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春秋以前,“天”被尊为最高神,是人类的监视者、执法者。春秋时期,祭神祀鬼虽仍是“国之大事”,而“天之爱民甚矣”。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祭祀活动巩固了宗法制度 B.政治演变发展了天人关系 C.天道权威萌发了民本思想 D.神权观念强化了贵族政治 25.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督察豪富家族和郡国守相,并将郡国豪富迁徙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
A.刺史监察促使郡国的力量逐步削弱 B.监察制度是解决郡国体制的主要方式
C.豪富家族成为维系政权的政治支柱 D.强干弱枝是巩固专制集权的重要措施
26。宋明理学家“批判佛教的形式,却把其精髓纳入到儒学内部”,“捍卫的是正统儒学的尊严,却利用了佛教的哲学思辨的智慧”。这表明,在宋明理学的理论建构过程中
A.佛教曾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儒佛思想在互补中出现融合 C.佛教能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D.儒学正统地位一度出现动摇 27.宋元以来,江南地区因粮食丰裕,有“苏湖熟,天下足”之民谚,但到明代中后期,民谚已变为“湖广熟,天下足”。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B.湖广地区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C.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动 D.江南地区社会经济急剧衰退
28.1883年,《英国驻华各口领事报告》中说:“棉纱线消费的巨大增长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不仅上海邻近地区如此,全中国也都如此,在每一个村庄里都有英国棉线出售,每一个商店的货架上都可看到英国棉线。”这一报告表明 A.传统织布业大量使用进口洋纱 B.全国传统纺织业受打击的程度相同
C.民族纺纱业发展速度极其缓慢 D.全国农村自然经济解体的范围扩大
29.新文化运动期间的文化论争中,杜亚泉认为中国文化虽不完美,但基本精神没有错,若能补以西方文化优点,便可成为救济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真理;李大钊认为东西方文明虽有诸多差异,但“互有长短”。据此可知,二者
A.注重比较东西文化的优劣 B.仍未超脱“中体西用”的范畴 C.批判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 D.主张西方文明更适合时代要求
30.表1 1941-1944年国民政府税收政策(部分)
国民政府上述税收政策的实施
A.试图阻止持续通货膨胀局面 B.迫于国土失守后税收锐减压力 C.削弱了国民政府的政治根基 D.竭力恢复战时正常的生产活动 31. 1956年,中国国民收入中全民所有制经济占32. 2%,集体所有制经济占53. 4%,公私合营经济占7. 3%,个体经济占7.1%。据此可以推知
A.中国原有经济基础比较薄弱 B.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初步具备 C.国民经济调整取得显著成效 D.国民经济结构出现根本性变化 32.图7是《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的部分内容,这反映出《十二铜表法》
A.严厉惩罚报复侵权行为 B.利用同态复仇打击侵权行为
C.维护私权鼓励正当防卫 D,运用习惯旧俗保护私有财产 33.1714年安妮女王去世,按照《王位继承法》,德意志汉诺威的王公乔治一世继任英国国王并在英国统治了1 3年。他不会说英语也不熟悉英国的政风民情,便放手让英国大臣代他去料理国事,自己什么也不管。这说明当时的英国 A.外国王公入主的传统得到尊重 B.君主立宪制的发展出现良机 C.对王权的限制获得了重大进展 D.“责任内阁制’’政府已经建立
34.1933年1 0月,罗斯福政府将长期以来法定的每盎司黄金等于20. 67美元
改为31. 26美元。1934年1月又定为每盎司等于35美元,并以国家债券为担保,增发30亿美元通货。这表明罗斯福政府急需
A.提高商品价格 B.缓解债务危机 C.恢复银行信用 D.促进工业复兴
3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具特色的国际组织相继成立。图8所示国际组织的共同特征是
A.主要成员国鼎力支持 B.倡导建立政治合作机制 C.成员国经济均衡发展 D.区域市场一度迅速发展 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1792年,英国派出马戛尔尼使团,借为乾隆帝祝寿之名,出使清廷。然而,在觐见乾隆帝礼仪的问题上与清方产生分歧,拒绝按中国传统行跪拜礼。清廷称“向闻西洋人用布扎腿”,对其“跪拜不便”表示理解,但仍劝说“叩见时暂时松解j行礼后再行扎缚”,最终达成折中意见,改行免冠屈一膝之礼。乾隆帝对英国使团的“妄自骄矜’’‘‘无福承受恩典”十分不悦,当觐见完毕英方提出改善贸易条件、增开通商口岸的诸项要求时,概予严词拒绝。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一直没有设置专管外事的机构,凡有“藩属”朝贡事务,或遇有外交往来和交涉事宜,均交由礼部和理藩院兼管。如有重大交涉事件发生,则由皇帝简派钦差大臣负责办理。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的开辟使外交事务日益频繁,清政府遂于道光二十四年(1 844年)设置五口通商大臣,由两广总督兼领,负责外交事务。咸丰九年(1 859年),改由两江总督兼领,负责办理与各国通商事宜。五口通商大臣仍是钦差大臣的身份。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外国公使驻京,西方诸国相继在北京建立了使馆,并强烈要求各国政府和外交使节直接与内阁和军机处交往,而不再通过礼部及沿海督抚进行间接交往。咸丰十
年,清政府宣布在北京正式建立专掌外交事务的专门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英在礼仪问题上产生分歧的原因及其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廷外交发生的变化,并加以简要评价。(13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全球通史》指出:1 8世纪初叶,人们主要关心的是制定构成启蒙运动的社会理论、政治理论和经济理论。《全球文明史》阐述启蒙运动的社会理论称:理性法则不但可以解释物理运动,也可以解释社会运动,知识可以用来完善政策。因此,犯罪学家们认为,残酷的刑罚并不能制止人们犯罪,而一个正当的社会应该通过教育的方式改造罪犯。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启蒙运动理论与价值”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44.[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隋中央政府必须处理的一个问题:在有关政策事务和行政表现方面,它如何与派往各地方政府任职三年的官员保持密切的联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隋建立了朝集使制。各州派代表出席御前的专门集会。在京师时,他们住在城东南的专区。集会在每年阴历二月、七月和十月的十五日举行。隋代的朝集使一般是刺史和其他高级官员,他们除了带贡品以外,还应带参加科举考试的士子来到京师。每个地方单位的官员的表现要经过考察,然后被召见。
一次,隋帝对集会的地方代表讲话,并向他们推举某县令为模范,因为他的施政被评为京师附近地区的佼佼者。隋帝的讲话内容如下:“房恭懿志存体国,爱养我民,此乃上天宗庙之所祐。朕若置之不赏,上天宗庙必当责我。卿等宜师范之。”据记载,隋帝于是提升他为州刺史。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隋唐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代设立朝集使制的目的及其特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朝集使制的作用。(6分) 46.[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徐霞客(1587-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别号霞客,南直隶江阴人。徐霞客家藏书丰富,他自幼特好奇书,喜欢读历史、地理和游记一类的书籍。他“髫年蓄五岳志”,有强烈的旅游考察愿望。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徐霞客第一次走出家门。首先从家乡附近游太湖,“登眺东、西洞庭两山,访灵威丈人遗迹’’。自此以后,他不断旅游,同时不断地写旅游日记。崇祯九年开始的“万里遐征”,历时四年,行经九省,路程三万余里。
他在地理科学上取得的巨大成就,使中国在岩溶地貌学和洞穴学领域领先西方世界达一百五十至二百年。他的日记体《徐霞客游记》记载的内容包括山川源流、地形地貌、矿藏物产,、生物形态以及工农业生产状况、城市聚落、建筑、历史、地理等民情风俗。他的游记,乾隆四十一年(l776年)以前的一百三十五年间,完全靠读者用笔抄写来流传。乾隆四十一年以后,才有刻本流传。《徐霞客游记》的文学价值,名家评论说它“真、大、奇”,“直叙情景,未尝刻画为文,而天趣旁流,自然奇警”,“古今纪游第一”。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徐霞客完成“万里遐征”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徐霞客游记》的历史地位。(6分)
文科综合.A卷·答案 24.答案B
命题透析 本题以中国古代对“天人”关系的认识转变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思路点拨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现瓦解趋向,贵族政治遭受冲击,A、D两项错误;民本思想的萌发并非源于天道权威,而是民众力量显现的产物,C项错误。材料表明,春秋时期,“天”由人类的监视者、执法者转变为人类的关爱者,这是当时王室衰微,传统政治秩序趋向瓦解的现实逼迫人们修正传统的天人关系的反映,B项正确。 25.答案D
命题透析 本题以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思路点拨 材料中“督察豪富家族和郡国守相”表明,汉武帝设立刺史的目的是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将郡国豪富迁徙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则是为了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力量,这有助于专制集权的巩固,D项正确。郡国力量的逐步削弱是推恩令实行的结果,A项错误;解决郡国体制的主要方式是实行推恩令,B项错误;C项表述明显错误。 26.答案B
命题透析 本题以宋明理学的理论建构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思路点拨 材料表明,在宋明理学的理论建构过程中,理学家们在批判中接受了佛教的价值观念,儒佛互补,直至佛教真正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B项正确。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本土化趋向虽明显,但在中国历史上始终没有成为社会主流思想,A项错误;C项材料不能体现;儒学正统地位在这一时期并未发生动摇,D项错误。 27.答案C
命题透析 本题以民谚的变化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思路点拨 材料中“苏湖熟,天下足”到“湖广熟,天下足”的变化,反映了粮食生产中心由苏湖地区转移到湖广地区。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广泛种植经济作物,经济发展格局发牛变动,C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南宋时期,A项错误;B、D两项不符合史实。 28.答案A
命题透析 本题以1883年有关洋纱在中国销售状况的报告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思路点拨 材料表明,当时洋纱在中国各地乃至农村畅销,说明传统织布业大量使用洋纱织布,A项正确。B项是对材料的误读;C项与材料无关;鸦片战争后,先是纺织分离,后是耕织分离,从沿海通商口岸到内地,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D项中“农村自然经济解体”表述错误。 29.答案A
命题透析 本题以新文化运动者对中西文化的认识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思路点拨 材料表明,杜亚泉认为巾围文化“基本精神没有错”,西方文化也有“优点”,李大钊认为东西方文明“互有长短”,说明二者论争集中在比较东西文化的优劣上,A项正确。李大钊的观点突破了“中体西用”的范畴,B项错误;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D项是对材料的误读。
30.答案C
命题透析 本题以1941-1944年国民政府税收政策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思路点拨 材料中“1941 1944年”“战时附加税”表明,国民政府为满足战争所需开支,对企业加征税收,这将导致民族企业陷入困境,使民族资本家不再对国民政府抱有期望,削弱了国民政府的政治根基,C项正确。 31.答案D
命题透析 本题以1956年中国国民收入状况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思路点拨 材料表明,1956年,公有制经济占据主导,个体经济微乎其微,资本主义经济基本被消灭,中国已经由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转变为公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国民经济结构由此发生了根本性变化,D项正确。A项仪依据材料不能推出;材料体现的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B项错误;1960-1963年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C项错误。 32.答案C
命题透析 本题以《十二铜表法》的规定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思路点拨 材料表明,《十二铜表法》依据夜间、白昼窃贼行为,清晰地界定了被窃者正当防卫的权利,即维护私权,鼓励正当防卫,C项正确。A项中“惩罚报复”材料不能体现;正当防卫不是“同态复仇”,B项错误;D项中“运用习惯旧俗”材料不能体现。 33.答案B
命题透析 本题以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状况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思路点拨 材料中“放于让英国大臣代他去料理国事”表明,乔治一世安心于“统而不治”,这就为“责任内阁制”政府的建立和君主立宪制的发展提供了机遇,B项正确。乔治一世入主英国是按照《王位继承法》,并非根据传统,A项错误;C项中“获得了重大进展”材料不能说明;D项材料不能反映。 34.答案A
命题透析 本题以罗斯福政府有关金融政策的调整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思路点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应对大危机期问物价下跌的局而,罗斯福政府放弃金本位制,减少美元的黄金含量,实行美元贬值,并增发货币,这势必造成物价上涨,A项正确。美国当时并不存在债务危机,B项错误;C
项是银行休业整顿的结果;D项主要是罗斯福政府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的结果。 35.答案D
命题透析 本题以北美自由贸易区与欧盟比较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思路点拨 图片所示的国际组织分别是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欧盟。北美自由贸易Ⅸ和欧盟成立后均逐步取消各种非关税壁垒,促进了内部统一市场的发展,D项正确。A项说法不符合事实;欧盟设定的目标是政治经济一体化,为此倡导建立政治合作机制,B项仪符合欧盟;北美白由贸易区的成员国美、加、墨三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且在短期内难以均衡发展,C项错误。
40.命题透析 本题以清政府外交政策的变化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答案要点 (1)原因:清廷,闭目塞听,以天朝上国自居;君主专制发展到了顶峰;儒家礼仪观念根深蒂固。(4分,任答2点,言之成理即可)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自由、民主、平等等启蒙思想的洗礼;力求与中国实现平等外交。(4分,任答2点,言之成理即可)
影响:清廷实行闭关自守政策;英国开拓中国市场的努力归于失败。(4分,言之成理即可)
(2)变化:由将外交视为临时性质工作到正式设置专掌外交事务的专门机构;由间接交往到直接交往;由维护等级制的朝贡外交到融入世界国家体系的近代外交。(6分,言之成理即可)
评价: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密切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4分,言之成理即可)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不可能摆脱不平等条约的束缚。(3分,言之成理即可)
41.命题透析 本题以启蒙运动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答案要点 示例1:
论题:启蒙运动的政治理论及其意义。
阐述:伏尔泰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开明君主制和议会制约君主的权力;孟德斯鸠主张权力的制约和平衡,实行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制;卢梭提倡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主张民主共和制,即由人民直接行使主权、实行法治的政治。启蒙思想家提出了宪政设计和限制特权的一系列政治理论,如天赋人权、三权分立、自由、平等、民主和法制的思想,展望和描绘了未来的社会蓝图,动摇了专制统治,推
动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12分,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2:
论题:启蒙运动的经济理论及其意义。
阐述:亚当·斯密的经典著作《国富论》提出了一系列经济行为准则,如追求利润具有正当性、经济自由、竞争机制等。他认为,人们都是基于自我利益决定其活动的,但通过竞争,这些活动都会对经济的普遍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政府应当避免对个人创造性运作和市场力量进行限制。亚当·斯密的学说是对经济政策的重要阐释,提出的依靠“看不见的手”管理经济、尽量减少政府干预的思想,推动了自由市场经济制度的形成。(12分,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44.命题透析 本题以隋代朝集使制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答案要点 (1)目的: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保证政策事务的推行;提高政府行政效率。(5分,言之成理即可)
特点:程序较为严格;朝集使职责多元化;儒家说教色彩明显。(4分,言之成理即可)
(2)作用:便于考核地方行政和官员的表现;有助于对地方官员进行教育;激励地方官员履行行政职责;加强了中央集权。(6分,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46. 命题透析 本题以明末地理学家徐霞客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答案要点 (1)原因:博览群书奠定知识基础;对旅游考察的浓厚兴趣和强烈愿望;积累了许多旅行探险的经验和方法;具有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精神。(9分,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2)地位:在地理科学上成就卓越,学术价值高;内容丰富,留下了当时大最的重要文献记载;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6分,任答2点,言之成理即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