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族音乐对中国古典诗词教学的影响
贵定县铁厂九年制学校:王泽良
内容摘要:“音乐可以善民心,移风俗,淳教化……用于军队,可以使行列得正,进退得齐……”,古典诗词的课堂教学渗入民族音乐,将会烘托出高雅的艺术气氛,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陶冶情操,从而提高学生鉴赏水平,高品位理解古诗词汪洋恣肆的韵味,获得良好教育功效。
关键词:古典诗词教学 民族音乐 影响
生动的语文教学是“文”、“情”、“理”高度融合的教学,文学作品都有其精神实质和丰富的文学情味,特别是中国古典诗词,是我们民族的国粹,而我们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更肩负着发扬和光大这一博大情怀的历史使命。作为教育者的我们不能生硬地教育学生:你们要学古典诗词,这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你们自身的修养是很有帮助的。众所周知,学习的最好老师就是兴趣。将民族音乐引入古典诗词教学,既达到了古典诗词的教育作用,又有休闲放松的乐趣,真可谓是一举两得。“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国先圣孔子认为,“人既有情,故人不能无乐。音乐可以善民心,移风俗,淳教化……用于军队,可以使行列得正,进退得齐……”。
在诗歌教学中,尽量结合音乐,让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引入音乐要有一定的合理性,结合诗词中的意境选取和古诗渊源较近的古筝曲、古
1
琴曲或琵琶曲等中国古典音乐,借助那些意蕴深遂的古典民乐把读者带入古诗文的意境之中,从而更好地体会诗意、体会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优美音乐的感染下,把理智活动和情感活动统一起来,身心很快进入特定的情境中去,与作者一同欢欣鼓舞,一同黯然泣下。如在教《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播放《三国演义》片头那豪放、悠远而略带苍凉的歌声,其内容和基调与这首词的风格、词人的心境相近,有利于学生对这首词的豪放风格和词人思想感情的感受、理解;在讲授《孔雀东南飞》刘兰芝拒婚一节时,我借用《梁祝》中表现祝英台抗婚的一段乐曲,使学生能从雄浑激越的乐曲声中强烈地感受到主人公誓死忠于爱情的决心;品读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播放着民乐琵琶弹奏《春江花月夜》作为背景音乐。学习《琵琶行》,播放着经典琵琶曲《十面埋伏》,使学生们感受着古诗与民乐交融的震撼,这样学生能较快地领悟作者感情并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另外,在阅读课中赏析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名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所表达的相思浓情,我播放了一首根据《诗•蒹葭》改篇的优美歌曲《在水一方》;就这样用好音乐的优势,提升学生文化品位,促使他们下决心学好中华古诗词。在品读《离骚》中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时, 播放乐曲《阳关三叠》,让学生在跌宕起伏的韵律中欣赏屈原那种身怀旷世之才,却一生遭遇忧患,忠而被谤仍坚贞不屈,一心为楚国,满腔爱国情的高大形象。另外,赏析《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感受李白蔑视权贵的正义形象及追求自由的个性;诵咏《过伶仃洋》,“自古人生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誓言荡气回肠,成
2
为中华民族的正气歌,文天祥宁死不屈,视死忽如归的爱国英雄形象,永远显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铮铮铁骨,激励过多少中华儿女,在任何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坚持正义立场,坚持民族气节,捐躯赴国难,甘洒热血写春秋;学习《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的肺腑忠言字字入耳。他忠贞不二的赤胆,死而后已的决心,聪明睿智,宽人律己,使他昭昭爱国心千古长存……诸如此类之美文教学,只要配以相近的古典民族音乐,会把学生带入深邃而磅礴、庄严而抒情的意境之中,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轻松学习古典诗词。
古诗词原本就与音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先秦到两汉绝大多数诗歌是要和乐演唱或者舞蹈的.《毛诗序》云:“诗言志,言之不足,则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就说明古代诗歌与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从中国古代的诗歌形式的产生来看,我国古代诗歌形式中的诗、词、曲无不与音乐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中国古代,《诗经》和历代的词曲都曾经是配乐歌唱,随着诗歌的发展,虽然与音乐逐渐分离,但仍保留了音乐的某些特性。《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类。这个分法也恰恰是按照音乐来分的。先说“风”,周朝的统治地区主要在北方一带,因此它的经济、文化等都主要集中在北方,它的诗歌采集也主要是在北方地区。所以“风”中所记述的诗词多是北方民歌。再说“雅”,雅是相对于俗而言的。所谓俗是民俗,民间的,大众的,不能登大雅之堂的文化。它是有别于士大夫的“雅”文化而言。“雅乐”也就是是儒家所说的“正音”,是帝王的,统治者的,文人的音乐。最后一个“颂”,是祭祀。这个祭祀不仅仅包括自己的列祖列宗还包括天地之神,整个宇宙。
3
因此,我们可以说诗歌与音乐就像一对孪生姐妹,在学习与乐曲《渔舟唱晚》审美意境相似的古诗,如教学《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和《知江南》:“闻听江南是酒乡,路上行人欲断肠。谁知江南无醉意,笑看春风十里香”时,播放古曲《渔舟唱晚》或《烟雨唱扬州》能使学生产生对江南美丽山水的联想,感悟音乐与诗歌的意境相辅相成,增强对音乐的审美感受。
其次,诗词本身的音乐性决定了诗与乐密不可分。古代诗词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五千多年的文明孕育了大批优美的诗、词、曲,这块芬芳绚丽的园圃令人目迷,令人神醉。每每徜徉其中,都会有各自种种的感受,而其与音乐的内涵与外延的结合,又显得相得益彰。也正是这种诗情乐韵的结合,使学生获得了感知音乐美和鉴赏诗词美的能力,在音乐情感的体验与诗词意韵抒发的过程中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让音乐走进古诗词课堂,不仅能够提高个人的文学素养,轻松地领悟古诗词的魅力,更能让中国古诗词这一非物质遗产更好的传承。诗本是最富音乐性的语言艺术,“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和谐的音韵,鲜明的节奏,是诗歌特有的气息,它所具有的音乐气息是其它体裁文学无法比拟的,总之,诗歌与音乐在韵律、形象、节奏等方面具有共通点,诗歌具有音乐性。例如《诗经.关雎》、屈原的《九歌》等诗词作品在当时都是要演唱并且伴舞的。《墨子•公孟》说:“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意思就是说《诗三百》均可诵咏、用乐器演奏、歌唱、伴舞。《史记•孔子世家》又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我们可以从下面一段记述中看出当时诗与歌乃至舞是不可分离的,
4
《诗经.毛诗序》中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虞书》上也讲:“诗言志,歌永言。”也是说的如此。及至唐代、宋代的雅俗之乐都是要配以诗词和乐而唱的。比如李白的《清平调》,这是依曲填新词,为杨贵妃而所作的。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其二,“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空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其三,“名花倾城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意,沈香亭畔倚阑干。”后传闻李白获罪是因此三首诗而起。但是,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并不是每一首诗词都是可以和乐而歌,诗在最初阶段是作为歌词而呈现的,而后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由于诗词与音乐自身的
发展需要,两者才逐渐分离。
事实说明,音乐对于诗词本身和诗人不仅能传递情感,而且能表现出深刻的思想,它所表达的人文情感的内容甚至比语言文字更深刻、更丰富。在诗词教学中,把音乐的情感和作品的情感有机地结合起来,就会形成一种更强大的情感力量,激发学生深层的审美体验,加深他们对诗词情感内容的把握和理解。古往今来,历代文人骚客在听完优美动人,感人至深的音乐后,无不感慨万千,遂提笔以诗之。孔老夫子说:“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论语.述而》)孔子在齐国听到了当时已经很难听到了韶乐,被这样动听的音乐深深的吸引住了。甚至在吃饭的时候还深陷其中依旧回味那段令人神往的音乐,竟连吃的什么也没有在意。正是绍乐的魅力,铸就了孔子惊世的文学才华,其文化精髓影响着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琵琶行》中作者在聆听琵琶女凄婉的琴声后,竟感动得“江州司马青衫湿”,遂
5
哭成此诗。这首诗有不少诗句是对音乐声响的直接描写。诗中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四弦一声如裂帛。”这首诗用诗化的语言将琵琶曲表现的淋漓尽致,让我们在阅读之中也能感受到音乐的震撼。诗歌与音乐的语言一样,是对心灵情感的诠释,因此两种完全不同的表现形式能够形成内在的谐和的统一,这就是两种艺术形式能够互为依托、互为影响的重要原因。“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众所周知,屈原的作品在浩瀚的古典诗词海洋中,显得那样的璀璨和夺目,是由于“骚体诗”利用音乐表现力绚染诗歌的优美,令人遐思神往,最大限度的保留了原有诗歌的意境和诗歌语言,使学生在怡情中领会诗人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高品位理解古诗词汪洋恣肆的韵味。
总而言之,音乐与诗歌的意境相辅相成,在古典诗词教学中,尽量结合音乐,让学生把握诗词的感情基调。中国民族音乐注重意境的描绘,讲究情感的渗透,往往在乐曲一开始就定下了情感的基调,并在旋律的舒扬中铺陈情感。文学作品中的许多诗词,其情感和美质往往是内蕴的,这样,在体味、鉴赏诗词时,辅以情感内涵与之相近的乐曲,既推动了诗词的画面感,使诗词的意象和情境更具立体动感,又使得学生于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获得审美体验和审美陶冶。通过音乐还能启发联想和想象,进行诗词文本与生命灵魂的对话。中国古典诗词言约意丰,贵在含蓄,时空跌宕,跳跃腾挪,非联想、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而与诗词相连的美妙乐曲最能激发学生超越历史时空的遐想,感悟作者的情怀。如在解读 “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等诗句以及李白的《送
6
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时,配以轻快的笛子独奏《姑苏行 》,则能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再现美丽江南春江碧透、柳绿桃红、蜂蝶翩跹、莺飞鸟鸣或者月影姗姗、风来花动、含羞逗影的情景,才能领会诗句深邃的意蕴和含蓄的感情,获得阅读欣赏的愉悦和二次创造的满足。古诗词浸润着汉民族的审美意趣,多借景抒情、体物写志、咏史寄兴、即事感怀,又多用映衬渲染、虚实相生、动静互见、拟人比喻等表现手法,这些更需要也更能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在教学“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和马致远笔下的《秋思》时,如能播放《苏武牧羊》或《昭君出塞》等箫独奏的民乐,效果更佳,读者会在低沉的音乐中放眼广袤的天地,想象漫天飘雪、千山皆白的寥廓凄清的背景烘托下的一叶孤舟、一竿鱼钓和一孤苦老头,才能走进一个在宦海中虽几遭打击几度浮沉仍痴守节操、孤寂愤怨的灵魂深处,实现跨越千年的灵魂对话。而《秋思》中所描写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那种凄凉、幽静而深邃的意境也将展现得淋漓尽致。
优美的乐曲和古典诗词的有机结合,能使课堂烘托出更高的艺术气氛,给学生一种新的刺激,让学生得到一个更完美的形象,脑海里浮现更丰富更生动的画面,诗词的意境在学生心灵中得到升华,学生就可以感悟出诗词中的情感并产生共鸣,甚至能达到使某些诗词的韵味不讲自明的效果,从而使学生能在飞扬的青春中留住美好的诗情,在未来的挫折中正视风雨人生,在诗词的学习中弘扬民族高尚精神——这就是民族音乐对中国古典诗词的深远影响!中国是五千年文明古国,蕴含着丰富而灿烂民族文化,中
7
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传统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深遂地陶冶着人们的情操。中华民族的文化因为年复一年的积累,才有了今天的光辉和璀璨,它是靠我们每一代人艰辛的传承和不断的发展才得来的。我们还要将这民族的火种继续传承下去,让中国古诗文的学习与教学显露出无限的生机。
8
年6月贵定
20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