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清平乐村居这首诗的解释

清平乐村居这首诗的解释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清平乐村居这首诗的解释

清平乐村居这首诗的解释: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 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

①〔清平乐〕词牌名。“乐”,这里读yuè。 ②〔村居〕词题。

③〔吴音〕这首词是辛弃疾闲居带湖(今属江西)时写的。此地古代属吴地,所以称当地的方言为“吴音”。 ④〔翁媪ǎo〕老翁和老妇。

⑤〔亡赖〕同“无赖”,这里指顽皮、淘气。“亡”,这里读wú。

译文

低矮的茅屋旁,一条小溪缓缓流淌,溪边青草茂密,映衬得小溪更加清澈。那是谁家的'老两口啊,在屋前用吴地方言聊着天,喝酒逗乐,真是其乐融融。大儿勤劳,在溪东的豆田间锄草;二儿手巧,正在编织鸡笼;小儿最淘气可爱,在溪边剥莲蓬,自由自在。 赏析

《清平乐·村居》中“清平乐”是词牌名,规定了这首词的曲调、句数和字数,“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整首词清新质朴,浅显易懂。

上阙四句点明了老两口的生活环境幽美,精神愉快。下阙中“卧”字最为传神,写出了小儿的无拘无束、天真可爱。

整首词三处写到小溪,正好将五个人物的活动联结成一幅完整、和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幸福和谐、安居乐业的乡村生活的欣赏和赞美之情。 【简析】

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南归以后,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江西信州(今江西上饶市)闲居达二十年之久。作者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生活有了的了解,对农民也有较多的接触。所以在《稼轩词》中有一部分作品是反映农村生活的。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这首《清平乐》,就是一幅着色的农村风俗画。 上片勾勒环境烘托气氛。开篇用素描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南农村的特色,为人物的出现安排下广阔的背景。三、四句写词中出现的老公公和老婆婆,他们讲话的声音带着醉意,愈加显得温柔婉媚,

但是等走到他们面前时,才发现说话的已不是什么年轻人,而是白发皤皤的老年人了。醉里,可以看出老年人生活的安详,从媚好,可以看出他们精神的愉快。 下片集中写这一农户的三个儿子,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画面在继续扩展。整劳力在溪东的豆地里锄草,半大的孩子在编织鸡笼。诗人着力于小儿的描绘,共用了两句,占全词四分之一篇幅。溪头卧剥莲蓬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对此,词人感到由衷的欢喜。

这首词具有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悦之情,客观上反映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生活的憎恶。

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前人多用以文为词来概括辛词的特征。

所谓以文为词,从语言上讲,是指词的散文化;从内容上看,就是指打破了“诗言志,词言情”的传统藩篱,诗的内容几乎是无所不包的,辛词的内容也几乎是无所不包的。

辛弃疾以统一天下为己任,“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范开《稼轩词序》),他的词充满了家国之忧,半壁河山沦陷之恨。

描绘朴实的农村风光是辛词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有春日的柔桑、幼蚕、鸣犊、寒鸦:“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鹧鸪天·代人作》);

有夏夜的稻香、鸣蝉、蛙声:“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有争言丰收的农村父老、热情好客的野老:“被野老、相扶入东园,枇杷熟”(《满江红·山居即事》);

有翁婕的软语吴音(《清平乐·村居》);有农村娶妇嫁女的热闹场面(《鹊桥仙·山行书所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