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班)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21分)
1.如图为运动员百米赛跑的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以地面为参照物运动员是静止的 B.运动员在整个比赛过程中做匀速直线运动
C.若运动员所用的时间为12s,则其全程平均速度为8.3m/s D.终点计时员听到枪声开始计时比看到“白烟”开始计时更准确
2.将电铃扣在抽气盘上的玻璃钟罩内,如图所示。通电后可以看到电铃在振动,听到电铃发出的声音。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仍可清晰地看到电铃在振动,但铃声越来越小。对以上现象的解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听到铃声又看到电铃在振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 B.看到电铃在振动,说明光的传播一定要借助于介质 C.看到电铃在振动,说明光能穿透玻璃等透明物质 D.听到铃声越来越小,说明声音要借助介质才能传播
3.在标准大气压下,酒精和水的沸点分别是780C和1000C,把他们分别装在两支试管里,悬放在正在加热的沸水中,则( ) A.试管中的水和酒精都会沸腾 B..试管中的水和酒精都不会沸腾
C.试管中的水会沸腾酒精都不会沸腾
D..试管中的水不会沸腾酒精都会沸腾
4.小强在水中练习潜水,则能正确反映岸上教练看到水下小强的光路图是( )
A. B.
C. D.
5.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将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和蜡烛放在光具座上,位置如图所示。则在光屏上( )
A.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C.光屏上不会得到像
B.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D.像距大于10cm小于20cm
6.b、c 组成的三个实心体,分别由不同物质a、它们的体积和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正确的是( )
A.物质a的密度最大
B.物质b的密度是1.0×103kg/m3 C.物质c的密度是a物质的两倍
D.物质a、b、c的密度都与它们的质量、体积有关
7.小明用已调节好的天平在测物体质量过程中,只将20g的砝码放在天平右盘后,发现指针略偏于分度盘左侧,这时他应该( ) A.向右调平衡螺母
B.直接记录结果为20g
C.继续向天平右盘中加入10g的砝码
D.向右调游码
二、选择题(每空1分,共21分)
8.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木块的长度,则测量值为 cm,其中准确值为 cm,估计值为 cm。
9.廉江市实验中学于2018年12月4日举行了秋季运动会,入场式上各方阵入场时的场景同学提高了声音的 大声喊出班级口号;运动员代表发言时同学们根据声音的 就能辨别是谁在发言;发令枪响时,附近的人总用一只手堵住耳朵是在 (选填“声源处”、“传播途中”或“人耳处”)减弱噪声。
10.夏天开空调时,会发现空调里会喷出“白气”,这白气是 (选填“水蒸气”或“小水滴”),这是 (选填:“空调外的空气”、“空调外的水蒸气”或“空调内的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而形成的。 11.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
(1)水沸腾时气泡上升的情况如图 所示,
(2)小明观察水沸腾时温度计示数如图丙所示,则水的沸点是 ℃,说明实验时的气压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标准大气压。
12.有经验的渔民在水面上方使用钢叉捕鱼时,总是将钢叉向看到的鱼的 (选填“上方”“所在处”或“下方”)投掷。荷塘里某处水深约1.5m,一只蜻蜓静止在距离水面约2m的空中,其像到蜻蜓的距离为 m;轻风吹来,蜻蜓朝水面飞去,其在水中的像的大小将 (选填“变大”“保持不变”或“变小”)。
13.风景旖旎的镜湖,各式现代建筑环湖矗立,充满时代气息。如图所示,拍摄该照片的照相机镜头相当于 透镜,这种透镜对光线具有 作用,可用来矫正 (选填“近”或
“远”)视眼。
14.小明利用天平和量杯测量某种液体的密度,得到的数据如表,根据数据绘出的图象如图所示。则量杯的质量是 g,液体的密度是 kg/m3,若液体的体积为115cm3,则液体与量杯总质量为 g. 液体与量杯的质量 m/g 液体的体积V/cm3 20 40 60 80 40 60 80 100
三、作图题(15题3分,16题3分,17题2分,共8分)
15.如图所示,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请准确作出反射光线的方向、大致作出折射光线的方向。
16.如图所示,光线A、B是点光源S发出的两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请在图中作出平面镜的位置,并完成光路图。
17.(2分)如图,平行于凹透镜主光轴的光和射向光心的光经过透镜,请完成光路图。
四、实验题(18题8分,19题7分,20题6分,共21分)
18.(8分)小明选择蜂蜡和海波探究“不同固态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是否相同”,设计
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将装有蜂蜡、海波的试管分别放在盛水的烧杯内加热,而不是直接用酒精灯加热,目的是为了使试管内的物质 。
(2)将温度计正确插入蜂蜡和海波中,观察温度计示数时眼睛分别在如图乙所示的①、②、③位置,其中正确的是 (①/②/③),此时温度计的示数是 ℃。
(3)如图丙是小明绘制的海波的熔化图象,图中BC段表示海波的熔化过程,此过程中海波 (吸收/放出)热量,温度 (升高/降低/不变)。第10min海波处于 (固/液/固液共存)态。
(4)如图丁是小明绘制的蜂蜡的熔化图象,蜂蜡在熔化过程中温度 (升高/降低/不变)。 (5)通过实验可知,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是 。
19.(7分)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情景,玻璃板与桌面垂直,蜡烛A、B竖立于玻璃板两侧,以A蜡烛为成像物体。
(1)为完成以下实验,除了还需要一张白纸外和铅笔外,还需要的测量器材是 ; (2)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 (较亮\\较暗)的环境中进行;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便于 ,以便进行后面实验;
(3)移动蜡烛B,直到其与蜡烛A的像重合。为判断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应采取的具体操作步骤是 ;若 ,说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4)把蜡烛B放到A蜡烛像的位置上,将会看到图C所示的现象。这说明: ;
(5)左图是小明本人,他在进行实验时,从镜中也观察到了自己的像。那么他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像应是图中的 (填序号)。
20.(6分)小明测量南京雨花石的密度,进行了如下实验:
(1)将天平放在 桌面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零刻度线处,发现指针静止时如图甲所示,应将天平的平衡螺母向 端调,使横梁平衡。 (2)如图乙所示,雨花石的质量为 g。
(3)将雨花石放入盛有适量水的量筒中,测得其体积为10cm3,则雨花石的密度是 kg/m3。 (4)若石块磨损,测得的密度值 (偏大/偏小/不受影响)。
(5)根据所测数据,在图丙中描出一个对应的点A,接着他又换用另一石块重复了上述实验,将所测数据在图上又描出了另一个对应的点B,若ρA、ρB分别代表雨花石和另一石块的密度,则ρA (大于/等于/小于”)ρB
五、计算题(21题4分,22题4分,23题7分,共15分)
21.(4分)一名同学骑自行车从家路过书店到学校上学,家到书店的路程为1500m,书店到学校的路程为3300m;当他从家出发到书店用时5min,在书店等同学用了1min,然后二人一起又经过了14min到达学校。求:
(1)骑车从家到达书店这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这位同学从家出发到学校的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大?
22.(4分)利用声速进行定位测距是一项重要能力,现查阅资料,得到声音在某些物质中的传播速度如表所示,则请你根据取下信息计算:
物质 速度(m/s) 空气 340 海水 1500 松木 3320 铁 5000 (1)夏天下暴雨前,往往电闪雷鸣,如果在看到闪电后5s听到雷声,求闪电处距人约为多少m? (2)用超声测位仪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如果经4s接收到来自大海底的回波信号。则该处的海深为多少m?
23.(7分)如图所示,一只烧杯盛满水时,称得烧杯、杯内水的总质量m1为2.4kg;往烧杯内放入一金属球、溢出一部分水后,称得烧杯、杯内水、金属球的总质量m2为5.4kg;取出金属球后,称得烧杯、杯内水的总质量m3为1.2kg。已知ρ水=1×103kg/m3,求: (1)金属球的质量 (2)金属球的体积 (3)金属球的密度
六、综合题(每空1分,共14分)
24.(6分)走进气象站,可以看到如图所示的百叶箱,箱内主要的测量仪器有:两支温度计(绝对温度计和相对湿度计)和两支温度计(测量并记录一天中最高气温的温度计和最低气温的温度计)。
(1)百叶箱的表面涂成白色,是为了 (选填“反射”或“吸收”)太阳光,避免阳光照射时,太阳光中的 (选填“红外线”或“紫外线”)对箱内温度的影响。
(2)百叶箱中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 规律制成的;温度计的刻度均匀,这说明测温物质在测温范围内温度改变相同时,测温物质 的改变量相同。
(3)测量最低气温的温度计应采用凝固点较 的液体作为测温物质:测量最高气温的温度计与 (选填“体温计”或“实验室温度计”)的结构是相似的。
25.(11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光的三原色
让一束太阳光通过狭缝从一侧射到三棱镜上,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后形成一条由红、橙、黄、绿、蓝、
靛、紫等颜色组成的光带,这种现象叫光的 ①现象。人们发现用红、绿、蓝三种色光按不同比例可以混合成任何彩色光,如把红光和蓝光重叠地照在白墙上,你看到的就是品红色光;把绿光和蓝光重叠地照在白墙上,你看到的就是青光;把红光和绿光重叠照在白墙上,你看到的就是黄光。当三色光重叠地照在白墙上,你看到的便是白色。红、绿、蓝是色光的三原色,彩色电视机屏幕上丰富多彩的画面,就是由 ②的光叠合而成的。 颜料的三原色
各种颜料反射与自身一致的色光,还反射一些在光带上邻近的色光。例如黄颜料除了反射黄光之外,还要反射邻近的橙光和绿光;同样,蓝颜料除了反射蓝光以外,还要反射邻近的绿光和靛光。把黄颜料和蓝颜料混合在一起以后。由于黄颜料把红、蓝、靛、紫色光吸收掉了,蓝颜料把红、橙、黄、紫色光吸收掉了,反射光中就只剩下了绿色光。因此混合后的颜料看上去就是绿色的。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这三种颜料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就能调出各种不同的颜色来。 (1)在第一段的横线上填上适当内容:① ;② 。
(2)将红、绿、蓝三色光重叠地照在白墙上,看到的是 色;红光和绿光重叠照在白墙上,看到的是 光;将黄光和蓝光重叠照在白墙上,看到的是 色;
(3)黄颜料除了反射黄光外,还反射橙光和 光;黄颜料和蓝颜料混合后是 色;两种颜料混合后呈现第三种颜色,请你用简短的语言表述其中的规律: 。
2018-2019学年广东省湛江市廉江实验学校八年级(上)期末
物理试卷(重点班)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21分)
1.如图为运动员百米赛跑的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以地面为参照物运动员是静止的 B.运动员在整个比赛过程中做匀速直线运动
C.若运动员所用的时间为12s,则其全程平均速度为8.3m/s D.终点计时员听到枪声开始计时比看到“白烟”开始计时更准确
【分析】(1)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这个物体与所选参照物之间是否有位置变化, 若位置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运动的;若位置没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静止的;(2)经过的路线是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3)根据速度公式计算运动员全程的平均速度;
(4)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远比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慢很多,以烟为信号及时,更能反映出运动员的实际情况。 【解答】解:
A、百米比赛中,运动员相对于地面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因此运以地面为参照物动员是运动的,故A错误;
B、运动员在整个比赛过程中,速度是变化的,所以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故B错误; C、运动员全程平均速度为v==
≈8.3m/s,故C正确
D、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远大于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所以在看到发令时散发的白烟按秒表计时较为准确,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以百米比赛为内容考查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运动快慢的比较、速度的计算以及计时
的注意事项,综合性较强。
2.将电铃扣在抽气盘上的玻璃钟罩内,如图所示。通电后可以看到电铃在振动,听到电铃发出的声音。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仍可清晰地看到电铃在振动,但铃声越来越小。对以上现象的解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听到铃声又看到电铃在振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 B.看到电铃在振动,说明光的传播一定要借助于介质 C.看到电铃在振动,说明光能穿透玻璃等透明物质 D.听到铃声越来越小,说明声音要借助介质才能传播
【分析】由实验现象可知:空气越来越少,声音减弱,而光的传播没有减弱,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而光传播不需要介质。
【解答】解: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玻璃罩内的空气越来越少,声音越来越弱,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而仍能看见电铃在振动,说明光能穿透玻璃,说明光传播不需要介质。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声音传播需要介质,而光传播不需要介质的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
3.在标准大气压下,酒精和水的沸点分别是780C和1000C,把他们分别装在两支试管里,悬放在正在加热的沸水中,则( ) A.试管中的水和酒精都会沸腾 B..试管中的水和酒精都不会沸腾
C.试管中的水会沸腾酒精都不会沸腾 D..试管中的水不会沸腾酒精都会沸腾
【分析】液体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并且要继续吸热;液体沸腾规律: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解答】解:
将酒精和水分别装入试管,悬放在正在加热的沸水中,由于水的沸点是100℃,水沸腾后温度不再
升高,保持水的沸点温度不变;
①试管中的水从沸水中吸热,温度达到水的沸点后,就和沸水的温度一样,不能从沸水继续吸热,这时虽然达到了沸点,但不能吸收热量,所以不会沸腾;
②当试管中装有酒精时,水沸腾后温度保持不变。但由于酒精的沸点78℃,低于水的沸点,当水沸腾时,酒精能从烧杯中吸热,达到酒精的沸点,所以会沸腾, 综上所述,只有选项D的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了液体的沸腾条件和热传递的条件,要把握住沸腾条件是温度不但达到沸点,而且还能不断吸热,热传递的条件是必须存在温度差。
4.小强在水中练习潜水,则能正确反映岸上教练看到水下小强的光路图是( )
A. B.
C. D.
【分析】光的折射定律的内容: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当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由水斜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据此分析即可解答。
【解答】解:(1)教练看到水下小强,光线是由小强发出的,故光线的传播方向应该是从水里射向空气,故AC错误;
(2)根据光的折射定律可知,当光由水斜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故B错误、D正确。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光的折射定律的应用,关键是明确光线的传播方向。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 5.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将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和蜡烛放在光具座上,位置如图所示。则在光屏上( )
A.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C.光屏上不会得到像
B.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D.像距大于10cm小于20cm
【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道当物距处于1倍和2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且像距大于2倍焦距。
掌握物距的概念,知道物距是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
【解答】解:由图知,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是16cm,焦距为10cm,物体处于凸透镜的1倍和2倍焦距之间,所以此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像距大于2倍焦距。 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要熟练掌握凸透镜成像的特点与物距、像距之间的关系。同时考查了物距的概念。
6.b、c 组成的三个实心体,分别由不同物质a、它们的体积和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正确的是( )
A.物质a的密度最大
B.物质b的密度是1.0×103kg/m3 C.物质c的密度是a物质的两倍
D.物质a、b、c的密度都与它们的质量、体积有关
【分析】(1)密度是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从图象中找出一组对应的数据然后根据密度公式ρ=求出a、b、c物质的密度;
(2)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密度相同,密度大小与物质种类、状态和温度有关,与质量、体积无关。
【解答】解:由图象可知,当Va=Vb=Vc=2×10﹣3m3时,ma=1kg,mb=2kg,mc=4kg, 则a、b、c的密度分别为: ρa=
=
=0.5×103kg/m3,
ρb=
=
=1×103kg/m3=1g/cm3,故B正确;
ρc=
=
=2×103kg/m3,
所以,ρa<ρb<ρc,即a物质的密度最小,且c物质的密度是b物质密度的两倍,故A不正确,C不正确;
因为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
所以,ab、c的密度与它们的质量、体积无关,故D不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密度计算和密度及其特性的理解,考查了学生根据物理知识分析图象的能力,这类题在试题中经常出现,一定要掌握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注意图象中的单位。
7.小明用已调节好的天平在测物体质量过程中,只将20g的砝码放在天平右盘后,发现指针略偏于分度盘左侧,这时他应该( ) A.向右调平衡螺母
B.直接记录结果为20g
C.继续向天平右盘中加入10g的砝码 D.向右调游码
【分析】天平的使用包括两大步,即天平的调节和物体的称量,平衡螺母是在调节过程中来调节横梁平衡的,而称量过程中不能调节平衡螺母。何时调游码要根据测量的具体情况而定。
【解答】解:称量时,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左边一点,说明左边重,左边放的是物体,则应向右盘里加砝码或向右移动游码。
由于本次实验中,将20g的砝码放在天平右盘后,发现指针略偏于分度盘左侧,说明已经非常接近平衡,可不必再加入10g的砝码,而是凭经验,可直接向右调节游码,使天平平衡。 故选:D。
【点评】要解这种类型的题目,首先要对天平的使用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使用规则、注意事项等,都要考虑到。并且使用时要灵活运用。 二、选择题(每空1分,共21分)
8.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木块的长度,则测量值为 3.48 cm,其中准确值为 3.4 cm,估计值为 0.08 cm。
【分析】当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发生磨损时,可以从某一个完整刻度来进行测量。注意最后要进行求差的计算。
【解答】解:物体左侧位于2cm的刻度线上,右侧读数为 5.48cm.所以物体长度为 5.48cm﹣2.00cm=3.48cm。
最后一位是估计值,其他都是准确值。 答:3.48,3.4,0.08。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是否会利用零刻度线磨损的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注意要估读,并且要求长度差。
9.廉江市实验中学于2018年12月4日举行了秋季运动会,入场式上各方阵入场时的场景同学提高了声音的 响度 大声喊出班级口号;运动员代表发言时同学们根据声音的 音色 就能辨别是谁在发言;发令枪响时,附近的人总用一只手堵住耳朵是在 人耳处 (选填“声源处”、“传播途中”或“人耳处”)减弱噪声。
【分析】(1)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2)减弱噪声有三条途径,即在三个不同的位置﹣﹣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 【解答】解:(1)同学们大声喊出班级口号是提高了声音的响度。 (2)运动员代表发言时同学们根据声音的音色辨别是谁在发言。 (3)发令枪响时,附近的人总用一只手堵住耳朵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故答案为:响度;音色;人耳处。
【点评】此题考查声学的相关知识,难度不大,理解声音的三个特征、减弱噪声的方法即可正确作答。
10.夏天开空调时,会发现空调里会喷出“白气”,这白气是 小水滴 (选填“水蒸气”或“小水滴”),这是 空调外的水蒸气 (选填:“空调外的空气”、“空调外的水蒸气”或“空调内的水蒸气”) 液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而形成的。
【分析】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发生液化的条件是降低温度或压缩体积。
【解答】解:夏天开空调时,会发现空调里会“喷出”白气,这白气是小水珠,是由于空气中温度
很高水蒸气遇到空调出来的冷气液化成的小水珠,液化放热。 故答案为:小水滴;空调外的水蒸气;液化。
【点评】生活中的“白气”:空调里会“喷出”白气、冬天早晨人呼“白气”、冬天水开了冒“白气”、夏天冰棒冒“白气”等都属于液化现象。 11.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
(1)水沸腾时气泡上升的情况如图 甲 所示,
(2)小明观察水沸腾时温度计示数如图丙所示,则水的沸点是 98 ℃,说明实验时的气压 小于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标准大气压。
【分析】(1)掌握水沸腾前和沸腾时的现象区别:沸腾前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沸腾时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增大;
(2)读数时,要注意温度计的分度值;液体的沸点随气压的增大而升高,随气压的减小而降低; 【解答】解:(1)甲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变大,所以是沸腾时的现象,乙图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所以是沸腾前的现象。
(2)由图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示数98℃;由于水的沸点低于100℃,所以当时气压低于1个标准大气压;
故答案为:(1)甲;(2)98;小于。
【点评】本题是探究水的沸腾特点的实验,考查了液体沸点跟气压的关系,液体的沸点等,难度不大。
12.有经验的渔民在水面上方使用钢叉捕鱼时,总是将钢叉向看到的鱼的 下方 (选填“上方”“所在处”或“下方”)投掷。荷塘里某处水深约1.5m,一只蜻蜓静止在距离水面约2m的空中,其像到蜻蜓的距离为 4 m;轻风吹来,蜻蜓朝水面飞去,其在水中的像的大小将 保持不变 (选填“变大”“保持不变”或“变小”)。
【分析】(1)从鱼反射出去的光线由水中进入空气时,在水面上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会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看到是鱼的虚像,比鱼的实际位置高一些。 (2)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依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成的像是虚像,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解答】解:(1)根据光的折射定律,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因此看到的鱼的位置并不是真正的鱼的位置,而是鱼的虚像,虚像在实际鱼的斜上方,所以有经验的渔民叉鱼时要瞄准鱼下方叉。
(2)一只蜻蜓静止在距离水面约2m的空中,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其像到水面的距离为也是2m,因此蜻蜓的像到蜻蜓的距离为2m+2m=4m;
像的大小始终与物体大小相同,蜻蜓朝水面飞去,像的大小保持不变。 故答案为:下方;4;保持不变。
【点评】本题考查了光的反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注重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难度不大。
13.风景旖旎的镜湖,各式现代建筑环湖矗立,充满时代气息。如图所示,拍摄该照片的照相机镜头相当于 凸 透镜,这种透镜对光线具有 会聚 作用,可用来矫正 远 (选填“近”或“远”)
视眼。
【分析】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u>2f,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凸透镜能够使光线会聚。远视眼是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后方,远视要用凸透镜来矫正。
【解答】解:照相机的镜头是凸透镜,利用了凸透镜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远视眼成因:眼球晶状体的曲度过小,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后方造成远视眼,远视矫正方法,需佩戴对光线有会聚作用的凸透镜。 故答案为:凸;会聚;远。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我们对凸透镜的了解,同时还考查了近视眼和远视眼成因和矫正方法,是一道光学的基础题,也是中考的热点。
14.小明利用天平和量杯测量某种液体的密度,得到的数据如表,根据数据绘出的图象如图所示。则量杯的质量是 20 g,液体的密度是 1×103 kg/m3,若液体的体积为115cm3,则液体与量杯总质量为 135 g. 液体与量杯的质量 m/g 40 60 80 100 液体的体积V/cm3 20 40 60 80
【分析】(1)读图象可知,量杯的质量就是当液体体积为零时,纵轴上的示数; (2)用总质量减去量杯的质量,再利用公式ρ=可求出液体的密度; (3)知道液体的体积,利用m=ρV求液体的质量,可求量杯和液体的总质量。 【解答】解:
(1)读图可知,当液体体积为0时,即量杯中没有装液体时,质量m=20g,这就是量杯的质量,m杯=20g;
(2)读图可知,当体积为60cm3时,液体质量m=80g﹣20g=60g,则液体的密度: ρ==
=1g/cm3=1×103kg/m3;
(3)液体的体积V′=115cm3, 由ρ=可得,
m′=ρV′=1g/cm3×115cm3=115g, 量杯和液体的总质量: m总=115g+20g=135g。 故答案为:20;1×103;135。
【点评】读取图象获取信息,进一步进行分析和计算,是本题的一大特点,形式较为新颖,即考查了密度的相关计算,同时更考查了对图象的认识,值得我们关注,这也是我们应该锻炼的实验能力。
三、作图题(15题3分,16题3分,17题2分,共8分)
15.如图所示,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请准确作出反射光线的方向、大致作出折射光线的方向。
【分析】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
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出准确的反射光线;
根据光的折射定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当光由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作出大致的折射光线。
【解答】解:过界面的折射点垂直界面作出法线NN′,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出关于法线与入射光线对称的反射光线;
在空气介质中法线的右边大致作出折射光线,注意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如图:
【点评】本题的易错点在作折射光线上,不知道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而作出的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16.如图所示,光线A、B是点光源S发出的两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请在图中作出平面镜的位置,并完成光路图。
【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物体发出(或反射出)的光线射到镜面上发生反射,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在镜后相交而形成的,因此,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必过像点,由此先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作出发光点S的像点S′,连接S′A,交于镜面于一点,该点为入射点,然后可作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从而完成光路图。
【解答】解:先将两条反射光线A、B的反向延长交于一点S′(即为S在平面镜中的像点),连接SS′,然后根据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作出平面镜的位置,并分别连接S点与两反射点,画出两条入射光线,如图所示:
【点评】本题用到了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反向延长过像点、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先将反射光线反向延长作像点后由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找出平面镜的位置。
17.(2分)如图,平行于凹透镜主光轴的光和射向光心的光经过透镜,请完成光路图。
【分析】首先观察入射光线的特点,然后再根据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来作图。 【解答】解:
平行于主光轴的入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反向延长通过焦点,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如图所示:
【点评】凹透镜有三条特殊光线: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平行于主光轴的入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反向延长通过焦点,指向另一侧焦点的入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 四、实验题(18题8分,19题7分,20题6分,共21分)
18.(8分)小明选择蜂蜡和海波探究“不同固态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是否相同”,设计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将装有蜂蜡、海波的试管分别放在盛水的烧杯内加热,而不是直接用酒精灯加热,目的是为了使试管内的物质 受热均匀 。
(2)将温度计正确插入蜂蜡和海波中,观察温度计示数时眼睛分别在如图乙所示的①、②、③位置,其中正确的是 ② (①/②/③),此时温度计的示数是 42 ℃。
(3)如图丙是小明绘制的海波的熔化图象,图中BC段表示海波的熔化过程,此过程中海波 吸收 (吸收/放出)热量,温度 不变 (升高/降低/不变)。第10min海波处于 固液共存 (固/液/固液共存)态。
(4)如图丁是小明绘制的蜂蜡的熔化图象,蜂蜡在熔化过程中温度 升高 (升高/降低/不变)。 (5)通过实验可知,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是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不升温;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同时升温 。
【分析】(1)用水浴法加热固态物质,可以使其均匀受热;
(2)在观察温度计进行读数时,视线应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注意温度计的分度值; (3)海波是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根据这个特点进行分析;
(4)(5)晶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则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图象是不一样的,要分清楚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时的温度变化规律。
【解答】解:(1)将装有蜂蜡、海波的试管分别放在盛水的烧杯内加热,这样可以使蜂蜡、海波受热均匀;
(2)读数时视线应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所以②正确;由图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所以其示数为42℃;
(3)海波是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第6至第12分钟处于熔化状态,所以第10min海波处于固液共存态;
(4)蜡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升高,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所以蜂蜡是非晶体,而海波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所以海波是晶体。
(5)由图象可知,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是: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不升温;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同时升温。
故答案为:(1)受热均匀; (2)②;42;(3)吸收;不变;固液共存;(4)升高;(5)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不升温;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同时升温。
【点评】此题是探究“不同固态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是否相同”的实验,考查了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区别、温度计的读数及对熔化图象的分析,是一道基础性题目。
19.(7分)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情景,玻璃板与桌面垂直,蜡烛A、B竖立于玻璃板两侧,以A蜡烛为成像物体。
(1)为完成以下实验,除了还需要一张白纸外和铅笔外,还需要的测量器材是 刻度尺 ; (2)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 较暗 (较亮\\较暗)的环境中进行;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以便进行后面实验; (3)移动蜡烛B,直到其与蜡烛A的像重合。为判断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应采取的具体操作步骤是 在B位置放置一光屏 ;若 屏上不能承接到像 ,说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4)把蜡烛B放到A蜡烛像的位置上,将会看到图C所示的现象。这说明: 像与物的大小相等 ;(5)左图是小明本人,他在进行实验时,从镜中也观察到了自己的像。那么他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像应是图中的 A (填序号)。
【分析】(1)本实验要研究平面镜成像时,物体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物与像的大小关系等平面镜成像规律,要用到测量工具;
(2)该实验在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成的像才会比较清晰;
由于玻璃板透明,且可以成蜡烛的像,所以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这样是为了确定像的位置;(3)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成在光屏上;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不能成在光屏上;
(4)另外一支相同的蜡烛与竖立在玻璃板前面点燃的蜡烛的像能完全重合,可知蜡烛成的像和蜡烛大小相等;
(5)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像与物关于镜面是对称的。
【解答】解:(1)为完成以下实验,除了还需要一张白纸外和铅笔外,还需要的测量距离的刻度尺;(2)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以便进行后面实验;
(3)移动蜡烛B,直到其与蜡烛A的像重合。为判断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应采取的具体操作步骤是在B位置放置一光屏;若屏上不能承接到像,说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4)把蜡烛B放到A蜡烛像的位置上,将会看到图C所示的现象。这说明:像与物的大小相等; (5)像与物关于镜面是对称的,物像是等大的,且是左右相反的;他在进行实验时,从镜中也观察到了自己的像,根据他的发型可知,那么他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像应是图中的A;
故答案为:(1)刻度尺;(2)较暗;确定像的位置;(3)在B位置放置一光屏;屏上不能承接到像;(4)像与物的大小相等;(5)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及其应用,这是光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近几年来中考经常出现的题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并学会灵活运用。 20.(6分)小明测量南京雨花石的密度,进行了如下实验:
(1)将天平放在 水平 桌面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零刻度线处,发现指针静止时如图甲所示,应将天平的平衡螺母向 左 端调,使横梁平衡。 (2)如图乙所示,雨花石的质量为 31.4 g。
(3)将雨花石放入盛有适量水的量筒中,测得其体积为10cm3,则雨花石的密度是 3.14×103 kg/m3。
(4)若石块磨损,测得的密度值 不受影响 (偏大/偏小/不受影响)。
(5)根据所测数据,在图丙中描出一个对应的点A,接着他又换用另一石块重复了上述实验,将所测数据在图上又描出了另一个对应的点B,若ρA、ρB分别代表雨花石和另一石块的密度,则ρA 小于 (大于/等于/小于”)ρB
【分析】(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零刻度线处,天平在调节时,平衡螺母向横梁上翘的一端移动;
(2)在读数时,天平上所有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所对的数值即待测物体的质量; (3)然后根据公式ρ=求出雨花石的密度;
(4)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
(5)根据两个点,分别过原点做出图象,根据图象分析密度的大小。
【解答】解:(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零刻度线处,由图甲可知,测量前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说明右盘偏重,应将天平的平衡螺母向左移动,直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
央;
(2)如图乙所示,标尺的分度值是0.2g, 雨花石的质量:m=20g+10g+1.4g=31.4g; (3)雨花石的体积V=10cm3, 雨花石的密度:ρ==
=3.14g/cm3=3.14×103kg/m3;
(4)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石块磨损后,质量和体积减小,材料不变,其密度是不变的; (5)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即质量与体积的图象为一条过原点的直线,根据AB两个点分别做出图象,如图所示:
由图可知,当体积相同时,B的质量大于A的质量,由ρ=可得,ρA<ρB。 故答案为:(1)水平;左; (2)31.4; (3)3.14×103; (4)不受影响; (5)小于。
【点评】测固体的密度是初中物理比较基本的实验,本题考查用天平和量筒的读数以及密度的计算,考查了学生的实验能力。
五、计算题(21题4分,22题4分,23题7分,共15分)
21.(4分)一名同学骑自行车从家路过书店到学校上学,家到书店的路程为1500m,书店到学校的路程为3300m;当他从家出发到书店用时5min,在书店等同学用了1min,然后二人一起又经过了14min到达学校。求:
(1)骑车从家到达书店这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这位同学从家出发到学校的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大?
【分析】(1)已知家到书店的路程与运动时间,由平均速度公式求出从家到达书店这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
(2)求出全程的路程与运动时间,由平均速度求出全程的平均速度。 【解答】解:(1)家到书店的时间t1=5min=300s, 平均速度v1=
=
=5m/s;
(2)从家到学校的路程s=1500m+3300m=4800m, 运动时间t=5min+1min+14min=20min=1200s, 平均速度v==
=4m/s。
答:(1)从家到书店的平均速度为5m/s; (2)从家到学校全过程的平均速度为4m/s。
【点评】熟练应用平均速度公式是正确解题的关键,解题时要注意路程与时间的对应性,尤其是全程的时间计算是本题的易错点。
22.(4分)利用声速进行定位测距是一项重要能力,现查阅资料,得到声音在某些物质中的传播速度如表所示,则请你根据取下信息计算:
物质 速度(m/s) 空气 340 海水 1500 松木 3320 铁 5000 (1)夏天下暴雨前,往往电闪雷鸣,如果在看到闪电后5s听到雷声,求闪电处距人约为多少m? (2)用超声测位仪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如果经4s接收到来自大海底的回波信号。则该处的海深为多少m?
【分析】(1)雷和闪电是同时发生的,闪电传播速度快,雷声比闪电传播的时间慢了5s,也可以说雷声传播了5s,根据速度公式变形s=vt可求闪电发生处的距离。 (2)先算出超声波从海面传到海底的时间,再根据速度公式求该处的海深。 【解答】解:(1)由v=可得闪电处距人的距离: s=vt=340m/s×5s=1700m; (2)超声波从海面传到海底的时间: t=×4s=2s,
由v=可得该处的海深: s=vt=1500m/s×2s=3000m;
答:(1)闪电处距人约为1700m;(2)该处的海深为3000m。
【点评】本题考查距离的计算,关键是速度公式及其变形的灵活运用,还要知道雷和闪电是同时发生的这些生活常识。
23.(7分)如图所示,一只烧杯盛满水时,称得烧杯、杯内水的总质量m1为2.4kg;往烧杯内放入一金属球、溢出一部分水后,称得烧杯、杯内水、金属球的总质量m2为5.4kg;取出金属球后,称得烧杯、杯内水的总质量m3为1.2kg。已知ρ水=1×103kg/m3,求: (1)金属球的质量 (2)金属球的体积 (3)金属球的密度
【分析】(1)已知溢出水后烧杯、水和金属球的总质量和取出金属球后烧杯和剩余水的质量可求金属球的质量;
(2)已知取出金属球后烧杯和剩余水的质量和烧杯盛满水烧杯和水的总质量,可求溢出水的质量,根据公式 ρ=求出排开水的体积,也就是金属球的体积; (3)最后根据公式 ρ=求出金属球的密度。
【解答】解:(1)金属球的质量为:m=m2﹣m3=5.4kg﹣1.2kg=4.2kg, (2)溢出水的质量m溢=m1﹣m3=2.4kg﹣1.2kg=1.2kg, V溢=
=
=1.2×10﹣3m3,
因为浸没,所以V球=V溢=1.2×10﹣3m3; (3)金属球的密度 ρ==
=3.5×103kg/m3。
答:(1)金属球的质量为4.2kg;(2)金属球的体积为1.2×10﹣3m3;(3)金属球的密度为3.5×103kg/m3。
【点评】本题考查密度公式的应用,本题的关键是求出金属球的质量和体积,这也是本题的难点。 六、综合题(每空1分,共14分)
24.(6分)走进气象站,可以看到如图所示的百叶箱,箱内主要的测量仪器有:两支温度计(绝对温度计和相对湿度计)和两支温度计(测量并记录一天中最高气温的温度计和最低气温的温度
计)。
(1)百叶箱的表面涂成白色,是为了 反射 (选填“反射”或“吸收”)太阳光,避免阳光照射时,太阳光中的 红外线 (选填“红外线”或“紫外线”)对箱内温度的影响。
(2)百叶箱中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 热胀冷缩 规律制成的;温度计的刻度均匀,这说明测温物质在测温范围内温度改变相同时,测温物质 体积 的改变量相同。
(3)测量最低气温的温度计应采用凝固点较 低 的液体作为测温物质:测量最高气温的温度计与 体温计 (选填“体温计”或“实验室温度计”)的结构是相似的。
【分析】(1)白色不透明体可以反射所有色光;看不见的光有两种:红外线和紫外线,其中红外线的热作用强,紫外线的化学作用强;为了防止太阳光照射进百叶箱,根据太阳的位置,确定安装百叶箱时门的朝向;
(2)液体温度计的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物质在同种状态下,体积的变化量与升高的温度成正比;(3)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工作的,所以在使用过程中要保证温度计中的测温物质处于液态;根据测量最高气温的温度计要结论温度值进行分析;根据绝对湿度的意义确定绝对温度的单位。 【解答】解:
(1)白色不透明体可以反射所有色光,所以百叶箱的表面涂成白色,是为了反射太阳光,避免阳光照射时,太阳光中的红外线对箱内温度的影响。
(2)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物质在同种状态下,体积的变化量与升高的温度成正比,所以温度计的刻度是均匀,这说明测温物质在测温范围内温度改变相同时,测温物质体积的改变量相同;
(3)根据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可知,测量最低气温的温度计应采用凝固点较低的液体作为测温物质;为了记录一天中的最高温度值,测量最高气温的温度计的液柱要停留在最高温度值,所以它和体温计的结构是相似的。
故答案为:(1)反射;红外线;(2)热胀冷缩;体积;(3)低;体温计。
【点评】本题通过气象站的百叶箱考查了减小问物体吸收热量的方法、温度计的原理以及气象测温温度计的特点和绝对湿度,综合性强。
25.(11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光的三原色
让一束太阳光通过狭缝从一侧射到三棱镜上,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后形成一条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颜色组成的光带,这种现象叫光的 ①现象。人们发现用红、绿、蓝三种色光按不同比例可以混合成任何彩色光,如把红光和蓝光重叠地照在白墙上,你看到的就是品红色光;把绿光和蓝光重叠地照在白墙上,你看到的就是青光;把红光和绿光重叠照在白墙上,你看到的就是黄光。当三色光重叠地照在白墙上,你看到的便是白色。红、绿、蓝是色光的三原色,彩色电视机屏幕上丰富多彩的画面,就是由 ②的光叠合而成的。 颜料的三原色
各种颜料反射与自身一致的色光,还反射一些在光带上邻近的色光。例如黄颜料除了反射黄光之外,还要反射邻近的橙光和绿光;同样,蓝颜料除了反射蓝光以外,还要反射邻近的绿光和靛光。把黄颜料和蓝颜料混合在一起以后。由于黄颜料把红、蓝、靛、紫色光吸收掉了,蓝颜料把红、橙、黄、紫色光吸收掉了,反射光中就只剩下了绿色光。因此混合后的颜料看上去就是绿色的。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这三种颜料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就能调出各种不同的颜色来。 (1)在第一段的横线上填上适当内容:① 色散 ;② 红、绿、蓝 。
(2)将红、绿、蓝三色光重叠地照在白墙上,看到的是 白 色;红光和绿光重叠照在白墙上,看到的是 黄 光;将黄光和蓝光重叠照在白墙上,看到的是 白 色;
(3)黄颜料除了反射黄光外,还反射橙光和 绿 光;黄颜料和蓝颜料混合后是 绿 色;两种颜料混合后呈现第三种颜色,请你用简短的语言表述其中的规律: 第三种颜色是由它们共同发射的色光颜色决定 。
【分析】(1)太阳光经三棱镜之后,太阳光发生色散,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所以太阳光是有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太阳光是复色光;
彩色电视机荧屏上呈现各种颜色是由红绿蓝三色色光合成的,红、绿、蓝三种色光叫色光的三原色;(2)光的三原色可以合成白光,根据色光的三原色和色光的混合来作答;
(3)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能调出各种不同的颜色来,这是因为每种颜料的颜色在阳光照射下,除了反射跟它颜色相同的色光外,还反射一些其它的色光,根据黄颜料和蓝颜料混合后是绿色,然后即可总结出其中的规律。 【解答】解:
(1)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后形成一条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颜色组成的光带,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现象;
用放大镜观察彩色电视画面,可以发现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2)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将红、绿、蓝三色光重叠地照在白墙上,看到的将是白色,红光和绿光混合形成黄光,将黄光和蓝光混合形成白光;
(3)黄颜料除了反射黄光,还反射橙光和绿光,同时吸收其它色光;蓝颜料除了反射蓝光,还反射绿光,同时吸收其它色光;这两种颜料混合,就反射绿光,混合颜料就成绿色了,由此可知第三种颜色是由两种颜料共同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故答案为:(1)色散;红、绿、蓝;(2)白;黄;白;(3)绿;绿;第三种颜色是由它们共同发射的色光颜色决定。
【点评】注意区分光的三原色和颜料的三原色,还要搞清楚色光混合和颜料混合有哪些不同,此类知识点在考试题中一般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