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雨后池上 (北宋)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 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 更作荷心万点声。
(1)诗中从哪些方面表现了“雨后”二字?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 (明)李攀龙
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迷。 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
【注释】明卿:作者的好友。逐客:被贬逐的官员,这里指明卿。 (1) 这首诗的前两句写出了环境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题目。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 (2)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4.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诗中“几处早莺争暖树”的“争”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2)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些诗句最能体现这种感情? 5.(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乱花渐欲迷人眼”中“欲”在句中意思是________。
(2)这首诗描写的是初春之景,下面哪个选项中的诗句也是描绘初春景色( )。 A.带雪梅初暖,含烟柳尚青。(孟浩然) B.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王维) C.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武元衡) (3)从这首诗中的颔联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6.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春晚①书山家屋壁
贯休
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烟火春雨睛。 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
【注】①春晚,即晚春,此时正是山家农忙春耕季节。
(1)贯休的诗善用叠词,请你说说第三句“蒙蒙”、“泠泠”两个叠词妙在哪里。 (2)结合注释和诗句,说说这首诗写出了雨后山民怎样的心情。 7.阅读下面古诗,品味离情,完成下面小题
金陵酒肆留别(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1)首句“风吹柳花满店香”营造了一个令人陶醉的环境,请品析其中“香”字的意蕴。 (2)这首古诗与李白的五言律诗《渡荆门送别》都是借流水抒离情。你认为哪一首写得更好?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链接)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8.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小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诗中“结庐”的意思是________。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是诗人的自问自答,用朴实的语言道出“心远”的生活真谛。诗人因为远离官场和俗世,心志高远,所以觉得居所也是偏僻安静的。
B.“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写出了诗人采菊时,不经意间与南山美景相遇的随意与自然,侧面表现出诗人苦闷、寂寞的心境。
C.“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描写了傍晚时分山上的气象愈发美好,在这从容而浑然的暮色里,飞鸟一群群地结伴而还,诗人从中悟出了返璞归真的人生真谛。
D.结尾两句抒发感情,是对全诗的总结。“真”即人的自然本性,“忘言”是指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 9.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本诗作于唐高宗仪凤三年(公元678年),骆宾王因上疏论事触犯武则天,被诬而下狱。
(1)诗中的“玄鬓”指的是________,“南冠”指的是________。 (2)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0.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少年行(其二) 【唐】王维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1)诗中少年形象具有怎样的特征?
(2)最后一句“纵死犹闻侠骨香”中运用“________”和“________”两词,以顿挫的用笔,更有力地展示了少年的内心世界。 11.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赠从弟(其二)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1) 颔联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2)诗的题目是“赠从弟”,内容是歌咏松柏,作者有何用意? 1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全诗以________为线索,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景的________之情。
(2)下面对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 D.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 13.阅读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完成各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颈联描绘了两幅图画,第一幅是________图;第二幅是________图。 (2)“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这两句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螺川早发 (明)王猷定
月落秋山晓,城头鼓角停。长江流远梦,短棹拔残星。 露湿鸥白衣,天光雁字青。苍茫回首望,海岳一孤亭。
【注释】①螺川:螺山,委婉如螺,在江西境内,南临赣江,风景秀丽。②王猷定(yóu)(1598—1662),字于一,号轸石,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散文大家,诗人。他出身于官宦之家,祖父辈科名显达,但他并不追逐功名利禄。③棹(zhào):船桨。④孤亭:这里指螺江。
(1)诗中哪些自然景物表现了“螺江早发”的“早”?
(2)“景中有情”是这首诗的艺术特点,请结合诗句作赏析。 15.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 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1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甲】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乙】南园十三首(其五)
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①, 收取关山五十州②? 请君暂上凌烟阁③, 若个④书生万户侯?
【注】①吴钩:刀名,刃弯。②关山五十州:指当时藩镇割据,中央不能掌管的地区。③凌烟阁:贞观十七年,唐太宗为长孙无忌、杜如晦、房玄龄、魏征、虞世南等二十四位开国功臣建的一座楼阁。阁内绘有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皆出自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之手,意在让后人永远记住他们为唐王朝建立的不朽功勋。④若个:哪个。 (1)请简析【甲】诗中“黑云压城城欲摧”中“压”字的妙处。
(2)【甲】诗以“色”绘诗,【乙】诗以“问”成诗,各具特色,请任选一诗简要分析。(提示:【甲】诗可结合“塞上燕脂凝夜紫”分析) 1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甲)月夜忆舍弟①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②, 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③未休兵。
(乙)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①本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当时仍处在安史之乱中,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只有最小的弟弟在他身边,其余三人散处河南、山东等地。舍弟,指自己的弟弟。②戍鼓,边防驻军的鼓声。断人行:指实行宵禁,禁止人行走。③况乃:何
况,况且。
(1)下列对两首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两首诗都是五言律诗,都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时期所做,表达的情感却并不完全相同。 B.两诗首联都在写景,都描述了国都沦陷时萧条破败的景象,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 C.两诗颔联都运用了拟人手法,都将主观情感移情于物,借景抒情,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D.两诗都提到了“家书”,也都同时提到了战争。可见诗人既因国事而忧家,更因家事而忧
国,家与国的命运在他心中已融为一体。
E.甲诗尾联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的宽慰:毕竟是战乱,家信不能寄达弟弟手中也是可以理解的。体现出诗人豁达的心胸。
(2)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人在甲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感。 1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试用生动的语言描绘首联展现的场景。 (2)诗作尾联运用典故,表达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感? 19.阅读下面古诗,品味离情,完成下面小题
金陵酒肆留别(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1)首句“风吹柳花满店香”营造了一个令人陶醉的环境,请品析其中“香”字的意蕴。 (2)这首古诗与李白的五言律诗《渡荆门送别》都是借流水抒离情。你认为哪一首写得更好?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链接)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0.诗歌鉴赏
采莲子 [唐]皇甫松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渔翁 [元]周权
转棹收缗①日未西,短篷斜阁断沙低。 卖鱼买酒归来晚,风飐②芦花雪满溪。
注:①缗:mín,网鱼的绳子。②飐:zhǎn,风吹物使其颤动。
(1)用原文填空:采莲人因为________而“羞”,渔翁因为________而“醉”。
(2)有人说“采莲”“打渔”都是临水而居的一种生活方式,却体现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结合这两首诗,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 (1)①池塘水面上涨;②池水更清澈;③杨树上缀满雨珠。
(2)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2. (1)伤感;凄楚
(2)表现作者对好友离别时低徊悱恻、依依不舍,对友人政治前途的担忧
【解析】【分析】(1) “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迷”的意思是:阵阵寒风,绵绵细雨将江边青枫吹打得飒飒作响,遥看水天相接处的楚天,雨中秋色,一片迷蒙。这一景物描写烘托出环境的凄清和伤感。
(2)诗歌的最后一句最能体现本诗的思想情感。“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的意思是:有谁会到这孤舟上可怜被放逐的你呢,只有白云一路相伴,送你到大江以西。“怜”字写出了诗人的情感,包含着对朋友的同情、怜悯,借白云送友人一程,表达了作者的依依不舍之情。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 伤感 、凄楚
⑵ 表现作者对好友离别时低徊悱恻、依依不舍,对友人政治前途的担忧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环境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的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注意诗歌中的关键语句,结合语句的意思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注意关键词语的分析和理解。
3. (1)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他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
(2)“送”字直接点题(扣题),“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的能力,描绘诗歌展示的画面时,①理解诗歌的内容。②抓住诗句中的“景物”。③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即可。此题要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通过联想和想象来描绘这两句的景象。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他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炼字妙处的能力。对诗句中动词的赏析,要从修辞手法、表现景物特点、表现诗人情感等角度来解答诗歌语言的妙处。规范的答法是:××字运用……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送”字直接点题(扣题),“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描绘诗歌景象的能力。(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炼字妙处的能力。 4. (1)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莺的活泼可爱;突出了初春乍暖还寒又生机勃勃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对初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争”字和“啄”字前后呼应,使诗句对仗工整;表达了春光的难得与宝贵。
(2)通过写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抒发了作者对西湖早春的热爱之情。“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两句最能体现这种情感。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品味诗歌语言,主要是品味关键字词。古人写作诗歌讲究对字的推敲,所以有“炼字”“诗眼”之说。品味关键字词是诗歌考查的主要内容。学生应留心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学会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争”本是人的动作行为,却赋予“莺”身上,写出了莺的活泼可爱;“争”有互不相让的意思,所以它能够体现“莺”在初春之时的生机与活力;作者用一“争”字刻画“莺”的行为,表现了作者对初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古典诗词表达思想感情大多采用较为含蓄的手法,诗人往往将感情融入景、物、人、事的描写中: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窥测诗词的情感;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情感;解读意象,挖掘诗词的情感;借助典故,探寻诗词的情感。抓住一“爱”字分析本诗诗人的情感。
故答案为:(1)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莺的活泼可爱;突出了初春乍暖还寒又生机勃勃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对初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争”字和“啄”字前后呼应,使诗句对仗工整;表达了春光的难得与宝贵。
(2)通过写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抒发了作者对西湖早春的热爱之情。“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两句最能体现这种情感。
【点评】(1)鉴赏诗歌的语言时,(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先看炼得的字是什么词性,结合词性,解释词的含义、明确词的手法。(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结合炼字所在具体诗句分析,写出什么景物特点或者在描摹情景情态时何效果。(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如果运用修辞的,应从修辞角度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思想情感的理解能力。人物的思想感情有时借写景、叙事间接表现出来,也有时直接抒发情感。如果有直接抒情的语句,一定要借助这些语句揣摩所要表达的感情。同时揣摩人物的思想感情还要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人物的经历等综合分析。本诗抓住尾联分析作者的情感。
5.A
解析: (1)想要 (2)A
(3)围绕“通过莺燕表达诗人对西湖春天的喜爱之情”回答,意对即可
【解析】【分析】(1)句意为:鲜花缤纷,几乎要迷人眼神。欲:想要,即将。 (2) A.描写了初春的阶段。从“梅”“初暖”“柳尚青”,等词可以看出,因为只有初春的时候梅花才在,柳叶还没有开始变青。 B.描写的是暮春时节。诗句中“桃花红欲燃”,三月时,桃花怒放,绮丽芬芳,称“桃月”,可以看出写的是暮春。 C.写的是暮春时节。诗句中的“杨柳阴阴”写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变得苍翠浓郁,“残花落尽”写枝头的残花也在雨中全都落尽,可以看出写的是暮春时节。 故选A。
(3)本诗的颔联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一联中,“几处”是好几处,甚
至也可以是多处的意思。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喜爱:树上的黄莺一大早就忙着抢占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生怕一会儿就会赶不上了。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由此,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故答案为:⑴ 想要 ⑵ A
⑶ 围绕“通过莺燕表达诗人对西湖春天的喜爱之情”回答,意对即可 。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句中词语的理解。解答本题首先要了解这句诗的的句意,然后根据句意来揣摩词语的意思。
⑵本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解答本题首先要通读诗句,结合诗句中具体的词语来分析所写之景,根据景物推断所写时节。
⑶本题考查结合诗句分析作者思想情感。解答本题要结合具体诗句,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或所描写的景象,来具体分析是人的思想情感。
6. (1)“蒙蒙”,状雨后庭花宛若披上轻纱、朦朦胧胧的情态;“泠泠”,描摹春水流动的声韵之美。叠词的运用,不仅在造境、绘形、模声、传情上各尽其宜,而且声韵悠扬,具有民歌的音乐美。
(2)表达了山民雨后放晴忙于春耕的喜悦之情。
【解析】【分析】(1)从描写景物特征以及语言特色(音律、节奏)角度分析。“蒙蒙”,描绘出雨后庭花宛若披上轻纱、看不分明的情态;“泠泠”的流水,是那么清脆悦耳,描摹春水流动的声韵。这些叠字的运用,不仅在造境、绘形、模声、传情上各尽其宜,而且声韵悠扬,具有民歌的音乐美。在晚唐绮丽纤弱的诗风中,这诗给人以清新健美之感。 (2)晚春是山家大忙的季节,然而诗人却只字不言农忙而着墨于写宁静,由宁静中见农忙。晚春又是多雨的季节,春雨下得及时,天晴得及时,农夫抢墒也及时,不言喜雨,而喜雨之情自见。
故答案为:⑴“蒙蒙”,状雨后庭花宛若披上轻纱、朦朦胧胧的情态;“泠泠”,描摹春水流动的声韵之美。叠词的运用,不仅在造境、绘形、模声、传情上各尽其宜,而且声韵悠扬,具有民歌的音乐美。
⑵ 表达了山民雨后放晴忙于春耕的喜悦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炼字。答题时应注意,炼字往往具有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⑵本题考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从关键诗句上着手,分析概括,推断作答的切入点。从相关背景资料入手,准确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
7. (1)一是柳花微妙(或淡淡)的香味儿,写出春之气息;二是夸赞了酒肆里的酒香;三是暗含了朋友间情意的深厚。
(2)示例1:《金陵酒肆留别》更好。诗句由饮酒留客到嘱客问水,场景豁然拓宽,让人由眼前喧闹热烈的饯别场面,联想到友人此去孤身一人,水路迢迢的未来之景。“请君试问
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一句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水以生命,看似将离情与流水比较短长,实则道出江水不尽离情不断的挂念,也使得离别之情可视可量,意象变得生动而富有新意。而《渡荆门送别》借水抒情的句子虽然也用了拟人手法,但不如此诗新颖。 示例2:《渡荆门送别》更好。借景抒情重在情景交融,意境和谐,诗句从荆门至楚国,一路景色变化,但相随相伴的一直是江水,因而结句水到“诗”成,借水表达对故乡的不舍之情,顺理成章,显得自然贴切。且明明是自己思念家乡却主客互换,故意说成是家乡之水深情款款,不舍游子,显得意味深长。《金陵酒肆留别》借水寄情则显得有点突兀,与前几句所描写的景象不协调。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风吹柳花满店香”的意思是春风吹起柳絮,酒店满屋飘香。这里的“香”首先有柳花淡淡的香味,突出了早春的景色特点。因为是酒店,所以“香”还会有酒香。联系作者的感情可知,作者与友人同在酒肆喝酒话别,所以这里的“香”还有二人之间友情深厚醇香之意。
(2)本题考查诗歌的比较阅读。为开放类试题,可以认为本诗好,也可以认为《渡荆门送别》好。认为本诗好的理由可以分析末句得出,“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以水喻别意,从而把抽象的别意具象化,生动而富有新意。认为《渡荆门送别》好的理由可以围绕作者运用情景交融的写法,先写景物的变化,由山地而进入平原,末句写故乡之水,自然表露出思乡之情,而本诗末句的“水”则出现的略显突兀来表述。
故答案为:⑴ 一是柳花微妙(或淡淡)的香味儿,写出春之气息;二是夸赞了酒肆里的酒香;三是暗含了朋友间情意的深厚。
⑵ 示例1:《金陵酒肆留别》更好。诗句由饮酒留客到嘱客问水,场景豁然拓宽,让人由眼前喧闹热烈的饯别场面,联想到友人此去孤身一人,水路迢迢的未来之景。“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一句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水以生命,看似将离情与流水比较短长,实则道出江水不尽离情不断的挂念,也使得离别之情可视可量,意象变得生动而富有新意。而《渡荆门送别》借水抒情的句子虽然也用了拟人手法,但不如此诗新颖。 示例2:《渡荆门送别》更好。借景抒情重在情景交融,意境和谐,诗句从荆门至楚国,一路景色变化,但相随相伴的一直是江水,因而结句水到“诗”成,借水表达对故乡的不舍之情,顺理成章,显得自然贴切。且明明是自己思念家乡却主客互换,故意说成是家乡之水深情款款,不舍游子,显得意味深长。《金陵酒肆留别》借水寄情则显得有点突兀,与前几句所描写的景象不协调。
【点评】⑴此题考查诗歌中的炼字。解答时,先要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根据诗中意象,体会诗歌意境,把握诗人情感;然后按照题目要求,仔细品味诗句,理解诗句意思,根据诗句特点,辨析诗句的表现手法,并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答题思路是:意思或修辞或手法+表达效果+感情(心情)。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比阅读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先分别分析两首诗,再比较其异同,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再结合理解文段的内容进行赏析,思考选文中表达的主旨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表述出即可。
8.B
解析: (1)建造房舍
(2)B
【解析】【分析】(1)解答这类题目,主要就是平时注重对诗歌中重点词语的熟记。结庐:构筑房屋。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
(2)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意思是东篱边随便采菊,偶然间抬头见到南山。诗人从南山美景中联想到自己的归隐,从中悟出了返朴归真的哲理,以此来体现自己悠闲自得的恬淡心境。故B选项不正确。故选B。 故答案为:⑴ 建造房舍 ⑵B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中词语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平时注重对诗歌中重点词语的熟记。结合诗句进行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结合对诗歌的主题把握进行辨析。 9. (1)蝉;自己
(2)表明自己的品行高洁,却无人相信,希望友人为自己表白。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前四句意思是,深秋季节西墙外寒蝉不停地鸣唱,蝉声把我这囚徒的愁绪带到远方。怎堪忍受正当玄鬓盛年的好时光,独自吟诵白头吟这么哀怨的诗行。西陆:指秋天。南冠:楚冠,这里是囚徒的意思,指自己被诬而下狱。玄鬓:指蝉的黑色翅膀,这里比喻自己正当盛年。
(2)本题考查体会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骆宾王屈居下僚十多年,而刚升为侍御史的骆宾王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他敢抗上司、敢动刀笔,于是被当权者以“贪赃”与“触忤武后”的罪名收系下狱。此诗是骆宾王身陷囹圄之作,“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一句表明自己的品行高洁,却无人相信,希望友人为自己表白。 故答案为:(1)蝉;自己。
(2)表明自己的品行高洁,却无人相信,希望友人为自己表白。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答题时应注意,对诗歌的字词理解、词句赏析、词语作用、主要内容、诗歌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玄鬓的含义,露重打湿了翅膀,飞不远了,寓指自己仕途不得志;风太大把蝉的叫声淹没了,寓指自己上书言事被压制。在这里,蝉是“我”,“我”亦是蝉,“我”与蝉融为一体了。“南冠”指身陷囹圄的自己。
(2)本题考查体会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秋蝉高居树上,餐风饮露,没有人相信它不食人间烟火。这句诗人喻高洁的品性,不为时人所了解,相反地还被诬陷入狱,“无人信高洁”之语,也是对坐赃的辩白。这首诗与一般的咏蝉诗不同,感情真挚而充沛。全诗借蝉的高洁品行, “寓情于物”,抒发了自己品行高洁却“遭时徽纆”的哀怨悲伤之情,表达了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
10. (1)慷慨从军、英姿勃发、大义报国、视死如归、可歌可泣、充满豪侠气概和英雄主义精神的形象。 (2)纵;犹
11. (1)运用对比手法,让“山上松”和“谷中风进行较量,以:风声”之“盛”衬托“松枝”之
“劲”,又用“一何”加以咏叹,对松柏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2)题目是“赠从弟”,内容是歌咏松柏,尾联在一问一答中,突出松柏傲雪凌霜的美好品格,借松柏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用松树象征自己的志趣和情操,以此自勉,也勉励从弟。
【解析】【分析】(1)颔联诗意为“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 本诗继承了孔子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思想,全诗开笔便让山上亭亭之松拔耸而起,展现出一种“突兀撑青穹”的雄伟气象。然后再用“瑟瑟”谷风加以烘托,写得极有声势。后面两句为表现松柏的苍劲,进一步渲染谷风之凛烈:“风声一何盛,松技一何劲!”前“一何”慨叹谷风之盛,简直就要横扫万木;后“一何”叙写松枝之劲,更显出松柏那“其奈我何”的刚挺难摧。这两句运用对比手法表现松柏的坚贞。
(2)读刘桢的诗,须先了解他的为人。在建安时代,刘桢是一位很有骨气并有正气的文士。以这样的气骨作诗,其诗自能“挺挺自持”、“高风跨俗”。《赠从弟三首》,就带有这样的气骨。诗中运用比兴之法,分咏苹藻、松柏、凤凰三物,以其高洁、坚贞的品性、远大的胸怀、抱负,激励堂弟,亦以自勉。在古人赠答之作中,堪称创格。选诗是第二首,本诗尾联“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表明了心志。这里的 “松柏有本性”,实际上是一种“比德”之说。所谓“比德”就是用自然界的事物来比喻人的道德境界,从而进一步唤起人们的人格境界的自我提升。中国古代的士大夫喜欢用松、竹、梅、菊来比喻人格。在这里,刘桢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号召人们处于乱世的时候要有一种坚定的人格追求。
故答案为:⑴ 运用对比手法,让“山上松”和“谷中风进行较量,以:风声”之“盛”衬托“松枝”之“劲”,又用“一何”加以咏叹,对松柏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⑵ 题目是“赠从弟”,内容是歌咏松柏,尾联在一问一答中,突出松柏傲雪凌霜的美好品格,借松柏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用松树象征自己的志趣和情操,以此自勉,也勉励从弟。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诗歌的内容,理解诗句的含义,注意对诗句的表现手法的理解,要结合句子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情感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主旨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了解诗人,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感悟诗歌的主旨,要综合的去感悟、理解。
12.D
解析: (1)行;喜爱 (2)D
13. (1)不中映月;天边云霞
(2)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思乡之情) 14. (1)月落、残星、露湿、天光
(2)通过写水天苍茫中回望螺川好似一座孤亭,来表现自己孤独的心境,表现离别螺川时的伤感之情。或通过写自己在舟中放眼远望,看到鸥鸟和大雁在天际水雁飞来飞去,引发和暗藏了离别螺川的依恋之情。
15. (1)“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
更加鲜明。
(2)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回家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16. (1)“压”是“逼迫”的意思,敌军像黑云一样压向城头,想把城摧毁,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2)【甲】诗以“色”绘诗,用浓墨重彩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如:“燕脂”“夜紫”,写出了边塞的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成紫色,将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创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乙】诗以“问”成诗:①问句的使用使全诗情感激越,气势峻急,增强了表现力和感染力。②第一个问句中含自励,表达了诗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第二个问句则含愤激,抒发了诗人怀旷世之才却不能为世所用的愤慨。
17.A
解析: (1)A,D
(2)示例:①“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等诗句表现了诗人思念家乡,思念(或牵挂)战乱中流散的舍弟(或家人)的情感;②从“况乃未休兵”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盼望战乱早日结束的情感。
18. (1)示例:凶猛的敌军似黑云翻滚,向我孤城逼压而来,大有城倾墙摧之势。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惧,整装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铠甲熠熠生辉,将士气宇轩昂,正准备迎击来犯之敌。
(2)诗人引用黄金台的典故,写出将士们为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视死如归,坚决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19. (1)一是柳花微妙(或淡淡)的香味儿,写出春之气息;二是夸赞了酒肆里的酒香;三是暗含了朋友间情意的深厚。
(2)示例1:《金陵酒肆留别》更好。诗句由饮酒留客到嘱客问水,场景豁然拓宽,让人由眼前喧闹热烈的饯别场面,联想到友人此去孤身一人,水路迢迢的未来之景。“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一句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水以生命,看似将离情与流水比较短长,实则道出江水不尽离情不断的挂念,也使得离别之情可视可量,意象变得生动而富有新意。而《渡荆门送别》借水抒情的句子虽然也用了拟人手法,但不如此诗新颖。 示例2:《渡荆门送别》更好。借景抒情重在情景交融,意境和谐,诗句从荆门至楚国,一路景色变化,但相随相伴的一直是江水,因而结句水到“诗”成,借水表达对故乡的不舍之情,顺理成章,显得自然贴切。且明明是自己思念家乡却主客互换,故意说成是家乡之水深情款款,不舍游子,显得意味深长。《金陵酒肆留别》借水寄情则显得有点突兀,与前几句所描写的景象不协调。 20. (1)抛莲子;卖鱼买酒
(2)示例:不同意。第一首写采莲女被英俊少年所吸引,因为勇敢抛出莲子被发现而娇羞的美好情态,表现了采莲生活的美好风情;第二首写渔夫收网买酒,酒醉晚归在夕阳与芦花满溪的傍晚的美好画面,表现了打渔生活的自在自足、闲适悠然。这两首诗所描写的打渔、采莲生活丝毫没有生活沉重之感,充满生活的幸福感、精神的美感,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审美,可以归类为表现了相同的生活态度。(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分析】(1)考查对诗句的理解。根据题干要求,需用原文进行回答。结合“无
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这一句可知采莲人因为抛莲子的逗情举动远远被人看见了而感到难为情,故第一个空应填“抛莲子”;从 “卖鱼买酒归来晚”这一句可知这是诗人卖鱼并且买了酒,然后喝酒喝醉了,由此可知诗人醉了是因为他卖鱼买酒了。
(2)考查对诗歌主旨的把握。《采莲子》为唐代著名诗人皇甫松的作品。诗题虽为《采莲子》,可是作者没有描写采莲子的过程,又没有描写采莲女的容貌服饰,而是通过采莲女的眼神、动作和一系列内心独白,表现她热烈追求爱情的勇气和初恋少女的羞涩心情,表现了女子采莲的美好风情;《渔翁》是元代周权的作品。这首诗写的是渔人打鱼后把鱼卖了然后买了酒回来喝继而喝醉了,由此可看出诗人过的是自给自足,悠然自在的生活。从这个方面来看,两首诗体现出来的都是悠然自得、轻松自在的美好生活,故可以看出两者的生活态度是相同的。 故答案为:⑴ 抛莲子;卖鱼买酒
⑵ 示例:不同意。第一首写采莲女被英俊少年所吸引,因为勇敢抛出莲子被发现而娇羞的美好情态,表现了采莲生活的美好风情;第二首写渔夫收网买酒,酒醉晚归在夕阳与芦花满溪的傍晚的美好画面,表现了打渔生活的自在自足、闲适悠然。这两首诗所描写的打渔、采莲生活丝毫没有生活沉重之感,充满生活的幸福感、精神的美感,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审美,可以归类为表现了相同的生活态度。(言之成理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要求考生理解诗歌,结合诗句的内容进行作答。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主旨的理解和把握。解答此题要求你开始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人在诗中流露的思想情感,结合诗句进行分析理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