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及关于“歌”的体裁。
2、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理解文意,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3、揣摩诗歌语言,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4、培养对古诗文的阅读能力和初步鉴赏能力,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一、导,诗圣杜甫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了解一个古人,我希望,通过认识和了解,我们能亲近这个古人并进而崇仰这个古人。这个人,就是诗圣杜甫。中国诗坛群星璀璨,单单唐朝,就是大师云集,为什么“诗圣”的桂冠却单单落在了杜甫的头上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甫的这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遥想杜甫的情怀,追寻圣人的踪迹,或许,能获得一些人生的启悟。二、读,亲近美文
1、解题: “„„为„„所„„”是一个被动句式。诗歌题目可以解释为:茅屋被风吹破,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 2 歌: 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是乐府诗的一种体裁。初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停顿、重音等,逐渐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检查预习,给下列加字的读音。
怒号( ) 挂罥( ) 长林梢( ) 庇护( ) 突兀( ) 布衾( ) 三重茅( ) 沉塘坳( ) 飘转( ) 俄顷( ) 丧乱( ) 广厦( ) 见此屋( )解释加点词语:
挂罥( ) 沉塘坳( ) 三重茅( )秋天漠漠( )向( )昏黑 布衾( ) 俄顷( ) 何由彻( ) 自经丧乱( )少睡眠 突兀( )大庇( )天下寒士( )俱欢颜
三、寻,理清思路感知内容:
1、借助注释、查阅资料、小组合作翻译课文。2、你能用几个四字词来概括本诗的内容吗?感知情感: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本诗,说说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概括内容(四个字)
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
秋风破屋群童抱茅夜雨湿屋盼得广厦
作者情感焦灼苦痛无可奈何忧思不绝忧国忧民
四、品,咬文嚼字
1、第一诗节:用了哪些动词来写风吹茅草的情形?有何表达效果?讨论明确:“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又运用了拟人化手法。卷”字好在很形象化,有力度。
飞”—“洒” —“挂 ” —“飘转” —“沉”等动词,刻画了茅草飞扬的动感画面。
过渡问题:草被卷走了,这些草如果拾起来,还可以修理茅屋。可这时一群顽童把草抱走了,诗人着急。
2、第二诗节:群童为什么“抱茅”?(提示:结合当时社会状况)诗人又叹息什么?
讨论明确:本身也是穷孩子,用茅草盖屋或回家当柴烧,铺床……。当然也不排除调皮成分,但是也有更深层原因——譬如社会现实。杜甫如其说生孩子们的气,倒不如说生社会的气,恨动乱社会造成人民贫困、灾难。
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所以此句应该用叹息的声音读出来:归来倚杖自—叹—息—。
过渡问题:茅屋被吹破之后,最怕的是什么?(学生回答:下雨,结果秋雨还是不请自来了,满屋漏雨,没有干爽的地方。)3、第三诗节:哪些方面表现了诗人生活环境的恶劣?。1、居住条件的恶劣:秋风破屋,夜雨湿屋2、生活用品的恶劣:布衾多年冷似铁
3、社会环境的恶劣:战乱频繁。自经丧乱少睡眠
过渡问题:面对这重重的不幸,诗人在漫漫长夜,无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
4、第四诗节:此时此景,作者难以入眠,他想到了什么?由此可见,杜甫是个怎样的人?(提示:从精神品质的角度思考)
讨论明确:诗人由己及人,由个人的悲惨遭遇想到天下的穷苦之人,从而产生甘愿为天下穷苦人牺牲自己的愿望。
诗人的精神品质:忧国忧民 心忧天下 舍己为人 宁苦身以利人 推己及人的博大胸襟
五、写,内化语言
选择你喜欢的一节读一读,用“当我读到这里时,我仿佛看到了 ”的句式说话。
【导航】根据诗中的叙事、景物描写、情感抒发,展开联想。一定要符合原意。并适当加入主人公动作、神态的描写。比如,(朗读第1节)当我读到这里时,我仿佛看到了一位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看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一层地卷去,洒落在江郊,焦灼与怨愤分明写在他的脸上……
致杜甫
风,还在低沉地吼叫,
它如此凛冽,如同野兽的悲号。
它抽打着,咆哮着,卷走你屋上的茅草。
一群稚童,正在南村嬉闹。
你缓缓扶杖,步履踉跄,目光却无比深邃。 童子无知,竟抱着你的茅草,笑着、嚷着、跑着,留你在凛冽的风里,无奈地拄着杖。
呼唤着孩子们,呼唤着冬日里最后一点遮风挡雨的依靠,连你的叹息声,都湮没在风雨声
天,灰蒙蒙,冷清清。 如同你这个已至暮年的老叟。 要黑天了,要下雨了。
布被在床上蜷缩着,好像也在发抖。 孩儿睡相不好,把被褥都踢裂了。
屋顶漏了,雨声滴滴答答,淅淅沥沥,总在清晨唤醒你朦胧的睡眼。 床头湿处,昨夜未干,今夜又添新雨。 你怎能安稳入眠?
自经战乱,你想到那金戈铁马、那锦绣山河,正遭铁蹄践踏,便彻夜难安。
长夜漫漫,床头湿处,点滴到天明。
让你如何找到这千万广厦,
让普天下贫寒的读书人不受风雨侵扰,安稳如山,喜笑颜开。若这样的理想能够实现,
就算让你仍住在这破旧和漏雨的屋子里,就算在静寂寒冷的夜里受冻而死,你也安然!
六、忆,读诗知是故人来
1、走近作者
杜甫(712-770),字 子美 ,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杜工部集》。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他被誉为“诗圣”。1982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他列入“世界文化名人”行列。2、写作背景
“安史之乱”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759年,杜甫靠朋友资助在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暂时安身,不料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前面我们说过,面对伟大的事物和人物,我们要学会崇敬。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希望语文课堂是一座桥,让同学们通过这座桥亲近杜甫,崇仰杜甫。在这篇文章里引用了很多杜甫的诗句,我用红字标出来了的,我读其他部分,你们读杜甫的诗句,最好能注意根据文章的提示,读出诗句应有的感情!
诗成为圣亦为史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沉甸甸的名字——不仅因为他在诗歌创作史上继往开来的沉甸甸的成就,也因为他历尽艰辛而依然悲天悯人的沉甸甸的情怀。
年轻的杜甫,有显赫的家世,有雄伟的志向,有大把大把美好的光阴,漫游齐赵,裘马清狂,好不潇洒!在这样的漫游中,他登上了五岳之首——泰山,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绝唱;在这样的漫游中,他遇见名满天下的李白,一句“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被后人认为是李白的“一生小像”;在这样的漫游中,即使科举考试落第,也充满了不过试试身手而已的洒脱与浪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就是杜甫,意气风发的年轻杜甫。
但,杜甫,以“立功立德立言”为终生理想的杜甫,怎么肯终日漫游、狂歌、痛饮,而不为社稷苍生谋!于是,他来到长安求官,想实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梦想。这一呆,就是十年!杜甫才情卓著,但是官运却并不亨通,长安十年,最大不过当了一个看守兵器的小官!期待的“宰辅之臣”遥不可及,未曾预料的“安史之乱”却爆发了!登高远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破,山河虽在,皇帝却仓惶出逃;城春,草木深长,而亲人音讯杳无。这样的现实郁结在心,诗人怎能不“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十年的宦海沉浮,十年的人情冷暖,使杜甫逐渐逐渐的认清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黑暗现实,逐渐逐渐的褪去了浪漫主义色彩,而成为了一个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
国破了,小民又岂能安然无恙!从此,45岁的杜甫,开始了颠沛流离、四处飘零的人生。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政治的腐败,现实的黑暗,人民的疾苦,一桩一桩地摆在了杜甫的面前,他不再留恋官场,毅然绝然地辞官而去,辗转来到远离战乱的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在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草堂,也就是茅屋。
草堂的生活是安宁的,他甚至有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逸致,一个人在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时光如果就停留在这一刻,多好!可是,秋天来了,秋风来了,他寄居之所摇摇欲坠!可是,即使在这样的凄风苦雨中,即使在这样的摇摇欲坠中,他心里想的依然是别人,是天下苍生。他声嘶力竭地呼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就是杜甫!这就是圣人杜甫!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然而,杜甫超越了他,即使在穷困潦倒的时候,他依然想要兼济天下。其悲天悯人的情怀,与日月同辉!
杜甫的最后三年,漂泊辗转在荆、湘一带的水路上,留下了千古杰作《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使他涕泗横流的,不仅是自己的亲朋无信、老病孤舟,更是,关山北面,战火又起,生灵涂炭,这何时才是一个尽头!
战乱频繁,人民的痛苦没有尽头,而杜甫,他的人生,却已经走到了尽头。公元770年,杜甫人生的最后一年,在潭州即今天的长沙遇到了好朋友著名音乐家李龟年,故人相见,却是人非,物亦非。感慨万千的杜甫,写下了著名诗篇《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不知道杜甫看到这缤纷的花瓣,心情如何?也许,这片片凋零的,不仅是花瓣,也是唐王朝每况愈下的国势,更是,他自己油灯渐枯的生命吧。
那年,杜甫死在湘水的一条船上。岳阳有幸,多情的湘水,曾经抚慰了杜甫漂泊的身心;岳阳有幸,美丽的平江,曾经寄放着诗人死后的遗体;岳阳有幸,我们的天空,曾经闪耀着诗圣人格的光芒!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一生以天下事为己任的杜甫,在他活着的时候,没能实现他“立功”的夙愿;但是,在他死后,他立下的德,立下的言,滋养了中华民族一千多年,而且,将至永远……
神于天,圣于地,“圣”是中国文化对一个凡人能有的最高赞誉。杜甫之圣,圣在“忠君爱国,矢志不渝”;杜甫之圣,圣在 “推己爱人,心忧天下”;杜甫之圣,圣在“关爱妻儿,不离不弃”。杜甫一生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1400首诗歌,描摹出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国运,被后世称为“史诗”,也勾画出他一步一步攀升“诗圣”的巅峰的心路历程。
诗成为圣亦为史,杜甫,用诗歌把自己浇铸成一座圣像,矗立在大地上和后人的心田里。而我们,都在朝圣的路上。
师:最后,让我们以郭沫若题在杜甫草堂上的对联来结束我们今天的朝圣之旅!投影: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教学反思:诗人,是和他的诗歌一同永垂不朽的;而诗歌,又是因为诗人其人而熠熠生辉的;读诗,识人,以使孩子们亲近古典,沾染儒雅,一裘布衣,尝尽人间悲苦;白头乱发,心念社稷苍生,杜甫你为国而死,为民而忧。
一直都很喜欢杜甫,因为他有一种现代人没有的工匠精神,心念微尘,兼济天下。
虽然这堂课上完后,由于时间不够,上得很仓促,学生有些吃不消,但我总是认为唤醒才是成全孩子最好的方法,熏陶是语文课必备的素养,至于知识,只有有了一颗同理心和感悟心,何愁学不好呢?课的评价很差,但我依然很满足,可能是因为自己将杜甫的精神品质和万千诗歌展示在众人面前,已经足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