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桂林山水》1、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2、课内理解(1)“桂林山水甲天下”总领全文。围绕这句话从‘山’‘水’两方面来写。(2)从“大海”和“西湖”写起,衬托出桂林水的迷人。接着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写桂林水的“静、清、绿”。(3)从“泰山”和“香山”写起,衬托桂林山的别具一格。写出了“奇、秀、险”的特点。
(4)“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结尾,在文中既起到了概括全文和首尾呼应的作用,作者在描写桂林山水的特点时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二、《记金华的双龙洞》1、课内理解(1)本文作者叶圣陶(2)这是一篇游记。按游览的先后顺序,先写去双龙洞途中的风光,接着写双龙洞洞口和外洞;再写怎样通过孔隙来到内洞;最后写出洞。(3)课文另外一条线索,就是“溪水”。(4)外洞宽敞,孔隙窄小,内洞漆黑而且大。(5)“时而……时而……”写出了溪流的蜿蜒曲折。“宽、窄、缓、急”两对反义词写出了溪流的变化多端。(6)用“稍微、一点儿、要是……准会”说明孔隙的窄小。(7)“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即使”就是“退一步讲”,如果不把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具体比做什么也值得观赏,说明本身已经够吸引人,无需再比作什么。
三、《古诗词三首》:1、《独坐敬亭山》(1)通过对敬亭山景色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感情。(2)“尽“”闲“两个字,给人静寂的境界。(3)后两句运用了拟人的写法写出了诗人与敬亭山的相知之情。2、《望洞庭》第三四句,把洞庭湖水色比作“银白色的盘子”,把洞庭湖中的群山比作一只小小的“青螺”。
3、《忆江南》1、诗人是唐代白居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唤起人们对江南绚丽春色的向往,反问句“能不忆江南”地表达了对江南的眷恋之情。2 “忆江南”是词牌名。
四、《万年牢》1、(1)课文讲述了一位父亲真诚地为人、做事的故事。2)文中三处出现了“万年牢”第一处:是指父亲所做的糖葫芦工艺高、质量好。第二处;是指好的产品会受到顾客信赖,赢得众多的回头客,生意会越来越兴旺。第三处:一个具有诚实可靠品质的人也是万年牢。三处“万年牢”的关系:万年牢的产品质量赢得了生意的万年牢,万年牢的生意靠的是诚实、守信的“万年牢”人品。
(3)《万年牢》在文中出现三次,第一次指(糖葫芦工艺高、质量好),第二次指(做生意讲实在),第三次指(做一个诚实可靠的人)。父亲是一个(认真、实在)的人。(4)什么叫“走正道”?父亲是怎么走正道的?答:“走正道”就是凭着良心做买卖。父亲对老板的行为“不满意、看不下去、不听、嫌、辞去工作”,可以看出父亲做生意认真实在。
五《将心比心》将心比心:指体会别人的心理,设身处地地替别人着想。
五、《自然之道》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愿望截然相反的结果。(3)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向导的言下之意是说,这就是大自然的规律,是太平洋幼龟防备天敌、自我保护的手段。
(4) “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幼龟”“极不情愿”说明向导对同伴们善良的呼喊予以理解但又感到无可奈何。(5)我们干了件“愚不可及”的蠢事,说明同伴们后悔的心情。(6)现出来的幼龟原来是龟群的“侦察兵”,引号的作用是特别强调部分。 (7)“天啊!”说明我们对眼前的一幕震惊的程度。(8)“赶紧”、“迅速”、“气喘吁吁”表明我们想尽办法减少自己酿成的惨剧带来的损失。(9)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悲叹”突出了向导伤心难过的心情。(10)作者为什么说“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答:因为“我们”自认为是保护小动物的善举违背了自然之道,导致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美餐,“我们”陷入了深深的愧疚之中,所以作者说“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11)读完本文你有什么收获?答:我懂得了: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事与愿违,好心办坏事。
六、《蝙蝠和雷达》1、这是科普文。2、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终于”一词说明了结论不是轻易得出来的,而是经过反复试验,反复研究得出来的。
(4)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发明了雷达。 蝙蝠的嘴=雷达的天线;蝙蝠发出的超声波=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蝙蝠的耳朵=雷达的荧光屏
七《夜莺的歌声》1、课文讲述了小夜莺用口哨学鸟鸣,为游击队传递信息,协助游击队歼灭敌人的故事。表现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八《小英雄雨来》赞扬了雨来机智勇敢的精神和爱国主义的思想品质。
九《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1、这篇课文属书信体文章。
十《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1、这是一首呼唤和平的诗。它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揭示了战争给自然世界带来的种种不安宁,揭示了战争的罪恶,发出对和平的呼唤。本文采用了对比方法进行描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