为一种无形的载体,客家民居则无声地去传承客家文化。无可厚非的是,客家民居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
13
土楼民居以种姓聚族而居的特点和它的建造特色都与客家人的历史密切相关。客家人每到一处,本姓本家人总要聚居在一起。也正是这种聚集的精神,客家人一直薪火相传,永不停息。
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